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9
2014/9/4   热度:30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9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摄阿赖耶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是十七地里面第一地「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相应地」里面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略辨」,这一段讲过了。现在是第二段「广显」。「广显」里边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说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说明这五个识的相貌,那麽又分成五科。一科说「眼识」,「眼识」裡面又分五科。第一科说「自性」,这一科也说过去了。第二科说「所依」,就是眼识的生起,它不能自己独自的生起,它要依靠另外的力量,就叫做「所依」,这裡面分成两科。第一科「别举三依」,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靠这三种力量,第一个就是「俱有依」,第二个是「等无间依」,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三依就解释完了,上一次讲完了。 壬二、略释二依(分二科) 癸一、标列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癸二、随释(分二科) 子一、辨类 眼是色、馀非色。 这以下「略释二依」。前面举出了这个三依,这以下再解释这个三依,解释三依的一开始,把三依合成二依,三个依合成二个依。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略列」,把这两个依把它标出来,「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这以下就是简略说明两种所依,这个所依有二种,是什麽呢?「谓色、非色」,一个是色,一个不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但是这个「色」是说有组织的,有组织的色。一个没有色,这是标出来。以下「眼是色、馀非色」,这是解释、「随释」这两种色,解释这两种依。 第一个是「色」,这个「色」是什麽呢?「眼是色」,这个「俱有依」里面指什麽说的呢?就是眼识所依止的眼根。眼根,我们彼此见面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你也会看见我的眼,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是叫做扶根尘,它是保护眼根的物质,它不真实是能发眼识的根,下面有解释。现在说「眼是色」,就是能发眼识的那个根,是属于色的,是色法组成的。「馀非色」,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依不是色,它不是物质组成的,它不是色,这是这样的解释,「馀非色」。 子二、出体(分三科) 丑一、眼 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淨色;无见有对。 这以下是「出体」,说出来什麽叫做「眼」,什麽叫做「眼」,怎麽它是色,说明这个道理,也说明叫「馀非色」,那个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也加以解释的。先解释这个「眼是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这个眼识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麽成就的呢?「谓四大种所造」,这个「四大种」怎麽讲呢?这个就是地、水、火、风叫做「四大种」。这个「大」,是广大的意思,就是它是非常广大的,它的作用非常广大。譬如说我们所看见的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种」所创造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大」。这些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种」才能够增长、才能够成就,所以称之为「种」。「种」,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它又是「种」、它又是「大」,故名为「大种」是这样意思。 现在也不说是大山、也不说大海、大地,是说我们的眼根,这个眼根是「四大种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我们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风所创造的,不过这个地、水、火、风,它精微了一点,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风。「眼识所依淨色」这样的「四大种所造」的眼根,是我们眼识的依止处,是眼的依止。不是一般的地、水、火、风,眼识不能够依止,那要适合它才可以,这样的地、水、火、风的色法,是「淨色」,是特别的清淨,特别微妙的一种物质,精微清淨的一种物质组织成的。 「无见有对」,这样的我们这个眼根的地、水、火、风,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见到它的,我们现在这个眼根,我看见你的眼,这个眼不是那个眼、不是那个眼根的眼,我们也不能见,不是我们眼根、眼识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譬如我们平常说有鬼,有鬼,但是我们多数人看不见,不是眼识的境界,不是我们眼根的境界;要天眼的人可以看见鬼,有的人的眼根也是特别一点,也能看见鬼。那麽但是有是有,鬼是有,但是我们不可以见。现在我们的眼根也是,是有眼根,但是我们不可以见。「有对」,「有对」这个地方有点意思的,这个「对」,这个字是个碍的意思,这个「有对」这个「对」这个字,当碍字讲,就是障碍的碍。在这里有三种碍,就是障碍的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有这三种不同。障凝有对怎麽讲呢?障凝有对,我们很容易明白的。譬如说是这里有一道牆,我们的身体,这道牆也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我们想从这里过去,不可以,它有障碍。这个石头,这个大石头和大石头也是障碍的,那麽这叫做障碍有对。这是一般性的都有这种情形,同在一时、同在一处都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有对。 第二个是境界有对,这境界有对怎麽讲呢?譬如我们的眼根,我们眼根,这个对声音来说,不管是人发出来的声音,或者是风、或者是火、或者是水,各种情况发出来的声音,我们的眼睛对它来说不行,我们这个眼睛对声音来说,是不可以发生作用的;要用耳才可以,耳才能听见声音,这个声音是耳的境界,是耳的境界。这个眼就不可以,眼就是不可以在那上面发生作用,眼只能在色,在这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眼在那上面活动,能发生作用,那麽叫做境界有对。它们是合适的,这个地方这样讲,境界有对是这样讲。这样讲这个对是什麽意思?要有障碍就叫做有对。这个有对,就是眼识在那个地方能够拘碍,拘束的拘。这个眼睛在那里,这是青色、这是黄色、这是白色,或这是光明、这是黑暗,眼识在那上面能拘碍你。如果这个耳在形色上,在这些一切色法上,就没有这种作用,就不能拘碍这个耳。我们的耳遇见一切形色的时候,就过去了,就不能在这上面,不能拘碍。 这经论上这样解释,这拘碍这样讲,这叫做境界有对。本来在我们一般的常识上,分别心上来解释,应该说我们的眼睛在声音上有障碍,我们不懂,我们的眼不能听声音,这声音有障碍;耳对于色,不能发生作用,有障碍;眼对色是无障碍,耳对声音无障碍,但现在不这样讲,眼对于色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就是拘碍,拘束的拘,拘碍,这样解释。它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若是眼睛离开了色,在声、香、味、触上,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叫做拘碍,这样讲,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用容易明白的话来说,眼对色来说,色是眼的境界,声音对耳来说,声音是耳的境界,这叫做境界有对,这麽解释。 第三个是所缘有对,这个所缘,就是对这个心法来说的,就是眼识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够缘虑。我们的眼对一切的形色,也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不能缘,因为这个眼根是物质,不是心法,它不能缘虑,它不可以缘虑的。能缘虑的是心法,眼识也是心,眼识对色法它有缘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缘有对。若是声音,眼识就不可以,眼识不能去缘声音,那就不是所缘,不是它的所缘有对,这样解释。合起来说叫做无见有对。这里说有对,前面说「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淨色」,那就是五个淨色根,是无见有对。那麽这里面,就包括了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因为这个「四大种所造」的淨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质,所以它也是有障碍,所以包括了障碍有对,而又是境界有对,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缘有对。所以是「无见有对」。 丑二、意 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 前面解释这个眼根的体相。这以下解释这个「意」的,就是等无间的相貌。这裡说「意」,我们上一次说过,是以依止为意。这「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我们这依眼了别色的这个眼,这个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中间是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它的,那麽它过去了,就是灭了,灭了以后,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刹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刹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是后一刹那生起的条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意思。乃至到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到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生灭的这样子。所以从这上看,我们的识,是有生有灭,而不是常住。和《愣严经》说的不同了,这不是常住真心的,不能那麽说了。这是有生灭变化的,不是常住的。说「谓眼识无间过去识」,这叫做「意」这样讲,当然这个「意」,也是心法,不是色法。 丑三、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这个眼根和意,这二个依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段解释这「一切种子识」的依。「一切种子识」,它也是眼识的依止,因为我们眼识的生起,它要靠种子才能够生起,靠种子才能生起。若没有种子,这个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识生起的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一切种子识」,就是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都是要有种子才能生起的,所以是很多很多的,刹那刹那的要依靠种子,是无量无边的。这种「种子识」从那里来的?怎麽会有这麽多的种子呢?「谓无始时来乐者戏论熏习」,这是说从无始以来,就是你找不到开始的那一天,你向前追,总是前面还有,前面还有。这是佛法裡面讲的道理,和这个神教说的不一样,神教总是说:『万物是上帝造的,是神造的』。现在佛教裡说:『一切是自己造的』。自己什麽时候造的呢?「无始」,没有开头那一天。所以是「谓无始时」以来,来,一直来到现在。在这麽长的时间内,「乐着戏论」,我们心里面就是欢喜戏论,爱乐味着。这个爱乐,就是指我们心说的,我们就是欢喜这样。这个着,就是黏上上去了,也就是繫住了,把你困住了。如果我们自己心细緻一点,静下来,细緻点去观察的话,我们也会觉悟到我们爱什麽,就被什麽绑住了;你若不爱这件事,那件事对你不发生作用,你就是解脱了。 你爱什麽就被什麽绑住了,你不可以和它分开的,你分开心就不舒服。那麽这个着,就是绑住了的意思。为什麽绑住了呢?因为你爱乐它的关係。那麽我们现在「无始时来」,我们爱乐什麽事情呢?「戏论」,爱乐欢喜戏论,这个「戏论」是什麽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后文都有解释,这些问、徵都有解释。但是我们后文都有解释,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念一遍,那也不感觉到有什麽意味,也不好,还是要解释解释。后面文解释这个「戏论」解释什麽呢?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心裡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我们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这个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能引无义,不能引义』这就叫做「戏论」。 这个『义』是什麽呢?这个『无义』是什麽呢?这个「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所希求的事情。若用我们的语文来说,就是幸福的事情,这个幸福,和我们心裡面所想的幸福又不一样,这个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这个「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它能引出这种事情。就是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些都是叫做「戏论」。那麽究竟是什麽东西呢?究竟是指什麽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就是执着有一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在这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用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这些十八界,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我们就是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在这上面活动。 我在家的时候,读书很少;出了家以后,也欢喜读历史。我感觉历史上的书就是三个字:『贪、瞋、痴』。国王,那些不管是好的国王,不好的国王,我看都还是这样子。不过是有点理智的国王,稍好一点。然而还是贪、瞋、痴。用贪心作这件事,用瞋心做这件事,总而言之,愚痴做这件事。多少有点好心肠,老百姓生活好一点;或者是虐待老百姓,不管老百姓死活。我要这样子,就这样子,都是贪、瞋、痴的活动。我们一般人也是贪、瞋、痴,比那有权势的人轻一点,轻一点。只是管自己;或者对别人,也是有点关係,但是那不能和国王比。那麽这样子,在这句话来说,这就叫做「戏论」。 「乐着戏论」,这「乐着戏论」的结果呢?就叫做「熏习」。这个「熏习」我们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讲过的。什麽叫做「熏习」。怎麽叫做「熏习」呢?『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那就叫「熏习」。这个「熏习」,这个「彼和此」,此中有能这个「此」,和『谓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与彼法。这个「此」是指什麽说的呢?就是指阿赖耶识说。这个「彼」呢?就是转识,指转识说的。这个「此」阿赖耶识与「彼」转识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离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灭』,同时的刹那生,同时的刹那灭。他这意思说,若是不生灭的话,就不能熏习了。若没有生灭,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不能熏习的。所以唯识宗的道理,就不承认《起信论》这真如受熏的。就是唯识经论上的道理是这样,它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阿赖耶识能受转识的影响,受他的熏习。转识,就是前七识,前七识都有所缘境,在所缘境上贪、瞋、痴的活动,就熏习了阿赖耶识,熏习了阿赖耶识。 就像箱子里面,这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了香,这香有什麽变化?这个木头箱子有什麽变化?那麽那个香放出的香,木头箱子就受它熏习了,所以也有了香气。这个『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受了前七转识的熏习,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一种种子,一种功能。种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这个功能又能生出来前七转识。『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边有一种功能,所以这功能是生彼前七转识的因;前七转识就是所生的果了。这叫做「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熏习。你同好人作朋友,你就受他的影响,你也变成好人了,这就叫做「熏习」。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由这功能它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种子,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一切种子」是从那里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来的,就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创造什麽就是什麽。欢喜作医生,他就是过去生有熏习,今生还欢喜作医生;我前生出过家,我拜佛、念经、学习佛法、欢喜打坐,他欢喜就是前生也这样熏习过,前生熏习过有那个种子,现在遇见因缘了,这种子就发生作用了,在心理上就是欢喜,是这麽意思。人与人看见了欢喜,人与人看见了不高兴,就是前生有熏习,前生有过熏习。所以「谓无始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这个「异熟」我们上次讲过了,这个种子,就是储藏在「异熟识」里边。那麽现在我们眼识,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眼识种子。要靠那个种子,那种子才能生起,不然不行的。 所以有的人,这眼识、眼根特别的威勐。看上去有威,有的人看上去好像刚睡醒,很没有精神,这是以前熏习的不同。说是在黑暗的地方,人在那走路不安全,你能发心在那里放一个光明,你若做了这件事,将来你的眼睛就特别。人家在那里放一个光明,你去破坏了,将来你眼睛也会有问题,你就有问题。这是熏习,如是因,如是果,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们佛法的理论是这样子,你自己创造的,是这样子。这个我看耶稣教的《圣经》上说,有人问耶稣:『说那人为什麽眼睛盲了』?他说这是要显示上帝的大恩。我们的印顺老法师说,耶稣先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佛法的道理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是自己创造的。这是一切种子识,这一切种子识是眼识生起的依,叫种子依。这是前面这一大段解释眼识的所依。这以下第三段是「所缘」,这眼识生起了,它要缘所缘境,缘这个所缘境。 辛三、所缘(分二科) 壬一、出体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 这个「缘」,是缘虑,去观察、思惟,叫做「缘」。这里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出体」,第二段是「辨类」。现在说「出体」。这个「所缘」,什麽是眼识的所缘呢?「谓色」,就是这一些形色,眼色,这些色法。「有见有对」,这个「有见」,它是眼根,眼识的境界,所以就是「有见」。这些「显色、形色、表色」,这些色法是眼识的境界,所以这个见就发出了作用,发出了见的作用。若是声音,你发不出来眼识的作用。因为什麽呢?它不是眼识的境界,发不出作用来。现在这个色,和眼识是相和的,所以是「有见」,「有见」的作用。也就是「有对」,这就是所缘「有对」,它是眼识所缘虑的。这是说出来这个所缘的色法的体相,但是这还只是简单的说。 壬二、辨类(分二科) 癸一、标多种 此复多种。 下面第二段是「辨类」。这个所缘也是有多少种类,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标释多种。「此复多种」,这个「有见有对」的色,还是有很多种类的,不就是一种。 癸二、略摄三(分二科) 子一、显形等三(分二科) 丑一、标列 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 「略说有三」,这底下说这个色法是无量无边的,但是简略的就是把它归成类,一类一类的,这样说就是有三种色法。「谓显色、形色、表色」,分这麽三种。这底下就解释这三种色。 丑二、体释(分二科) 寅一、别辨相(分三科) 卯一、第一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 第一个是「显色者:谓青、黄、赤、白」。「显色」是什麽呢?就是「青、黄、赤、白」,是青色的、是黄色的,赤是红色的,或是白色的。「光、影、明、闇」,这又是也是色,这个「光」和「明」,「光」也是色,「明」也是色,「影」是色,「暗」也是色。这「光」和「明」有什麽不同呢?这个太阳发出来的叫做「光」。或者月亮、星辰,或者是灯,或者是其他的什麽宝珠,发出来的叫做「明」。这样分别,这个色就是不一样。 这个「影」和「闇」有什麽不同呢?就是太阳的光照在树上面,或者是照在一道牆上面,就现出了一个影,现出来个影,其实「影」也有多少「闇」。可是其他的色法在「影」里面还能显现出来,那就叫做「影」。若是光被遮住了以后,现出来的这个「影」,其他的色法在「影」里面看不见了,那就叫做「闇」。这个「影」和「闇」也就是程度的不同,澹一点的就叫做「影」。重了一点,就是叫做「闇」了。 「云、烟、尘、雾」,天空的「云」、还有「烟」、还有「尘」、还有「雾」。「云」,若在地面上,那就是「雾」;飘到高空,那就叫做「云」了。或者是下过雨了,太阳出来一照的时候,这个水蒸气多了,那就是「雾」。「及空一显色」,这又是一种色。这个「空一显色」是什麽呢?就是我们太阳出来了,我们向高空上看,在高空上看,有那样的颜色,或者说是碧绿、碧色、或者说是青色,那就叫做「空一显色」。其他的《杂集论》上,还有其他的论上面,还有一个叫做迥色。这个迥色,也就是「空一显色」。但是有点分别,高空的叫做「空一显色」;不是高空的,我们这个眼睛平平的看去,远远的看去,那就叫做迥色。迥者,远也。远远看去,就叫做迥色。这「空一显色」。这一共列出来十三个色,「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这一共是列出了十三个色。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麤、细、正、不正、高、下色。 「形色者」,这个「形色」是什麽呢?「谓长、短、方、圆」,就是「青、黄、赤、白」上看得出来,有「长」的、有「短」的、有「方」的、有「圆」的、有「麤、细」的。这个就是大,「麤」者,大也。「细」,就是小一点的。这个「正、不正」:「正」,就是整齐的。不整齐就叫「不正」。「高、下色」,看着高山,高起来,「高」;或者低下来,这个空谷低下来。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取、捨、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表色者」,这个「形色、显色」,「显」,是显着,很明显的、很显着的显现出来。现在说这个「表色」怎麽讲呢?「谓取、捨、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那麽叫做「表色」。这个《大乘成业论》,《藏经》上有这部书,它那上面解释「表色」有四句话,就是那个《大乘成业论》有这麽四句话:『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由于『外发身语』,你发动了你的身语在外面,发表在外边,你身体的行动和语言,那表示了你内心的思想,你内心这样思想表现在行动上、表现在语言上,那麽就是由外发的身语,就知道你内心所思惟的了。『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说个譬喻潜藏深渊里面的鱼,它在水里面动,那个水在外面就有波浪,就表示那个地方有鱼,那麽鱼在里面动,表示你心动。那麽水有了波浪,就表现心发出来的身语的行动,所以叫做「表色」,「表色」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这里说的「谓取、捨、屈、伸」,说我们手去拿东西叫「取」;或者放弃了;或者「屈、伸」,或者是身体的「屈、伸」,或者是背的「屈、伸」;或者你身体在「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这样一切的表现于外的一种色,就是你内心的境界。因为外面的这个身语,他自己是不能动,一定是心先动,才表现在身语上,所以这叫做「表色」。这「表」这个字就是这样意思。表示你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表现在外面,这叫做「表色」。这是这一个的解释。 下面解释这三种,也是这个「显色、形色、表色」分三段。第一段的解释,这是解释了「显色」,也解释了「形色」,也解释了「表色」,这是按照它的体相来解释的。 卯二、第二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这以下是第二段解释,是约什麽解释呢?这是约它得名的所以来解释。前面是约它的体相来解释;这是约得名所以来解释,这是第二段。为什麽叫「显色」呢?这个安立这个名字什麽原因呢?「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所以叫做「显色」。就是这颜色非常的显着,非常的明显,譬如这个高大的山,一看上去,能令你很明瞭的显现出来;或者是夜间放出光明,这光明也是很显着的,所以这叫做「显色」。「谓若色显了」,很显着,很明瞭的,是「眼识所行」的境界,眼识所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做「显色」。那个「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都是,都是非常显着的,所以叫做「显色」。 问:即色离色的识是怎麽运作的,也就是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是怎麽样的程序? 答:识的运作次序,这下面倒是有解释。如果由前五识,其实下面一段就在解释了,这个识的运作程序,先是由作意心所开始。这个在唯识的经论上说呢?这个第七识它是内缘,它是缘阿赖耶识;只有六识是外向攀缘,所以六识当然也要依止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它发觉有境界的时候,就是作意心所。作意心所的时候,它先开始来警觉自己,我有事情了,警觉应该生起的心去接触外面的境界,先有这个作意心所,它来警觉一下,就像是看门口有个人,现在有人来找你了,他通知你一下,就是等于是这样子。 这样子这个作意,所以也提到有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那麽它引来的心理作用,就受到了决定了。那麽这个一警觉了以后,这个眼识就先发动,先去。如果是属于色,就是眼识;属于声音,那麽就是耳识,这个就是—这个警觉,警觉是耳识要去,或者是眼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样子。这个前五识和外面境界一接触,一刹那,这个第六意识就开始了,就开始活动了,那麽第六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就会去,或者是熟悉的境界,或者是生疏的境界,这还不一样。这个若是熟悉的境界,一下子就决定了,是怎麽回事情,就处理了。若是生疏,第六识就要经过寻求的阶段,寻求一下。寻求,就是观察、思惟一下,是怎麽一回事情,寻求,先要考虑一下,所以第一个活动叫做率尔。 这个率尔,就是一下子就和境界接触了,这就是那个作意心所,他引导应该生起的心理,接触那个生疏的境界的时候,叫做率尔。不是有预谋的、不是有预谋的,叫做率尔。这个若是发觉这个事情是熟悉的,那麽就不经过寻求就决定了。说我一看这是我父亲,心情立刻就决定了。这一看这人不认识,他姓什麽?他怎麽回事情?那麽就是要经过寻求了。寻求以后,就决定了,决定这件事是怎麽回事。决定以后,就开始行动了;或者是合乎如理作意,就是淨、清淨的。不如理作意,就是染污的了。这是有善恶的分别了。我们一般的人,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不是佛教徒,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只是去分别是利害的关係,对我有利,或对我有害,然后再决定怎麽处理。若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先要分别是道德的、不道德的、是善的、是恶的,我要做善,不可以作恶。所以有染淨,是染污的,是清淨的,是决定的时候有这样的分别。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在这个地方有分别,染淨。 染淨以后,一刹那间这样做了以后,就等流,就相续下去,就叫做等流。这个等,就是前后一样的叫做等。流,是相续下去,等流。在这里边由第六意识来决定,前五识同他配合。这寻求也好,决定也好,染淨也好,等流也好,就是六个识互相合作的,有各式各样的行动。这个寻求这个地方,也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也有可能的,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可能时间不长,这是不一定的,是这样子。这个识的运作程式,就是这样子。 无始以来的乐着戏论,就是这样子,乐着戏论,熏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由种子再发出来果报,得了果报,还是这样子率尔、寻求、决定、染淨,等流,还是这样子,就是无穷无尽的延续下去。除非你遇见佛、法、僧了,遇见三宝了,改变自己的思想了,那就起变化了。但你还是你没成功以前,你还是率尔、寻求、决定、染淨、等流,你还不能超过这范围的。 问:那个见道的圣人,他那个程序怎麽样? 答:见道的圣人,他是有明,他在率尔、寻求、决定的时候,有明相应触。就是有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那和我们一般的道德、不道德善、恶的境界又不同,就是超越了一般的道德、不道德善、恶的境界。他有这样的想法,他有了大悲心、慈悲心,智慧的作用,那又和凡夫的境界不同了。这个我们凡夫有宗教信仰,有佛法的信仰,但是还是凡夫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利害关係,同时也考虑善、恶的关係,考虑道德、不道德的关係;然后斟酌处理,儘量减少过失,积集功德,儘量的做。但是其中还是不免有贪、瞋、痴的作用的,可能轻微一点,已经就是不错了。要是圣人的明相应触,是没有贪、瞋、痴的活动,没有这件事。 因为圣人,当然他也不做无义苦行。除了无义苦行之外,他是不怕死的,圣人是这样子,实在他不在乎,他不介意这件事,所以他能够保持住,对于他人一点不伤害,他不伤害别人。宁可自己死掉了,也不伤害任何人,也就是初果圣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宁可我死了,也不做恶事,这是严重的。初果圣人,轻微的会喝斥人的事情,也可能会有,但是严重杀、盗、YIN的事不做,严重的事情不做。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信”摆在第一!净宗法门讲“信愿行”,第一个是要相信自己,第二个是要信佛。一定要信佛!信佛要常亲近佛,现在佛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样亲近他?我们每天读经,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这是亲近佛;我们每天念佛,念佛就是亲近佛。现在学佛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信佛的人很少。什么叫信佛?佛在经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深信不疑,佛教我怎么做,我就要百分之百地做到,这叫信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