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3集)


2015/5/23    热度:88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五面,第一行。

【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们这一部经,现在才晓得有许多同修都发心学《楞严》,这也是很难得的一个好现象。既然发心学的多了,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乃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全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就是第六卷。真正要在《楞严经》上下功夫,那是全经都不能够轻易的放过。我们看看将来如果有时间,我们单独找一天的时间,一个星期我们用一次的时间,专门做为《楞严经》的研究讨论,也就是答覆诸位的疑难,不讲解,单答覆大家的问题。可是我们读注子也要有一个范围,如果这个注解要是看得太多、太杂,那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诸位,我们现在修学都以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可以参考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我们只限于这两种书。诸位如果要提出问题,只在这两种注解里面提出来,我答覆,如果你其他的注子里面提出来,我就不答覆。我们要把范围缩小,这样子研究才能够有心得。时间我们再研究,看看哪一天比较适合。凡是没有讲过的部分,诸位自己看,有问题一定得提出来研究讨论。

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一段经文。这一章我们细讲,前面两次给诸位介绍观自在菩萨。因为这一章里头是观自在菩萨为中心,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观、什么叫做自在,那么这一章的旨趣你就很难体会得到。前面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又给诸位说明了发菩提心。今天说「彼佛」,就是他的老师,观世音佛,你看教他怎么修?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闻思修」也是很不容易体会得到,如果我们望文生义,闻我们只是听闻,思则是思惟,修是修正我们这些错误,你要这样去会意思那就错了。这样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的初学,我们谈闻思修,初学。在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要是依净土法门来讲,他已经证得一心不乱,已经入得不二法门,哪里还有闻思修这三桩事情。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通常佛法里头常讲,小乘人所学的是三学。这个三慧比三学要高得太多,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三慧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慧是什么?这是戒定慧的慧,换句话说,没有慧,哪来的闻思修?闻是慧,思是慧,修还是慧,这叫三慧。所谓闻,只取这个字的意思,内容你一定要能够会通。耳根接触音尘,它是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实际上它所说的就是六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接触上来讲我们称之为闻,这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就叫思。可见得决不是通过思惟,这个里面决定不用第六意识。你要说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思惟,我们要讲八正道,八正道还有大乘、小乘,小乘的正思惟还是第六意识,大乘的正思惟是离心意识。这是讲思的意思,可见得这个思它绝不是用第六意识思惟想像,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

修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就通达,从明了通达称之为思,明了通达当然你就不迷惑、就不颠倒,从不迷不颠倒上叫做修。你们想想这三个字闻思修,实在讲是一个意思,这是大乘菩萨之所修学。现在我们要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承认。千万不要「我有智慧」,那你是迷惑颠倒,这是增上慢,贡高我慢。决定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禅定,智慧从定生的,你没有禅定,你没有得一心,你哪来的智慧。今天我们所讲的智慧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不但我们今天讲没有禅定,甚至于讲我们连戒学都没有。佛法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慧之后才有闻思修三慧。

学佛,我们在讲席里面跟诸位提出,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开悟,开悟就是要开智慧,第二个目标要证果,我们这个佛才没有白学。如果真正要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要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戒定学起。戒学,出家的同修依照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就很好,以这个奠基础就可以,在家的同修一定要依照印祖所说的《了凡四训》与《感应篇》做基础,奠定学佛的根基。戒学,诸位要记住,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得一心的。我们今天不能得禅定、不能得一心,就是没有戒学的基础。由此可知,戒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要真正想有成就的话,要在这个地方多多的努力,要特别的努力。

修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也非常的明白。修学固然讲求方法,实在说态度比方法还要重要,成功百分之九十在于修学态度正确与否,方法只不过是占百分之十而已,也就是十分之一而已。讲到态度,一定要晓得,你学佛是自己学自己的,不是叫他人学佛,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戒律是自己持戒,不是看别人持戒。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可是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天天看到别人犯戒不清净,我自己也不清净,这就是修学的态度上错误。为什么?因为除了自己之外是境界,境界里面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境界是一真,所有的是非、邪正、善恶,都是从自己心心所里面生出来,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不相干。如果与外境要相干的话,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正因为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我们修学最基本的认识,要搞清楚。由此可知,成与不成自己要负责,与人事、与环境都没有关系。成与不成在于你自己认识的正确与否,你的信心坚定与否,你的修学方法正确与否,在这些地方。

因此不但小乘这个戒是自律的,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大乘菩萨戒也不例外,菩萨戒是入众的,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私生活的规范,大乘戒是在大众当中的规范。在大众当中也是自律,而不是律他,这个是佛法戒律的特色。如果认为这个戒律是禁止别人的,这个事情不能做,这个事情又不能做,应该要如何如何,那就错了。所以说大小乘戒都是自律的,帮助我们身心清净,帮助我们得一心。如果我们这个心一缘外面境界,心就散乱,不能得一心,不得一心你怎么能开智慧?诸位如果能够在这几句话里面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这一生证得一心,从一心再进一步修行证果,我可以说是决定有把握。如果在看到外面境界,这个是、那个非,张家长、李家短,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不但一心你不能证得,恐怕功夫成片都成问题。功夫成片成问题,换句话说,带业往生就不可靠。

因此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你们看到《华严经》,善财童子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有两个怎么样?两个就有分别心,一个没有分别心。一个,学生只有一个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善知识,那个善知识就是老师,其余的统统是老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佛是我们的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在这个境界里面去锻炼,锻炼什么?锻炼自己心地清净,无论在什么人事环境当中,心都是清净的,要历事炼心。这个五十三参就是锻炼,在境界里头炼自己的平等心,炼自己的清净心,炼自己的慈悲心,历事炼心。所以外面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的环境,缘是讲人事的环境,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友。所以你看五十三参里面那个善知识,可以说包括了各行各业,里面有佛菩萨、也有恶人。像甘露火王,那根本就不讲理的,非常的凶狠残暴,那也是善知识,胜热婆罗门的愚痴,就是代表我们这个世间的形形色色,统统是善友。对于一个真正修大乘人来讲,此地的闻思修就是这个意思。

在《华严经》说得详细,四十卷的经文来说明善财童子修这个闻思修,他也修三慧,在本经里面只有这一句。如果我们像做文章来说,本经这个地方,「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内容就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善财童子表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你问他怎么成佛的?怎么成为等觉菩萨的?他就是这样修成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了,那么你自己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的,小乘佛法是保守的,大乘佛法是开放的,保守的容易学,开放的不容易学。保守的虽然容易学,成就不大;开放不容易学,如果一旦学成了,那是最为殊胜。所以保守的不能见性,换句话说,他可以得到定、得到慧。他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但是那个根本智它不发生后得智,因此他这个慧不起作用。因此我们常常讲小乘人有定没有慧,小乘人没有般若智慧。在三德上来讲,法身、般若、解脱,小乘只能够得半个解脱,没有证法身、没有般若智慧,这个是保守人的成就。大乘菩萨成就那就不然了,他能够证得法身、能够证得解脱、能够证得般若,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学佛三十年了,三十年当中深深体会到,我们这一代学佛,在修学环境上来说,可以说我们有许多地方比古人来得便利、来得殊胜,可是我们的行与解为什么比不上古人?你们诸位如果要是细心去读《净土圣贤录》,古人,以一个中下的根性,学这个念佛法门,三年、五年他就能得一心,他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学了三十年,西方世界连个影子都没有,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问题严重了。当然我们的修学一定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焉能没有消息?这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检讨的地方。错在哪里?错在没有根底。我们细观古人,有根底。也许诸位要问,说古人,那些有学问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根底,我们相信,没有问题,还有许多根本就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她有什么根底,她念个三年,也能往生。

我们不要讲别的,就拿前些年,民国五十八年,是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我记不清楚了,就是佛光山第一届夏令营,我参加那个夏令营。那个时候佛光山有些工人建香光亭,香光亭只有几根柱子,上面还没有盖瓦。我们晚上同学们在那里聊天,在那里讨论课程,有一个工人给我们讲,在佛光山做工的,他是台南将军乡的人,他给我们说一桩事情,我们那天听了一个多钟点的开示,是个工人给我们讲的,讲他们家乡一个老太太往生,千真万确的事实,他们见到的。这个老太太也不认识字,平时为人心地非常善良,但是她对佛法并不懂得,所以凡是庙里她都烧香,去拜拜,心地非常慈悲、非常善良。她前一年娶了一个媳妇,媳妇是个学佛的,懂得佛法,就劝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劝她求生净土。她就回过头就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一年,往生那一天她就跟她家里人讲,她的儿子、媳妇很孝顺,她说晚上吃饭你们不要等我吃饭,她就洗澡去了。家里人还是等她,结果等了很久都没有出来,浴室里看看,不在浴室,人到哪里去了?在她自己家里的小佛堂,在那佛堂前面站着在念佛,再一看,已经往生了,站着往生的。她念佛只不过是一年的工夫,站着走的。那个工人给我们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千真万确。这是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时间记的不太清楚了,这是佛光山第一次夏令营举行。

这个说明了什么?根基有两种,这两种都是属于经上讲的善根、福德。这个善根、福德我也跟大家讲,什么叫善根?一说你就懂得,你就能相信,这就是你有善根。理明了之后,信了之后你就肯干,这就是福德。如果道理懂了,方法懂了,你不肯做,那你没福。你肯做,你听不懂,那你没有善根。这就是一类什么?没念书、不认识字的这些老太婆,她能往生。再说我们读过书的、受过教育的这些学佛的人,一定也要循着这个法则,要有根有底。古人的修学,我们看看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没有儒学的底子,四书五经这是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他有这个基础。我劝勉同修们要背《四书》,就是在小乘佛法里头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够学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四书五经的底子,那就要以小乘经为基础。小乘经至少要修学二、三十部,二、三十部并不算多,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典差不多也有几千卷。我们能够有个二、三十部小乘的底子,再入大乘,这个还是勉强能过得去。可是小乘经毕竟没有四书五经对我们这样的亲切,何况四书五经的确它是通小乘、通大乘,做为修学大乘的根基是最好不过,我们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入了大乘,大乘法里面,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一定要一门深入。而我们今天这个修学,实在讲,贪多嚼不烂。佛学院虽然在台湾办了三十年,我也参加过不少佛学院,课程太杂、太多,三年六个学期要学二、三十门的经论,结果所学的都是些皮毛,没有一样能拿得出去。这个就是方法用错了,因为佛法决定不是世间法。世间法怎么样?世间法它一门一门,不贯通,譬如你们读书,你们学土木工程你们不会懂得医学,这两个学系不一样,不会贯通的。可是佛法上八万四千法门它通的,好像这一个房间一样,外面周围有八万四千个门,无论你从哪个门进来,全是通的,这跟世间学问不一样。所以说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学一切经,经经都不通,你是一门不通门门都不通,这个苦头吃大了!我们今天犯的错误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再去观察古人,古人学东西学一门,学华严,他一生就是一部《华严经》,学法华,一生就是一部《法华经》,他这一门通了他门门都通了,你请他讲什么经,他讲得都头头是道。所以我们看古大德的这些著作、注疏都非常的丰富,实际上他所学的是一门,真正是一通一切通。

12下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法从心想生,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只依靠阿弥陀佛,这就对了,一直到圆满成佛。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