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73


2014/9/4    热度:20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73

 

  寅二十六、能断疑等记论差别(分二科) 卯一、总标列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

  这是第二十六科「能断疑等记论差别」。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这个「请问」有问题提出来问,「记」就是回答的意思,就是分别解释叫做「记」。这样的问答有四种不同,这四种不同有什麽好处呢?是「能断所疑」,若有犹豫的事情,经过这问答就能够断出去,这是一个断疑。「能悟未悟」,能够觉悟没觉悟的道理,这又是一种好处。「能断所疑」是断出去,能够对治一种过失;「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是成就的一种功德。「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个「胜决择力」,就是分析观察诸法的智慧,这个「任持」是保持的意思,你常常能这样的问答分析,你成就这样的智慧不容易失掉,有这样的意思。这是说这四种问答的好处。那四种问答呢?下边就说了。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是第一个问答,谓于法的真实相,真实的情况,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一向记」,就是很肯定的去解释它,这样意思。「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诸有情的业果异熟这一方面问题,应该分别的去解释、去回答,不能够一向记,那就是可以不同的方向。这个里面是什麽样的情形呢?这个所造的业力它会去得果报,但是不决定。就是你的爱烦恼,爱烦恼也是能发业,也能润业,就是能帮助这个业力去得果报,这个爱烦恼。如果你若把这个爱烦恼断了、消灭了,那麽那个业力就不得果报了,所以阿罗汉把业力,把这个爱烦恼断了,他以后再就没有三界的生死,没有了。若是你没有断爱烦恼,这个爱烦恼还在,这业力就会得果报。

  所以这个有情的业果,「异熟」就是果,业力能得果;但是那个果报是不是得,是不是出现,应该分别的说。这个爱烦恼断不断,就会得或不得,不能说决定得,那麽讲就错了。不过这样说,那就是得要是圣人,若是得了初果的时候,三恶道的业力就是停下来不动了;那麽若得三果的时候,欲界的果报就停下来了;若得四果,三界的生死果报都停下来了,是有差别的。你若没得圣道的人,没得圣道的人做善就有善报,做恶就有恶报,不得果报不可能的。

  「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隐密说」,就是他问题的中心点说得不明白,没有说明白,你不要解释。「非一向问」,他那个提出问题的含意有複杂了一点,不是一个方向的,那样的问题就不是一向问,你应该再问,再提出反问他,反问他怎麽回事情,你再加以回答,你不要直接就回答。「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对于那个不合道理的问题,就不要回答,就是这麽意思。这一共是四个问答,只有一个问答,「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个是说得明白,其他三个还没有讲明白,下面《披寻记》有说了。

  卯二、随难释

  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

  前面是标列出来这四个问记,这底下随难的解释。「于此问中」,怎麽叫做「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这就特别的解释这第四个,这个「应当置记」。这个「置」就是放在那里不要管了,也就是不回答。于此这个问,这个不如理问中,怎麽叫做「置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你可以这样回答,佛对于这个问题是不回答的,就这麽回答他,这样子说。这《披寻记》。

  《披寻记》五○六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记有四者,谓答四问。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馀;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捨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是谓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馀一切随应当知,《俱舍论》中广说其事。(《俱舍论》十九卷十七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这是标出来这一段文。「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问死生殊」,说这个人死了一定是要再生吗?生了以后是不是决定死呢?这个死生的问题,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一异等」,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呢?这一类的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那麽这是提出这个问。「记有四者」,这个回答去解释这个问题有四种不同。「谓答四问」,回答这个四问,所以叫做「记有四」。

  「若作是问」,这底下举个例,「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就这麽问。「应一向记」,这个问题你就这样子,就是肯定的就回答他,只有一个,这个回答只有一个,就是「一切有情皆定当死」,就是这样回答。「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就是叫做「一向记」。

  「若作是问」,如果他提出问题这样问:说「一切死者皆当生不?」说死掉了的人是不是还能生呢?这样问,「应分别记」,这个时候应该分别的解释。怎麽分别法呢?「有烦恼者当生,非馀」,有烦恼的人他死了以后,他还是要再生的;只要是没有烦恼的「非馀」,不是剩馀的,那就是没有烦恼的人,那他死了他就不生了,他就不会再来到三界里面受生了。所以一切死的人皆当生不?这个是不一定,这应该分别它。「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样子回答。

  「若作是问:人为胜劣」,这个人是殊胜、是卑劣的呢?「应反诘记」,应该反回去问他,「为何所方?」你说人是胜、是劣。向谁比呢?用谁去对比呢?「若言方天」,如果说和天来对比的话,「应记人劣」,应该说人是不如天的,人是劣。「若言方下」,如果说是和三恶道来对比的话,「应记人胜」,人是殊胜的。「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这样子说。

  「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若这样子问,「应捨置记」,那麽这个应该就是不要回答他,应该这样子。因为什麽这个问题不回答他一异的,这个一异的问答不回答呢?为什麽呢?「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因为这个有情,「有情」者即是我也,执着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执着有一个我,执着有个真实体性的我。如果这样子执着,而问这个我于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的话,不要回答,理由就是「有情无实故」,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我,怎麽能说那个我是一异呢?所以不要回答,这是一个解释。

  「如石女儿白黑等性」,如石女的儿,那个儿是白色的呢?是黑色的呢?这样的体性,那这个事情也不能回答。因为石女是不生孩子的,所以根本没有儿,怎麽能说儿是白是黑呢?所以这个白黑的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不需要回答。「是谓于不如理问应当置记」,就不要回答。「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馀一切随应当知」,一切的问题随其所应有这四种不同,在「《俱舍论》中广说其事」。

  寅二十七、惠捨清淨不清淨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相

  又有四种惠捨,或清淨或不清淨。三种清淨,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淨,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

  这底下第二十七科「惠捨清淨不清淨」有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相」。

  「有四种惠捨」,就是有四种布施,这四种布施有差别,什麽差别呢?有的是「清淨」,有的是「不清淨」的。「三种清淨」,这四种的布施里面有三种布施是清淨的,是有意义的,是有功德的。「谓唯自身戒见具足」,这个「自身」就是自己,这个自己和他,底下第二句「或复唯他戒见具足」,这个自他还是有点事情。那麽现在姑且这样说,假设是用财物来布施,这个财物是你所有的,那麽就叫做「自」;但是你没有自己去执行这件事,你委託另一个人去布施,那个人就是「他」。财富是你所有,你是施主,你委託另一个人去代办这件事,那个是施者,执行这件事的人,施者。那麽以财物为主的话,你就是「自」。

  说「谓唯自身戒见具足」,就是你本身,你的品德是很良好的,三业清淨,持戒清淨,有十善的功德。「见」,你的思想也是清淨的,就是有正知正见这个人。这个人的正知正见是很稀有的一种功德,很稀有的功德。有的人品德好,思想邪知邪见;有的人是有正知正见,但是品德不好,这真是难了。但这里说自身品德也好,他还有正知正见,这两种功德都具足的,说这个人他自己。但是你委託那个人去布施,那个人他不是,他不是那麽好,这是一种。

  「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者说你本身戒见都不具足,你委託那个人、执行那个人戒见都具足,他为你执行这个布施的这件事,这样子这是一种。「或自及他戒见具足」,或者是自己,或者是那个人,代你执行那个人,两方面都是戒见具足的,都是很好的。这是三种,这加起来是三种。

  「一不清淨」,一共有四种惠施,现在这里说了三种,还有第四种,那个是个一,是不清淨的。「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就是自己和他那样的人,戒也不具足,见也不具足,那就是不清淨了。这四种就是这样子来划分,这是「标列」,底下「明得失」,我清淨有什麽好不好呢?我不清淨有什麽好不好呢?这底下说明这个意思。

  卯二、明得失

  其清淨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淨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

  说是你本身戒也清淨、见也清淨,你还能去布施的话,将来你就会生到好的地方去,往生到善趣,或者人间,或者是天上,你的资产特别的丰富很多,大自在安乐的境界。

  「不清淨者」,那个戒也不清淨,见也不清淨,但是也布施,那麽将来有什麽好处呢?「当生恶趣」,因为你不清淨,你就生到苦恼的地方去了,或者生到龙的世界,也是有大福德,这个龙;或生到其他鬼神的世界,也有大福德。那就是你本身当生恶趣,你不清淨所以生到恶趣去。「资产无匮」,但是也有福德,也有很多的财富,也不缺少。如是因,如是果,一点也没有佔便宜,也没有吃亏。

  这地方这麽样解释这四种惠施,这四种惠施或清淨或不清淨。譬如说是一个人,我是合法的得来的财富,我去布施,这是一种布施;我非法得来的财富也去布施,不同,将来的果报不一样,不一样的。

  寅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

  这是第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这「有四种摄众方便」,这个「摄众」就是引导的意思,引导众生来到佛法里面的前方便,用这样的方便能引导众生来相信佛法。「摄」就是吸引他、引导他的一个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这四种方便能够正确的、能够很有意义的能引导众生,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能够进步,能够得到佛法中的功德。那四种呢?

  「一、饶益方便」,第一个是「饶益方便」,就是给他,第一个就是布施,「饶益方便」就是布施,你布施他很多的利益,他欢喜的,你给。这地方说布施就是财布施,众生都是欢喜财,你能够财布施给他,那麽这就是一种方便,它能发出来一种能力,使令他对你有好的印象,对于佛法就会有信心了,这个众生是这样的。这可见佛菩萨教化众生,用理智来教化众生,也有时候用感情度化众生的,不全是用理智。说有道理,你有道理他不相信,但是你若是用财富给他,他相信了,这是「饶益方便」。

  「二、摄受方便」,「摄受方便」是什麽呢?叫做说爱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爱语,可爱的语言。这可爱的语言在本论的下文,说有三种可爱的语言:第一个是「慰喻语」,就是你有苦难的时候安慰你,令你心情好一点,解决你的困难,叫慰喻语。第二个语言叫做「庆悦语」,就是你有吉祥的事情,有荣耀的事情的时候,他来庆贺你,这种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第三种语言是「胜益语」,这个慰喻语、庆悦语也是令你得到好处了,但是这还不是殊胜的,还有一个更好的一种语言。譬如说我劝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但是还有比这个更高明的,就是出世间的,佛法所说的出世间圣道的语言,这是最殊胜的利益。「皆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等、第一最殊胜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利益所能及的,这叫做「胜益语」。

  这里面说的就是「摄受方便」,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用佛法这种殊胜的法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引导你,用这引导你来到佛法的方便,这是一种。因为前面这个「饶益方便」,就包括了这些事情,包括了慰喻语、庆悦语,包括了一般的这些事情。但是「摄受方便」,就是用佛法的真理来教导你,来教化你,用这个方便来引导你来到佛法里边来,就是你要…。前面是「饶益方便」,是用感情来教化你;这个「摄受方便」,就是用智慧了,用智慧来引导你,使令你要认识什麽是真理了,这叫「摄受方便」。

  「三、引导方便」,这引导方便,这里面就是引导你,你已经对佛法有了信心,什麽是佛法你有了认识,这时候就要开导他不可以做恶事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面是属于还没有关涉到行为上的事情,只是思想上的转变;这个引导就是你要实际上不可以做恶事,从这个不善的地方出来,到善的地方来,这叫做「引导方便」。这个就是在行为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要这样子,这是「引导方便」。

  第四是「修治方便」,「修治方便」就是要让他修四念处、修止观,能入圣道了,法随法行的意思,这样子。这样说「饶益方便」是布施,「摄受方便」是爱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开示他叫做爱语。你看经论上这样子安排,这个引导方便是利行,叫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修治方便」,「引导方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善处引导他到善处来,但是这个还不是一个决定的。现在决定的办法是「修治方便」,就是你要从根本上修学戒定慧,从思想上断除一切烦恼,然后这才真实的把这个人,改变了这个人。如果内心的烦恼你不除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不住的,随时还会作恶的。所以这个「修治」就是彻底地改善了他,所以叫「修治方便」。而这个「方便」叫做同事,就是菩萨和他一样的来做这样的修行,不是说我叫你修行,我不修行,不是这个意思,那样子是不能够引导众生的。这是有四种引导众生相信佛法的方便,这四种。

  寅二十九、业生有情依止差别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辊,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

  这是第二十九科「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由因业而受生的众生,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这个「依止差别」,受生的不一样,这个身体有情依止,有情的生命,有情的身体,受生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意思。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或者是在人间,或者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三恶道,他这个受生的情况不一样,得到生命体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由业及卵辊」,这是第一种就是卵生,这个「辊」实在也可以说就是卵。但是凡夫所看见的形式是卵生,实在不只是卵,还是要有业的力量,这样子受生。这样我看就像鸡、鸭这一类的是卵生。

  「二、由业及胎膜」,那麽这是人是胎生,还有一些众生也是胎生。胎生实在还是有业的,主要还是业。「三、由业及润污」,那麽这是湿生,「污」也是水的意思,这是湿生。「四、唯由业」,那就是化生,就是诸天或者地狱,诸天及地狱唯独是化生,这个不同。

  寅三十、受生有情死缘差别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馀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前面说生有四种不同,这底下第三十科说受生有情死的因缘也是有差别,各地方的受生有情有四种的死,死亡也不同。

  「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是他自己伤害了他自己的生命,这样死亡的。谁是这样子呢?「谓于戏忘」,我们前面也讲过了,那个「戏忘」天,他就是戏乐,就是欢喜玩,游戏时间太久了,他没有时间的观念,忘记了时间,一直这样子,那麽他就死掉了,这是戏忘天。第二种是「意忿天」,他那个天与天互相有的时候,互相对视的时候,就是怒目相视。一怒目相视的话,都是凡夫,你怒我,我也要怒你,两个人就有瞋心越来越大,就这样子就死掉了,「意忿天中而受生者」,这是他自己伤害了自己的生命而死掉了,自杀而死。

  「二、由他故死」,自己他不会死的,是由另外的原因使令他死了。什麽呢?「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这个「羯罗蓝」翻作杂秽,或者翻作凝滑;「頞部昙」翻个泡。若按人来说就是初开始投胎以后,就是叫做「羯罗蓝」,第二个七的时候叫做「頞部昙」,就是泡,像个泡似的。「闭尸」是血肉,这个时候就是第三个七。第四七是「键南」是个肉团,第五个七钵罗奢佉,我们前面讲过,那就是有知觉了。这还都是在母腹中,在母腹中的这样有情他自己不会死,他自己没有能力来伤害自己,他没有,都是由另外的力量使令他死了,就像堕胎这一类的事情,或者其他的母亲不小心的,或者他就死掉了。

  「三、俱由故死」或者也有自、也有他,这两种原因会死掉。「谓在欲界所馀有情」,就是在母腹中除掉这一部分,其他的所馀有情,他也有能力自杀而死,也有原因被其他的力量伤害了、死掉了。

  「四、俱不由故死」,也不是由自死,自己也不会忽然间自杀,也没有这个事情,也不会有其他的力量使令他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就是色界的有情、无色界的有情,这里面说「有顶」应该是非非想天,是最后的有情。这些有情没有这回事,没有人能杀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自杀,也没有这种原因,没有这个理由会自杀。那麽死亡有这四种不同。

  寅三十一、苦迟通等清淨道别

  复有四清淨道:一、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二、功用根圆满,非喜乐圆满;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这是第三十一科「苦迟通等清淨道别」。前面说生死,这底下说清淨道。这个「清淨道」就是得圣道的过程,这个「清淨」就是入了圣位是清淨的,凡夫都是不清淨的。得圣位的清淨有四种差别,就是这样意思。

  「一、非功用根圆满」,「根」就是得圣道的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个根,一个有力量的得圣道,有强大的力量能得圣道,这就是「根」。这个根功用圆满,这个功用圆满,就是你栽培你的善根,你努力地,你的三业发生出来这种作用,努力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口意自己努力的用功,来栽培自己的善根,栽培得很圆满。「非功用根圆满」,你栽培的不是那麽好,为什麽呢?你就是不要强,你就是懈怠,本来人家都是很努力地栽培,你就偏不做,就随随便便地不守规矩,你这样做,你也没能佔到便宜,就是你的善根栽培得不圆满,但是也得圣道了,所以这就是钝根的意思。

  「亦非喜乐圆满」,这个得圣道,如果你得到禅定,得到四禅,得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得到了四禅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是快乐,你入了禅定的时候有轻安乐,那完全不同。但是你又不肯努力,所以也没有得到禅定,没有得到禅定就没有喜乐,但是这个人也得圣道了。那麽他这个人就是在…,或者在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里也有喜乐,也有喜乐不是那麽圆满。所以这个人就是钝根人,而又没有得到禅定,也得圣道了,也是清淨了,就叫做「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就是懈怠的人。

  我们前几个月,在南院有位法师叫法正法师,法正法师这个人身体很不好,你看他的气色也知道,身体很不健康。但是他就是日中一食,不但晚间不吃饭,早晨也不吃,我劝他说:你身体不太好,你早上可以喝点粥,晚间你不吃,这持戒好,早晨是合法的,你吃一点。不!一定是日中一食,坚决的这个意愿那麽坚强,就是要日中一食。我就死了,我也是日中一食,我不怕死,不惜生命要持这一条戒,这个人就是不得了。你看见月律师那个回忆录,弘一大师前面写了一篇序,弘一大师里面用了一个字,你们去看这个书,用了什麽字?就是他那个意思,就是勉励当时的佛教领导人,要有骨头!有这个意思。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出了家,我感觉你们都很好肯上进,那麽出家人就是生活没有问题,很多信佛的人欢喜供养。生活没有问题,何必辛苦去学习佛法,还要写心得报告,还有监学老师管你,还有教务主任,还有个院长,还有很多人管你,何必呢?但是你们不是,不怕!不怕你管,我们来到佛学院要求进步,要学习佛法,这是有上进的意志;但是也有些懈怠的,也是有的,不是那麽圆满。所以,我说南院的法正法师他已经走了,回台湾去了,我就感觉到这个人是不得了,所以他就是特别强。这样说,我们说信、进、念、定、慧,若加个惭、愧的话,就是七种、七圣财。惭愧就是持戒了,他这个戒的善根强,有的人这里面也包括进、精进,精进的力量强,就是怎麽样苦我都是要这样努力。不要说哎呀我有病嘛!所以我到厨房拿个东西吃吃,自己找个理由。但是人家这个就是…,那麽你这样做,你戒的善根就是不强,就不圆满。

  信、进、念、定、慧,这个「念」这个记忆力,我以前也是,你要我背经,我心里就不高兴,我小时候读书有背的,老师就是叫我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四书我背过的。这时候就是背,那时候也无所谓愿意不愿意,反正老师叫我背,我就背,可是出家以后就不高兴背。你不高兴背,你这个念就不强,信进念定慧,这个念的善根就不强,念是栽培来的。当然有的人前生栽培得好,今生念力特别强,不须要栽培就好,那是前生栽培的,所以有佛的智慧,我们才知道是前生栽培来的,不是自然有的。我们记忆力不好,不要紧,你肯栽培还是可以好的,这个念的善根强。

  定、慧,「定」,他就是不怕辛苦,他就是常常的静坐,我静坐坐得不好,我非好不可,这个意志特别强,就是常常静坐,慢慢定就来了,就成了。信、进、念、定、慧都是修来的,这个根,这些善根就圆满,你不努力,你就不如人家。所以第一种就是钝根人,实在明白点说,什麽叫做钝根人?就是懈怠人,就是懈怠的人善根栽培不圆满,但是也达到了一个程度,能得圣道。如果没达到那个程度,圣道是不能得的。

  「二、功用根圆满」,这个是精进的人。《俱舍论》上也有,和本论的下文也有,叫做「练根」,练习的练,善根的根;就是努力的栽培自己,所以他的功用圆满,善根很多。「非喜乐圆满」,这是定的根不圆满,他不努力地坐襌,所以没有得到四禅,这件事不圆满。这可见得圣道,特别提出来「定」的具足、不具足,定若具足就是喜乐圆满,定不具足就是非喜乐圆满。

  「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这是第三个。这个是「喜乐圆满」,这个人他欢喜静坐得了禅定了,「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这是这个人智慧学得…,他不努力,他不努力学习智慧,所以功用根不圆满,但是也得圣道了,也还好。

  「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这个是最好的,也得到禅定了,智慧啊,信、进、念、定、慧,这些也是圆满,也是圆满的时候,这个人很自在、很快乐的就得圣道了,就成功了。前面那个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这个人很辛苦的得了圣道,很辛苦的。《披寻记》可以读一下。

  《披寻记》五○八页:

  复有四清淨道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通行,名为四清淨道:一、苦迟通行,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二、苦速通行,由利根故,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三、乐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故,说喜乐圆满;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四、乐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及利根故,说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复有四清淨道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通行,名为四清淨道」,这个「通行」就是由凡夫到圣人通行无阻,到达了。是四种通行、四淨道,一是「苦迟通行,由钝根故」,「苦迟」,「苦」就是没得到色界四禅,没有喜乐,没有喜乐但是他慢慢地得到圣道。「由钝根故」,说是这个人是懈怠,「由钝根故」,迟钝,这个「钝」就是迟、慢。「说非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现法乐住」就是现在你得到色界四禅了,不是未来,那麽就叫做…,你没得到,「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

  「二、苦速通行」,前面是说苦迟通行,现在第二个苦速通行。「由利根故,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那就是善根有很多种,但是主要还是智慧,这个智慧,他学了很多智慧,他对般若的善根栽培得强,所以他叫做根利。「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这是一个圆满,不是两个圆满。「三、乐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故,说喜乐圆满;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这是般若栽培得不够。「四、乐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及利根故,说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这个是最殊胜的。

  寅三十二、背恶说等清淨道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有四清淨道:一、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三、资粮道,四、清淨道。

  这是第三十二科「背恶说等清淨道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有四清淨道」,四种清淨道,也是得圣道才算是清淨,有四种差别。第一个是「背恶说法」,「背」就是弃捨的意思,远离的意思。「恶说法」,他说的法是邪知邪见不合道理的说法,你弃捨这件事。这个「弃捨」,我看这应该是分两种:一个你自己弃捨了这种邪知邪见,一个是你不去亲近这种人,这种邪知邪见的人,你远离他。「及毗奈耶」,「毗奈耶」是调伏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发觉了自己有这种问题的话,能调伏自己的邪知邪见,能灭除去邪知邪见。有的人有善知识告诉他,你这是邪知邪见,他不承认,他还保留认为这是宝贝,不要弃捨,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了。这是第一种能弃捨这个邪知邪见,能灭除去邪知邪见,能调伏邪知邪见。

  「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这个「向善说法」,就是这个人能亲近,能亲近这个善说法,就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去亲近他合乎道理的说法,他能亲近他,「善说法」。「及毗奈耶」,就是他能够使令自己清淨,能调伏自己三业清淨,能灭除去一切的过失,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这是第二种。第一种就是他弃捨了恶说法,而也能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现在是第二种能去亲近善说法,能灭除内心的烦恼,这还有点差别的。

  「三、资粮道,四、清淨道」,这样子加起来就是四种。

  卯二、随释(分四科) 辰一、背恶说

  此中最初,谓如有一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心不爱乐,亦不忍可。

  这是第二个。前面是「标列」,这底下是「随释」,随所标列的次第去解释,第一科是「背恶说」。

  「此中最初」的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什麽意思呢?「谓如有一」类的人,「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对这个「外道见」,就是佛法以外的人,有邪知邪见的人,就是前面不如理作意,一共有十六种外道的见。「见」就是思想,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起如是见,是内心的思想;立如是论,是把它发扬出来,把它宣佈出来叫做论。「及引无义」的,没有功德的那种「苦切行中」,无义的苦行,你白受辛苦了,无义的苦行。「心不爱乐」,对这两类的事情心里不欢喜,对于外道的邪知邪见不欢喜,对于无义的苦行也不欢喜。「亦不忍可」,不接受,「不忍可」,不接受、不同意这种事情,拒绝这种事情。这底下《披寻记》。

  《披寻记》五○八页:

  此中最初至亦不可忍者:此中有二差别:谓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如其次第,心不爱乐,亦不忍可,释前背恶说法及毗奈耶。

  解释这个意思。底下第二科「向善说」。

  辰二、向善说

  第二、谓如有一,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中,爱乐忍可,又能堪忍寒热等苦。

  这是第二个「向善说」法及毗奈耶。这个「谓如有一」类的人,他是个怎麽的情形呢?「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就是于蕴善巧,就是「善巧」是智慧的意思。对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能通达他是无我的,无我、无我所的,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变化的,是老病死的,那麽你知道没有我、我所,那叫做「蕴」善巧。

  「界」善巧,通达这个界善巧,这个「界」: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也是,或者是十八界,通达他们也是无我、无我所的,那麽就是界善巧。这个「处」善巧,就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无我、无我所的,那麽叫做处善巧。

  「缘起」善巧,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也是通达一切法都是这样,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流转,惑业苦的流转;就是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乃至无明灭则行灭,就是这样子,也是无我、无我所的,这叫做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这个「处」,合道理的叫「处」,不合道理就是「非处」。譬如作善就得善报,作恶就得恶报,这是「处」合道理;作善得恶报,作恶得善报,这不合道理。你能通达因果的道理,因果缘起的道理,那就叫做处非处善巧。

  这样子说,处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诸善巧中」,这是在佛法里中说的道理,还有一个四谛,谛善巧。「爱乐忍可」,对于佛法有欢喜心,你能接受生欢喜心。「又能堪忍寒热等苦」,又能够忍受得了,寒也受得了,热也能受得了,饥渴也能受得了,也能忍受得了。所以在戒律上好像有的小孩子出家,就哭起来了,很多的原因哭起来了,或是没有吃饭饿了就哭了,还有很多事。佛就是说小孩子不到那个年龄,不给他受戒,不要他做比丘。因为什麽呢?这个忍力不够,就是要十九岁、二十岁才可以受戒。这表示什麽?表示他的忍力够,饿一点不在乎,稍为寒一点、冷一点也不在乎,忍力够。

  我们若看看律上那个缘起,就可以知道出家人应该怎麽样做法,能有这些忍力。那麽这是向善说法及毗奈耶,其实学习佛法、修学圣道的确要有忍力,没有忍力这事做不来,因为都不是凡夫的习惯,都违反凡夫的习惯。凡夫的习惯就是贪心来了就贪,瞋心来了就瞋,就是随顺心理活动,凡夫这样子。现在佛教是违反,贪来了不要贪,瞋来了不要瞋,你看就是违反你的习惯,那你怎麽能做得到呢?所以要忍,要忍耐一点,非要这样子不可。这个忍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忍,无义苦行的事情不要忍,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忍,应该是这样才可以。

  辰三、资粮道

  第三、谓淨尸罗、守根门等诸善资粮所摄正法。

  这是第三科「资粮道」。就是修学圣道一个准备,修行之前一个准备的阶段,有前方便,不是一下子,你就是圣人了,不是这样意思,他有个准备的阶段。那麽这个资粮是什麽呢?「谓淨尸罗」,就是你要持戒清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圣道资粮。「守根门等」,还要「根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根」就是「门」,你要守护它,不要向外任意的攀缘,随便的就是攀缘外边的尘劳世界,种种的虚妄分别,不要这样子。还有悎寤瑜伽,睡眠不能太多,也不要太少,乃至饮食的事情。「诸善资粮所摄正法」,这些好的,能做圣道前方便的这些资粮,有这种功能的,就叫做「资粮」。「所摄正法」,属于这一类的都是「正法」,他能令你得圣道,这些事情,这叫做「资粮道」。

  辰四、清淨道

  第四、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

  「第四」,这是第四科「清淨道」。「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你这个资粮,前面是「背恶说法及毗奈耶」,弃捨这邪知邪见的不清淨恶知识;这个「向善说法毗奈耶」是亲近善知识;然后要准备资粮,这三个阶段。这第四个就是正式开始修行了。修行什麽呢?「谓奢摩他」就是修止了,「毗钵舍那」就是修观,修止、修观有什麽好处呢?能「断诸烦恼」,能把所有的贪瞋痴烦恼都能断除去了。断除去了,你也决定是「现法乐住」,当然在未到地定里也可以安乐,未到地定很容易就得初禅了,所以一定是得禅,「现法乐住」就成功了。这四个清淨道我们要记住,人家问我们:要应该怎麽样修行才能得圣道呢?你就这样回答这四样:第一个背恶说法及毗奈耶,第二向善说法及累奈耶,第三要有资粮道,第四是清淨道,就是这样子可以得圣道,说得很清楚。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钱、有势力没有用,带一身病苦,还是活受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是真正的福报。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是身心清净。“无有爱贪”,身心就清净了,实在讲,这真正是第一条养生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