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9
2014/9/4   热度:20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9 酉三、所知障因摄 几是所知障因?谓一。 这是第八科「缘起分别缘」,一共分九大科,第九科「诸门分别」。「诸门分别」裡面分十四科,第一科「实非实有摄」,第二科「一事非一事摄」,第三科「所知障因摄」,就是从各种的立场来观察十二因缘,这样的意思。 这十二缘起裡面,那几个缘起支是「所知障因」所摄的?是这样意思。「障」就是障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是凡夫的烦恼,所知障是圣人的烦恼,当然我们凡夫也是有这种烦恼,可是到了圣人的时候,还是有这个烦恼的,它是能障碍所知的真理,所以叫做所知障,就是阿罗汉断了烦恼障,他还是有所知障的。这个烦恼是最微细的,它不能够发业,它不能够造生死业,不能令我们得生死果报;虽然有这种烦恼,但是他能得涅槃,能够入涅槃的,不断它,也能入涅槃。但是对于度化众生有妨害,度化众生是需要有大智慧的,这个所知障若存在的话,智慧就有所不足了。在十二缘起支裡面,那几个是属于所知障的因呢?「谓一」就是其中一个,就是无明第一支,这个无明就是包括不染污的烦恼在内,就是所知障。 酉四、苦因果摄 几能生苦?谓五。几苦胎藏?谓五。几唯是苦?谓二。 「几能生苦?谓五。」这底下是第四科「苦因果摄」,苦的苦果,还有苦的因,苦的因,苦的果。在十二支裡面,那几支是能生出来苦恼的?「谓五」,就在十二支裡面,有五个支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五个支就是无明、行、爱、取、有,无明和爱、取是属于烦恼,行、有是属于业,加起来这五支能製造痛苦给自己,所以「谓五」。 「几苦胎藏?」几个支是属于在胎藏裡受苦的?「谓五」,也是五个。这个五个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法,这五法是在母胎裡面,这个众生在母胎的时候,由这五法受这「胎藏」的苦。这五法是生、老死的因,由它而有生、老死,所以它也算是在因裡,是因苦。「几唯是苦?」那几个唯独是苦的体性?那就是生、老死了,生、老死这两个唯独是苦。这是解答了这个问题。 酉五、因果分等摄(分三科) 戌一、因分 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 这是第五科「因果分等摄」,属于因属于果,这样用因果来观察它。这十二支裡面,那几支是属于「因」的一部分的?「谓前六」,十二支前面六个支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这六个,这六支是属于「因」,它不是果,它是能招感果的因。「及爱、取、有」后面的三个支,触和爱之间有个受,受这个地方没有讲,就把它跳过去了,提到爱、取、有三个,这三个加前面六个,九个「说为因分」,来製造痛苦的因。 戌二、果分 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 「几说为果分?」这是第二,那几支是说它是果分?「谓后二」,就是生、老死这两支是果。这可见我们凡夫不管是希求什麽,所得到的果就是生、老死,「说为果分」。 戌三、杂因果分(分二科) 亥一、徵 几说为杂因果分? 前面是六个加三个就是九个,又加上生、老死就是十一个,这十一个分为因、分为果,还剩下来一支,所以这底下又提出来问题,几支说它是「杂因果分」?又是因又是果呢?这样的意思。 亥二、释(分三科) 天一、标 谓所馀支,说为杂分。 「谓所馀支」,前面把因也说了,果也说了,剩下那一支就是「受」。 天二、徵 所以者何? 什麽原因说受是属于因又属于果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天三、释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这个「受」这一支,事实上的情形有两种受,就说它是「杂分」,它又属于因又属于果,又属于果又属于因,因果相杂说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这底下说它是因,第二以下说它是果。「谓后法」,果是在因的以后,因是在果之前,现在的这个「受」它是后法的因。怎麽作因法呢?「依触为缘因受」,这个受是依触作因缘,才能生起受的。现在是在种子的时期,还没有现行,所以这个受是「因受」,它不是果,将来有了果,那个果是以此为因的,是这样的意思。 「二、谓现法」,第二个「受」就是由因有现行了,显现出来形相形体,显现出来色受想行识的形体了,显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了。这个时候的这个受,「与爱为缘」,它能够给爱欲做生起的因缘,要有受而后才能生起爱,所以受是爱的生起之缘,这个就是「果」了,而不是因,是由因现出来的果。不管是什麽样的果,经过了色受想行识,经过了眼耳鼻舌身意,你内心裡面有了感受,那就是果报。这句话说得非常实际,表面上说是怎麽样的不如意,怎麽的如意,那都是表面上的事;真实的情形,就是你内心的那一念分别,那是果。你内心裡面感觉到如意那就是果,感觉到不如意也是果,原来是这麽回事。这样说「受」通于因、通于果,所以受是「杂分」,就是因果相杂的。 酉六、能生二果摄 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几支能生自体果?谓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果,一支俱生二果。 「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前面是第五科,现在是第六科「能生二果摄」,两种果。除前面的道理讲出来的事情之外,又有几支,十二支裡面几个部分能生出来爱非爱境界果?有爱境界的果,有非爱境界的果,就是顺心的境界就是爱,违背心的境界就不是可爱的了,这两种也都是果。这两种果是几支能生出来的呢?是「几支能生自体果」?这个「自体」就是生命体,我们这个五蕴身,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果,这麽分别出来两种果,生命体是一种果,爱非爱又是一种果。 「谓前六支能生前果」,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前面无明乃至触这六支,是能生前面的爱非爱境界果。因为有了触才生出来受,于是乎就有爱非爱的境界果出现了。「后三支能生后果」,后面的三支是什麽?就是爱、取、有,爱、取、有这三支能生出来自体果,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由爱、取、有生出来的。这样看这种说法,能生自体果的是隔一生,隔一生的力量,前一生的爱取有生现在的生命体,这叫「能生自体果」。这个「能生爱非爱境界果」是现在,当时的境界,是当时的感觉。所以这是「后三支能生后果」,就是生自体果。 「一支俱生二果」,一支是什麽?就是「受」,受是通于爱非爱境界果也是受,生自体是果也是受,「受」这一支这麽厉害,这麽重要。 酉七、受俱不俱摄(分四科) 戌一、乐受俱行 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谓除二所馀支。 这是第七科「受俱不俱摄」,有这种受与你相应,这种受与你不在一起,俱就是在一起,不俱就是不在一起。分四科,第一科是「乐受俱行」。 「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这个如意的感觉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活动。「谓除二所馀支」,这个「除二」,就是一共十二支把那个受支除去,还有一个老死,老死也不在内,这两支除掉。十二支除掉了这两支,就还有十支,「所馀支」所剩馀的这十支,就是有「乐受俱行」。除老死,因为老死这一支多数是苦恼的境界,不是乐受,所以把它除掉。这个受这一支也除掉,也除掉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受了,不能说它还与受支相应,不能这麽说。这个地方我是想了一想,怎麽回事要除受?想了一想。 譬如说前面这个十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这些,这个无明这一支的时候,当然也具足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都是具足的。但是这时候说它是无明,这无明它与乐受相应,它这时候有乐受和他在一起,那麽无明、行、识、名色都是这样子。等到受支那个地方,受本身就是乐受,现在说几支是乐受?受支那个支裡面也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就是有乐受,有乐受就不能说再有一个乐受同它在一起,那这话就是多馀了,不需要那麽说。所以就是这等于说几支「乐受俱行」?就是十一个支,十二缘起等于去掉了老死,其他的十一支都是有乐受的,是这麽的意思。 我们譬喻说某甲和某乙是朋友,这个某乙现在来到某甲来作客,这就是譬喻这个乐受与无明相应了,与行支相应,与这麽多支相应了,这样意思。乐受是某乙,乐受本身这个某乙,本身就是乐受,他本身与他自己作朋友,这话说的不通,不能说某乙到某乙家去作朋友,这话说不通。只有一个某乙,只有一个某乙就是自己和自己作朋友,这话说的不是太合道理,所以他不算数。把老死也不算数,老死是苦,所以也不算数,其馀的十支都有乐受与它相应,那麽再加上受支,受支也是乐受,所以十二支缘起裡面,有十一支都是有乐受的,是这麽意思。 戌二、苦受俱行 几支苦受俱行?谓即彼及所除中一。 「几支苦受俱行?」十二支裡面那几支是与苦受在一起活动的呢?「谓即彼及」,及彼前面那十支,乐受那个十支,及所除掉的一支,所除掉的一支就是老死。老死也是苦受,前面那十个也是苦受,就是无明它有的时候也与苦受相应的,行、识、名色都是,爱、取也是有与苦受相应的,这样说受支还是苦受,十二支都是苦。几支与苦受相应?十二支都是苦,这是这麽意思。 戌三、不苦不乐受俱行 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 「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这是第三科「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就是前面那个乐受,乐受就是十一支,现在这个不苦不乐受就和乐受也一样,那个老死,老死是苦支,那不能说是不苦不乐,前面的与不苦不乐支相应,所以一共是十一支,是与「不苦不乐」相应的。 戌四、不与受俱行 几支不与受俱行?谓所除中一。 这几个支裡面的第四科「不与受俱行」。那麽「不与受俱行」的,就是所除掉的那个,就是那个受支。受支就是刚才说的道理,它本身是受了,就不能说再与受相应,这句话就是多馀的了,不能这麽说,这是这样意思。 酉八、三苦俱行摄(分三科) 戌一、坏苦 复次几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复次几支坏苦摄?」这是第八科「三苦俱行摄」,分三科,第一科是「坏苦」。几支是坏苦所摄的?属于坏苦,坏苦就是乐受,这个乐的感觉被破坏以后就苦了,所以坏的时候叫做苦。「几支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就是前面的乐受,乐受被破坏了,就是坏苦摄了。 「及非受俱行支一分」,「非受俱行支一分」就是那个受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了,这是坏苦所摄。坏苦所摄,那麽和乐受是有十一支,乐受是十一支,坏苦也是十一支了,这样的意思。这裡面说到「一分」,这「一分」裡面还有点意思,「及非受俱行支一分」,乐受其实也是一分。譬如说无明,无明也有乐受,也有苦受,也有不苦不乐受,所以坏苦受是无明支裡面的一分,不是全部的。这样乐受是一分,苦受也是一分,不苦不乐受也是一分,那麽坏苦也是一分。这个「非受俱行支」也是「一分」,非受俱行支就是受支,受支裡面有乐受、有苦受、有不苦不乐受,现在说坏苦也就是乐受,也是受支的一分,而不是全部的,这样意思。 戌二、苦苦 几支苦苦摄?谓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几支苦苦摄」?「苦苦摄」就是前面那个苦受,苦受叫做苦苦。「苦苦」怎麽讲呢?就是这一切有为法一生起的时候有三相,生、异、灭有三相。这个苦一生起来就是苦,苦的境界一现出来,人就感觉到受不了苦。异的时候,或者说是生、住、异、灭,这个异和住在一起住,生、住、灭,这个苦存在的时候,继续是苦,只有苦灭掉了才不苦,所以这个苦叫做「苦苦」。生时苦,住时苦,灭时就不苦了,所以叫做「苦苦」。这个「坏苦」,乐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是乐,继续存在的时候也是乐,只有破坏了才是苦,所以叫做坏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几支是「苦苦摄」呢?「谓苦受俱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爱、取、有、生、老死,是凡有苦受的俱行支都有「苦苦」,也是其中的一分。「及非受俱行支」,俱行支的一分也是苦。这样说「苦苦摄」的,是十二支都有苦,都是有苦的,这苦是多了。 戌三、行苦(分二科) 亥一、徵 几支行苦摄? 「几支行苦摄?」这是第三科「行苦」,就是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变化,在时间上说都是刹那刹那的向前进,那麽就叫做行苦。这个「行苦」就是我们也不感觉到苦,也不感觉到乐,这个时候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就叫做行苦。这个「行苦」包括了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都在内,这个范围是很广的。这种「行苦」能感觉到它是苦,圣人才能知道,我们凡夫还是不感觉,我们感觉到没有什麽,我身体没有病痛的时候,吃得饱睡得着,我要走路就走路,愿意睡觉就睡觉,感觉到很自在,这是没有苦,但是在圣人来看,这个也是苦。这是「行苦摄」。 亥二、辨(分二科) 天一、总标摄 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摄,非馀二苦。 这底下「行苦」分两科,第一科是「徵」,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辨」,就是说明。说明裡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摄」。 「谓所有坏苦」和「苦苦」这两部分,「亦是行苦支」,也是属于行苦在内的,不过我们不觉知就是了。因为这个坏苦和苦苦,它们特别的显着,引起我们内心的注意,就把「行苦」的现貌覆住了,遮覆住了,心裡面不感觉,实在也是有行苦的,所以坏苦、苦苦,也是行苦所摄的。 「或有行苦所摄,非馀二苦」,这是又一个解释,这和前面解释不同了。或者这个「行苦所摄」这一部分的苦,「非馀二苦」,不是那个坏苦、行苦这两个苦,单独的有行苦。单独的行苦,就是苦苦也没有显现,坏苦也没有显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做「行苦」。而这个「行苦」是什麽情形呢? 天二、随难释 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就是在十二缘起裡面,无明支、行支、识、名色这支裡面,这个时候也没有苦,也没有乐,这样的觉受和无明、行、识、名色,在一起活动的时候,那就叫做「行苦」。「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就是十二缘起支裡面那个受支,受支这个时候「俱行支一分」,因为那裡面有苦受、有乐受,把苦受、乐受不算,单独指不苦不乐受来说,所以是那一支的「一分」;其他的「不苦不乐受俱行支」,也是「一分」。这样说应该是只是除掉了老死这一支;若是前面说是坏苦、苦苦也是行苦,那十二支通通都是行苦了,这样说。 酉九、定生可得不可得摄(分二科) 戌一、问 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 前面是第八科,现在是第九科「定生可得不可得摄」,这是说定,得了定的人,得到了禅定的人,或者生到禅定的世界去,他们是不是都有十二支、十二缘起支,这样的意思。「定生可得不可得摄」,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受生的地点。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因为思想也不同,行为也不同,得的果报也不同,但是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异的,忽然间在这裡,忽然间又在那裡,所以这个生处是很多的,「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三摩钵底」是翻个等至,平等的等,至就是到了地方了,抵达了,你到没到那裡,去掉了那个刀,那个至,等至。等至,等就是定,平等就是定,我们心裡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就叫做平等,你达到了那个境界,就叫做等至。当然这样的说法就是色界定、无色界定,都叫做「等至」,这样的意思。 「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前面讲得那麽多,多数还是按照我们人的世界观察十二缘起的相貌。现在这就是说色界、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都是得了定的人,他们是不是「皆有一切支现行」?就是十二支都出现了可得呢?可以觉察到呢?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分两科,「标非一切」。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标非一切 答:不可得。 不是一切都有的,这是标。底下解释它的差别,也分两科,第一科「生无想天等」。 亥二、释其差别(分二科) 天一、生无想天等 谓无想天中,及灭尽定、无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 「无想天」是在色界天的第四禅裡面,有一层天叫做无想天,那个天的人,他们的十二支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及灭尽定」,灭尽定是超过了非非想定以上的佛教徒,佛教徒能入这个灭尽定,把一切的受想心所第六意识,乃至第七识都清淨了,入于无分别的境界。「无想定中」,无想天指在天上的人,无想定是在人间的人,人间修学四禅,他得到了无想定,还没生到无想天去,还在人间,这样的人。 「有色支可得」,这三种人:无想天,灭尽定的人,无想定的人。这三种人「有色支可得」,是有眼耳鼻舌身,这个四大地水火风,这个生理的组织,这样的「色支」是有的。「非无色支」,无色支没有,他们没有爱取,爱取的烦恼没有。这「无想天」,他在入了无想定的时候,他心裡面没有爱取;「灭尽定」的人,也没有爱取支;入「无想定」的人,也是没有,这些染污心所还是没有,没有的,这十二支都不具足了。但是这是按照方便的说法,指六识说的,阿赖耶识不在内;若是把阿赖耶识在内,那还是有支的,还是有无色支的。 天二、生无色界 若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这是第二科「生无色界」。前面是无想天、灭尽定、无想定。这是生到「无色界天」去,生到无色界天的人,「无色支可得」,就是有心,有受想行识的心法,这心支是有。「非有色支」,果报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是没有的,他没有色支。 酉十、上下地摄(分二科) 戌一、问 问:颇有依支得离支耶? 这底下是第十科「上下地摄」,第一先「问」。「颇有依支得离支耶?」可能有这样的人依此支的成就,可以远离另一种支吗?在十二支裡面来说。这是「问」,底下回答。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标相 答:有,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 「答:有」,有这种情形。这有分两科,第一科「标相」,第二科「料简」。「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譬如说是得了初禅的人,或者得二禅的人,他就观想二禅的境界是有大功德的,初禅是有过患的,他若这样观想,就把初禅的境界取消了,就得到了二禅。那麽在二禅成就久了,又观察二禅的过患,观察三禅的功德,那麽就是除掉了二禅的境界了。所以是「依上地支,离下地支」,这是有这种事情,有这个变化。 亥二、料简 此但一分,非全;唯暂时,非究竟。 这第二科是「料简」,这样讲法,在十二支裡面,只是其中的一支,就是行支,无明缘行的行支.。这个行支,你这样修观,这是一种修行。「非全」,不是全部的十二缘起,不是。「唯暂时,非究竟」,这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这是什麽呢?就是入定的时候这样,出定的时候又不是了,入定的时候是这样的,出定的时候又不是这样,所以是暂时的,而不是究竟的。这个《披寻记》上有解释,「唯定位中有如是相,非已出定」,出定就不是了。虽然是有这样的变化,总而言之,还是有行支,行支还是有,无明缘行,行还是有的。 《披寻记》三三四页: 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等者:如修世间道时,于诸下地修过患想,即于上地起功德想,由上地想伏下地想,是名依上地支离下地支。然此唯是十二支中行支一分,以不动行之所摄故,由是说言一分非全。依下地身修上地定,唯定位中有如是相,非已出定,由是说言唯暂时非究竟。 酉十一、染污不染污摄(分二科) 戌一、问 问:几支染污?几支不染污? 这是第十一科,十二缘起裡面,那几支是染污的不清淨?几支是没有染污是清淨的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戌二、答 答:三染,馀通二种,若不染污善及无覆无记别故,分为二种应知。 「答:三染,馀通二种」,就是无明、爱、取,无明、爱、取这三支是染污,因为它是烦恼,所以是染污的,这和前面文提过。「馀通二种」,其他的九支,十二支去掉了三支,还有九支,那九支是通于染通于淨的。「若不染污善及无覆无记别故,分为二种应知」,这底下又解释,解释这个不染污,不染污有两种:一个是善,一个是无覆无记的分别。 这个「不染污」,这个是善和无覆无记,因为恶心所活动的时候那是染污,恶心所不活动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善心所活动,一个是无覆无记心所活动,所以有这两种差别。两种差别,这个事情有一种情形,若是说第七识,第七识因为有我痴、我爱、我见、我慢,也是染污,也不清淨。但是这个第七识是缘第八识,而不是缘色声香味触法的,所以在面对一切外境来说,就不提这第七识,不提的。所以若是提第七识就是有覆无记了,不提第七识,只是提第八识那就是无覆无记,就是他没有烦恼所以无覆,没有善也没有恶所以也是无记。所以不染污分这麽两种:一个是善,一个是无覆无记,分这麽两种应该知道。 酉十二、三界繫摄(分二科) 戌一、欲界(分二科) 亥一、问 问:几支欲界繫? 底下是第十二科说「三界繫」,属于欲界的,属于色界的,属于无色界的。那麽分两科,第一科先说「欲界」,先问。说十二支裡面,那几支是属于「欲界」的欲界烦恼所繫缚的? 亥二、答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 「答:一切支」,十二支通通都是,欲界众生都有这十二支。「和合等起故」,他的因缘具足了,就全面的都会现起来,一个也不会少的,所以「等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乃至生老死都具足的,具足一切支的。 戌二、色无色界(分二科) 亥一、举色界(分二科) 天一、问 问:几支色界繫? 这是第二科「色无色界」,「色无色界」裡面分两科,先「举色界」,第一科「问」。十二支裡面那几支是属于「色界」的烦恼?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略标 答:一切一分。 十二支裡面都是一部分是属于色界的,每一支裡面只有一分,这样的意思。 《披寻记》三三四页: 色界繫一切一分者:色界繫中无明、爱、取,唯是有覆无记,不通不善;行中唯善非恶;有唯善及无覆无记;馀七分位起善非染。由是说言一切一分。无色界繫知亦尔。 「色界繫中无明、爱、取,唯是有覆无记,不通不善」,说到「一切一分」,怎麽叫做「一分」呢?说是拿无明支来说,色界天的无明、爱、取唯是有覆无记,他的烦恼,他也有爱烦恼,爱见慢的烦恼,但是被他的禅定镇伏住了不明显,虽然有烦恼,烦恼的相貌不明显,所以只是「有覆无记」这个烦恼。是「不通不善」,不通于不善法,像欲界众生这个贪瞋痴太多了,那就是不善,但是色界天裡面不是的。 「行中唯善非恶」,前面说无明只是其中的一分,说第二支这个行中,「唯善非恶」,那他唯独是善法而没有恶法,因为没有欲界这麽多的烦恼,所以这样子。底下又说到有,「有唯善及无覆无记」,爱、取、有这个有,「有」它是属于「善及无覆无记」。「馀七分位起善非染」,前面说到无明,说到行,说到有,说到这麽多。无明、爱、取是三个,加「行」是四个,加「有」是五个,十二支去掉了五还有七个,七个也都是善而不是染。这样说色界天的十二支,是和欲界完全不同了,是清淨的。 地二、释难 问:云何应知彼有老耶?答:彼诸行有朽坏腐败性故。 「问:云何应知彼有老耶?」这样说生、老死,色界天的人也具足的,也是有的,十二支。怎麽知道「彼有老」呢?「答:彼诸行有朽坏腐败性故」,彼色界天的人,他那个寿命特别长,到最后也是一样也要死,所以有朽坏、有腐败的这种情形。 亥二、例无色界 如色界繫,当知无色界繫亦尔。 这第二科「例无色界」。像「色界繫」是这样子,「无色界繫」也是这样子。 酉十三、学等摄(分三科) 戌一、学 问:几支是学?答:无。 这是第十三科,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从圣人这方面来看一看十二支。分三科,第一科是「学」。 「问:几支是学?」十二支裡面,那几个支是学人所有的?「学」人是谁呢?就是从初果以上,我们佛教徒修学圣道,开始入圣道以后,都名之为「学」。这是说一切有部是这样规定的,说是我们在凡位的时候,我们学习佛法也称之为学吧,但是说一切有部说:不!这不能称之为学。 我以前曾经讲过这个事情,本来我们凡夫这个时候,应该称之为「学」,我们发心学习佛法,但是不给我们这个名字,你是凡夫,你学习佛法不给你学的名字。什麽理由呢?因为你在现在,你说你学,过几天就不学了,我不学了,我不信佛了,凡夫都有可能是这样子。说是没有,我今天也来学,我明天也来学,我这个月也学,下个月也学,我今年学,明年也学,我一直学,一直学到最后我都是学,我没有退,也不给你学的名字。为什麽?因为你来生还不一定学,你这一生已经死掉了,来生你还学习佛法吗?不一定,来生信佛不信佛都不一定的,所以不给你这个名字。 什麽人可以给你「学」呢?入圣道以后,入圣道以后这个人不会退了,不但今生继续学习佛法,来生就是没有老师教他,也能学习佛法,得了初果的圣人能有这种境界,所以那才名之为「学」。我看这是说得也有道理,是有道理的,所以这个「学」就是指圣人,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这些都叫做「学」。 「几支是学?答:无」,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他都没有这个事情。哎呀!你看这真是厉害,得了初果以后就没有十二支了,没有了。这没有了的原因在那裡呢?他就是无我了,修四念处破除这个我了,他正念现前的时候,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他心无所住,他心不受一切法,能这样有这种境界。有这种境界,所以没有无明了,也就没有无明、行,也就没有识、名色,这通通都没有。 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在《阿含经》上也会看出来,在《阿毗达磨论》上也可以看出来,初果圣人有时候也有烦恼,他的贪瞋痴还有的。为什麽说他没有无明、行呢?不是,他有那个烦恼是很轻微的,一刹那有,一刹那就灭了。那个烦恼,不像我们凡夫来了烦恼,很久很久还不灭,有人都开示了,读了《金刚经》读了一遍了,烦恼还是不能取消,听闻了佛法以后还不能觉悟。这烦恼还执着,还是你不对,我是对的,还是这麽执着,我们凡夫是这样子。 初果、二果圣人他也有贪瞋痴,但是一刹那就灭了,他立刻就灭了,就像人跌倒了的时候,抬头看看,没有人看见我,立刻就起来了。所以圣人有烦恼,但是烦恼的时间很短,他立刻地就觉悟,他这个警觉性很高,立刻地把烦恼消灭了。所以他那个烦恼,佛在《缘起经》说,不名为无明缘行,不能这麽说。我们凡夫可不是,凡夫起了烦恼造了业,就使令你要去流转生死的。圣人可不是,圣人顶多叫你来人间、天上得个果报,而不会跑到三恶道去的,并且逐渐地减少,逐渐减少,就是没有生死了,所以这个「学」是「无」,没有。 戌二、无学 问:几支是无学?答:亦无。 「问:几支是无学?」就是到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果把分段生死完全消灭了,在分段生死的立场来看,阿罗汉已经到无学的境界了,他不用再学,这件事完全成功了,有这种境界。「几支是无学?答:亦无。」阿罗汉也是没有这十二支,没有的。但是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四果的圣人,他还是有色受想行识,还是有,这色受想行识还是有,但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清淨的,他与无漏的般若的智慧在一起活动,和我们凡夫完全不同,不一样的,不染污,不是染污的。 戌三、非学非无学(分二科) 亥一、问 问:几支是非学非无学? 这是第三科「非学非无学」。第一科「问」,第二科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几支是非学非无学」呢?也不是学,也不是无学。 亥二、答(分二科) 天一、略标 答:一切。 「答:一切」,那麽这个是谁?就是凡夫了。我们凡夫,我们也不是阿罗汉果,也不是四果向,也不是三果、二果,初果也不是。我们凡夫一切通通都有,无明乃至生老死,我们都是有的。我们若来了烦恼,一造了,一有了行动,那就是无明缘行了,就是爱缘取、取缘有了,就是要有生、老死了。 这是第一科「略标」,第二科「释难」,这裡面还有问题,还要再解释解释。第一科是「问」。 天二、释难(分二科) 地一、问 问: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 这个「非学非无学」,当然是一切的凡夫都在内,但是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就是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我们已经作了佛教徒了,我们受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受了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了菩萨戒的这些佛教徒。佛教徒我们在学习经论,也是在修四念处,也是静坐拜佛,这样人应该怎麽解释呢?和一般的凡夫还是不完全同的,所以这要再问一问。 「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我们也是在修行,我们念《金刚经》,我们念《般若经》,我们修四念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我们这也不能说是恶法,这是善法呀。这个「善」,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能调伏烦恼,我们一精进的时候,也能使令烦恼不动;但是有时候懈怠了,烦恼又动了,就是进进退退的这种境界。进进退退的境界,不管是进是退的话,他总是道心还在,向道的意愿还在,总是还会做功课,每天还是用功,这是「善有漏」法,不是无漏。因为我们烦恼还动,所以还是善有漏法,不是恶有漏法,是善有漏法。 这个「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这还是「善法」,我们还是有意愿去得涅槃的,我们心裡面向于第一义谛去了,我们还是有这样意愿的。「彼何故非学耶」?怎麽不是说他是学呢?这是学嘛。 地二、答(分二科) 玄一、明非学 答:堕流转故。 这裡又说出理由来,「堕流转故」。因为我们虽然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无我观,这个我执我见还在,这个我见还在。我见一在,你无明一动就是生死业,就叫你流转生死,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个我执若在的时候,无明一动了,你做善业也好,做恶业也好,都是生死的力量。你做善也是在人天裡流转生死,做恶跑到三恶道去了,这个力量太大了,所以「堕流转故」。你没有断除我见,你有我执的时候,你一发动了,或者做善、做恶,就使令你从清淨无为的境界掉下来了,在有为的世界生死流转了。所以不给你这个名字,不给你「学」的名字,非学,不给你,是「堕流转故」。原来是这麽回事情,「堕流转故」。这可见修无我观的重要,不修无我观不行。 玄二、简有学 若学所有善有漏法,彼与流转相违故,及用明为缘故,非支。 这个说得清楚很清楚,第二科,这是玄二「简有学」,玄一「明非学」,就是「堕流转」,不能给你学的名字,你跑到生死流转去了。 第二个「若学所有善有漏法」,这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这个圣人。圣人他们是「所有善有漏法」,他修四念处,或者是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善法。因为他烦恼没有清淨,就是得了色界定、无色界定,他还有色界定、无色界定的爱见慢。只是得了初果,欲界的烦恼还没断,若得了三果欲界的烦恼都没了,可是有色界、无色界天的爱见慢的烦恼。但是他还有无漏的智慧,他无漏的智慧一动的时候,也能调伏烦恼,但是烦恼还没有清淨,所以他的善法还是有漏法,「善有漏法」。他那个善有漏法,前面没入圣道的人,也是善有漏法,名字都是有点相同的,但是裡面的境界不一样。 「彼与流转相违故」,入了圣道的人,他那种无漏的无我、无我所的毕竟空的智慧,和流转生死是冲突的,他不流转生死的,他那个烦恼不能牵引他到生死来流转,没有这个力量。所以还有「学」的名字,还是给他做「学」,他有这样的力量,所以「彼与流转相违故」,这个不同。 「及用明为缘故」,那个有漏法是说他那个功德,第二个功德是最重要的功德,就是「明」,明相应触,明相应受,就是般若的智慧。他心若一动的时候,他有「明」与他相应活动,他不执着常乐我淨,不执着有我我所,这个般若的智慧使令烦恼不活动,而且继续的用「明」的话,能消灭一切的烦恼。这样说,所以在凡夫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处、触、受乃至生老死,在这位圣人来说是没有的,「非支」,是没有这麽多的十二缘起支的,没有这件事。 酉十四、分断全断摄(分三科) 戌一、一切一分断(分二科) 亥一、举预流果 问:预流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一切一分,无全断者。 这底下是第十四科「分断全断摄」,一部分断,或者完全断,属于这方面的。分三科,第一科是「一切一分断」。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预流果」。 「预流果当言几支已断耶?」这个预流果,这个「预」有两个意思,「预」是先、预先,就是所有的圣人,他是最先证悟圣道,所以叫做「预」,叫做先。还有个解释是参与的意思,原来是凡夫,他现在是证悟圣道了,所以叫做「预」,这样的意思。「流」就是圣境,圣人的境界,他能够悟入了圣人的境界了,成就了圣人的功德了,也就是见到诸法实相了,是这样的意思。 「当言几支已断耶?」应该说他十二支裡面,那几支他断了呢?「答:一切一分」,一切一分是断了。「无全断者」,他没有把十二支完全断掉,没有。他没有无明,他这个我我所的无明是没有了,可是他有时候还有贪瞋痴,还是有一点,所以没有完全,每一支他都是一部分,这样子,「无全断者」。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亥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许多念佛人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一念佛的时候妄念就多,请问如何是好?”这是很大的误会!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一静下来念佛,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妄念是这么多。那怎么办?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你越理会,妄念就越多,就芷止不住;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不去理会它,妄念自自然然就会减少。譬如我们念佛,我们整个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我们只要注意佛号不间断,妄念随他去,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一律都不管,这句佛号就有力了!有什么力量?有灭妄念的力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