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8


2014/9/4    热度:27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8

 

  巳三、倒等流

  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

  这是「烦恼杂染」,裡面一共是九科,现在是第七科「烦恼颠倒摄」这一科。这一科第一科是「举颠倒」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烦恼摄」。「举颠倒」,就是举出来那七种颠倒,然后又加以解释。第二科「烦恼摄」,就是颠倒和烦恼配合一下彼此的摄属。这裡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标列就是前面说的「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是什麽,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这是四种「颠倒的体性」,四种颠倒的体性,在十种烦恼裡面就是萨迦耶见,边执见的一分,见取,戒禁取,加贪。这裡一共是五种。剩下来就是第三科「倒等流」。

  这十种烦恼配这四种颠倒,只说到五种。刚才说的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只说到这五个,五个实在只是四个半,其馀的没有标,没有说出来,其馀的没有说出来,究竟那是怎麽回事情?这就属于第三科「倒等流」,就是颠倒法的同一类性质的东西,虽然没有把它放在裡面,但是它也是它的同类性质的,就是这样意思。

  那几种呢?「谓邪见」,十使裡面的那个邪见,还有「边执见」的一分,前面说边执见的一分就是常见,那是颠倒体裡面的。那麽还剩下来的边执见应该就是断见,断见没有放在裡面,它就属于等流了。还有「恚、慢」,恚和慢和疑也没有放在颠倒体裡面。那麽它这几种属于什麽呢?属于是倒的等流。

  前面说颠倒的根本就是无明,完全是由无明裡面出来的。「无明」,就是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执着是真实的。从这裡面看出来,执着有我见,有常见,有断见,有邪见,有见取,戒禁取,有贪,恚,慢,疑这几种,所以剩下来的就还是这些颠倒的等流,同一类性质的,遭遇到不同的情况,所生起的反应,就叫做「倒等流」。

  这个「邪见」,拨无因果,这也是无明,也是这样子。

  「边执见」,前面常见之外是断见。断见,不知道因有感果的作用,得到果以后,他又会去生出来种种的烦恼,生出来种种的业力,又去感果报。由因而果,由果而因,就是相续不断的流转下去,不是断了的。但是人有无明的关係,就是智慧不对,就是颠倒执着,执着是断的,所以还是颠倒的等流的。

  「恚」,就是瞋心,瞋心就是这裡面说是…「贪、恚、慢、及疑」是怎麽回事呢?是外道他执着边执见,执着有身见,有各式各样的执着。你讚叹他呢?他还算欢喜,你若回驳他,说他:你说的不对,你是邪知邪见。他就会「恚」,就瞋恨了。这是在他的「见」、在他的思想上引起的愤怒,引起的这个瞋恨心,那叫做「恚」。不是我们一般的贪着五欲,满意了就贪,不满意就会恨,和那个不同。那个是属于爱烦恼,这是见烦恼的。

  这个「慢」,就是他有这个思想的时候,有所执着的时候,那麽当然他是慢,他就高举,心裡面就是轻视别人,认为自己有高尚的理想,所以那就叫做慢。但是究竟怎麽回事?他还是有「疑」的,没有见道,只有佛教徒得入圣道的人,没有疑。得入圣道,得初果以后也好;大乘得了无生法忍也好,对人生的真相,诸法的真实相没有疑问了,决定是这样子。不会你张三、李四说出个什麽理论来,他会动摇,没有这回事情,不随别人的舌头转了。但是没有入圣道不行。比如说是外道,他心裡面虽然和别人讲,宣扬他的真理,好像他好像真实的,但是他心裡还是不决定的,所以他还是有「疑」。还是由那无明裡面流露出来这麽多的烦恼的,所以这是倒的等流。

  辰三、别广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淨淨倒,及于苦乐倒。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这是第三科「别广」。「烦恼摄」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现在第三科「别广」,就是详细的把它配一配,和这个颠倒、和烦恼说一下。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就是在无我法中,色受想行识裡面没有我嘛,他偏要执着有一个我,这是一种颠倒。

  「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就是执着有我,执着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的。

  这件事我们若是修无我观的话,你非要清楚的知道这个常倒不可,就是在有老病死、有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裡面,有个不老病死的「我」,你一定要…没有我,究竟什麽是「我」?你要清楚。执着有我…我们再去听现在的大德也好,古代大德也好,有的时候他开示我们,什麽叫做「无我」?他只是说没有我,而不说「我」的相貌。我们后来学习的人就迷迷煳煳的,只是说没有我,山河大地没有我,色受想行识没有我,究竟什麽是我?我是什麽样子?他不说,他不讲。不讲,你就不知道,你的无我观怎麽修呢?没有办法修。只是用一般的人情样子去说,那怎麽能得…无我是圣人的境界,那样讲无我,怎麽能是圣人呢?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阿含经》你不注意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智度论》你不注意学习,就有这个问题。对这个我,无我都搞不清楚。但是从来这边讲这个,讲那个呢?结果还是「有我」。还是说有我,不然的话这个理论说不过去,于是乎佛教的真理弄的溷乱,思想溷乱,就是有这个问题。现在《瑜伽师地论》不是,我刚才说《大智度论》也是,它清清楚楚说出来什麽叫做我,就说「无我」。这样子这无我观你才能修嘛!所以在这个身体裡面,在这个老病死裡面没有这个我,你要清清楚楚的,不是说要疑问,不是那麽回事。

  「边执见一分」,就是那个常我、常见。边执见一共两个,现在说其中的一分是常见。这个「常」怎麽回事?常是无常常倒。在这个色受想行识裡面,都没有常恒住的东西,但是就执着有个常恒住的我,所以叫做「常倒」。

  「见取,是不淨淨倒」,这十使裡面也有「见取」。这个见取前面也讲过,就是外道他认为他的思想是最殊胜的,最胜,最上,最微妙,最第一的,是最好,你们的思想都不如我,就是这个想法。是「不淨淨倒」,因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不是一个美妙的思想,他认为是最好的,所以是「不淨淨倒」,这样意思。

  「戒禁取,是于苦乐倒」,外道修这个苦行,就持一种戒,持这个牛戒、狗戒、鸡戒、还有学鹿,鹿戒,学这种戒是一种苦行。或者是太阳,用太阳晒,四面都是火,修这种苦行。这个苦行,实在是苦而认为是乐,认为这样将来可以升天,怎麽、怎麽的,等这苦恼受完了,将来就升天了。所以他那种就是一种「于苦乐倒」,在苦恼的境界上认为是乐。

  「贪通二种」,那个贪的烦恼就是爱着他的思想,那麽这个通于二种,「谓不淨淨倒,及于苦乐倒」,通于这个。现在这一大段文,就把颠倒和十使,十种烦恼,完全配合完了,这样意思。

  寅八、烦恼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枙、取、繫、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

  「烦恼差别者」,前面是第七科「烦恼」,颠倒、烦恼的配属。现在是第八科「烦恼的差别」。烦恼的差别和前面烦恼的分别也不一样。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那多种呢?「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枙、取、繫、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这是烦恼的不同,就是他有不同的、特别的情况,就是列出来特别的名字,表示这个烦恼的这个相貌。这是「标列」。

  底下第二科有解释,「随释」,随释第一科「辰一、释名字」,解释烦恼的名字,一共有二十六个名字,现在第一个是「结」。

  卯二、随释(分二科) 辰一、释名字(分二十六科) 巳一、结

  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

  「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这裡面第一个名字叫做「结」,这烦恼又名为结。「结」是什麽意思呢?「能和合苦」,就是它有能力,使令你的心和苦恼在一起,受这个苦恼的折磨,身心有苦,使令你种种的不安,那麽这就叫做「结」。这样看呢?这个「结」就是和的意思,和合名之为「结」。但是不是与快乐;而是与苦恼在一起。烦恼有这个力量,能叫你和苦恼在一起。人是不愿意有苦的,但是非苦不可,什麽原因呢?就是烦恼的力量。你若不烦恼,就没事了。

  比如说这个人为愤怒所折伏,所折磨的时候,发很大的脾气,这个没有烦恼的人在旁边看,他把那个愤怒的瞋心把它转移了,就立刻就没有事了嘛,但是不可以转移,就是继续的愤怒,继续受这个愤怒的折磨。你若不作意呢?你还不知道。你在自己不发脾气的时候,自己没有愤怒的时候,你去看那个愤怒的人,你就会觉悟到,那个人的本心是很温和,是很平静,没有什麽事的。但是愤怒若一来了呢?就苦恼了,为愤怒所苦恼,所以这个愤怒和他的心合起来了。但是他若是知道…像佛教徒,你学习了佛法,我的本心也不贪,也不瞋,也不……一切烦恼都没有,本身是一张白纸。忽然现在有愤怒,就是这个瞋心所来了,我若不同瞋心所合起来,我的心就没有什麽事嘛,很快会明白到这裡。这若是把它去掉,去掉,那你就可以学习圣道,学习戒定慧,才能叫这个愤怒不起,不生起。

  那麽没有学习圣道怎麽办呢?转移目标。你现在念佛,心裡不要去思惟那个苦恼的事情,你去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也好,念经也好,立刻心就太平了。但是我们自己还…不行!他骂我,他挖我的牆角,他破坏我。你用智慧处理这个事情,不要发瞋心,你发瞋心先伤害你自己。心裡平静,用智慧解决问题,可以还是一样嘛。你发了瞋心,问题还没解决。所以自己你时常在静坐中,不要打妄想,思惟思惟这件事都有意思,用智慧处理事情。所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这个烦恼就是会做这件事,叫你苦。

  巳二、缚

  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烦恼又名为「缚」,名字叫做缚。「缚」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令于善行不随所欲」。这个烦恼它另有一个作用,就是贪瞋痴这个烦恼,叫你在善行上不随所欲。

  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做善,做利益人的事情,或者做种种的…在社会上我要做一些…这广大的社会有很多问题,我要想出来很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令这个广大的人群,能够解除很多的痛苦,得到很多的幸福。做这件事的时候,哦,你本身的这个私心、这个贪瞋痴来了,就做障碍,使令你这个善行不得随欲,不能随你所欲做成就的,它就能障碍你。贪心来了,就是不可以;瞋心来了,也不可以;各式各样的烦恼来了,障碍你这个善行不得成就,不行!比如说若是自己拿出智慧,来利益社会的时候,哦,不可以,这个人是我的怨家,不可以。或者是这个人,我若是支持他,将来他会伤害我,总是想出个理由,叫你这个善事不得成就。这个烦恼就会障碍,把你困住了,繫缚住你,不得有这样的作为,不可以有这样的作为,「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巳三、随眠

  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

  这是第三科,这个烦恼的名字又叫做「随眠」。这个烦恼是什麽样的呢?「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一切世间」就是所有的有情,不管你是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三恶道的人,乃至你是不是相信宗教,乃至你是佛教徒都是一样,你内心裡面都有那个「增上」的种子,就是有力量的种子,就烦恼的功能,而且是「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烦恼的功能,在你内心裡面「随逐」,不捨,和你不分离的,是这样子。表面上这个人,贪心也没出现,瞋心也没出现,各式各样烦恼都没有活动,这个人看上去很平易近人,很好很好的,看起来很好,但是在佛法来说,他的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种子在那潜藏着,随时会出来,随时都会出来的,那个就叫做「随眠」。它在不活动的时候呢?就叫做随眠,是这样子。

  所以用佛菩萨的慧眼来看,是这样子,是这样。我们…当然跟一个人的背景有关係,一个人的背景,他前生或者是学习过佛法,佛法学习了,他死掉了以后来到今生,他还有一点佛法的气分,带到今生来。这个气分呢?对他烦恼种子的随逐有影响,这情形不同。如果完全没有学习过佛法的,那又不同。说从三恶道来的,人间来的;从三恶道的众生来到人间的人;从欲界天的人来到人间的人;从色界天、无色界天来的人;或者从无想天来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他都把前一生的那个气分带来,对这个世间增上种子有所影响,但是,不是决定的,今生又会遇见不同的因缘,又加以又有影响,就是有影响的。你若是遇见一个恶知识,这恶知识和你有深厚的因缘;遇见有一个善知识,这个人是佛教徒,和你也有深厚的因缘;或者是各式各样的情形。彼此没有因缘,不容易受影响,就是有因缘的人,你就要受他影响的,因为中间有感情。这感情是太厉害了,理智也是很厉害,但是也要有因缘。所以一切世间的有情,他的内心裡面,有增上种子的随逐,就有这个问题,故名「随眠」。

  巳四、随烦恼

  倒染心故,名随烦恼。

  这个「倒染心」,就是颠倒迷惑,就是贪瞋痴嘛。贪瞋痴它一活动出来,就染污你的心,原来这个心,也无所谓染污,也无所谓清淨,是无记性的,这个贪瞋痴一出来,就染污你的心,使令心不清淨,使令你的心不能解脱。因为贪瞋痴一出来就使令心不清淨了,那麽这叫做「随烦恼」,这随烦恼还有这样的意思的。

  这些话是描写烦恼的相貌,烦恼的相貌在我们佛教徒,也很有意思,这句话,很有意思的,有什麽意思呢?你天天静坐读经,忽然间烦恼来了,你立刻知道,唉哟,我的心不清淨了,立刻会知道这件事。若是没有佛法的熏习的时候,你知道这件事吗?唉哟,我现在心不清淨了,会知道这件事吗?我看不知道。因为知道了以后,好,我立刻的就把正念要提起来,把这染污心的心把它排解出去,才会有这件事。所以这件事是有意思的,所以佛法不可不学习。名相很多,名相很多,都很有意思,要知道。

  巳五、缠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

  这个「缠」这个字是对前面那个种子说的。种子是没有起现行,现行是由随眠的种子生起来的作用,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称之为种子,称之为麤重,称之为随眠。现在这裡是「数起现行」,一次又一次的发出来活动。贪心生出来活动,瞋心也生出来活动,各式各样的烦恼生起来活动,这时候就叫做缠。缠这个时候呢,就有什麽问题?你要修学善法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你修善法就有困难。说我们要修止观,它就障碍你修止观。你说你要为大众僧做事,不,它就要障碍你,就是自己障碍自己。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说这个人有很多烦恼,但是不起现行就无障碍。你愿意静坐也可以,愿意拜佛也可以,愿意诵经也可以,不障碍。若是这个烦恼要活动起来,活动起来就不行,有困难。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佛教徒想要用功修行的时候,你要抓住机会!烦恼不动的时候,你赶快用功,等到烦恼来了,烦恼来了你还能用功?不行!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度那个因儒童,今天他要结婚了,因儒童要结婚了,佛就在没有举行结婚典礼之前去度化他,一下子把他度化成了,贪心还没出来去度化他,成功了。若结婚以后,你再去度化他,不行。那个时候,他的烦恼一直的活动,不行,你想要度化他就困难了。有好多这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这个例子。说是数起现行的时候,这时候你想修行困难了。

  巳六、暴流

  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

  这是第六个「暴流」。暴流,就是这个河很深,水很勐,不容易渡过去。多数的一切人都是被水漂流,漂流过去了,都有可能淹没到裡面了。烦恼亦复如是,我们这个烦恼深无底,也是不容易过这个烦恼河,它也是漂流一切众生在生死裡流转,在生死裡流转,所以叫做「暴流」。暴流,当然是形容这个水的流动很有力量,你在裡面不容易站的住的。所以人若想修行的时候,你要在你烦恼没动的时候才可以,你等到烦恼动时还修行?

  巳七、枙

  邪行方便,故名为枙。

  这是第七个,第七个叫「枙」。这个「枙」是什麽意思呢?这个枙有几个意思,这个木头裡有个结,那个地方叫做「枙」。现在这裡是说什麽呢,「邪行方便,故名为枙」,就是我们这个烦恼是常常出来活动的,但是这裡是指过去世。过去世的烦恼出来了,做了种种的罪过的事情,就是十恶业,这种邪行的行动。邪行的行动呢?就使令我们现在做种种的…过去的罪业在现在得到果报的时候,使令我们想要修学圣道有困难,那就叫做「枙」。过去世的烦恼造作了很多的罪过,这个罪过在现在障碍我们修学圣道,那麽所以叫做「枙」。

  巳八、取

  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

  这个「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指现在。我们现在这个爱烦恼,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就是现在我们的爱烦恼,见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是贪瞋痴的烦恼,它也不是老是睡觉的,它不是。它是随眠,但是它有的时候很精神,它不睡觉了,就出来活动。活动又是造了很多的罪,这罪业造成了,在将来世又去得果报,得个生命体了。「相续不绝」,现在生命体死掉了,又得个生命体,是相续的。「不绝」,不会断的。这个身体得到了,得到以后,又是由烦恼去造业,造业又得果报,没个完的。「故名为取」这个取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个烦恼,它会不断的叫我们去得苦恼的果报,这叫做「取」。能取自身的相续不绝,相续不绝的去得一个生死果报,那就叫做「取」,这样讲。

  巳九、繫

  难可解脱,故名为繫。

  第九科「繫」。「繫」,就是把你绑住了,你想要解脱很难的。解脱很难,贪绑住了你,瞋也绑住了你,邪知邪见也绑住了你,各式各样的烦恼绑住了你,你想要解脱烦恼的繫缚是不容易,所以叫做「繫」。

  巳十、盖

  覆真实义,故名为盖。

  有贪瞋痴烦恼的时候,就障碍我们对于所应该通达的事情,叫你不能明白,就遮住了,不能明白。这个贪心来了的时候就不知道这是不淨,这是个假的,是空的,不知道。瞋心来了也把我们的心遮盖住了,各式各样的烦恼来了,都是把一切法的真实义,在我们的心理上,中间就隔碍住了,盖伏住了,我们不能明白那件事的真义,故名为「盖」,烦恼有这种作用。

  巳十一、株杌

  坏善稼田,故名株杌。

  「坏善稼田」,就是种庄稼的田地,田地裡面有是一种沙砾之地,就不是良田了,那麽你在那上种东西是不行的。现在说这个株杌,「株」是树的根,树的根露在地的面上叫做「株」,露在裡面叫做「根」。这个「杌」,也是树,就被火烧了的那个枝那个树。就是土地裡面有这麽多的株杌,就使令这块地不能种田了。这是什麽意思呢?是说我们这个内心裡面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烦恼,常常的烦恼,常常的烦恼,烦恼就重。你常常起烦恼,烦恼就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它相续的活动,就使令我们没有堪能性修学圣道了。就像那块地是有很多株杌,不能种五穀。就是我们的……这块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个心裡面有很多烦恼的时候,你想要去修学圣道就困难。烦恼太多了,常常的活动,使令原来的本心的修学善法的堪能性被破坏了,所以叫做「坏善稼田,故名株杌」。就是修学圣道的能力被破坏了,那就叫做烦恼。这是第十一。

  巳十二、垢

  自性染污,故名为垢。

  现在第十二是「垢」。就是烦恼的本身是不清淨的东西,它能够令我们违犯所受的戒,所受的清淨戒法,被这个烦恼给破坏了,故名为「垢」。

  巳十三、常害

  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

  「常能为害」,就是我们内心裡面的贪瞋痴不是暂时的,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一直到未来,你若不修学圣道的话,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常常出来,来伤害自己。贪心出来伤害了自己,自己也不觉悟,还继续贪。瞋心出来伤害自己,自己还不觉悟,还再起烦恼伤害自己,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是这样子,都是这样子,所以「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

  巳十四、箭

  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

  这是第十四科,比如说这个箭,人这个射箭,用这个箭来射人,现在佛菩萨智慧,用箭来譬喻烦恼。这个箭一发出去,这弓一拉弓,一鬆手,箭就在动向前进,是不静,不寂静。那麽这个远远的就向那个对象飞去了,这个箭。是二个相貌,一个是不静相,一个是远所随。那麽我们内心裡面的贪瞋痴的烦恼一动下来,也是不寂静。这个烦恼一动起来,它就要伤害我们,来伤害自己。贪心造了罪,瞋心造了罪,各式各样的烦恼造的罪,这个罪使令我们苦恼。

  它是「远所随」,这个「远」实在是有两个意思,别人用箭来射,远远的射,这是远。另外一个远,永远的意思。你若不遇见了佛法的时候,你内心裡这个贪瞋痴的箭,永久是来随着你,随时就伤害你的,所以它是一个动,动乱的相貌。一个是它不和你分离,久远以来,永久是一直的要来伤害你,是「远所随故,名为箭」。佛菩萨智慧,用这个「箭」来譬喻我们的烦恼。

  巳十五、所有

  能摄依事,故名所有。

  「能摄依事,故名所有」,这是第十五科。这个「依事」是什麽呢?依事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我们这个生命体怎麽叫做依事呢?就是不管是善事也好,不管是恶事也好,都要靠这个身体,才能成就的。你没有身体,你能做什麽?什麽也做不来。我们想要静坐也是靠这个身体;你要诵经、拜佛也是这个身体;你想要在社会上做什麽事业,也还是要这个身体,没身体做不成的,所以身体是依事,就是一切事业的依止处,叫「依事」。

  「能摄依事」,能得到这个身体的是谁?就是我们的贪瞋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一切众生,身体从那儿来的?就是由于我们的烦恼、这贪瞋痴来的。我们的贪瞋痴能令我们得到这个身体,所以「能摄依事」。贪瞋痴是能摄;依事是所摄,我们数数的得到这个身体。得到这个身体实在来说,这是个污秽的境界,不是清淨的,所以叫做「所有」。「所有」还来说实在就是这个身体,老是在贪瞋痴的控制之下,这个所有权不在智慧那面,是在贪瞋痴那个地方,是贪瞋痴所拥有的。我们做什麽事情,我们都是用贪瞋痴来决定事情。只有佛教徒,学习佛法,开始得到佛法的智慧了,慢慢的用佛法做主人翁来决定事情,那就不同了。但是有的时候成功了,有的时候又失败了,慢慢地、慢慢地才成功的。

  巳十六、根

  不善所依,故名为根。

  这第十六科叫做「根」。「不善所依」,贪瞋痴的烦恼,是一切不善的罪业的依止处。一切不善的罪业都是由烦恼来的,这菩萨说的。所以这个贪瞋痴叫做不善根,贪不善根,瞋不善根,愚痴也是不善根。这个「根」以能生为义,在这裡有这个意思,是不善,一切不善法的依止。谁是不善法的依止?就是烦恼,所以烦恼又名为「根」。

  巳十七、恶行

  邪行自性,故名恶行。

  这个「邪行」,用这个「邪」就解释这个恶,恶者邪也,不合道理的。我们有的时候用瞋心做出来种种罪过的事情,这就是「邪行自性」;有的时候用爱心做种种罪过的事情,还是邪行;有的时候用种种执着的心,邪知邪见的心,做出种种的罪过的事情,所以这个烦恼是「邪行自性」,叫做邪行自性,它的体性是邪的,故名「恶行」。

  巳十八、漏

  流动其心,故名为漏。

  这第十八,「流动其心」,就是我们的心在种种的所缘境上活动的时候,都是散散乱乱的。心在境界上,它不能寂静住,它就是散乱。因为散乱了,它就会发出来种种的贪瞋痴,贪瞋痴就活动出来了。它一活动出来,造种种的身、口、意的罪业,所以叫做「漏」,「流动其心」。

  这个烦恼有两个意思,我们的烦恼不动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没有定力,心也是流动。这流动的心在一切境界活动的时候,这个贪瞋痴是自由的出来活动,不能关闭它的。活动了以后,就会造作种种身口意的罪过,就会有这些事情,所以叫做「漏」。由烦恼漏出来种种的罪过,所以叫做「漏」,这也就这个意思。

  巳十九、匮

  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

  这个「匮」就是缺少,不足的、不够的意思,有所缺。怎麽叫做烦恼叫做「匮」呢?我们贪瞋痴的烦恼,「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我们贪瞋痴的烦恼有时候重,有时候轻,轻微的时候也可能会做种种的良善的事情,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做了利益人的事情,得了人天,在人间、或者天上,这个五欲的富乐。得到了五欲的时候,烦恼还是不会放过了你,烦恼若是一出来,叫你去受用这个五欲乐的时候没有厌足,感觉不满足,就是再希望再多一点,总是感觉到不足。说我人间的五欲我不满意,到天上去享受五欲,虽然比人间更厉害,但是还是不满足。我们贪瞋痴的烦恼叫我们去享受五欲,但是叫我们老是不知足,总感觉到不够,所以故名为「匮」。这个匮是这麽讲,这样的意思,能令受用五欲之乐,老是不感觉足,不满足,所以叫做「匮」。匮,就是烦恼有这样的一种特性,叫你不满足。

  巳二十、烧

  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

  这又和前面不同,这是第二十。能令你「所欲」的,我欢喜这样,我欢喜那样,不行,你所欲的令你不满足。就是我想要多一间房子,就是不行,就是缺少一间房子;我想多买一个车,就是没有。就是所欲的有少,那麽就叫做「烧」。因为不足,不足心裡面难过,所以叫做「烧」。

  这个事情可以这样说,比如说是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是得到了欲,得到了人间的欲,或者天上的欲,乃至到你得到色界、无色界天上的欲,得到了。但是这个欲不能永久的存在的,它会变化,尤其是人间的欲会变化,这个时候怨憎会苦也来了,爱别离苦也来了,求不得苦也来了,老病死苦都来了,就是匮乏。在欲上令你苦恼了,就是叫「匮乏」。这和前面的解释就不一样了,故名为烧。这引起来内心的忧苦,就像火似的来燃烧自己,「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

  巳二十一、恼

  能引衰损,故名为恼。

  这个还是因这个人,由烦恼得到了欲,而得到欲的时候,烦恼还继续来伤害自己,使令自己会引发出来种种倒楣的事情,很多的苦恼的事情。就是自己所欲的事情变化了,这就苦恼了,这个时候叫做「恼」,是这个意思。

  巳二十二、有诤

  能为斗讼诤兢之因,故名有诤。

  这第二十二。「能为斗讼,诤兢之因」,我们内心裡面有烦恼,贪瞋痴的烦恼在活动的时候,它会斗讼,会诤兢。和人斗,和人讼,或者到法庭上去,或者大家诤论、兢争的这些各式各样的事情。

  这都不出两类,一个是欲,就是色声香味触,因为色声香味触而有斗讼,有诤兢的事情,这是欲。第二个就是「见」,见就是思想,我主张这样子,你主张那样子,思想上不合。而这个不合,还是贪瞋痴的事情,「能为斗讼,诤兢之因」,那就叫做「有诤」。

  如果是把爱烦恼断掉了,把见烦恼断掉了,那就是圣人,圣人就没有这个事情,没这斗讼诤兢的事情,法有这个事情。这个「诤」也是一个苦恼的事情。

  这是说自己,前面「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这是在自己这一方面来说。这「能为斗讼,诤兢之因」,是和对方和别人,人与人之间会有种种诤。

  巳二十三、火

  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

  「烧所积集诸善根薪」,这个「善根」是什麽呢?就是无贪心,无瞋心,没有愚痴心,就是善根。由这样的善心积聚种种的功德,叫做「诸善根」。诸善根是用无这个贪瞋痴的心,所做出来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譬喻是「薪」,就像柴,就是「薪」。但是,贪瞋痴若出来呢,就把你集诸善根的薪,用火燃烧了。

  这燃烧这件事应该是这麽说,一个是说不能相续下去了。比如说我继续做种种功德,但是贪瞋痴一来了,这功德不能做了。所以应该做而没做,不做了,就是被燃烧了。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你已经由无贪瞋痴的心,去做种种功德,但是你勐烈的贪瞋痴若活动的时候,影响你以前做的功德,还是有影响的。就像是我们造了罪,但是我们用无贪瞋痴的心去忏悔,就影响以前的罪,能影响的。现在这裡就有这个意思,特别的瞋,「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能够烧你的功德林,就是这个意思。「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可见这个烦恼是太厉害了。

  巳二十四、炽然

  如大热病,故名炽然。

  「大热病」,说是人得了病,得了大热的病使令身心苦恼。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也是一样,也是令我们身心都苦恼,所以「故名炽然」。「炽」就像勐火燃烧这个相状叫「炽然」。这大热病使令人苦恼,就像火烧似的。现在这烦恼大病他若是活动起来,也像勐火燃烧似的,是这样意思。

  巳二十五、稠林

  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

  这个「种种自身」,第二十五段叫做「稠林」。这个「稠林」,就是树林裡面很密,一棵树、一棵树很多的树在那裡,叫做「稠林」,稠密的林。但这裡也是譬喻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很多。很多、很多是什麽?就是三恶道的身体,地狱的身体,饿鬼的身体,畜生的身体,乃至人间的身体,天上的身体,名式各样的身体,就像那个大树聚集很多的身体,当然不是同时的。很多的身体是什麽呢?都是由烦恼生出来的苦果。烦恼有力量能令你生出来种种的五蕴身来受苦。在人间、天上的人稍好一点;这三恶道的人太苦了,饿鬼道,畜生的世界,真是太苦了。都是由自己的贪瞋痴所积集的,所以名为「稠林」。

  巳二十六、拘碍

  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

  这是第二十六科这「拘碍」。这拘碍是什麽意思呢?这个「拘」,其实也是抓住了的意思。说是那个人有罪,政府派什麽人把他逮捕了,就是拘,拘就是抓住他。现在这裡是什麽呢?我们的心裡若有烦恼的时候,有贪瞋痴的烦恼,「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这众生过去世做了很多的功德,今生有各式各样的微妙的五欲的境界令他享受。但他享受这五欲的心情,就是贪瞋痴,那贪瞋痴叫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就是执着,爱着不捨。这个境界就等于是被抓住了,被这个烦恼捉住了。说是被色声香味触捉住了,色声香味触实在是不能抓住,是在爱着五欲的那个烦恼,它把你抓住了。

  说是有两隻牛,一个白牛、黑牛,中间一条绳连接起来,这绳子的那一头绑在黑牛的角上,那一头绑在白牛的角上,是黑牛绑白牛?是白牛绑黑牛?也不是白牛绑黑牛,也不是黑牛绑白牛,是中间那个绳儿绑住。说我们人爱着五欲,五欲没绑住你,你也不能人去绑住五欲,是中间你的爱,你爱着五欲的爱烦恼绑住你,是那麽回事。这上面说欲这个烦恼「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这就叫做「拘」,就把你抓住了,你不能解脱的。

  「能障证得出世法故」,这「拘碍」的「碍」,就是障碍。你若有了这样的烦恼的话呢,一方面他的作用,你被这尘劳的境界把你绑住了,不得解脱。一方面能障碍你证得出世法故,障碍你成就出世间解脱的圣道。你想成就圣道,不可以,他障碍你,障碍你得出世间的圣道,「故名为拘碍」。所以这烦恼又名为「拘碍」,拘碍是这麽意思。

  辰二、显差别(分二科) 巳一、标建立

  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疆,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

  「诸如是等烦恼差别」,这是第二科。前面是解释烦恼的名字,这裡显它的差别。分二科,第一科「标建立」。

  「诸如」,这麽多的烦恼的差别相貌。「佛薄伽梵」,薄伽梵,翻个「世尊」有几种翻译。「随所增疆」,随顺所有的烦恼的特性、那个特徵,各别的不同的相貌。于彼种种的烦恼门裡面,建立烦恼的差别名字。结束前面这一段。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很多人跟我们说,他们遇到什么难题,或想看什么资料时,打开我们网站,或打开我们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想看到的资料。是不是我们有神通或使用神通了呢?真地没有!这是因为感应道交,您真诚心切,就会这样。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