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终极的目的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目标是成佛,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科注498集 ...


2015/5/23    热度:291   

第二「赞叹」,赞叹就是念佛,第二种就是讲经,讲净土五经,这是属于赞叹门。「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全是赞叹,再细细观察,净土五经一论,无一不如是。经学一遍两遍是决定不够,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他并没有跟我约定,可是我学习一定是十遍以上到三十遍,不少于十遍,多的会到三十遍。为什么?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能生巧,我相信,戒定慧三学,遍数愈多,你遍遍都有悟处。从这个地方才真正发现,佛的经教不可思议,你念十遍就有十次悟处,念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悟处,念一千遍就有一千遍的悟处。

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境界是没有止境的,为什么?它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自性没有止境,深广无际,因此经典亦如是,你的心愈清净,悟入的境界就愈深、就愈广,你会悟到真的东西。几十遍下来,心才会清净。我们一般凡夫是浮躁的心,只能得到一点佛学常识,今天讲佛学,佛学就是佛教的知识、佛教的常识,它的真实义并不知道。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从这里头有所体悟,文字上没有。由这些文字、经文、音声的启发,你领悟了,悟入的深广与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跟慈悲愿力有关系,愈慈悲愿力宏广,悟入就愈深。到这个时候,你才喜欢经典,稍稍能领略到佛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这真正生欢喜心。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如实修行,一定要如经典上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有身的行为,像前面礼拜,身的行为;口的行为,赞叹,口的行为;意的行为,意是意念,起心动念。经本上佛告诉我们,「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心愈清净,智慧福德愈广大,为什么?称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所修的非常有限,自性本具的是没有边际的。要肯定每个人本来都是佛,跟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那就是一念不觉,迷成这个样子。所以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惭愧心生起来,为什么阿弥陀佛如是的伟大,我渺小得这个样子,我本来跟他一样,为什么会堕落成这样子,会激发我们勇猛精进。

今天弥陀慈悲,加持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我们要接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协助没有条件,什么原因?我们是一体。他承认,我们不承认。他承认,到我也承认,这渐渐就入境界,那阿弥陀佛加持就特别有效果。修行终极的目的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目标是成佛,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什么佛?就是成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这是赞叹。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礼敬。为什么要礼敬?因为他本来是佛,花草树木也是佛,山河大地也是佛。我们看到天主教教宗,每到一个地方,下飞机第一桩事情是亲吻大地。这非常有意义,这表示爱心。《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人、一切都要礼敬,礼敬把我们的傲慢心化掉了。傲慢的烦恼不能轻视,孔夫子说得是非常非常好,你观察人,这个人有傲慢、有嫉妒,我们就对他敬而远之。为什么?他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论语》上这一句话,我们入世观察这个标准,他表现得再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吝啬,他傲慢,夫子说,「其余不足观也」,都是假的,全是假的。学佛要干真的,不干假的,搞假的是凡夫,他不是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大定。我们见色看得清楚,闻音声也听得清楚,这都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这就障碍出来了。什么障碍?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修行不是修别的,放下烦恼而已。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楚,不放在心上,对了。不放在心上就是放下了,智慧就会开了;放在心上,它把智慧障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