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九讲


2015/5/23    热度:138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九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九面,附表九「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从凡夫地,乃至佛果」,佛法对宇宙人生,是开展出十法界的差别果报,这种果报的诸法,主要的是由因跟果这两个所建立的,这个就是因果的理论。当然主要可以说一个佛法的正见,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很发达的国家,有各式各样的学说,一般来说是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天台智者大师把它归纳成两类,他们的学说可以归纳成两类:第一个是邪因缘论。这个邪因缘论,他们也认为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不是没有轨则。他为什麽做人?他为什麽生天?这件事情是有一个轨则。什麽轨则呢?就是大梵天所创造的。他认为宇宙人生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大梵天,他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福报,也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灾难。应该怎麽办呢?我们应该要多多的对大梵天种种的归依供养,使令我们能够消灾,乃至于增长福报,这个叫邪因缘论。当然邪因缘论,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是相当多的种类。包括有一种外道说这个世间上是怎麽回事呢?这个世间上是由声音所创造的,这个宇宙万法都是生灭变化的,唯独这个声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的,我们发动出来种种声音的曲折,它能够创造种种的万法;或者说由时间所创造。各式各样的执着。总之他们都认为在宇宙万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主宰者,这个叫做邪因缘论。

其次,另外一种叫无因缘论。无因缘论学说是说,这个世间上的吉凶祸福是没有轨则的,自然而有的。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断灭了,世间上的生命,没有相续这回事,没有的。那怎麽办呢?及时行乐,把握现在,好好的去享受,就是这种思想。前面的是落入「常见」,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就是「断灭见」。

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思想完全都否定掉,开展出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看这个宇宙人生,「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就是说,这一切法,不管是六凡法界的杂染法,四圣法界的清净法,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无自性。简单的说,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你要说它有自性,那就是讲空性也可以,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创造出来的。怎麽创造呢?一切从缘起,是有一个轨则的,有一个因缘法,这个缘起论。当然在佛法里面,不管大乘、小乘,各种各式各样的宗派都是共许的。不过所谓的「因缘」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有各式各样不同,站在大乘瑜伽唯识的思想是,一切法的因缘,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一念的心识,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我们简单的消文,就是这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怎麽会有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的流动,你的心识跟染法的相应,你念念就是创造出一种不可乐的果报;你这个心识跟清净的法相应,你这个心识,就念念的创造出一种快乐的果报,就是这样子,整个生命就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当然这个心识的本性也是毕竟空,它也是受熏而有的。这样子就是开展出整个唯识的根本思想-「赖耶缘起」。

这个「赖耶缘起」我们也简单的说一下,当然这个唯识的经论很多很多,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说,以八识来建立一切万法,万法唯识,这个识开展出来八个识。八个识我们分成两类来看:第一个是属于比较粗显的;第二个是微细的。这个粗显的就是前六识,前六识在唯识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能熏。就是说前六转识它能够驱动我们的身业、口业,去创造善、恶的业力,它能熏。当然主要是第六识,它能够造出杀盗YIN妄的恶业,它也能够造出六波罗蜜的善业,这个造业者,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作的,它能够熏习,这是一类的心识,这个是粗显的。其次就是第八识、微细的,它是所熏。前六转识把业造了以后,这个业谁来保存它呢?谁来把这个业,蒐集起来累积起来呢?就是第八识,它是一个所熏。它的功能,它本身不造业,它不造善、也不造恶,它就是无记。它就把你前六转识所造的业,统统给蒐集起来,它做这个工作叫藏识,阿赖耶叫藏,使令我们的业力能够累积下去,不至于断灭。从前六转识的能熏跟第八识的所熏,就创造了整个宇宙人生的一个缘起的真实相。

我们用一个偈颂,把「赖耶缘起」做一个总结,在《成唯识论》讲一个偈颂,解释这个第八识,它说:「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界限的界,十八界的界,「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趣就是趣向、六趣。「及涅槃证得」。我们简单的解释。我们讲整个生命的依止处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是怎麽回事呢?「无始时来界」,无始劫来,我们所造作的种子叫「界」,这个界当种子;「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现行法,善恶的现行、果报诸法,前面是约因,第二个「一切法」是约果,包括等流果、异熟果。这些的因跟果,它有一个依止处,它是以第八识为依止处,叫所依,第八识是他们的所依止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这样子依止有什麽样的情况呢?就有两种情况,「由此有诸趣」,因为有第八识,才能够建立杂染的果报,有六趣,这个「趣」指的是一种杂染的果报,就是趣向,你造了五逆、十恶的业力,它就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到无间地狱去,叫趣。不过这个趣主要是约杂染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也因为有第八识,才有所谓的涅槃。假设你在因地的时候,熏习清净的闻慧、思慧、修慧,没有第八识的保存,这个无漏的善根,也就丧失掉了;没有无漏的善根,就没有出世的涅槃,因为没有清净的因,就没有清净的果。所以不管是杂染的六趣,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必须以第八识做依止,「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是唯识宗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这宇宙万法,这一切的色法都是如梦如幻,怎麽会有呢?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识的流动,刹那刹那流动,刹那刹那变现出来。你的心识转变,这个果报就转变,唯识宗就是这样看法。这个是因果理论,我们再把它做一个简单的複习。

好,我们再看问答释疑。这问答释疑就讲得更微细,这个是《成唯识论》的问答。它在讲完阿赖耶缘起以后,跟着又做了一个问答。

(二)问答释疑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非断非常,以 故

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

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答: 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

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恆」言遮断

「转」表非常

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它就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阿赖耶识是我们的一个藏识,就是它蒐集我们无量的种子,它也变现我们一期的果报,既然阿赖耶识,这个心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本体,一切法的依止处,到底是断灭呢?它是不是有一个时间,就会自然消失掉了?还是它不断灭?它是常住不变的?就提出这两个问题来问。

这以下就回答:「非断非常,以恆转故」。虽然唯识学它以阿赖耶来建立这个生命的本体,当做宇宙人生的一个依止处,但是它本身不会断灭,而它也不是一个常一不变的自体。怎麽说呢?「以恆转故」,因为它有恆跟转两种的功能。这标出它的一个要义,恆跟转,下面说明,先看恆。

「恆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这个是约果报。就是说,这个第八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这个「一类相续」指的它的本性都是无记,你再造多大的善,他的阿赖耶本身是无记;你造恶,它也是无记。唯识学上说,一个法要能够接受熏习,它本身一定要无记。如果这个法是善性,它就不能够容受恶性了;如果今天阿赖耶识是恶性的话,你造善,它就不能把这个善的种子保存,这个善跟恶是互相抵触的,所以阿赖耶本身它应该中立,才能够去包容善恶。它是一类相续无记的,而且「常无间断」。我们的生命是没有间断的,我们要看到过去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看未来的生命也没有边际。这个生命是不断的相续的。「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是三界、六趣、四生,这些种种的果报的一个依止处,有情众生果报的依止处。这个地方是讲「恆」,就是指我们的生命,它是没有间断性的,不是说我们哪一个时候做人,做到哪一天,突然间这个人消失掉了,没有这回事情。他不是到天上,就到三恶道;不是在三恶道,就是在三善道,一定找得到他的,没有一种间断的情况,这第一个叫恆,就着果报来说是「恆」。

第二个就因地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在你造作因地,善业、恶业的时候,它也是一样,体性特别坚固,它能够很坚固的执持你这个善恶的种子,使令不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只要一造作,不管别人知不知道,阿赖耶识就帮你保存,而且是尽未来际的保存。如果你不去消灭它,不用修止观跟忏悔的方法,把这个种子消失掉,它是不会消失掉的。只要这个种子进入到第八识,它尽未来际不会消失掉。

这个地方,倒是应该说一下,这个种子的相续性,在唯识学,它把我们的众生分成有五种的种性,当然这个种性,不是说有自性,不是说自然而有,或者是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就是我们过去的熏习而有的五种种性:第一个是声闻种性。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别深厚,决定要证阿罗汉果;第二个是缘觉种性。这个人是决定要证辟支佛;第三种是如来乘的种性。前面都应该加一个乘,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因为这个乘有运载的意思。如来乘种性,这个人一定要成佛的,他不会证阿罗汉果,不可能;第四种人是不定种性,他对前面的声闻、缘觉、如来种,他不决定。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师,他就发菩提心;他遇到小乘的学者,他就发出离心,这个人的善根是不决定,叫做不定种性;第五种是无性种性。无性种性就是说,这个人无始劫来,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他顶多能够生天。他就是做一些人间的善法生天,然后偶尔到三恶道去走一走、人间走走,他的活动的空间就是六道,他完全没有听闻出世的善法,无性种性,没有出世的善根。唯识宗是把这个「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内心的微细处,我们有五种的情况。

我们大乘净土法门的《观经》,我们往生净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看《观经》的九品,会有一些的差别。有些人见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大乘法,他就证到无生法忍;有些众生看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小乘法,他先证初果,这个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当然这个意思,不是佛陀那方面的问题,佛陀的心是平等。《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就像大雨一样,普润一切的众生。这就是我们这个心识当中,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种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强,这个时候他招感的佛陀,就是要说小乘法;这个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佛陀为他说大乘法。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依止《法华经》,开出了藏、通、别、圆四教。四教的众生呢,藏通别圆四教的众生,往生到佛国以后,佛陀会次第的为他们讲藏通别圆四教的法门,使令他们次第的,或者是圆顿的悟入佛的知见。你要看《法华经》,特别是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注解,你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什麽感受呢?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我们现在的台湾有些法师,他认为现在的时代,这个大乘佛法太过于玄妙,怎麽办呢?我们应该实际的走小乘法就好,就退大取小。当然我们可能会在小乘法当中,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但是以《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你走的是一个远路了,你走错了,你退失了大乘善根,你走错了。

我前几天晚上,看达赖喇嘛写的一本书,叫做《迈向解脱之路》,这本书它有几篇,它都是一个短篇的主题,其中一个主题讲到佛陀的教法。他把佛陀的教法,分成小乘跟大乘,然后他做一个比较,达赖喇嘛他是一个善巧说法者,他先解释小乘的要义,再解释大乘的要义,然后做一个总结。他讲总结的时候,先讲一个小故事,他引用经论说,他没有说这个经论的出处,他说:在经论上,舍利弗尊者领了五百比丘修行,这个五百新学比丘,跟着舍利弗大阿罗汉修行。那大阿罗汉当然他要教弟子,他都先入定观察这个人是小乘善根?是不是有没有善根。舍利弗就观察说,这五百个比丘,假设在今生的生命里面,不要还俗、不要退失道心、不要放弃努力,决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证阿罗汉,他观察的结果是这样,这些善根都成熟了。但是这个当中有曲折,就是他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出现。出现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为他们说大乘法,大乘的空义。这些人听到了以后,因为他们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坚固,都起邪见、颠倒,就是错会了消息了。错会消息以后,结果堕到三恶道去。堕到三恶道去,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就问佛陀说:「这些五百比丘,如果我好好的教育,他们能够成就阿罗汉的,这个文殊师利菩萨一来,这样子一弄,就到三恶道去了。」佛陀说:「文殊师利菩萨给他们大利益」。怎麽说呢?就是说菩萨的善巧,他不在乎你短暂的到三恶道去,而是你要能够成就大乘善根,是最快的成佛的路。就是说,因为你必须要让他栽培大乘善根,这个短暂的痛苦是要接受的。

《法华经》也有一篇,叫做《常不轻菩萨品》,这个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别,他度众生,就是看到众生,就跟他跪着就顶礼,顶礼以后就说一句话,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就是用这样子来弘扬《法华经》,弘扬《法华经》的要义,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大乘的菩萨听了很欢喜,增长他的大乘善根;有些小乘、小者听到以后,就不欢喜,说:「你这个比丘是哪里来的?虚妄为我们授记。」就对他毁谤,甚至于拿棒子、石头打他。但是打他,他也是远远的跑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结果那些打他的人,都堕到三恶道去,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萨。他就指哪一个菩萨、哪一个菩萨,都是过去我因为用这种相反的,用逆向,用相逆的方式来度他。

智者大师就解释说,因为菩萨度众生,他所考虑的角度,是要你能够急速成佛,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很重要。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我们对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没错!这个大乘佛法,是一个三大阿僧祇劫的远路,是的!但是我们看看大乘佛法菩萨的境界,那我们的确做不到。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在生命当中,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不可思议!就是你往生净土以后,阿弥陀佛就直接跟你讲一佛乘的法了,「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那些枝枝节节就不为你讲,祂直接跟你讲佛陀亲证的教理,让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你会有这种这样子的好处。当然详细的,你看看《法华经》,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在整个成佛的过程当中,你要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应该要透过闻思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能够把你所熏习的种子,很坚固的保存下去。你熏习小乘种子,它就把小乘种子保存下去;熏习大乘种子,它就把大乘种子保存下去,这个意思,这个叫做恆,恆常的作用。

123下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条件是什么?量要大。斤斤计较,心量很小的人,学佛很难成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么都可以包容。见到冤家对头,这个人天天想害你,你对他还是笑脸相迎,这才是学佛人真正的样子。“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心要平等,量要广大,要能包容,要笑脸迎人。你看弥勒菩萨把这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我们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