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33
2014/9/4   热度:21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33 卯三、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乐有差别,唯所依身而有差别。 这是「料简静虑」。前面是「辨离熏修静虑」,这是重新再解释这个静虑。这一科裡面分三科,现在第三科是「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这个欲界的人修色界的禅定,已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你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并不是色界天上的人,可是你已经得到色界四禅了。这个时候,你在禅定裡面,所享受的乐有什麽差别呢?解释这个问题。 「又非此间」,又不是此间,这个「此间」就是欲界。「及在彼处」,在彼色界天,这是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入诸等至乐有差别」,你成就了色界定,但是你的生命体在欲界,或者是升到色界天,在这两个地方你「入诸等至」,入于色界定裡面;「乐有差别」,这个三昧乐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非,这个「非」字,贯下来,「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非乐有差别」,乐是一样的。虽然没有生到色界天,你在欲界的时候,入色界定,你的乐和色界天的定乐是一样的。 「唯所依身而有差别」,但是这个定所依止的身体是不一样。因为欲界,我们人间这个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果报;色界天上的那个身体,另一种果报,这两种果报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三昧乐是无差别的。这是解释这个问题。 己四、摄诸经宗要等(分二科) 庚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修习作意相差别,云何摄诸经宗要? 这是〈三摩呬多地〉,这一大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安立」,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缘」,这三科都讲完了。现在就是第四科,最后一科「摄诸经宗要等」,把「诸经」裡面重要的部份,把它凝聚在这裡说一说,这是提要。这一大科裡面分两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前面已经宣说了修习四十作意、三十二相的差别,这一大科已经说完了,这是结前。「云何摄诸经宗要?」这是生后。诸经的宗要,就是诸经的宗要,当然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修行,这个修行的成果是我们佛教徒最重要的一件事,这裡讲一讲。 庚二、摄释一切(分二科) 辛一、摄宗要(分十五科) 壬一、八解脱等(分三科) 癸一、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 「谓八解脱等」,这个前面是「结前生后」,第二科就是「摄释一切」,解释这个宗要,解释一切经的宗要,分两科,第一科「摄宗要」,分十五科,第一科就是「八解脱等」,「八解脱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诸经裡面的宗要究竟是什麽呢?就是「八解脱等」,这个八解脱这麽重要,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一种功德。这个八解脱究竟怎麽回事情呢?「如经广说」,像经裡面说的非常的详细。 这是「标经说」,是第一科。第二科「随别释」。 癸二、随别释(分三科) 子一、八解脱(分二科) 丑一、略辨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这是随顺八解脱的义,别别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八解脱」,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辨」,就是精要地说明八解脱的大义。 「八解脱,谓如前」面〈三摩呬多地〉那个地方已经说过了八解脱的名字,这名称说过了。「说有色观诸色等」,乃至最后灭受想解脱,这个「前七解脱」,八个解脱,前七个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就是对于这个修行人,已经得解脱的境界再进一步「生胜解」。前面是解脱了,这个「已解脱」,就是把欲界的欲解脱了,这八解脱是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而唯独是佛教徒的圣人,三果圣以上的圣人所修有法门,初果、二果还是不及格的。这是圣人所修的一种法门。 这个「于已解脱」,因为他得了色界定了,所以他对欲界定,欲界裡面的境界,已经解脱了。欲界有什麽繫缚呢?就是欲,欲能繫缚欲界的人,现在这个圣人已经把欲的繫缚解除了,就能解脱。但是,还嫌不够!继续「生胜解」,一个更有力量的思想,这个「胜解」更有力量的观想,那麽这就是前七个解脱的大义,名为「解脱」。 第「八解脱」是「弃背想受,故名解脱」。这个第八解脱,就是灭受想定。灭受想定怎麽也叫解脱呢?就是把这个想受弃捨了,那就叫做「解脱」。因为我们一切的凡夫,不管是没得定、已得定的,只要是凡夫,他心裡面都有受、都有想,他心裡面都要有所缘、有所缘境的。这个所缘境,就是繫缚他,繫缚他的心不得自在。现在佛教徒这个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能够把这个所缘境弃掉了,使令心没有所缘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心没有所缘境是很难的,但是三果圣人是辨到这件事,他能够得大自在、得解脱了,所以叫做灭受想解脱。那麽这就是说这个八解脱的大义。 丑二、别广(分六科) 寅一、有色观诸色(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有色观诸色? 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略辨」,这底下第二科「别广」,就是八解脱一条一条的详细的解释一下。这分六科,第一科是「有色观诸色」,分两科,第一科是「徵」,就是问。 「云何有色观诸色?」这个八解脱的第一个解脱,就叫做「有色观诸色」;这个名称,是什麽意思呢?就是问,提出这个问题。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辨有色(分二科) 巳一、标义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这以下是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呀,先解释这个「有色」,什麽叫做有色?分两科,第一科先「标义」,先标这个有色的大义,把它列出来。 什麽叫做「有色观诸色」?我告诉你,「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这是说这个人,他不是在色界天,他是在欲界,在欲界当然是人,或者是欲界天,欲界六天的天,所以他是生在欲界这个地方。「已离欲界欲」,就是这个人已经成就色界定了,他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他成就了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他成就了;那麽也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个暂时不说。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他已经成就了色界定,所以他一定是已经解脱了欲界的繫缚,欲界的欲不再繫缚他了,欲界的色、声、香、味、触对他来说是等于零了,不影响他了,得解脱了。「未离色界欲」,他成就了色界的四禅,对于色界的四禅还有烦恼,有爱味,爱、见、慢这些烦恼,这些烦恼还繫缚他,他没能解脱,是这样意思。 「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前面这几句话呢,这是说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的程度,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他虽然是欲界的人、或者天,但是他已经得了色界定了,但是在色界定裡面还有爱味,对于色界定还有爱味。「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说那个修行人,他如是在色界定、在欲界的境界裡面,他得解脱了,这个所解脱的境界裡面,已经得解脱了。色界他还没得解脱,这欲界的色、声、香、味、触,他得解脱了。 「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那麽他现在还做什麽事情呢?他欲界的欲已经解脱了,他还做什麽呢?「即于欲界诸色」,他就在欲界的色法,欲界的色法就是一个正报的色法,一个依报的色法。「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作意思惟光明相,思惟欲界色的光明。「而生胜解」,这个时候,就是在色界定裡面,在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裡面思惟欲界的色法、思惟欲界的色的光明,欲界色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种种光明。「而生胜解」,这个他逐渐这样思惟,思惟光明,心裡面就是想这光明的境界,这样子训练自己,这个「生胜解」,长时期地这样修的时候,就是造成了有强大力量的观想,他可以想出来种种的光明。 这个,这裡就是简单这麽的一说,说的还不是那麽的详细,但是在《大智度论》裡面,在其他的《阿毗达磨论》裡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说的什麽呢?就是修不淨观。我们开始修不淨观,修这个青瘀、膨胀、脓烂、散坏,这些污秽的境界,但是这最后是白骨观,白骨观修成功了的时候,就是「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这个境界。光明相就是在白骨的骷髅就是眉间骨的这个地方,从这裡思惟放出光明来,放出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思惟自己是一个白骨,也思惟其他的人都是白骨,那麽思惟白骨的二眉之间放出来了光明。 这个初开始这麽观想的时候,光明不是那麽纯淨,不是那麽纯淨的,但是不断地这麽练,不断地这样观想,那个青色的光明就是青莲花的,黄色黄光,白色白光,这光明就非常的清淨、纯淨、广大,随意自在,要小就小,大就大,这就是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就是这麽意思。 巳二、释名(分二科) 午一、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 前面是「标义」,前面标出来这个大义。这底下解释名字,解释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个「有色观诸色」,前面就是把这个有色的大义、观诸色、「有色观诸色」的大义说了,但是还没有详细,这底下嘛,又解释这个名字。是「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是有色观诸色,怎麽叫做「有色」呢?有两个理由,两个理由名为「有色」。 这是「标」,底下第二科是「释」,释分两科。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约界辨 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 「谓生欲界故」,因为你这个人现在在欲界,欲界当然是有生理的组织,有山河大地,这是有色。「得色界定故」,你在欲界的时候,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了,色界还是有色。这是第一个理由是有色。 未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 这是一个理由,这是未二「依相辨」,这是依相辨,这是第二个理由。头一个理由是依「约界辨」,约欲界色界辨。第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就是有了光明,光明中再继续的殊胜,这样观想,「而作胜解」,所以叫做有色。 我们学习佛法,当然我们说,我们文字的佛法学一学,就去行菩萨道了,或者怎麽为人讲经说法,或者怎麽地。若从经论上才知道,得了圣道以后,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要度众生,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个八解脱要修行多久呢?就是那个圣人,他每天要静坐,还要修八解脱的,要这样锻鍊自己。 这是第一科「辨有色」,就是什麽叫做有色?这是一个意思。 辰二、辨观行(分三科) 巳一、略问答(分二科) 午一、问 问:观诸色者,观何等色?复以何行? 现在第二科「辨观行」,分三科。第一科「略问答」,分二科,第一科「问」。「问:观诸色者」,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这个地方,下面那个第二个解脱,八解脱,现在第一个解脱,有色观诸色;第二个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内无色,现在说有色,所以那个地方有个什麽特别的意思呢?就是这个人有个生命体,这个修行人,有这个身体的色,主要在这个地方。不过这裡说是有光明,作光明的胜解。 现在说,辨这个观行。分第一科「略问答」,第一科是「问」。「观诸色者」,「有色」,这句话讲完了。现在「观诸色」怎麽讲呢?谓「观何等色?」观什麽色呢?这是提出一个问题。「复以何行?」又用什麽方法来观色呢?分这麽两个问,提出两个问题。这个「行」,是指心行;心裡面的活动叫「行」。你内心的活动,内心裡面怎麽样活动?就是内心裡面怎麽样观想呢?是这麽一句话。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第二科回答。 午二、答 答: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欲界诸色」,说是观何等色?现在这是说观欲界的色,不是说观色界天的色,是观欲界的。那麽就是我们欲界裡面那些光明色,或者其他的山青水秀,这一切的色,是这样子说。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复以何行」,回答这个「何行」。「于诸胜处」,这个「胜处」是下面,现在是八解脱,下面有解释八胜处。这个八胜处裡面的境界和这个八解脱是有关係的。所以引八胜处裡面的色来解释这个。「所制少色」,「制」是控制的意思,类似就像这个灯有开关,或者电脑上有那个手,那个有一个制。你怎麽活动那个制呢?就变出来种种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胜处所制」,在胜处也是禅定,在禅定裡面,你那一念分别心来控制的。控制的有少色、有多色的不同。这个「少色」,这下面有解释,就是有资具的色。我们所用资具的色,这个色裡面有好、有恶,就是我们满意的色,或者我们不高兴的色,不高兴就是不淨的色,满意的是好色。「若劣若胜」,若劣若胜是声、香、味、触的色。声、香、味、触的色,满意的就是「胜」,不满意的就是「劣」。就是心裡面在观想、在想这些色。「于多,乃至广说」。前面说是「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胜处所制多色」,就是广大的这个各式各样的色法。「乃至广说」,也就是「若好若恶,若劣若胜」,那麽就是「复以何行」,就是你心裡面就这样观想这些色法。 说是你去看,我老想要去拜见文殊菩萨,我老想看见文殊菩萨。有一天,看见有一个很苦恼的一个老和尚,鼻涕也流下来了,穿着破烂的衣服,还带着一个狗。我们一看,就厌烦!不高兴了!原来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他就能现出这麽一个相。为什麽能现这相呢?就是八解脱,他能现出这个相,就是这麽现的。或说是观世音菩萨『应以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麽回事情,就是因此而示现出来。为什麽能这样子?是修来的!你不修,那有这种事情。所以这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那麽这是「略问答」,这是简略的解释这个「观诸色」。 巳二、更徵释(分二科) 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淨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略问答」,这裡「更徵释」,再解释解释,解释分两科,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说是那个三果以上的圣人,他为什麽要做这种事情,做这事情干什麽?「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淨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淨修治」,清淨的,用这个清淨的道力来对治,来对治这些障碍,成就那个殊胜的功德方便。能这样修就是一种方便。这个方便「能引最胜功德」。就是这麽回事,为了成就那最胜功德,所以「修习如是观行」。 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午二、最胜功德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谓胜处、遍处、诸圣神通,所诤愿智、无碍解等。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呢?」「谓胜处」下面说的八胜处、十遍处、诸圣的神通,六种神通,还有这个无诤、无诤三昧、愿智三昧、无碍解等。这个无碍解裡面有词无碍辩。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不会说话,这是不行,或者只会说这一种,这是不可以行菩萨道的。得了圣道要想广度众生,也同样有语言问题,所以需要的词无碍辩,这词无碍辩怎麽办法呢?就是在这裡面会出来。这个禅定,得到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这一些,这些功德裡面能发出来这个词无碍辩,这个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他都明白,都会讲。所以这个,我们只是简单的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可不是那麽容易的。很多事情、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因缘要准备!要修行的!这是一个事情。 巳三、明所为 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 这是第三「明所为」。这是为什麽要做这件事?「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说这个修行人,他已经对于欲界的欲,色、声、香、味、触的欲,已经解脱了。解脱就好了嘛!还要做什麽事情,不!还不够!你虽然是离欲了,还不行。 「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你虽然得解脱了,但是对于欲界的这些色法,你没能成就殊胜的自在力,你想要怎麽变化就怎麽变化,这件事还做不到。那麽怎麽才能做到呢?就是要修这个八解脱,要修这个法门,这样修,你就得自在,得大自在就随意变化。 「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为了成就大自在的境界,所以在禅定裡面,「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複去思惟,思惟种种的光明,思惟种种的少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多的、广大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就这样思惟。这是在禅定裡面,已经得圣道的人在四禅裡面这样观察、思惟,才能成就这个功德的。这个《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四○九页: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谓诸有情资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显色,说名为好。与此相违,说名为恶。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说名为劣。与此相违,说名为胜。如说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恶、劣、胜差别亦尔,由是说言乃至广说。言多色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当知前四胜处之所制伏,唯说欲界情非情色为所观故。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谓诸有情资具等色」,我们用的资具,用的书桌,或者是穿的衣服,或者什麽什麽地资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显色,说名为好。与此相违,说名为恶。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说名为劣。与此相违,说名为胜。如说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恶、劣、胜差别亦尔,由是说言乃至广说。言多色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这个「多」是指宫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当知前四胜处之所制伏」,八胜处前四个胜处,这后面有解释。「唯说欲界情非情色为所观故」,这是说欲界,而不是说上界的。那麽这个第一个,有「色观诸色」,解释完了。 寅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这底下第二科「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分两科,第一科是「徵」,就是问,怎麽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呢? 卯二、释(分三科) 辰一、标义 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回答问题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义」。「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这是说,还是和前面这句话一样,他这个修行人,他还是在欲界,得欲界的生命,但「已离色界欲」,前面说未离色界欲,现在进一步「离色界欲」了,这个色界的色没有欲了,这话什麽意思,就是得了无色界定了,得了无色界定,他就是在色界第四禅裡面!来破这个色的执着,成功了,你就成就了空无边处定,再进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这样子呢就把色界的色的繫缚解脱了。解脱了这话什麽意思呢?他若一入定的时候,他只有受想行识,而没有这个生理的组织,这有形象的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根身没有了,没有这个身体了,前面那个第一个「有色观诸色」,是有这个身体的,现在这个呢有形相的身体没有了。 「已离色界欲」,「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他的这无色界定不显现,这裡面有点事情,我们先放在这儿先不要管。「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他入了定的时候,入在这个「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这定裡面的时候,「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前面我们那个是「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这样子「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这是前面是这麽样讲,这裡呢是「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是什麽意思呢?外色是对内色说的,他只是对于外色,内色就是身体,这个内识所依止的身体叫做「内色」,也就是人的生命体叫做「内色」。这个以外的色,叫「外色」。 「而作胜解」,这个时候呢?刚才我们说是!那个人入了定以后,或者是初禅、二禅、三禅或者四禅。在禅定裡面,观想这个白骨,白骨的二眉之间裡面放出光明来,或者乃至最初这样子,后来的全白骨都是放大光明,放光明说是若少若多,若好若恶的,这些事情。现在是呢,不是了,白骨没有了,就是「内无色想」没有白骨,只是思惟光明,所以这个时候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只是思惟这光明哦!所以是「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就是思惟这个光明,各式各样的光明而作胜解,这样子。 那麽「但于外色」那就表示不思惟内色,所以这个「不思惟彼想明相」,就是不思惟这个内色放光明的事情,这个生命体,这个白骨放光明不思惟了,不思惟内色放光明,所以叫做「不思惟彼想明相」,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只是思惟外色这样子,因为这个入定的这个人,现在这个时候没有内色了,所以他不思惟内色放光明,只是,只是思惟光明,或者是若少若多的这些事情,这样的境界呢?就表示是无色界定不现在前的意思。因为无色界定是不观色的,无色界定是不观色的,现在观色就是不是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这意思是这样意思。那麽但是他还是入于无色界定的,入了这个定裡面,但是他又不完全按照无色界定的那个规矩,他还是观外色种种的光明,无量无边的变化是这样意思,所以这段文是这样意思。 这是「标义」,这底下第二科「释名」,先解释外色。 辰二、释名(分二科) 巳一、外色 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 这「外色」,这句话怎麽讲?「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若是这个修行人,他对于这个色已经没有执着了,没有烦恼的执着了,那麽这些色,就都名之为「外」。这样讲呢这裡的话!就是有一点妙,有一点微妙,就是有一点伸缩性。若刚才说,说是他把这白骨灭了,就是没有内色只是有种种的光明在虚空之中有无量无边的变化,这就叫做「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我们可以这麽解释。 但是这句话呢是「若于是色而得离欲,说彼为外」,这意思又不同了。只要是他不执着了所有的色都名之为「外」,这又是不同了,那也可能还是有,有白骨也可以,也可以有种种的身相的,但是都名之为「外」,而不名之为「内」,因为他对他不执着有我我所了,所以不名之为「内」,但名之为「外」,这也是相对的一句话。「说彼为外」,这是解释这个「外色」。 巳二、内无色想 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内光明相故。 「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这底下解释这个「内无色想」这个名字。这有两个理由,「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内无色想」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这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已经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他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当然是灭除了这个色了,所以说「内无色想」。 「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他得了无色界定,他并不煳涂的呀!他还自己也知道他得定,并不是不知道,那麽他这样子说呢,当然他是…他一入这个定的时候,是在定中看着看着他是没有这个地、水、火、风组成的根,这个生理的组织没有,没有这个。 「不思惟内光明相故」,这是又是个理由,他入了定的时候呢?他不思惟这个是我的身体,从这个身体发出光明来,他不这样想。这个可能就可能还是有,有各式各样的内色,但是不执着这个是内色,所以叫做「内无色想」。这裡面是有这麽一点伸缩性。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四○九页: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等者:此中离色界欲,略释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定故。无色界定不现前等句,略释观外诸色,谓虽已证无色界定,然以为依为观诸色,是故说彼不现在前。彼想明相内色所摄,非此所观,是故说言又不思惟。已离色欲所有诸色,是名外色。此中诸色,当知如前说欲界色,谓诸胜处所制少色多色品类差别,依无色定于此诸色作意思惟,是故说言但于外色而作胜解。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等者:此中离色界欲,略释内无色想」的意思,「谓已证得无色定故。无色界定不现在前等句,略释观外诸色,谓虽已证无色界定,然以为依」。依无色界定,为观智的依止处。这观察的智慧,观想的智慧,这智慧以无色界定为依止。「然以为依为观诸色」,因为这个智慧,依止这无色界定,而又去观诸色。「是故说彼不现在前」,说这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因为无色界定不观色,所以这个不属于无色界定。 「彼想明相」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彼想明相」,这句话是「内色所摄」,就是这个生命体,「彼想明相」,光明是想所生,所以叫做「想明」。这个光明也是「相」,所以是「光明相」,光明相是想所生,所以叫做「彼想明相」;但是这个是「内色所摄」,就是你的生命体所摄的,所以「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是这样意思。这个「内色所摄,非此所观」,这裡面不观内色,「是故说言,又不思惟」,这句话「又不思惟彼想明相」。 又「已离色欲所有诸色,是名外色」,离了色欲的人,他所有的色法,他都不执着我、我所了,所以他就名之为外色。「此中诸色,当知如前说欲界色」,这裡的色还是和前面第一个「有色观诸色解脱」一样,还是属于欲界色。「谓诸胜处所制少色多色品类差别,依无色定于此诸色作意思惟,是故说言,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做这麽解释。这个「无色等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内光明相故」,这「不思惟内光明相故」,和前面那句话应该是一样的,「又不思惟彼想明相」,这两句话应该是相同的。 辰三、指馀 馀如前说。 其馀的意思,像前面那个「有色观诸色」,那个意思一样,和那个讲法是一样。那个讲法,也就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这底下,这也是一样的。「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淨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这底下和前面说的是一样的,所以这裡就不重複了,这是第三科「指馀」。 寅三、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这是八解脱,现在是第三个「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分两科,第一科是「徵」。前两个解脱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三个解脱。 叫做「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是什麽意思呢?这样问。《披寻记》这文,也念一念。 《披寻记》四○九页: 云何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谓依止静虑,于内淨不淨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淨不淨变化无有艰难,名淨解脱。此如集论说。(集论三卷八页)身者,意身故。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此如显扬论说。(显扬四卷三页)今略释名,义如下说。 「云何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谓依止静虑,于内淨不淨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于内淨不淨诸色」,也就是前面这胜劣好恶,这都叫「淨不淨」。「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对待的,你观察这个色和其他的色相对的时候,你才心里想,这个是清淨色;若观察这个色和其他的色相对待的时候,说这个是不淨的色,这个淨不淨是由相对而来的,也就是由心分别而来的,这叫「展转相待想」。这「相待想」是什麽意思呢?这色法本身,也不是淨,也不是不淨,因为相对的时候,才有淨不淨的这种分别,所以这是假的了,本来是毕竟空的,因为相对,才有这样的名称,这是这个意思,淨也不是决定的,不淨也不是决定的,都是由分别来的,这是这个意思。 「展转相入想」,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举一个例,拿人来说,人这一层的皮,这一层薄皮包起来,把我们这身体,骨、心、肝、脾、肺、肾裡面很多东西,用薄皮包起来,只看这一层薄皮呢,也好像清淨,你天天洗澡,看薄皮,也可能清淨的,但是裡面所包的就是不淨。这样说,从外面看,在这相似的清淨裡面,都是不淨,那麽就是「展转相入」的意思。这个不淨、不清淨的色,又有一层薄皮包着,又有一点淨,就是淨又有不淨,不淨又有淨,都不是决定的,就是这个意思,都不是真实的,不真实的关係,所以「展转一味想」。 由于「展转相待」和「展转相入」,就观察这一切的色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叫「展转一味」,离一切分别相是这样子。「故于淨不淨变化无有艰难」,你这样一观察,淨色也好、不淨色也好,都是内心的分别,都是虚妄的,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淨色也没有体性,不淨色也没有体性,没有真实性,所以就容易变化,所以容易转变;淨可以转变为不淨,不淨也可以转变为淨,也可以示现淨,也可以示现不淨,也可以示现小,也可以示现大、少、多,「变化无有艰难」。这个时候,这个圣人,想要示现种种的淨不淨色,没有困难,「名淨解脱」,这淨解脱原来是这个意思。「云何淨解脱?」,淨解脱是这样意思,神通变化没有困难。 「此如集论说(集论三卷八页)」,这个三、八写错了,应该是八卷三页,两个字调过来,就对了。「身者,意身故」这个淨解脱解释完了。这个「身」字,怎麽讲呢?是「意生身故」,不是这个生理组织的身体,而是「意生」就是你的心,这样意思。「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因为你有智慧的观察,能断出去你的执着心,智慧就成就了,智慧成就了又能断出去执着心,这个执着也不是一下就断清淨的呀!是展转的增上,智慧也增长了,烦恼也消灭了,这就叫做「作证」,这个「作证」是这样意思。「具足者,谓修习圆满」,叫做具足。「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那叫做住。「此如显扬论说(显扬论的四卷三页)今略释名,义如下说」。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明淨解脱(分三科) 巳一、标 谓如有一已得捨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淨圣行圆满,名淨解脱。 「谓如有一已得捨念圆满清白」。前面「云何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只是问,下面才正式解释,但是《披寻记》的作者,又引《集论》的文,先解释这个「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他先解释一下。这底下是本论作者,这麽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淨解脱」,分三科,第一科「标」。 「谓如有一已得捨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淨圣行圆满,名淨解脱」。「谓如有一」,就是说比如有一类的人,有这麽一位修行人。「已得捨念圆满清白」,他已经成就捨圆满清白、念圆满清白了。 你们各位还记住吗?这色界四禅捨念清淨地,就是那个字。这个「捨圆满清白」这是什麽呢?就是弃捨了寻思,寻思苦乐,苦裡面,忧苦喜乐,弃捨了寻思忧苦喜乐,也弃捨了出入息,这就叫做「捨圆满清白」。成就了界四禅的时候,没有出入息了,三禅以下还是有,而这个时候,他的禅定的境界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是名为「捨」,这就叫「捨圆满清白」。 这个「念圆满清白」呢?他这个时候,对于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就是分明的显现而不忘失,那就叫做「念」。这个定的境界明了的现前、分明的现前,叫做「念圆满清白」。这样子,有「捨」才有「念」,若没有「捨」这个「念」就不成就了。 「以此为依」,你成就了色界的第四禅,以此为依「修习清淨圣行圆满」,就修习这个解脱,也可以说修习这个八解脱、或者说修习前面这几个解脱,都修习。这下面有解释,修习圆满了,这就叫做「淨解脱」。 《披寻记》四一○页: 已得捨念圆满清白等者:第四静虑已得自在,名得捨念圆满清白。为得增上安乐住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解脱淨不淨色变化障,是名修习清淨圣行圆满。由是义故,名淨解脱。 「已得捨念圆满清白等者:第四静虑已得自在,名得捨念圆满清白。为得增上安乐住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解脱淨不淨色变化障」。这个清淨的色、不清淨的色,种种的变化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现在弃捨了,就是在第四禅裡面这样修行的时候,常常这麽观想,观想怎麽样变化,无量无边的变化,就把那个障碍弃捨了,这样意思。所以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解脱淨不淨色变化障碍,「是名修习清淨圣行圆满,由是义故,名淨解脱」,那个障碍就是不清淨,就是执着,现在常常的这样训练,就是弃捨了那个障碍,那就叫做「淨解脱」是这样意思,这是解释「淨解脱」。 巳二、徵 何以故? 「何以故?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磨莹故」。这第二个「徵」,下面「标」,标出来「淨解脱」,这底下是问。「何以故」?第三解释。 巳三、释 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磨莹故。 「三因缘故」,有三个理由,所以叫做「淨解脱」。「谓已超过诸苦乐故」,谓你到这时候成就色界第四禅的时候,你已经超过那个忧苦喜乐故,初禅的时候超过了忧,二禅超过了苦,三禅超过了喜,第四禅超过了乐,所以「超过诸苦乐故」,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是「一切乱动已寂静故」,这个初禅寻伺的动,还有出入息这些动乱的境界,也都寂静了,这是一个理由。还有第三个理由「善磨莹故」,就是你长时期的这样训练,就像磨那镜子似的,镜子上有垢,把镜子上的垢,把它磨掉,慢慢地,它就光明了,就是内心裡面的有执着,你在禅定里慢慢的修,慢慢地就把心裡面的执着也破出去了,所以就名之为「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了!是这样意思。 辰二、名身作证 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 「身作证者」,这是第二科「名身作证」,前面「名淨解脱」,次第解释身作证。「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就是在这个住裡面,在这个淨解脱的这个禅定裡面,一切贤人、一切圣人!「多所住故」,多数都是安住在这裡面,而不是住在前面那两个解脱,而是住在这个「身作证」这裡头。 《披寻记》四一○页: 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者:证智及断,是名贤圣。由此故说贤圣所住。 「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者:证智及断,是名贤圣」。成就了无所得的无我、我所的智慧,能断烦恼,这个时候称之为贤圣。如果没有断烦恼,还不能得到这个名字的。「由此故说贤圣所住」,这个贤圣是能住者,这个禅定是所住者,所以叫做「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从这个「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上看呢?这个是色界第四禅,前二个解脱没有明白的说什麽?但是按照这个意思看,也还是色界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四禅裡面这样修行,修这个解脱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佛菩萨就化什么样的身度你。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说得多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用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比丘身得度,现比丘身;应以神父身得度,就现神父身;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应以屠夫身得度,现屠夫身;应以妓女身得度,现妓女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