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1


2014/9/4    热度:48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1

 

  未三、欲邪行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此是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此是总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这是「业杂染」,三种杂染裡面,「烦恼杂染」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业杂染。「业杂染」裡面说到十不善道。十不善道,杀生、偷盗也说过去了。现在是第三段「欲邪行摄」,属于、摄属于这一范围的。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句」。

  「复次欲邪行者」,前面这个杀生、偷盗之外,又有欲邪行的罪过,这一句话是「总句」。佛在经裡面,说这句话是那一段文的总句,总括大义的法句。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二科) 戌一、初三句(分二科) 亥一、别释相(分三科) 天一、于诸父母等所守护(分五科) 地一、父母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馀共为鄙秽。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这以下是「别句」。「别句」裡面先解释经句。解释经句裡面先解释「初三句」。「初三句」裡面先「别释相」。「别释相」裡面是先解释第一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这一句裡面有五个意思的,第一个是「父母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这一句话是什麽意思呢?「犹如父母于己处女」,就举一个例子,就像父亲和母亲对于他自己没有出嫁的女儿。「为适事他故」,这个「适」,就是出嫁,为了出嫁侍奉别的人的缘故。「勤加守护」,他父母特别注意的要守护这个女儿。「时时」的要「观察」她,「不令与馀共为鄙秽」的。

  地二、至亲守护

  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姐妹之所守护。

  前面这一段是说父母对女儿的守护,底下这一段是「至亲守护」。「若彼没已」,若彼父亲、母亲死没了以后,这个女儿谁来守护呢?「复为至亲」,特别有感情的人,就是亲兄弟姐妹的「所守护」,来保护他这个亲爱的人。

  地三、馀亲守护

  此若无者,复为馀亲之所守护。

  「此若无者」,这底下第三段「馀亲守护」,说是至亲的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守护,那麽这些人也没有了呢?「复为馀亲之所守护」,还有叔伯-他父亲的哥哥、弟弟的、还有兄弟姐妹,这些人还是会守护的。

  地四、自己守护

  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

  「此若无者」,若是这个也没有了呢?「恐损家族,便自守护」,如果自己不谨慎,有些不名誉,就是家族都受到损害了,所以自己要知道好歹,要自己守护自己,这是第四。

  地五、舅姑守护

  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

  第五段「或彼舅姑」,或者是舅姑,舅舅就是她母亲的哥哥、弟弟,姐妹的这些人。「为自儿故,勤加守护」,这也等于就是他自己的儿女,所以也是「勤加守护」。这是第一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

  天二、有治罚

  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

  就是「初三句」,先解释了经上的第一句,经上还有第二句,「有治罚者」,这是什麽意思呢?「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就是国家的政府-国王。「若执理者」,就是事法官,就是执行法律的律师、法官这些人。「以治罚的法」,也就是法律,一条条的成文,这个法律来「守护」这个人,违犯这个法律是不容许的。

  天三、有障碍

  有障碍者,谓守门者所守护故,

  这是第三句,「障碍」是什麽呢?「谓守门者」,这个地区,这个门有人守护的,你要从这通过,要经过他同意的,这也是有守护的力量,非法的人不可以通过。这一共是三句。

  亥二、略显义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前面是「别释相」,就是三句话、佛说的这三句话,本论的论主解释佛说这三句话的相貌,「别释相」。这以下是第二科「略显义」,把前面这一段文的要义再说一说。

  「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这一段文裡面简要的大义是表示「未适他者」,就是没有出嫁的女孩子,有这三种的守护。

  「于诸父母等所守护」;再来就是「法律的守护」;再就是「有障碍的守护」。这三种守护,第「一」种是「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就是父母是所尊重的,和至亲的兄弟姐妹、眷属,自己的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国王的执法官,就是法律上的守护。第「三」、是「诸守门者之所守护」。是这样意思。

  戌二、后七句(分七科) 亥一、他妻妾

  他妻妾者,谓已适他。

  这是第二段「后七句」,前面是「初三句」。「初三句」,是未嫁的女人,有这三种守护。「他妻妾」,是「后七句」,后七句裡面第一句是「他妻妾」,「谓已适他」,就是说他已经嫁给别的人了。

  亥二、他所摄

  他所摄者,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

  「他所摄者」,第二句「他所摄」,这句话怎麽讲呢?「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就是前面那一段,没有嫁出去的女人、没有嫁人的女人,为三种守护所守护,那麽这叫做「他所摄」。这样子,这个「摄」,就是守护的意思。这是第二句「他所摄」,第三句「由凶诈」这一句。

  亥三、由凶诈

  若由凶诈者,谓矫乱己而行邪行。

  这是第三科,这是一个问题了。这个「凶」,就是恶的意思,就是那个人不怀好意,心裡面是有坏的主意,但是他是用诈术来欺骗,来完成他的恶意,究竟怎麽办法呢?「谓矫乱己而行邪行」,「矫」就是欺诈,他内心裡面是要欺骗他,表面上用一些不分明,就好像是爱护似的这种行为来惑乱他。如果你相信是真的了,就中计了。然后就与之「行邪行」,就是受欺骗了,这是一种叫欲邪行,有这麽一回事。

  亥四、由彊力

  若由彊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彊逼。

  「若由彊力者」,这是第四「彊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彊逼」,谓是那个人不讲道理,就是野蛮的一种态度,对他的父亲、母亲,公然的来强逼做这件事。

  亥五、由隐伏

  若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

  这是第五「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就是不对他父母有这种强力的行为,但是他们两方面私下的「相欣欲」,互相欢喜,同意了,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隐伏的意思,就是偷偷的,不是公开的。

  亥六、行欲行

  而行欲行者,谓两两交会。

  这是第六句「谓两两交会」,这是第六。

  亥七、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

  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谓于非道、非处、非时,自妻妾所,而为罪失。

  这是第七句,「即于此事」,就是两方面,男、女两方面。即此「非理」的,不合道理的「欲心而行邪行」了,这是什麽意思呢?「谓于非道、非处、非时」,他们是夫妻,这是夫妻,但是,不是道、也不是处、也不是时。这在《五戒相经》上也有提到,乃至《比丘、比丘尼戒》裡面有提到这个事情。「自妻妾所,而为罪失」,虽然是合法的夫妻,合法的妾侍,但是「非道、非处、非时」也还是有过失的,也属于欲邪行之类的。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应知。

  这是后七句,底下就「明略义」。前面是「释经句」,就是「初三句」,「后七句」,加起来一共是十句。这十句解释完了,现在就是「明略义」,明大要的大义。

  「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这个大义就是「若彼所行」,这一共是十句,前五句叫做「若彼所行」,是这样子。「若行差别」,就是后面的三句,「由隐伏」、「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这是次三句。

  前面的五句,就是「父母守护」乃至到「舅姑守护」,这是前面五句。次三句就是「他妻妾」、「他所摄」、「由凶诈」这三句。

  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最后的两句就是「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一共是十句。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容易分开。略义就是分这麽三类,这样的意思。

  前三句是「天一」是第一句,「天二」第二句,「天三」第三句。然后「他妻妾」、「他所摄」,这加起来是五句,应该这麽计算。然后次三句,就是「由凶诈」、「由彊力」、「由隐伏」这是三句。最后二句,「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应该这麽分。

  未四、妄语(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

  前面「欲邪行」讲完了,这底下讲这「妄语」。「妄语」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句」。「复次诸妄语者者」,很多的说谎话,这经上这一句是「总句」,底下就是经上的「别句」。「别句」裡面分两科,先解「释经句」,总说有九句,第一个是「于王家」。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九科) 戌一、于王家

  若王者,谓王家。

  「别句」的第一句就是王者,「王者」,过去时代就是国王、「王者」,也包括他们那一个族类的人,「王家」这是第一句。

  戌二、于执难家

  若彼使者,谓执理家。

  这是第二句。这个事法官当然是王所委派的,所以是王的侍者。他来执这个理,来审判怎麽叫合法?怎麽叫做违法?

  戌三、于长者居士

  若别者,谓长者、居士。

  经上还有第三句,「谓长者、居士」,就是说「别者」,另外的。另外的是什麽呢?「谓长者、居士」,这个「长者」,就是有道德的人,他不是「执理家」,但是他是有道德,也是在政府裡面做高官的人、「长者」。「居士」,就是财富特别多的人,有地位的人,这两种人,这是第三句。

  戌四、于彼聚集

  若众者,谓彼聚集。

  这个「众」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不是少数人,「谓彼聚集」,也就是说也有「王」,也有「执理家」,也有「长者、居士」,这些人聚集在一处,这样的情况。

  戌五、于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这是第五段,「谓四方人众聚集处」,这就是不但是前面这几类人,就是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处,很多的人了,一般的人民也都在「聚集处」。这是第五段,底下第六。

  戌六、于已知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这第七句是「见」,第六句是「知」,分一个知,一个见。

  我们的六根,合起来是见、闻、觉、知,分成四个。「见」是眼;「闻」是耳;「觉」就是鼻、舌、身,合起来名之为觉;第六意根、意识,叫做「知」。

  现在说「若已知者」,就包括把这个「见」除掉,就是闻、觉、知,这三个。「谓随前三所经语言」,就是前面这个王家和使者就是「执理家」,这算一;「长者居士」那麽这是一类;「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合起来。合起来,在这麽多的人众裡面,你就闻、觉、知,这三个。在前面这麽多的人众之中,你所知道的语言,他们怎麽说的什麽、什麽,你知道了,是这麽意思。

  戌七、于已见

  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

  「若已见者」,这是第七句,就是「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谓随」你自己在前面这麽多的地方,王家、执理家、长者居士、大众聚集、四方人众聚集处,你所见、所经过的这些语言。

  戌八、由自因等(分二科) 亥一、略标(分二科) 天一、举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着。

  这是第八句,「由自因等」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略标」裡面分二,「举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这个「若由自因」,就是你见、闻、觉、知,所知道的一切的语言,你要向外讲说的时候,你本身有些原因去说话,你什麽原因要这样说话,是这个意思。本身什麽原因呢?

  「谓或因怖畏」,就是心裡面恐怖,心裡面有点恐怖。或者说是你听见什麽话,你心裡面愿意这样讲出去,但是另外有个大的力量恐怖,你怕他,你不能随你自己意说话的,你要随着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个人有力量命令你,你一定要这样讲,你不可讲别的说法。那麽你怕他,你就这话说出来的不真实,和原来的话不一样,和真实性有违反,这叫这个「怖畏」。

  「或因味着」,或者是你怕他,或者是因为自己「味着」。「味着」,就是爱着,也就是贪着。我自己有所求,不是别人威胁我,是我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这话要能完成我的目的的时候,这话要转变一下,不能照实说,照实说我就拿不到利益了。这是说谎话,「或因味着」。

  天二、侧由馀因

  如由自因,他因亦尔。

  「如由」自己的因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这是「标」出来。

  底下解释。

  亥二、别释(分二科) 天一、因怖畏

  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

  「因怖畏者」,这底下解释这两个。「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就是由于「怖畏」,有恐怖,有什麽恐怖呢?你若不听命令,就会杀掉了你,你怕不怕。要繫缚你、要治罚你。「黜责」,原来你是有一点地位的,可以一下子可以把你撤职了,赶掉你、责罚你。你若不听话,你立刻受到伤害了,所以你怕受到伤害,你不能说老实话,你要照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麽就说谎话了,这个意思就是这样。

  天二、因味着

  因味着者,谓为财、穀、珍宝等故。

  「因味着者」,「味着」是什麽意思呢?「谓为财穀、珍宝等故」。「谓为财穀」,或者是「财」富,或者是「穀」,或者什麽「珍宝等故」,贪求这个种种财物,这个话要怎麽说,不能照实说,就说谎话,这是一种。那麽这是自己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他人就是那个人,那个人为了财富,为了财富要怎麽、怎麽的,要叫你说谎话,是这样意思。按这个的意思,就是这种妄话就是複杂的,複杂了一点,不是你个人的、单纯的事情。

  戌九、知而郕妄语

  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知而说妄语者」,这是第九句。「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这底下把这个「妄语」的相貌说出来了,「谓覆想欲见」。

  这个「想」是什麽呢?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这个「想」,这个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你的心与那个事实接触的时候,那个事实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这个「想」。

  「欲」,就是自己的心,我欢喜这样讲。我心裡面的欢喜,我嘴裡愿意像我心裡想的这样去讲,这叫「欲」。

  这个「见」,就是裡面有点智慧的意思。就是对那件事心所想的、所欲的境界,他有一个深刻的看法,深一层的看法,认为这件的事情的真实的情形是怎麽、怎麽的,有个见。

  这前面这个想和欲还不同,这个是「想」、「欲」、「见」,都有真实性的意思,都是对所要说的话的情况,真实性的认识。现在「覆」呢?就是把真实性隐蔽起来,把它隐藏起来。「覆」是隐藏的意思,隐藏起来。说出来与事实不相合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意思。和所想的、所欲、见的不同。

  这个想、欲、见,是真实的情况,现在和真实情况是不同的,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说出另一种不同于事实的话,自己知道的,自己知道他在说谎话,自己知道,那叫做「覆想欲见,而说语言」。这种语言或者由自己贪心说这种话,或者是由怖畏说这种话,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原因的。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

  这一段这个「妄语」,这一段前面有这麽多的说法,这麽多的说法,简要的意思是什麽呢?

  「谓依处故」,就是前面的五句。前面的五句就是「于王家、于执理家、于长者居士、于彼聚集、于四方人众聚集处」,这是前五句这是依处。

  「异说故」,就是这个「知」,已知、已见这两句,「异说故」。

  「因缘故」,就是这个自因、他因这两句,这是因缘。

  「坏想故」,就是最后一句,「知而说妄语」,这是「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这裡从这个,「妄语」的定义来看呢?你说什麽话,我按我心裡面想的我这样去说,我心裡面所想的、所欲、所见,按真实心没有欺骗人的意思。我就是这样讲了,这就是真实语,不是妄语。什麽样情形是「妄语」呢?就是说出来的话和心裡面所想的不一致,自己明明白白的知道是不一致,就是这样说,这就叫做「妄语」。

  所以目犍连尊者说是人家问:天不下雨,要过…其实是下雨,七天以后下雨。到七天以后没有下雨,大众僧说:他说谎话了,作羯摩处罚他,他不同意。大家就争论了。争论的时候,佛就来了,佛就问:你当时人家问你天旱不下雨,什麽时候下雨?说:七天以后。你用什麽心说的。说:我用真实心说的,就是我心裡这麽想,我就这麽说。那佛说:这不是「妄语」。就是你后来没有兑现,但这不是「妄语」,你当时没有欺诳人的意思,这不是「妄语」。这是「妄语」的分际,我们时常有的时候会弄得不清楚,我们有时候什麽叫「妄语」,会弄不清楚。

  现在这上面的意思,就是你说出来的话,和你心裡面想的是一致的,就是真实语。你有欺骗人的意思,你说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明明白白的知道怎麽样,那就是「妄语」,「而说妄语应知」。

  未五、离间语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离间语者,此是总句。

  这是第五个罪过的事情,「离间语」。就是某甲和某乙感情很好,感情很好呢?那麽我要去破坏他们的感情。破坏感情,就是有了目的。破坏了的时候,对我有利益,他们能够不合,对我有利益,为了我能得利益,我去破坏他们的感情。这是团体的,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一样的,就是这「离间语」。

  「离间语」又分两段,第一个是「总句」。「离间语者」,这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这底下是「别句」,「别句」也分二科,先解释经上的句子,第一句是「若为破坏」。

  申二、别句(分二科) 酉一、释经句(分七科) 戌一、若为破坏

  若为破坏者者,谓由破坏意乐故。

  经上说:「若为破坏者」,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谓由破坏意乐故」,就是那个人他心裡面有这样的意愿,就是他的动机,他有这样的动机要破坏对方的和合。他们是团结的,现在要想办法把他破坏,叫他们不要合。还没有行动,只是先内心裡面有这样的动机,这句话就是表示这个意思。所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他内心裡面欢喜这样,这个意思。

  戌二、闻彼语已向此宣说等

  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

  这个破坏这件事当然情形也是複杂的,也是特别多的。有是自己製造,他们对方都没有什麽事,自己製造出来一种事情来破坏他们的感情。有的是去听他们说话,「闻彼语已」,闻某甲的说话,说完了的时候,把某甲的话传给某乙就有这个作用了,就会破坏感情了。所以「向此宣说」,向某乙去宣说。

  「闻此语已」,闻某乙的说话,若把这个话传到某甲就会有破坏的作用。于是乎就说,「向彼宣说」,向某甲去说去,这个传弄是非。

  当然也可能某甲本身的话,某乙本身的话有这个作用,或者给他加上一点;加上一点就传过去,就有这个作用,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

  「谓随所闻,顺乖离语」,这话的意思倒不是说他加上去的,就是想要有破坏动机的这个人「随所闻」,随他自己在某甲那裡所听闻的话,在某乙那裡所听闻的话,这个话是「顺乖离语」,能随顺「乖离」,能够破坏他们的感情。这个话有这个作用的话,那他就去向某甲去说,向某乙去说。这样的说,就有了行动了,前面说「若为破坏」是动机,这第二句就是有行动了,採取行动了,「乖离」。

  戌三、破坏和合

  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

  这是第三句,「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这个某甲和某乙听见了那个人说出来这个话以后,心裡面就「喜别离」,就不愿意和那个人合了,就欢喜同那个人分开,同他不做好朋友了,生出这种心情。

  戌四、随印别离

  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

  「随印别离」,是什麽意思呢?前面是听见了这种话,某甲、某乙听见了这个话,心裡面就想要离开,同他分离,还只是内心而已。这个「随印别离」,就是有事情了,事实上同他「乖违」了,同他不合了,同他不合心裡欢喜。这就是「喜更生故」,又生一番欢喜。

  这个「印别离」,「印」者信也,这「印」当信字讲。就是相信了那个破坏者的话就採取了行动,某甲和某乙就分裂了,分裂了以后心情快乐,是这样意思。「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这是第四句。

  戌五、喜坏和合

  喜坏和合者,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

  这是第五科「喜坏和合」,怎麽讲呢?怎麽叫「喜坏和合」?「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就是这个破坏者,他把这种离间语说给某甲、某乙以后,某甲、某乙心情就是要分裂。事实上还没有分裂,但是心裡面想要分裂。这个时候这个破坏者,「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他的心生欢喜心了,生欢喜心了,这叫做「染污心」,就是罪过的心。他这件事有一点成功了,还没有完全成功,但是接近成功了。

  戌六、乐印别离

  乐印别离者,谓于乖违喜更生中,心染污故。

  就是某甲、某乙相信他的话,他们分裂了,就「乖违」了,已经乖违了。某甲、某乙心裡面很欢喜,「心染污故」,破坏者心也欢喜了,他的目的、破坏人的目的满足了。得随所愿,满足了他心裡很欢喜,他这个心裡欢喜就是染污了,就是罪过,是一种罪过。

  戌七、说能离间语

  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

  「说能离间语者」,这是第七个「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这个「说能离间语者」,这个複杂了一点。你这个人去破坏某甲、某乙的团结,但是某甲、某乙另外又有某丙、某丁知道这件事了,他们又来劝合,你们不要分裂,不要听那个张三、李四的破坏的话。

  「谓或不闻」,就是不要听,你不要听他的话,那麽这就是这样子。「或他方便」,或者是另外有一个情形,有什麽方便呢?把这个道理说开了,就是不分裂。不分裂这个情形就变了。情形变了,那麽离间者、说离间语那个人没有成功,事情没有成功的。事情没有成功的情形也是不同了。说了离间语以后,这情形没有成功,但是离间语是说了,对方也懂了,还是有离间语的罪过的,还是有的,这样的意思。当然是这个罪过轻一点。你想要对方破裂,你满愿了,你的罪过大;你没有满愿,罪过是轻,还是有这种罪过的,是这样意思。

  酉二、明略义

  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离间意乐,离间未坏方便,离间已坏方便,离间染污心及他方便应知。

  前面是「释经句」酉一,现在第二是「明略义」。「谓略显示离间意乐」,这是第一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这一句,就是「略显示离间意乐」。

  「离间未坏方便」,这是第二句,就是「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这是第二句。

  「离间未坏方便」,你说了离间语,但是还没有破坏,但是你已经採取行动了叫方便。

  「离间语已坏方便」,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你离间语说完了以后,已经发生作用了,这第三句和第四句叫,「离间语已坏方便」,已经破坏了。

  「离间染污心」,这是第五句和第六句,这是破坏者本身他满了愿,他心裡生欢喜,这叫做「离间染污心」。

  「及他方便」是第七句那又有不同的情况,使令这个离间者,他原来的目的没成功,「及他方便应知」,是这个意思。

  未六、麤恶语摄(分二科) 申一、总句

  复次麤恶语者者,此是总句。

  这是第六科「麤恶语」,也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句」。

  「复次麤恶语者者,此是总句」。

  申一、别句(分二科) 酉一、举相违(分二科) 戌一、释经句(分十二科) 亥一、语无扰动

  此中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

  那麽「总句」是第一句,第二科以下是「别句」,「别句」分两科,第一科是「举相违」的,和麤恶语相违反的,不是麤恶语,就是那种良善的、很美好的、柔和的,有道理的语言,不是麤恶语,「举相违」。「举相违」分两科,第一科「释经句」,经上有十二句,第一句是「语无扰动」。

  「此中尸罗支所摄故」,这是麤恶语的反面的,就是良好的语言,这良好的语言,怎麽叫良好呢?「尸罗支所摄故」。就是佛教徒能受持佛的戒律。受持佛的戒法,由戒法的熏习,使令这个佛教徒的心性良善,心性没有烦躁。心烦意乱,他若说出来话,那个话裡面就有烦躁的味道。现在因为这个佛教徒,能守护佛的戒法,他心裡面与法相应,他说出来的话就没有扰动,就是没有动乱的味道,就有法的味道。没有扰乱、浮动、动盪的这种气氛,所以叫做「语无扰动」。这是「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由于持戒的人恐怕犯戒,所以他说话很谨慎,避免有过失,所以说出的话不扰动。不会扰动呢?就是说出来的话叫你心裡面不平,会生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现在因为持戒的人,不敢这样说话,所以这个话没有这种过失,没有扰动的过失,这是第一句。

  亥二、悦耳

  文句美滑,故名悦耳。

  他这个修行,这个佛教徒这个「尸罗支所摄」,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说出来这个话的言句都没有鄙漏,他这个言辞都是很高尚的,所以美,叫做「美」。而说出来的道理非常的流畅,不是很勉强的,所以叫做「滑」。「故名悦耳」,这样的说话使令人听起来欢喜,这叫做「悦耳」,是这个意思。

  亥三、称心

  增上欲解所发起故,非假伪故,非谄媚故,名为称心。

  「增上欲解」,这个《披寻记》上的解释是「增上生道」,按增上生道说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劝人学习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属于人天的善法。我们有同情心,作一些利益人的事情,这样的叫做「增上欲解所发起故」。

  或者说是「增上」,就是有力量。曾经努力过的、学习过的,有胜解的,对于所说的话的这个道理,你曾经努力学习过,有深刻的认识,叫做「增上欲解」,就是你有特别的欢喜心。

  比如说是你是个医生,假设我举个例子说是医生,你对这个药这个病,你有特别的学习过,就是「增上欲解」。特别学习过的,你有这样的专业知识,然后你把他说出来就是「发起」,用这样的「增上欲解」,发出来的这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你没有学过,那你说出来的当然是不及格的,这个人有「增上欲」,由增上欲去学过,深刻的明瞭了,然后他发出来的这一段语言。

  「非假伪故」,那是有真实的内涵,还有真实的内容,不是虚伪的,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的。

  「非谄媚故」,他也不是有谄诳,特别要取悦于人,不是的。

  那麽这样子他说出来的道理,他真实有研究、有学习,说出来的是令人心服,令人听起来也很欢喜,所以叫做「称心」,称合他的心意,是这样的意思。

  这样解释当然也就通于「增上生道」,就是人天的善法。这个人,或者他在学校裡面也学过这种学问,有专业知识,他来办这件慈善的事,他就会说的头头是道,令人心裡欢喜,办得很圆满,那麽所以叫做「称心」。

  亥四、可爱

  不增益故,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

  这是第四「不增益故」,就是如量而说,他的量那麽多,就说那麽多,不增加,不给他增加,这是一个说法。

  「应顺时机」,他的智,这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他能够顺于那个时间,那个时间也合适。「机」,就是那个听众的根机,听众的程度,那麽说这个话。不会是不合时机,不会是这样子。而这种语言呢?能引出来益利,能令人得大利益的,能开发你的智慧,能够开发你的专业知识,对你的思想行为有所利益,这样子。不是说了老半天,实在没有什麽利益,不是的。「名为可爱」,是这样的理智上的语言,是人所欢喜的,所以叫做「可爱」。

  这个《披寻记》上说是「顺往善趣」,你能这样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然就会生到人天善趣来。

  亥五、先首

  趣涅槃宫,故名先首。

  这是第五科、第五段「趣涅槃宫」,那这就不是「增上生道」,而是「决定胜道」。「决定胜道」,那就是三乘圣道,三乘圣道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这样学习了以后,你得了圣道以后永久是不会再失败的了,不会再垮台的。

  说是「增上生道」,我能这样在社会上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得了人天的福报以后,又会做恶事了。因为你去做这样的功德是好,但是你内心的贪瞋痴没有改变,将来是得到福报以后,就是享福而已,你还会继续作恶的,作恶就会垮台了,就失败了。这个修学「趣涅槃宫」是出世间的圣道,是要把内心的问题,内心裡面的贪瞋痴,要把他取消,要把他清除出去,是做这件事。做这件事你做成功了,就永久也不会再堕落下来了,问题就是在这裡。

  若是从这上面看,「增上生道」,人天善法呢?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他是…也是恶事也做,善事也做的这麽一个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多做一点善事,就是这个样子,「增上生道」。

  这个「决定胜道」这个人,也是包括在家佛教徒,出家佛教徒在内,意思不是去修学人天善法,当然也有五戒十善有戒的基础,主要是要调内心裡面贪、瞋、痴的烦恼,主要是做这一件事,把内心的贪、瞋、痴要把它清理一下,要清理!

  清理呢?我们从经论上看,就是要修四念住,四念住裡面的意思呢?要修我空观和法空观。我们讲这个生死的轮迴的时候,就是因为有我执、有法执,所以有烦恼,就有烦恼的业力;有烦恼的业力,就有烦恼的果报,就是这样子。现在要破掉贪、瞋、痴,就是要破掉我执和法执,主要是破这个。那麽我们要用功修行的时候,不破我执,不观我空,也不观法空。不观我空,我执还在;你不观法空,法执还在。我执和法执若在,那你还是凡夫嘛。

  我看这个什麽?古人的、我们出家人做的诗,就是《寒山诗》,有别的大德来合他的诗,说出来这麽一句话,「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个句子非常好。「神留摇落后」(「神」,就是一个精神的神。「留」,保留的留,「神留摇落后」,「摇」,就是摇动的摇。「落」,就是落叶的落,飞机落下来的落。「摇落后」,前后的后,「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意」,心意识的意,意「在」,存在的在,「意生发生前」,发生之前)。

  这个话,我感觉很多用功的人,多数是这样的意思,不符合佛说的要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意思,不符合,是有这个问题,这问题是怎麽回事呢?

  「神留摇落后」,这句话怎麽讲呢?「摇落后」,说是当然文字上也可以这样讲,「摇落后」,比如说这个树,树叶落下来,你摇动它,把这叶子就这样落下来。说我们的心意识,「神」就是心、我们的心,心意识就是「神」。心裡面有贪瞋痴,贪瞋痴我们常常的…话是可以这样说,我们修止观,修止观就是「摇落」,修止观叫做「摇」。这个「摇」的结果呢?就把这贪瞋痴就落下来了。落下来了嘛,最后就是神。「神」还是没有落。神没有落,贪瞋痴去掉了,神还在,就好了、就成功了。

  「即心是佛」,就是这麽个道理。就是你现在这个心,就是佛,但是要加上把贪瞋痴去掉,那话就可以这麽说。「神留摇落后」,还是原来的那个「神」,但是要把贪瞋痴去掉以后才是佛,那时候是离垢清淨的佛。「神留摇落后」,原来就是有,原来你那个心就是有,但是有贪瞋痴在那裡污染,要把这个贪瞋痴去掉了,到后来的清淨心,就是即心是佛。「神留摇落后」,这样子要和静坐的人他不愿意修观,只修止的人常常修止,常常修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久了,心也就不贪、不瞋、不痴,其实那个愚痴还是在,但是自己可以说,我们不痴了。这时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就是佛,结果就是这样子,就是佛。

  「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那个「神留摇落后」,那个「神」的境界,究竟到成功的时候,是什麽样子呢?「意在发生前」,说是我心裡面,说那是灯,你一分别呢?这就是后,这就是后了。我听见声音,声音一触动你的心,你心一分别:这是声音,这个「意」就是发生了。在发生之前的时候,这个心是什麽样子?是不可思议的。说是我现在看见说:是灯,你在没有知道是灯之前的那个时候,那个心是什麽样子?知道是灯的那个分别心,知道是灯的那个分别心,在没有发动之前的时候,那个心是什麽样子?我这贪心出来了,贪心以前、没有发贪心之前,那个贪心什麽样子?我心裡面没有瞋之前,那个心是什麽样子?那个瞋是什麽样子?「意在发生前」,一切的分别心之前,那个分别心是什麽样子?是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的意思。「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句子非常好。你这麽想一想这句子也是很妙的。

  但是我这麽推测,在我们一般用功的人来说,容易有这种毛病,有什麽毛病呢?我不要看经,麻烦的很,我不如这一念不生就是佛,你看多好。只要是我内心常常静坐的人,如果不在社会上多去流动,你不要和社会尘劳事情相接近,在寂静处或者在寺院裡面,不要当执事、或者当执事也不要紧,他常常静坐,他就会有这种境界。自然的心清淨,就是这样子,「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这个境界就出来了,这样子出来的情形。和佛所说…我们读《摩诃般若经》讲我空、法空,这个道理是不合的,这只是修止。你若修观的时候,一定要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四念住是包括我空观、法空观,这样子的意思是什麽呢?

  观一切法空,这无所得的智慧,不是原来有的,原来我们没有这种智慧,我们没有的,是你要努力的创造的。是你创造的,不是「神留摇落后,意在发生前」,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原来根本没有这种智慧,佛菩萨这种清淨、无所得的智慧,你没有,你要创造的。你要创造;创造成功了,这时候你才是圣人。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你若不读经论,你只是看祖师的语绿,看这个大德的语绿,你不容易明白、知道这个事情,你不容易知道。

  我这是说「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趣涅槃宫,故名先首」,就是你为人说法的时候,这是「决定胜道」。为人说法的时候,这个学习佛法,你学的时候要明明了了的,这是人天善法,这是出世间的圣道,你要明明了了的。这现在是说这个语言、这个法语,要为人讲的时候,你先要决定,你这一段话裡面的中心是什麽?你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你是劝人家是「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呢?你先要确定。或者前一段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一段是「自淨其意,是诸佛教」,你要确定,分分明明的这样讲。

  但是这个裡面说是「趣涅槃宫」,「趣」者,近也,就是近趣到涅槃那裡去。「涅槃」比喻这个宫殿、大宝楼阁,那是一个安乐的地方。用大宝楼阁比喻佛菩萨所得的「涅槃」。我们是没有房子住,在这个野外裡面人跑来跑去的,后来有个小房子住,有个破房子住。但是没有佛菩萨大宝楼阁那麽样的庄严、美妙、安乐。所以大宝楼阁就是譬喻。我们人世间福报的境界、天上的境界,就是一般的破烂房子这样子。若佛菩萨大般涅槃,是大宝楼阁的境界。

  那麽你要劝导众生厌离生死之苦,要发心进趣佛的涅槃,要这样子。这个文的大意、这一段话的大意,以此为首、为「先首」,以此为宗旨,以此为中心,以此为最重要的,那麽这就叫做「先首」。「趣涅槃宫,故名先首」,这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五句。就讲到这裡。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的修行不在庙里,不在深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我们要在修行中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拜佛、念佛,可是修了好多年,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