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臻法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2015/5/23   热度:845
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人,弘一大师称之为三百年少见的高僧,并恳求为弟子。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文钞》广传海内外,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宗十三祖。印祖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修净业的人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修净业的纲要”。是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净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 下面分四点讲: 一、真为生死——学佛的目的 我们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在佛教徒中,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不加重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一般人学佛的目的,常见的有三种: 1、为求消灾免难,保家庭平安。 这也是合情理的要求。佛是众生慈父,如小孩遇到危险必定唤父母,众生遇灾难,佛菩萨自然来救。《普门品》说,水、火、刀兵、强盗等灾难,只要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印祖说:“一切事情都可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决。除了做坏事。”许多人正是因为这样祈求而使灾难消除,得到利益,才对佛法生起信心。 但必须认识,佛陀出世度众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让我们凡夫先尝点甜头,生起信心,进一步才提高到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度众生的境界。这就明白,求消灾免难并非不可以;但如当作学佛的目的就错了。好像把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珠,换个糖吃,这太不合算了。 2、为求无病无痛,健康长寿。 病苦对我们的折磨很厉害。不少人因受病苦而信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疾病解除,增强信心;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长寿等等。 这是什么道理?一句弥陀是“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持的特效药。还有,学佛人清心寡欲,饮食清淡,思想包袱轻,免疫功能强,再加上平时种戒杀、放生等善因,必定获得疾病消除,健康长寿的福报。但这只算是学佛的副产品,并不是学佛的目的,更不是佛陀度众生的本意。纵然你活到120岁,不能了生死出轮回,有什么用呢? 3、求世间福报,有的求今生享福,有的求来生的福报。 有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实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来世,下一世才有好日子过。有这种想法的人,从根本上说,对于人生的苦,轮回的苦,并没搞清楚。还想下一世来享福,这太糊涂,也太危险了。因为,你今生修福德,来世享福报。福报愈大,造的恶业(杀、盗、YIN)也越大。享福即消福,到第三世,福报享完了,恶业造就了,你就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叫它“三世怨”,第一世,修福德;第二世,享福报(造业、消福);第三世,堕三途,受恶报。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当然要修福德(念佛是正行,修福德是助行),没有福德也不能往生。还有,印祖教导说:“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福报是往生资粮),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很差,很少);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上面所说的,求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和求世间福报,都是学佛的副产品,只要我们认真持戒、念佛,都是必定得到的。如果只去追求这些,决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所以,必须明白:只有真为生死,才是学佛的目的,也是修净土的目的。以上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发菩提心——学佛的动力 这是发愿心的问题,是念佛法门的关键问题。 首先,看你发的什么愿心?有的唯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与弥陀愿力不相应,怎么蒙佛接引?有的虽在念佛,不想了生死,只求世间福报,这把净土法门修成人天乘,永远出不了轮回,还谈什么往生! 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佛菩萨不为名利,舍己为人,度化众生。 他们巨大的动力来源于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要以“无我”的伟大精神(就是大智慧),做种种利他事业(就是大慈悲)。所以说,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愿心。 我们凡夫,开始学佛发心不大,往往是为个人,如疾病缠身,环境困难,遭受灾难等。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能信佛、念佛,持戒修行,佛菩萨不舍弃一个众生,都会满足你的心愿。但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扩大心量,从为“小我”,逐步扩大为“大我”。念佛求生净土,是为上求佛道,见佛闻法;乘愿再来,普度有缘。因此,必须具有自度度人的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求生净土的动力。 我们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轮回中出不来,之所以烦恼很多、业障重重,根本原因就在我执,把这个假的躯壳当做“我”。学佛要从“破我执”下手,少想点“我”,烦恼会少些;多想想众生,心量就会扩大些。菩提心就是在破我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菩提心的重大意义,菩提心能生长、培养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 《无量寿经》的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纲领。发菩提心包括了信和愿,必须深信切愿才能发起菩提心,有大愿心才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什么叫做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历劫修行的功德。” 这就很清楚,发了菩提心,能够消除多生累劫的业障,增长善根、福德,这正是往生的重要条件。印祖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归纳起来,说明发菩提心是学佛的动力,是我们消业障,培福德,生净土,成佛道的保证。以上谈的是第二个问题“发菩提心”。 三、老实念佛——包括认识和态度,原理和方法在内。 念佛,是成佛的正因。念佛是种因,成佛是结果,也是修净土法门的正行,其余四摄、六度都是助行。 怎样念佛?《无量寿经》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彻悟祖师说:“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印光祖师说:“老实念佛”。提法不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归纳起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和“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是“老实念佛”。因为必须对念佛法门具有深信切愿,才能发起菩提心,只有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才能一向专念,即“老实念佛”。 “老实念佛”四个字(因系偈语,言简意赅),包含对念佛的认识和态度,原理和方法在内。说明如下: 老实念佛,是念佛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首先,要认识“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凡夫做不到无念,我们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十法界里打转。不念佛法界,便念九法界;不念天堂,便念地狱。只要意念一动,就落入八识田变为种子,遇缘便起现行。所以,印祖说:“心造佛国,临终佛国相现;心造地狱,临终地狱相现。”具有这种认识,自能老实念佛。 老实念佛也是念佛的态度问题。夏莲居大德的念佛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 “老实念”三字,即念佛的真传。印祖说: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恳切”四个字。只有“至诚恳切”,才能“老实念佛”。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恐怖到极点,有善知识劝他念佛,只念十声,甚至一声,都蒙接引。因他这时老实到极点,诚恳到极点,就是“一心”,就感应道交。 再说,老实念佛包含念佛的原理和方法。 念佛法门的原理,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即是“是心作佛”。古德偈语说:“佛号投于乱心(妄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心)。” 夏莲居大德念佛偈说:“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念佛的过程,即“去妄显真”的过程,亦即“是心作佛”的过程。最后达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一心不乱,即开悟。 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概括完了。六根,六个窗口,其中意、耳两根最难收摄。这两根摄住,其余四根就不难了。“心念耳闻”是有效方法,就是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这句佛号从心里出来,又回到心中(八识田),成为金刚种子。人到临终,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业力),齐向外涌,即种子起现行。业力支配神识去投生,善业重的生三善道,恶业重的生三恶道。金刚种子这时作用很大,它一出来,与弥陀的愿力(光明)相应,感应道交,便蒙佛慈接引往生。 对念佛认识清楚,态度端正,原理明白,方法对头,才能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见倓虚大师:《念佛论》),这就是“老实念佛”的具体要求。能这样念佛,今生必能成就。 是否老实念佛,可用下面三条对照一下: 1、 不怀疑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易行,三岁儿童都能念;难信,连阿罗汉都还不信,所以《弥陀经》是无问自说。因此,不怀疑难,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器;一种是愚夫愚妇。中间一大批,既非上根,又不甘当愚夫愚妇,很难不怀疑。 要想真正老实念佛,首先要不怀疑。要信释迦佛决无妄语;信弥陀佛决无虚愿;信我们亲见亲闻的往生事迹是真人真事。怀疑消除,念佛才能老实。 2、 不夹杂 必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的同修虽在念佛,总觉得一句佛名太简单,不保险。要加强保险系数,加念这样咒、那样经,甚至还兼修其他法门,以为修得越多越保险。有的同修照寺庙僧人的功课做,每天早晚花两个多小时,功课一大堆,剩下来念佛时间就很少,这叫杂修。 明代莲池大师,是菩萨再来,净宗八代祖师。他提出:“一句佛号,一部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也一样),一生成就。”他自己这样做,他是得大成就的祖师,也这样教导我们。要想一生成就,必须照办。 有人怀疑:提倡“一句佛号,一部经”。是不是就不需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呢?不能这样理解。因前者说行门,后者说解门。解行虽不可分,但各有侧重。再者,“深入经藏”,不能理解为“博览群书”;而是要“解如来真实义”,方能“智慧如海”。修学佛法也不同于研究世间学问,而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说一句佛号,包括三藏十二部。佛法是“心地法门”,与世间向外驰求、分门别类的科学完全不同。不要误解祖师的开示。 所以,必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句佛号念到往生,才叫老实念佛。 3、 不间断 俗话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是间断。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出轮回,不下番死功夫是不行的。在家念佛,就算退休,也有家务琐事,人客来往的干扰。出家人也得遵守常住的安排,一切要随众,念佛时间也不能完全自由支配。关键还是自己的认识,时间是挤得出来的。 要做到“不间断”,应该制订功课,每天念多少,必须按时完成。每天3,000—10,000声,应当计数,这是主要的。至于行、住、坐、卧,随缘默念,是辅助功夫。 能够这样老实念佛,必定一生成就。 四、求生净土——了生死,最容易、最可靠的地方。 佛说的一切法门,都可以了生死。但在修行的难易上,有很大差别。可以概括为四句: 仗自力了生死难,仗佛力了生死易。 在娑婆了生死难,到极乐了生死易。 印祖说,一切法门都是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的人,还要七次投生天道,七次投生人间,要证到四果才算了生死。 又说,参禅虽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如未证果,仍是凡夫,不是圣人,再来娑婆都难免不迷。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代士大夫中,才华出众,聪明绝顶的人,前生多是出家人。如五祖戒禅师,再来投生就是苏东坡。他一生都想当宰相,好施展才学,结果未能了生死。另一位是吉老,参禅功夫深,四十年都不睡。坐化后,衣服也烧出舍利。再来投生,享大富贵,结果一生忧苦。 莲池大师的结论说,这些人再投生娑婆,十人当中,九人都迷。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者也难免。这证明靠自力在娑婆了生死,难度这样大。 如果是仗佛力往生极乐,就最容易,最稳当。纵然是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一旦往生,永不退转;莲花化生,寿命无量,一生成就。 从上面讲的,仗自力在娑婆了生死,那样困难,仗佛力在极乐了生死,那样容易。但是,我们凡夫业障深重,还有两种人,不愿“求生净土”。印光祖师说: 一种人很狂妄。说自己本来是佛,何须念佛?我自心清净了,佛土就清净,何必再“求生净土”呢?从理上讲,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境由心生,心净土净是正确的。但凡夫与佛,相差天渊。只有历劫修行,才有希望。空谈理论,不讲实修,误导众生,破坏佛法,这种人死后定堕无间地狱去受报。 一种人很愚痴。说我们是凡夫,不敢妄想超凡入圣,求生净土。只求消灾免难,保住人身就够了。这种人太愚痴,虽学佛不求了生死,如将摩尼宝珠换个糖吃,太可惜了! 怎样才能往生净土呢? 《无量寿经》说得明白,修净业的人,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都发菩提心,都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往生净土的必具条件。 明代高僧净宗九祖藕益大师对此有个重要补充,他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印祖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失去要领)。而又生出‘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可知,误解法门要领,认为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就把净土变成“难行道”,我们中下根人都被关在门外了,还算什么“三根普被”呢? 这是讲的第四句“求生净土”,是了生死最容易最稳当的地方。 总起来说,印祖这首偈语,给我们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也是修净业的纲要。第一句首先提醒我们,修行的目的,是真为生死。消灾免难、健康长寿,世间福报,都是念佛的副产品,不求自得的。第二句指出学佛的动力,是发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人的心,是我们求生净土的愿力保证。第三句老实念佛,包含对念佛的认识、态度、理论、方法等在内。第四句求生净土,告诉我们,仗佛力了生死易,生极乐了生死易。 我们大家都修净土法门,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净土。应该把这首偈语,作修行的指导,切实奉行,必能满愿。希望与各位同修共勉! 南无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