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胜境心灵净土 禅宗精舍佛教乐园
2015/5/23   热度:587
人在思考中成长,而每一次的思考便是对人生的一次探索,这也可以在旅途中完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儿去?”这不仅是武林外传里幽默的台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人生哲学问题。什么环境能让你停下脚步去思考,或许我找到了一种,就是枯山水。静、空灵。一个眼神关注过去,内心便彻底安定下来。 灵山大佛(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静静倾听佛教故事 去灵山前,没有抱多少希望,甚至是有些藐视这个景区。山就那么点高,离我们黄山九华山差了十万八千里,也就比大蜀山高了那么一点。然后完全依靠人工建造了一个八十八米的大佛,没有历史没有传承,他能有多少文化又能有多少灵气。走一走,不过是个过场、凑个热闹到此一游罢了。 甚至到了景区大门口时,我还是抱着这个想法。光秃秃又矮矮的山,没有云雾缭绕,没有山涧溪水。完全没有我们莲花佛国的气势与灵性。 越往里走,越是觉得超出想象之外了。梵宫,是最惹眼的一座建筑,进门时,工作人员发来一双鞋套,必须穿上才能入内,以此减少噪音。在东南亚的许多宗教国家便是如此,想起在泰国时因为穿着短裤走入一座寺庙而被拒之门外的经历,只有裹上殿门外提供的衣物,才可以入内。柬埔寨的吴哥窟同样如此,只有达到袖子过肘裤子过膝的穿着标准,才可以走入最神圣的殿堂。 穿好鞋套走入后又发一个无线的解说器,戴上耳机,走到哪里便自动感应讲解到哪里。 我是第一次如此安宁地并且清晰地听完了讲解词,每一幅壁画,每一个佛教故事,都安静而细致地看完、听完。 这样的方式倒是新颖的,没有喇叭传送出嘈杂的导游词,也没有了喊来喊去,让人能静下心去了解每一处的文化,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九龙灌浴(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祈福亭(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完美的佛教乐园 梵宫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走进去,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琉璃巨制、油画组图、景泰蓝须弥灯,这些艺术珍品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内饰、壁画还是灯光,都可以说是美轮美奂,做到极致。据说,这获得了国家的灯光奖,全国只有两个,而另一个是水立方。 在里面看了一个演出,大屏幕极其震撼,播放的短片讲述着万物起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儿去?”这样的人生哲学问题响在耳边。 演出的荧幕、舞台、灯光又给了人再一次震撼。当菩提树下的佛祖从升降舞台缓慢出现时,你不得不承认,早已被带入那佛教氛围中。 说实话,这算不上一个佛教圣地,却是一个充满新意的佛教乐园。没有多少虔诚,却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并且对佛教有了感性的认识。 他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所以游览完,总是会给人带来些思考。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颇让人感慨,江浙地区的发达是有其道理的,这种创新的理念、细节的完美,造景造至极致的能力,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从而也颠覆了我最早的认识。 而从感性来说,这样佛教文化的体验,让人轻松而愉悦。在路上,朋友便讨论说,有些人对于佛教,是真的信仰吗?不是。有些人的出发点是有求于佛,希望佛祖能帮助他完成各种想达成的心愿,通俗地说,就是希望佛祖去帮助他办事。而不是因敬畏神灵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不是自我的救赎。 而后,便扪心自问,是真正的信仰佛教吗?不是。便不再强求。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要遇见一座佛便扑通跪下去,许下数个心愿,然后满心欢喜的期待它们的实现。 枯山水的精神园林 灵山精舍是一处提供给游人住宿的禅舍,坐落在灵山内。完全是日式枯山水的风格,在国内未曾见过,倒是让我格外有兴趣。 听朋友讲解,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枯山水其实深受中国的唐朝禅宗的影响。到了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 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静、空灵。一个眼神关注过去,内心便彻底安定下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法指什么?《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这一念与《阿弥陀经》相应,与《无量寿经》相应,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就是一念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相应,我这一天相应就一天佛,念念相应就念念佛,日日相应就日日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