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61
2014/9/4   热度:31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61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三 寅四、初夜后夜勤修悎寤瑜伽(分三科) 卯一、徵 复次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云何初夜?云何后夜?云何悎寤瑜伽?云何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在二道资粮这一科,分十一大段,第一段是「戒律仪」,第二段是「根律仪」,第三段「于食知量」这一科昨天讲完了。现在是第四科「初夜后夜勤修悎寤瑜伽」。这一科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复次」,前面说了三段,另外还有道理需要说的,就是「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这件事,这句话怎麽解释呢?下边说是「云何初夜」?这句话裡边第一句话,怎麽叫做「初夜」?「云何后夜」?这后夜怎麽意思呢?「云何悎寤瑜伽」?「云何常勤修习悎寤瑜伽」?一共提出来四个问题。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标」,略标裡边分四科,第一科是「初夜」。 卯二、释(分三科) 辰一、略标(分四科) 巳一、初夜 言初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 这个「初夜」这句话,「谓夜四分中」,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有昼、有夜的不同,平均地来说明的话,白天十二小时、夜间十二小时。夜间的十二小时分四个部份,就是三小时是一分。夜间分四分,前一分三个钟头,后一分也是三个钟头,中间的两分就是六个钟头,这六个钟头就是叫做中夜。 现在说的这个「初夜」就是「过初一分」,这个「过」这个字,我查字典当个「至」字讲,当个「到」,就是到了「初一分」,那就叫做「夜初分」。这个夜初分可以这样分,就是下午的六点钟到七点、七点到八点、八点到九点,这个时候是夜的初分,从九点到十点、十一点、十二点、一点、二点,到三点这是夜的中分,从三点到四点、四点到五点、五点到六点,这是夜的后分,可以这样分别。 巳二、后夜 言后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是夜后分。 「言后夜者:谓夜的四分中」,「过后一分」的时候「是夜后分」,这样意思。 巳三、悎寤瑜伽(分四科) 午一、昼日分 悎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悎寤瑜伽者」这是第三科,什麽叫「悎寤瑜伽」?分四科,第一科是「昼日分」。 「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谓如说言」就是像《阿含经》裡面这麽说。「于昼日分」就是在白天的时候,「经行」和「宴坐」这麽两个威仪。这经行的时候、宴坐的时候,这是从他的外相来说明的,他的身体在那儿经行,在那儿走路,在那儿坐,他心裡面干什麽呢?「从顺障法淨修其心」做这件事。 这个「顺障法淨修其心」,下边有解释。 午二、初夜分 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前面一个「昼日分」,这个第二科是于「初夜分」。「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这个「初夜分」就是六点到九点钟,这个时候夜间不能睡觉,初夜的时候还不能睡觉,还要做这件事。 午三、中夜分 淨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第三科说到「中夜分」。「淨修心已」,在初夜分的时候用止观的方法,「止观」就是四念处,「四念处」也有小乘大乘的分别,用这样的法门来清淨你的心,不断地这样用功修行。到了这个初夜分过去了,这个时候「出住处外」,就从你住处出来到外边去,就是你坐禅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出来。「洗濯其足」,原来是赤足的,所以现在把这个足洗一洗。「还入住处」,又回到你的住处来,「右胁而卧」,就是右胁在下卧在床上,「重累其足」,这个左足放在右足的上面,叫做「重累其足」。 「住光明想」,这个「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也还是你的身体表现于外的相貌。现在还是说你这个心,你的心做什麽呢?「住光明想」,这睡觉的时候,睡眠的时候,心裡面干什麽?怎麽睡法呢?「住光明想」,安住在光明想上面,就是心裡面思惟光明的相貌。譬如说太阳的光明、灯的光明,你心裡面思惟这个光明,叫「住光明想」。「正念正知」,念这个光明想就叫做「正念」。如果失掉了光明想,有其他的想念,就赶快地要觉悟要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光明想,这叫「正知」。 「思惟起想」,前面是「住光明想」,这还有第二个想「思惟起想」,就想:我什麽时候要起来,从床上起来。「巧便而卧」就是这样地巧便的智慧,卧在床上,这样子。这是中夜分是这样子。 午四、夜后分 至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至夜后分,速疾悎寤」,这是第四科「夜后分」。到夜的后分的时候,看这上的意思,这修行人夜间是睡六个钟头。如果是昼三时、夜三时,那就是睡四个钟头。现在这裡是说六个钟头。到夜后分的时候「速疾悎寤」,要赶快地要「悎寤」,不要睡了,要醒觉过来。「经行宴坐」,醒觉来以后还做什麽呢?还是一样,和初夜的时候一样,也还是经行或者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还是做这件事。 巳四、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谓如有一世尊弟子,听闻悎寤瑜伽法已欲乐修学。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发生乐欲,精进勤劬,超越勇勐,势力发起;勇悍刚决不可制伏,策励其心,无间相续。 这是第四科。「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这句话怎麽讲呢?「谓如有一世尊弟子」,就是有这麽一个修行人,他是佛陀的弟子,皈依佛陀的人。「听闻悎寤瑜伽法已」,他听闻佛陀开示他悎寤的瑜伽,这个「悎寤」就是从睡眠裡面醒过来,不要继续睡觉了,「悎寤」了以后就是修止观叫做「瑜伽」。他听闻了佛陀开示的「悎寤瑜伽」的法门以后「欲乐修学」,他心裡欢喜这样做,依教奉行。 「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他就随顺佛陀的教导,心裡面这样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我应该照办,要这样做,佛陀所容许的悎寤瑜伽的方法,要这样做。「发生乐欲,精进勤劬」,那麽对佛说的这个法门发出来欢喜心,愿意这样做,发了这麽一个愿。「精进勤劬」,佛说的这个悎寤瑜伽的方法,睡眠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其馀的时间要精进地、勤劳地去修学圣道。「超越勇勐」,这个「超越」就是对于现在的自己,对于现在的身口意,我现在的身口意、我的思想,不满意,这是一个可惭愧的境界,要超越这个境界,就超越这凡夫境界,我要勇勐地修学圣道;这都是属于自己的愿望。有这样的「势力」,就是发愿,你发了这个愿意按照佛陀的悎寤瑜伽的方法去做,这个愿就是有力量,这个愿裡面有精进的意思,不怕辛苦。「超越」,这是你圣道的愿望很勇勐地,这些力量发动自己这样做,学习这个悎寤瑜伽。其实这几句话都是愿。 「勇悍刚决、不可制伏」,这个「勇悍」也就是勇勐。前面是愿,这裡就是行动了,有了实际的行动了叫做「勇悍」,也就是实际上很勇勐的这样做了。这个「刚决」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得圣道,想要得涅槃想要得无上菩提,这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种意愿;但是回想自己实在是一个十足的生死凡夫,你能够成功吗?但是这个人、这个生死凡夫「刚决」,他不轻视自己,我可以得无上菩提,我可以得圣道,这叫「刚决」,就是不轻视自己、不怯弱。说:这件事太难了,哎呀!这麽高大的、伟大的事情我能行吗?他没有这种想法。他只是相信:我可以。这叫做「刚决」,这样意思。 「不可制伏」,就是有什麽困难你不能障碍他的,有什麽困难他都是向前勇勐地精进修行,叫「不可制伏」。「策励其心、无间相续」,当然这个凡夫就是凡夫,虽然你的意愿很强,你也肯这麽做,当然有的时候也有问题;但是他时常地鞭策自己,勉励自己,鞭策自己这一念心「无间相续」,不中断、相续地努力地修行,就是有一些成就、我不满足。我从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四禅八定,得了初果了,得了无生法忍了,不知足,继续向前进,这是「无间相续」。就是这样地学习佛所说的悎寤瑜伽,这样意思。《披寻记》的文,你们自己读一读。 辰二、广辨(分三科) 巳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分二科) 午一、徵 此中云何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前边是「略标」,简单地、简要地说一说。现在第二段「广辨」,就更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这一段裡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此中云何于昼日分」,前边这是说到夜间,现在这裡详细说是白天的时候「经行宴坐」,怎麽样地在白天的时候「经行又宴坐,从顺障法淨修其心」呢?这是一个问。 下边第二科就是解释,分五段,第一段「昼日」。 午二、释(分五科) 未一、昼日 言昼日者:谓从日出时,至日没时。 「言昼日者:谓从日出」的时候到「日没」的时候,这就是昼分。 未二、经行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言经行者:」这底下第二科是「经行」。「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在很宽广很长大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称其度量」,就是合乎他的心愿他所想的,他愿意那麽大这正好,合适相称的有这麽大的地方做经行处,他很满意地,就在这个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或者从这边往那边去,或者回来。这个「经行」,我们通常是说在四方形的地方经行,但是也有的地方经行是直线的来往,也不是圆,也不是方,是直线的。就是向后转,回来经行,这样子这也是经行的一种方式。「相应身业」,是你身体上行动出来的这个一往一来,这叫做「经行」。 我们欲界的人,这个凡夫的境界,我们在于食知量那一大段文可以看出来,欲界的、我们人间的这种人这个身体有很多的问题,你愿意坐在那裡是好,但是你坐时间久了,你就腿子不痛也有问题,非要走一走,经行帮助你的气血让他流通正常,你一直坐在那裡,这气血瘀结在那裡,就容易有问题,所以非要经行不可。这个是在《成实论》、是什麽…上说,如果你不经行,就算是你得定了,你住在禅定裡边的时间不长,就得要出定,还有这个问题,那就是身体有问题。 未三、宴坐 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 「宴坐」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修行人,或者在「大床」,就是他这个禅凳大一点,或者这个小的绳床,用绳编的这个床,「或草叶的座」,「结加趺坐」,结成一个加趺坐;有单加趺,有双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这就叫做宴坐。 《披寻记》八三○页: 结加趺坐等者:结加趺坐有五因缘,如下自释。(陵本三十七卷七页)若策举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若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是名正愿。由是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如理作意相应之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此中诸义。亦如下说。 「结加趺坐等者:结加趺坐有五因缘」,如下文自有解释,就是在三十卷七页那裡有解释。 这结加趺坐有五种好处,第一种:你结加趺坐这个威仪容易成就轻安乐,容易引发出来轻安乐,也就是容易得定,这是比其他的威仪是最殊胜的,当然,你要站在那裡入定也是可以,但是不如结加趺坐。第二个好处:这坐在那裡结加趺坐,能够坐很久,其他的威仪不可以、都不如他,其他的威仪很容易就疲倦了,但是这个能经很长的时间不疲倦。第三个好处:结加趺坐这个威仪是外道所没有的,唯独佛法裡边有,这是一个不共的功德。第四个功德:结加趺坐这个威仪特别地殊胜,别人看见了生恭敬心,这也是个好处。第五个:这个结加趺坐,过去的佛、乃至现在的佛、未来的佛、一切佛的弟子,都是讚歎这个坐法,都是学习这个坐法的。这是在三十卷七页上说的。 「若策举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这「端身正愿」,这「端身」怎麽讲呢?「若策举身」,就是你的心要求自己这个身体端直、端正,是名叫做「端身」。「由是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你若这样子身体端正而坐,那麽这惛沉睡眠不来缠扰你,也有这种好处。「若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是名正愿」,你在那裡坐,你心裡面很诚实地,不是谄曲,不是欺骗人的,在那裡坐真实是用功修行,不是只是虚有其表来骗人,不是这个意思,是名叫做「正愿」。 「由是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如理作意相应之念名为背念」,你这样端身正愿之后,你的心裡边不为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的扰乱,你能够如理作意地修学止观是名叫做「背念」。「背念」这个「背」字什麽意思呢?「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一切的虚妄分别的心都弃捨了,所以叫做「背念」。 未四、障及顺障法(分三科) 申一、略标 所言障者:谓五种盖。顺障法者:谓能引盖,随顺盖法。 前面说是「宴坐」是这样意思。这「经行、宴坐」这解释完了,现在解释什麽叫做「障」?什麽叫做「顺障法」,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标」。 「所言障者」,是什麽呢?「谓五种盖」,这五盖能障碍你修止观,使令你不得圣道,所以叫做「盖」。这个「顺障法」是什麽意思呢?「谓能引盖」,谓能够引导你这个盖出来了,引导这个盖出来障碍你,这个盖的出现还有一个前方便的,前方便引导你,那实在是什麽?当然下边有讲,实在就是不如理作意,你不如理作意这才有盖。「随顺盖法」,他这件事随顺那个盖,帮助那个盖出现来障碍你不能用功,所以叫做「随顺盖」,这叫做「顺障法」。这是略标。 下面第二科解释,「随释」,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这个五盖,先是「徵」。 申二、随释(分二科) 酉一、五盖(分二科) 戌一、徵 云何五盖? 怎麽叫做五盖呢? 戌二、释 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 就是这五盖,这五盖在前面〈三摩呬多地〉有讲过。 酉二、顺障法(分二科) 戌一、徵 云何顺障法? 这下面就是第二科,解释这个「顺障法」。第一科「徵」。怎麽叫做顺障法呢? 第二科解释。 戌二、释 谓淨妙相、瞋恚相、黑闇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 「谓淨妙相、瞋恚相、黑闇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这就是顺障法。就是你这个贪欲盖有所贪欲的「淨妙相」,这淨妙相一出现了的时候你这贪欲心就来了,淨妙相出现的时候先有个不如理作意,那麽就是取相取随好这贪欲心就来了,这个是顺障法。这个「瞋恚的相」,你不高兴的境界出现了的时候你这个瞋恚心就来了。还有「黑闇相」,就是你「昏沉睡眠」的顺障法。这个「掉举恶作」是什麽为他顺障法呢?是「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这是他的一个顺障法,这前面也都是讲过。 「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再回想以前的事情,以前那些如意的、彼此的「笑、戏」,还有这些「喜乐」的事情。「承事」,给你、照顾你的什麽什麽事情。「随念」,随念昔时笑戏喜乐承事的事情,这个戏笑喜乐的事情就是那个掉举的前方便,掉举的顺障法。「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这个就是那个疑盖,就是过去世、未来世,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我于未来世曾有?曾无?乃至现在种种这些疑惑的事情。「或于」过去、现在、未来「非理」,不合道理的这些分别心,这都叫做「疑」、「疑盖」,或者不相信因果这些事情。 未五、淨修其心(分二科) 申一、由法增上(分二科) 酉一、释(分二科) 戌一、别显(分二科) 亥一、于经行时(分二科) 天一、问 问:于经行时从几障法淨修其心?云何从彼淨修其心? 前面第四科「障及顺障法」解释完了。现在第五科解释这个「淨修其心」。分两科,第一科是「由法增上」,就是法的力量使令我能用功修行。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于经行的时候,先「问」。 「于经行时从几障法淨修其心?」说这个修行人这个时候没有坐,他是在那个经行的地方在来往这样经行的时候,从几个障,从那裡面来淨修其心,来解脱这个障呢?这是一个问题。「云何从彼淨修其心?」什麽方法来清淨自己的心呢?这是又一个问。 下边第二科是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总标所从」。 天二、答(分三科) 地一、总标所从 答:从惛沉睡眠盖、及能引惛沉睡眠障法,淨修其心。 第一个问题是「从几个障」?就是「从惛沉睡眠盖」这是一个障,还有一个就是「能引」导你「惛沉睡眠障法」就是这个,从这裡、从这个盖来「淨修」你的心,来清淨你的心。这是「总标所从」。 下边第二科「别修方便」,就是回答「云何从彼淨修其心?」回答这个问题,分三科,第一科是「取光明相」。 地二、别修方便(分三科) 玄一、取光明相 为除彼故,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 「为除彼故」,就是这个修行人为了除灭惛沉睡眠盖,「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心裡面思惟这个光明相的时候,你能够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用智慧取光明相,你能够「精恳」就是很诚恳地,就是很专心地这样做,「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这光明相就能破除去惛沉睡眠盖了。 《披寻记》八三一页: 于光明相善巧精恳等者:三摩呬多地说:光明有三种:一、治闇的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陵本十一卷六页)此应准知。如理作意相应、是名善巧。无倒无间殷重加行,是名精恳。取多光明为所缘境,及于彼相如理思惟,是名善取善思。依法光明,了达诸法,是名善了善达。 「于光明相善巧精恳等者:三摩呬多地说:光明有三种:一是治闇的光明」,就是太阳的光明,月亮、星辰、灯的光明,日、月、灯的光明能破除黑闇,这是治闇的光明。 「二法光明」,法光明就是佛法,佛的法语、经论上的法语。你能够听闻了经论上的法语,然后内心裡面专精思惟,然后加以修,在禅定裡面去修止观了,就是闻思修,从闻思修得到的正念,闻思修是智慧,智慧和正念相应的时候这叫做法光明。如果只是法,你没能闻思修,你心裡面没有法光明。我们只是念经,念经的文句,而没能够去专精思惟,也没能在禅定裡面去修止观,那麽这法光明小小,小小有一点,就是文句有那麽一点,所以,你不学习佛法,你不学习经论,根本也不读经,那麽你心裡面没有法光明。若是只是读经的文句,读这麽一遍、两遍,而没有思修,也没有思惟,也没有禅定的止观的修行,那也就算是修行吧!就是这样子境界。 现在说这个「法光明」,就是有闻、有思、有修,你在你心裡面就有了光明。那麽这件事当然是要你自己在佛法裡要努力的,你要努力才能有这种境界,你如果是心裡头很高,我不到佛学院裡学,我自己学,也可能是自己学了,也可能睡大觉,也可能没有学,那麽就是心裡没有法光明。现在这裡是说于「光明相」你能够学习,成就了闻思修的智慧,而有正念,把这光明显现在心裡面,这叫做「法光明」。 「三、依身光明」,就身体有发出光明来,这是欲界天、色界天的众生,他们的身体会发出光明,我们人间的人要靠这个太阳、日、月、灯的光明,不然的话不行。 「此应准知」,这在〈三摩呬多地〉说到这三种光明,这裡说是光明相,应该准照前面〈三摩呬多地〉说的就可以知道了,准照那边可以知道。这上面也有加以解释。 「如理作意相应」,叫做善巧,如理作意就是智慧了,智慧是很好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叫善巧。「无倒无间殷重加行,是名精恳」,你没有错误、没有颠倒、没有错误,而且不间断,「殷重」是专一地,很诚恳、很认真地,这样努力地修行就叫做「精恳」。这个「法光明」实在就是修行,你努力这样修行叫做「精恳」。这个「精」是纯淨的意思,心裡面没有其他的污染。 「取多光明为所缘境,及于彼相如理思惟,是名善取善思」,「取多光明」,你心裡面取来很多的光明,或者你用太阳的光明,或者灯的光明,你心裡面用这个念的力量,把这光明取来了显现在心裡面,「为所缘境」,作你心的所缘境,你心裡面缘念这个光明。「及于彼相如理思惟」,如理地去思惟,因为你若「如理思惟」就是数数地去念,去智慧地观察;如果你不这样做,这光明就没有就失掉了,所以你要这样做,是名叫做「善取善思」,取来以后心裡面数数地思惟观察。 「依法光明了达诸法,是名善了善达」,这「善了善达」指法光明说,前边那个「善取善思」指日月灯的光明说的。法光明、就是依这个法光明「了达诸法」,我们要靠佛菩萨的法语才能知道一切法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是毕竟空,才知道这件事,是「依法光明了达诸法」实相,是名叫「善了善达」。 这就是解释「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这样子来破这个惛沉睡眠盖。 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经行。 「以有明俱心」,就是这个法光明和你心在一起,同生住灭。「及有光俱心」就是太阳的光明、或者灯的光明和你心在一起,能所相应了,叫「光俱心」。「或于屏处」,或者是在隐密的地方,或者在显露的地方「往返经行」,你心裡面有「明俱心」,有「光俱心」,你在一个地方「往返经行」,这样子就把惛沉睡破除去了,这个办法比较好,的确是好,其他的办法是暂时地可以。 于经行心,随缘一种淨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讚励庆慰其心。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复念天。 「于经行时,随缘一种淨妙境界极善示现」,在这个屏处,或者是显露的地方,在那裡经行的时候,「随缘一种淨妙境界」,随你自己的欢喜,你愿意取日月灯的光明,你愿意取佛法的法的光明,就是「四念处」这是光明、「三十七道品」的光明、诸法实相就是光明、乃至经文也是光明,经上这个文句也都是光明,「随缘一种」清淨微妙的境界,「极善示现」,就是把这个光明显现在心裡面,就叫做「善」,这「极善」就特别地圆满了,如果你对于这个法义的学习,学习地一知半解,但是也把它显现在心裡面,也好过其他的贪瞋痴的妄想、也算是好,但是还是不太好,所以这个「极善」就是法义的通达很圆满,能把它显现在心裡面,那就叫做「极善示现」。 我感觉到我们有一种什麽问题呢?也可能是有一点欢喜愿意学习佛法,但是把书本合起来了,心裡面没有,心裡面没能够「示现」、「极善示现」,没有善的示现,便不能极善示现,都忘掉了,还是一样的,还是原来的旧家风,随时地贪瞋痴活动,不能改变自己,这是个问题。 我们平常说佛法兴盛了,怎麽叫做「佛法兴盛」?怎麽叫做「佛法衰败」?就是这样子嘛!就在这句话就看出来了,心裡面完全没有佛法,心裡面就是…虽然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也可能会能写文章,也能讲经说法,但是心裡面没有佛法,这叫做佛法衰败。不是说做法会的时候,很多人来参加佛法就兴盛,不是,这个不是的。若是你能够努力,在寂静处,那怕有二个人、三个人都好,你能够「极善示现」,你心裡面有佛法、有闻思修,这就是佛法兴盛。 我最近听一个法师说了几句话,如果是…或者是佛学院、或者不是佛学院,其实都是佛学院,只要是寺庙就是佛学院,或者是一个比丘或者比丘尼,或者优婆塞、优婆夷也在内,他能够努力地学习佛法,在闻思修上有成就,然后他就去弘扬佛法,这一个有成就的人,他能够去引导有十个人去学习佛法了,也很好。就不是十个人、五个人,也很好。但是这个人就是要有点成就,你在闻思修上要有成就,你就会做这件事,如果完全闻思修没有成就的话,你能去引导别人学习佛法吗?我看就算是有一点作为,也不见得是佛法。我听见那个人说,他指出家人说的。就是,在佛学院裡面能够成就了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少个,而这一个人出去能弘扬佛法、能教化十个人,就很好很好了。我一听,这话也有道理,用这样来计算,用这个方法来计算。那麽这就表示,当然这个人是赞成办佛学院,他说出这麽一个也很实惠的说法,也很实惠的。 我曾经说过这个话,佛陀说的法非常实际,非常地真实地不是虚伪的,你一定要心裡面清淨,那才是佛法的真义所在,不是表面上的事情。所以这个说「示现」,「极善示现」,这「示现」是什麽?不是表现在外边给别人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心裡面要有佛法出现,这叫「示现」,这示现是这个意思。 「劝导讚励庆慰其心」,这裡又有「劝导」、「讚励」、「庆慰」这三个字。「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复念天」。前面说这个法光明,当然这是深一层的修止观了,修四念处,观一切法无我,「于无我法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当然这是深一层的修行的事情。 「谓或念佛」,这个底下有深也有浅了。说这个人你让他修诸法实相观,修无我观修不来,但是可以念佛,念佛行。这个「念佛」我看还不是念佛的名号,念佛名号也好啦!也是好,但这儿上说是念佛的功德。或者是「念法」,这以前我们讲过,「念法」,「法」是「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一共是七样,这叫做「念法」。这念法有什麽好处?你对佛法的信心会加强了,对于修学圣道能够得圣道这件事,信心加强,如果你不念法你不知道。 这是出在《法蕴足论》但是《大智度论》裡面有一段也提到这件事。这上面说「现见」,你现在于苦集灭道,也就是四念处,你修四念处观你现在就能得圣道,不是将来得圣道、不是的,就是现在,你现在作如是观你现在就能得圣道,这样的意思。譬如说现在有人骂我,我心裡面就愤怒了,我们平常是这样子。但是你现在用佛法立刻地作苦、空、无常、无我的去观去,立刻地就没有烦恼,你看这不是现见吗?这个就是现见。所以这个念法应该学习这七样,这七样常常学习这样观察。 「或僧」念僧,「念僧」怎麽念僧?就是念得道的圣人,不是凡夫僧,凡夫僧有什麽好念的呀?所以我们要常常念僧才知道,我是凡夫僧生惭愧心,你如果不念这老是念是是非非的事情,就不会有进步嘛!而这个道心也不容易坚固。你若念佛念法念僧的时候,同时把自己的道心也坚强起来,不会因为你说一句话我就退道心,不会有这种事情的。所以这念僧,念什麽?念这个出家人有戒、定、慧、有解脱、解脱知见,有五分法身,这是圣人这是圣僧,念僧。 还有「念戒」,这个戒是定慧的根本。「或捨」或是念捨,念捨是什麽?是慈悲,用慈悲心同情别人的困难,而能帮助他解决困难这叫「捨」,捨你的身力去帮助别人,或者是你的心力,你有智慧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或者是你有财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叫做「捨」。「或复念天」,念这天上的人,为什麽他们生天了呢?说前生是佛教徒,他有信、戒、闻、捨、慧,他栽培这个善法了,所以他生到天上去了,这是念有因就有果。而我现在也有信戒闻捨慧,这样子也会勉励自己。 这文就是,前面是说「于法光明善巧精恳」,有明的俱心,有光的俱心,你能这样子用功,你就会破除去「惛沉睡眠盖、及能引惛沉睡眠盖的障法」使令心清淨。或者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也会有这种作用,也能破除去「惛沉睡眠盖及顺障法」淨修其心,也有这种作用,是这样意思。 玄二、闻思正法(分二科) 黄一、举正法 或于宣说惛沉睡眠过患相应所有正法,于此法中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惛沉睡眠所有过失,以无量门称扬讚歎惛沉睡眠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方广、希法、及以论议。 前面第一是「取光明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也是光明。现在这底下第二个方法能破除去惛沉睡眠盖,就是「闻思正法」,分两科,第一科举这个什麽叫做「正法」? 「或于宣说」,或者是你对于佛所宣说的「惛沉睡眠过患相应的所有正法」,说这一段经是宣说惛沉睡眠盖的过患的这样正法。「于此法中、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惛沉睡眠所有过失」,在这一段经文裡边,佛陀的慈悲的意思「为除彼故」,为破除这个惛沉睡眠,修行人、初开始静坐的人腿疼,他不惛沉睡眠,不这样子,因为痛他心裡不会惛沉。等到这个腿不痛了,做了几个钟头也不痛了,这个时候开始惛沉睡眠。这修行、这事实如此,就是这样。那麽现在有这个问题怎麽办呢?佛陀给你想个办法破除去。前面是修法光明,现在这下面是要你念经,看这个经。「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这一段经文是说什麽话呢?佛「以无量门」,就是「无量」很多的立场,从这个立场、从另一个立场来「诃斥毁呰惛沉睡眠的过失」,说它的错误,「毁呰」。 「以无量门称扬讚歎惛沉睡眠永断的功德」,破除去惛沉睡眠它有什麽什麽…好处,讚歎这个功德。这一段经文是什麽经文呢?就是「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身、方广、希法,及以论义」,就是十二分教,这十二分教是关于说这一段的,说这惛沉睡眠的过失,讚歎断除去惛沉睡眠的功德的这一段经文。 黄二、习闻思 为除彼故,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以大音声若读若诵,为他开示,思惟其义、称量观察。 前一段是举出这个正法,就是十二分教,现在第二科是「习闻思」。前面「举正法」,现在「习闻思」,学习闻思这两个方法。 「为除彼故」,这个修行人为了破除去惛沉睡眠的原因,「于此」十二分教的「正法」,「听闻受持」,听别人讲解,而自己把这个文背下来,「听闻受持」。「以大音声若读若诵」,因为自己惛沉嘛,所以你经行的时候、或者坐在那裡,「读」的时候要音声大一点读这一段文,然后「诵」、就把这个文句背起来诵。「为他开示」,也可以为别人去讲解这个道理。 「思惟其义」,前面还算是闻所成慧。现在这思惟其义,思惟这个说它的过患、说它的功德的这个道理。「称量观察」,就是如其量的,你不能自己虚妄分别、不可以。要如佛所说的那个义的量去观察思惟。那麽这是「闻思」,这个观察还是属于思慧,而不是修慧。 这是第一科「举正法」,第二科「习闻思」,这一科是「闻思正法」。现在第三科「观方隅等」。 玄三、观方隅等 或观方隅,或瞻星月诸宿道度,或以冰水洗洒面目。 「或观方隅、或瞻星月诸宿道度」,或者是,这个有惛沉睡眠盖的这个人,或者「观方隅」,就是离开了坐,离开了你静坐的地方,出来看一看东南西北叫做「方」、四方。「隅」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是「四隅」。「或瞻星月」,可以仰望看看星辰、看看月亮。这也就是说白天你不惛沉睡眠嘛,你夜间静坐的时候又惛沉睡眠,所以看看这星月。「诸宿道度」,就是这些星辰它的道路、它的度数、多少度、多少度这样子。「或以冷水洗洒面目」,或者你这惛沉睡眠的时候,有这个盖的时候用这冷水浇浇头、洗洗面,也会破除去这个惛沉睡眠盖。 下面第三科「结明对治」。 地三、结明对治 由是惛沉睡眠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由是惛沉睡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由于前这几个方法;一个取光明相、一个闻思正法、一个观方隅等这三个方法,你的这个惛沉睡眠盖,原来没有生的就不会生,若已经生出来的就排遣出去了。「如是方便,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这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从这个顺障法清淨你的心,使令心得清淨,就不惛沉也不睡眠,你就可以修止观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要有“师承”,没有“师承”,说自己修行成就,这很难!我们现在要想找个好老师,到哪里去找?说实在地,真正善知识他不会宣传,甚至于许多人不认识他,不了解他,我们到哪里去找老师?我们现前这个世界遇到这些法师、大德,你要想依靠他,太难了,不可靠!找不到老师,那怎么办?跟谁去学?在佛门里面,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也往生了,蕅益大师依莲池大师的著述来学。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是我们莲宗九祖。我们今天要跟阿弥陀佛来学。阿弥陀佛的著作在哪里?净土五经就是。净土五经当中,我们可以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认真去做,再以《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历代的注解,作为我们修学的补充教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