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2015/5/23    热度:943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及其他专着为材料,从三个方面讨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突出了印顺法师对传统净土信仰的反省,并以此提出对现代净土弘扬者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关键词:印顺法师、净土、人间净土、念佛

一、序言

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将佛教的使命归结为两点:一、解脱的要求,二、完成更好的世界的建设。在解脱的要求上,是必须否定现实生活;要建设更好的世界,是要承认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作为人类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在解决着矛盾,木村泰贤认为大乘的诸佛净土思想就是调和这个矛盾而出现。[1]净土思想在印度产生,随着经论的传入,于是各种净土信仰也随着传入中国。其中,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弥陀净土信仰,其实还有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净土等等。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极其隆盛辉煌,成为佛教的黄金时代,弥陀净土信仰也发展成为净土宗,成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从会昌法难以后,佛教逐渐式微;明清以来,似乎只剩下禅净二宗在延续着佛法的慧命。而净土宗不仅具有宗教哲学上所称赞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时具有简易的实践方法和人类高超的悲愿观念,所以成为佛教徒十分流行的修行法门。

民国年间,随着西方思想的输入及影响,佛教界也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佛教进行自觉性的反省。于是,教义、教制及实践等方面的重新诠释便不断地出现。从净土宗来说,对近代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是印光大师,他被列为净宗十三祖。人们往往忘记另外一个人──海峡彼岸至今健在的印顺法师,他的《净土新论》十分引人注目,也受到一些持传统净土信仰的佛教徒强烈反对,曾以耳语、焚书作为批判的方法来攻击印顺法师。[2]作为佛教徒,应当具有理智,我十分理解那些人的信仰,但是我们也应该对自身进行反省。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平心和气地读一读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目前在海内外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需要借鑒的地方。这些正是我写这篇小文章的动机。

印顺法师是中国佛教徒,他尊重中国佛教,而更着重印度佛教(并不是说印度来的样样好)[3],所以他的净土思想,“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的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照着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所以与一分净土行者,略有差别。”[4]《净土新论》(收在《妙云集》 下篇之四,《净土与禅》)是印顺法师在1951年冬于香港青山净业林讲述的,着重阐述他对净土的基本理念,后来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及《方便之道》(《华雨集》(二))都详细阐述论证他的思想。现在分三个部分,简单说明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

一、从现实时空理解净土

我们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于是比对现实世间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观,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是不离道德的、智慧的宗教。人类的苦痛,有来自自己的身心,有的来于自他的关系,有的来于物我的关系,所以佛要人“知苦”。解脱忧悲苦恼的原则,是“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离烦恼,不再为老病死所恼,可是还有身体、社会、自然界的苦难。所以,印顺法师认为“这是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5]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印顺法师探求佛法的方针是“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6]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依众生的根性、社会文化的不同,传出各式各样的净土。所以,印顺法师说:

佛教的净土思想,是从印度佛教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说的净土境界,当然是结合着──印度的文化环境,和他们的思想特征,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7]

其实,这也是最不能为净土传统信仰者所不能理解一点。所以,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严,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富贵相对应的。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说法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世界说的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8]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的净土显出与印度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况、宗教信仰等有很大的针对性。这在净土的一般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如在自然界的净化中,有一个特征是整齐,印顺法师认为这与印度文化求均衡发展的特性有关,中国人则会以参差变化为美,少有均衡的整齐的描写。[9]佛法是讲究对机说法的,为了宏法利生,无论是摄引初机,种植出世善根,或是适应当时当地的一般根机,不能不善巧的方便施设。

佛教早期的净土是人间净土,即是弥勒净土,是轮王的传说与未来弥勒成佛说相结合,这是本于《阿含经》的。弥勒在未来成佛前,居兜率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人间净土“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但是,“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象征清凉与光明,《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大。”接着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10]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这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这象征着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的救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早日实现![11]

中国佛教徒对于弥勒净土或许知道一些,但是对阿閦佛土则全部淡忘。《维摩诘经》有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土没而来生此间的。阿閦佛净土的经典,华译而现存的:一、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阿閦佛国经》,二卷;二、唐菩提流支所译,编为《大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这二部是同本别译,译出的时间距离了五百年,但内容出入不大。印顺法师认为“阿閦佛土与《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有密切关系,着重在菩萨的广大修行而智证如如。”[12]阿閦佛在因地作菩萨时,誓愿世世作沙门,世世着补纳衣(粪扫衣),(但)三法衣,常行乞食,常在树下坐,常经行、坐住(不卧)──头陀行,这是典型的头陀行。阿閦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只是独住修行。所以,印顺法师认为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13]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着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起来,留下多少争执的记录。不满此土的律仪行,所以理想净土的出家者,是没有制戒的、受戒的,聚会时没有怨仇,过着独往独来的自由的修道生涯。印顺法师说: 阿閦佛国的菩萨与声闻弟子,与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的修持者是一致的。在现实人间,有少数的阿兰若远离行者,以释尊出家时代的生活(四清净),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为理想,而表现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里。[14]

由于阿閦佛净土的传出与般若法门是一致的,而般若法门渊源于南方,流传到北方而兴盛起来。所以,般若法门流行地区是以乌仗那为中心,向东(包括犍陀罗)西延伸的罽宾区。这里部派众多,大众、分别说、说一切有──三大系都在这里流行,民族也很复杂,所以思想比较自由,富有宽容的特色。印顺法师说: 《阿閦佛国经》,重愿行与净土,是般若法门以外的一流。在流传与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响,所以《阿閦佛国经》的传出,也应该是这一区域的。[15]

这样,一种思想与信仰的产生,便有一定时空范围,也符合佛法在人间流传、演变过程。

在初期大乘兴起声中,除了阿閦佛净土以外,便是最受中国佛教徒信仰的阿弥陀净土。弥陀信仰是重理想的、最富宗教性的一种信仰,而印顺法师却以佛法在现实时空流变的眼光来阐述它,于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这位老人遭受到难堪的局面。的确,信仰来源于现实,可是信仰毕竟体现人们内心追求的深切愿望,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当初出现时的原来价值。作为信仰者,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信仰“贬值”,而这位“在冰雪大地撒种的愚癡汉”却以他对佛法的独具信念,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作为研究的方法,通过考证,而从时地人去理解佛法,其意在抉示纯正的佛法。然而,有些人毕竟不能理解这位“癡汉”的癡心,这也是“时空价值”不同的缘故吧!

菩萨在发心修行的过程中,不退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可是菩萨道广大难行,容易退失,非怯劣众生所能成办,所以佛说“往生净土”的易行道。以“往生净土”来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于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他独到的意义,这才会形成中国净土宗那样的盛况。在十方佛净土法门集出时,表示了一项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弥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极乐国土,是最殊胜的。印顺法师在《方便之道》中说: 依‘佛法’说: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年寿、身光、国土等,是有差别的。依‘大乘佛法’说:佛与佛是平等的,但适应众生的示现方便,是可能不同的。这样,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最胜第一,虽不是究竟了义说,而适应世间(印度)──多神中最高神的世俗心境,在‘为人生善’意趣中,引发众生的信向佛道,易行方便,是有其特殊作用的![16]

从佛的名号来说,阿弥陀(Amita),译为无量,印顺法师认为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17]《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18]意思是说,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般舟三昧经》说明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这与《观经》完全一致。在《无量寿经》的古译本,阿弥陀(在一切无量中)特重于光明的无量,所以也名为阿弥陀婆(Amitabha),也就是无量光佛,于是印顺法师推出“阿弥陀佛与太阳,是有关系的”。

从印度来说,印度是有太阳神话的,如象征太阳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是印度固有的名词,大乘佛教引用为究竟圆满佛的德名。所以,“佛法虽本无此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太阳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摄到阿弥陀中。”[19]阿弥陀的汉译是无量无数,而在“佛法”中,无量是形容涅槃的,而涅槃虽是空寂、寂静、无生中,却起不思议的妙用。在《观无量寿佛经》第一观落日观,落日是光明藏,一切光明归藏于此,而却以此为本而显现。《无量寿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日所没处”。[20]所以,印顺法师说:

阿弥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别重视西方的落日。说得明白些,这实在就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21]

阿弥陀佛起初是重于无量光的应有适应崇拜光明善神的世俗意义,后来又多数写作Amitayur──无量寿,是适应人类生命意欲的无限性。

从佛教在印度流传的历史眼光来看,佛法总是适应时代思潮与区域特点而发展起来。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详细论述弥陀净土在印度的引发与集出,他认为弥陀净土比阿閦净土流行于更西方,所以适应西方的异教思想,而更多一些外来的气息,所以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无限光明的神,名Drmuzd,是人类永久幸福所仰望的,两者,多少有点类似性。在《三宝咸应要略录》卷上说安息人不识佛法,由于一只鹦鹉的教化,故修念佛法门。[22]印顺法师从这个传说中指出其实在的内涵:

这是出于《外国记》的传说。传说不在别处,恰好传说在安息,也就是波斯,这就有传说的价值。安息人不识佛法,却曾有念阿弥陀佛的信仰,也许说破了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宗教的关系。与波斯──安息宗教的关系,不必远在现在的伊朗。琐罗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的缚曷,今Balkh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在大乘兴起的机运中,适应这一地区而有阿弥陀净土法门的传出吧![23]

对于药师琉璃净土,中国佛教徒则较注意消灾延寿。印顺法师认为药师佛,与密部有关,先见于密部的《灌顶神咒经》。从药师的名义来说,表示佛为大医王,救济世间的疾苦。后来译出的《药师经》如弥陀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有夜叉、罗剎为护法,这是早期的杂密(也称事部)。[24]佛法顺应着世间,也净化着世间,印顺法师说:“东方净土,是以天界为蓝图的。”这是顺应神教的天界而立名,即能显示天神信仰的究极意义,也能净化神界的迷谬,而表彰佛菩萨的特德。印度所说的天,原语为提婆,译义为光明,一般人就从天空的光明,而以想为神。圣者有无量的清净功德,而特性是觉、慧。断烦恼,证真理,是由般若(慧)的现证,而般若也称为明。对于琉璃光佛,印顺法师认为这是取法于须弥山南面的毗琉璃宝,而我们众生见到虚空有青色,是琉璃宝反射所致,东方净土以此世俗共知蔚蓝色的天空,表现佛的德性,而名为毗琉璃光。对于琉璃光佛的二大菩萨──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印顺法师认为这是取譬于天空的太阳和月亮,以太阳的热烈、温暖与月亮的温柔、清凉,表现出二大菩萨的德性。以此类推八大菩萨取譬于八大行星,十二药叉取譬于黄道带的十二星,而每一药叉大将,统领七千眷属,共八万四千,无疑为一切小行星了。[25]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这是非常明显的。据太虚大师说净土都是天国的净化,而佛法是以佛菩萨化导的净土,与神教的拟想,非常不同。

我们面对印顺法师的考证,如果从纯粹的宗教信仰势必难以接受,但是佛法的信仰是理智与感情并重,不要求人们冷冰冰或热烘烘。所以,我们必须理解他老人家运用考证的目的,因为他是一位佛教徒,对佛法孜孜不倦的研究、抉择,也势必有其自身的意义,他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 我重于考证,是想通过时地人的演化去理解佛法,抉示纯正的佛法,而丢下不适于现代的古老方便,不是一般的考据学者。佛陀说法立制,就是世谛流布。缘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发展。尽管法界常住,而人间的佛教──思想、制度、风尚,都在息息流变过程中。由微而着,由浑而划,是思想演进的必然程序。因时、因地的适应,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点的部分的特别发达,也是必然现象。对外界来说,或因适应外学而有所适应,或减少外力压迫而有所修正,在佛法的流行中,也是无可避免的事。从佛法在人间来说,变是当然的,应该的。(然而)佛法有所以为佛法的特质,怎么变,也不能忽视佛法的特质。重点的部分的过分发达(如专重修证,专重理论,专重制度,专重高深,专重通俗,专重信仰……)偏激起来,会破坏佛法的完整性,损害佛法的特质。[26]

从这些文句可以看出,印顺法师意欲通过研究、抉择,将佛法搁在时地人的时空中,而挖掘佛法的完整性与特质。

面对这些史实,我们应该探讨史实,也要尊重别人的历史探讨,从史实根源中又能站住肯定净土法门的教义立场,那才是真正的净土宗徒,经得起考验的净土宗徒,否则与一般佛教徒心目中的神教徒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佛法在印度有因时、因地的适应,而佛法传到中国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同样也有因时、因地的适应,而中国的净土宗祖师对净土的弘正是适应是中国时、地的发展,也符合“佛在人间”的哲理,而印顺法师“并不以中国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这正如江灿腾所说:

(印顺法师)本身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所加诸于佛学思想和佛教信仰的历史条件,未全然有深刻的理解,即加以毫不宽容的批评。[27]

这并不是对现实的妥协,因为对某一事物的批评,首先必须对其存在的时空加以理解,尔后才有针对性的批评。中国净土宗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使佛教走进民间,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

印顺法师的思想中心用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话来说,是在阐述“佛在人间”的哲理,是在弘扬“以人类为本”的佛法,他一直所致力的,即是“人间佛教”这一理念的推广。[28]印顺法师建立人间佛教的目的,他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

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29]

由“人间佛教”这一理念出发,所以印顺法师阐述的净土思想在传统净土信仰的剖析中,无不是为了回归“人间净土”;即使是照顾到传统净土信仰,也同时指出传统净土信仰的偏向,强调“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并重。他自己说:“另一部《净土新论》,是依太虚大师所说:‘净为三乘共庇’,说明佛法中的不同净土。在‘往生净土’以外,还有‘人间佛教’与‘创造净土’。这对只要一句弥陀圣号的行者,似乎也引起了反感。”[30]他老人家的这种净土观,不一定能实现,可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有许多是在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大德所应注意的地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一般人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死是你的身死,你的身灭掉,你的灵性没死,一般讲,你的灵魂没死。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感觉得人生太痛苦,活不下去就自杀了,以为这一死,什么都了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自杀的罪很重,自杀的果报都在地狱。人死了不到四十九天又投胎了,投胎到地狱去,你该怎么苦法,还是怎么苦法!所谓因果通三世,真正了解业因果报的人,纵然遭遇到极大的痛苦、打击,也不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自杀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自杀是没完没了,将来的果报更苦!自杀是最懦弱的行为,自杀是错误的行为,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趁还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死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