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


2015/5/23    热度:291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

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取,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是目前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表明,中国老年人学修佛法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经过一生的学修,道业已成,智慧朗发,正以慈悲之心,行教化的事业,不阵劳苦,不虑後事,惟以无住之心广施法益。这一类是一切佛子的榜样与皈依处,是弘扬佛教真精神的导师。

二、一生忙於世事,无暇修行用功,到了老年始发心专志修行,或在家庭中,或住寺庙,或与诸居士和合山居清修,一意於道业的成就。此类虽然根基不够,但因抛弃一切世缘,专心行道,仍有较大的希望。三、到了老年始知人生如梦,但一生习染深重,仍然放不下来,或累於家庭,或执於习惯,或贪於享受,或迷於爱好等等,学佛不能专一,意境无法开启,故毫无道力,修行成为戏论。此类老年人虽言学佛修行,但因没有真正发心了生死成佛道,故无成就之可能。

四、以求拜心理为出发,神佛不分,注重於世俗化的佛事,或拜一个师父,或参加一个净土会,适佛教节日到寺庙襄朝礼一下,遇家庭灾难诸事,到寺庙打普佛等。因为不了学佛宗旨,只是随着一己的需求而去信佛,所以根本未入佛门,也就谈不上修行佛道。这一类在民间极为普遍,尤其是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无知识的妇女居多。因其信佛首先是依赖寺庙,而寺庙里对一般信众讲经说法极少,即使拜了师父,其师也没有真正对弟子的慧命负责,只在世俗人情上建立某种特殊的关系。

第一种老年优秀佛子固已随意自在,故毋须论其修行方法。第四种老年一般信众是目前社会性的佛教教育问题,乃由佛门弘法大德负其责任。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只是第二与第三两种类型的老年学佛方法的问题。

依据老年人心理素质与生理状态及经验与智慧的成熟度,应该注重於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养,方能成就道业。

一、了悟人生 百事不管

老年人学佛,因为有几十年的人生履历,及有切身的体验人间的悲欢与忧喜的经验,无一不体验到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真谛,如今已到了暮年,怎能不回首往事而蓦然觉悟呢?那如梦如幻的一场场戏剧,如今何在?那些一向以为真实的东西也一去不复返了。此刻才明白人生最大的事业乃是解脱烦恼,开启智慧,清净三业。由此了悟,豁然如梦初醒,顿觉大道在即,妄虑潜踪!

了悟人生,方能放下一切尘缘,一心修习佛法。如《净土圣贤录》下册所载百不管老媪的事迹:

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尝问於孝慈庵道源和尚日:「修何法门,一生决离苦海?」和尚日:「无过念佛。然念佛不难,而难於持久。持久不难,而难於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名,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即得离苦海矣!」媪欢然拜谢。归,即将家事,委子妇等,净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复问和尚日:「自蒙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亦可谓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难,师当复有以教我?一和尚日:一汝虽抛却家务,而儿孙眷属不无系念,此则爱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爱根,将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 媪叹日:师言是也!我虽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从此真当百不管矣!。遂加精进,爱心偶动,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驱除。或谘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传亲党间。如是者又年余,一日 诣庵谢曰:「师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数日後,无疾而逝。嘉庆初年事。 像百不管老太太,当了悟人生无常,欲求出离苦海时,以身心不管一切尘劳之

事而後才获得成就。由此可见老年人修行,要在了悟人生的时候,真正了断尘缘,方能契证佛法。正如明代张守约居士所云:

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但在许多老年居士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在佛教中浸润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仍然执着世味,沈迷凡事,在俗事中忙於应酬,诸事皆管。因为未能了悟人生故,念佛修行毫不得力,成了「百事管」的俗人,到了临命终时,必定手忙脚乱,随业流转去了。

二、心闲专注 空灵超脱

数十年的生活经历,艰难的人生跋涉,在老年人的心中已装下太多的影子,因此,悲欢离合的人生闹剧,不断浮现在惯於回忆的脑海中。生活在过去的影子裹而又以丰富的经验称能的老年人,往往不甘示弱,不愿退出社会,不耐寂寞的生活,所以到了应该休歇的时期,仍旧日夜忙碌,不肯闲下心来;心既不肯歇,则修道之念,必不能专注;既不能专注於道,就不可能进入空灵超脱的境界。

「心闲」是老年人学修佛法的一个关键。因为只有心真正地闲静了,才能洗涤过去的生活刻痕,才能摆脱由经验带来的妄动。所以当心念进入闲静状态时,道念才突显出来,智慧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开发流露,於是心地空灵意境超脱,修道的生活就能趋於平淡而无求。道果就在空灵超脱中得到成就。

老年居士除了不能了悟人生,百事要管外,在佛法的学修方面,往往因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而使心不闲:

㈠、偏於经论的研读

有的老年居士,费了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去探讨教禅等理论,形成了一套深刻的见解,但却不从事实际的修持体验,因此烦恼不断,妄想纷飞,使心念不得闲静,修道的真趣即无法产生,等到想下手用功时,争奈身体虚弱,精神不振,已经不能从正途起修了。

㈡、偏於繁复的修法

有些老年人不知年岁已大,精力有限,而去学修那些仪规繁多,观想复杂,次第严密,修持艰难的法门,因为耗费身心精力,心地不得安宁,於是久久不得真正利益。所以老年人宜修简单省力,养神安心的法门,作为调摄身心的行持,心念就可闲静安乐。

㈢、偏於精进的追求

由於意欲的执着,以为人生无常,老死将至,故不顾一切,一往直前。因为过於用心,使身心疲倦,精神萎顿,造成心识暗蔽、昏迷,烦恼重重。所以老年人修法宜应适意,不可太过急切,顺其身心的自然而趋进,只要能专注一法,随时念兹在兹即可,大可不必摧折身心,固执急进,由於精进的追求之意不化除,心地也不可能进入闲静。不闲静的精进,正与道悖离,无法得到相应。

「心闲」如果不「专注」一法,也是不能合道的,因为「心闲」易落放逸,而专注正救此偏。「专注」如果不达空灵超脱,也无法显无碍慧,证真实道,因为落於境、法及能修之心,都不能真正契悟中道。所以,「心闲」而後「专注」,由「专注」而达「空灵超脱」,是老年人学佛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三、明师善友 道化无迹

老年人学修佛法,因为不可能过多地研教,也不允许走弯路,所以最需要明师的指示,以符合於正思与正行。但是由於老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在求师时往往不能放弃成见,消除世俗的经验,有些人尽管表面上很谦恭,但内心却仍固执己见,不能完全随顺师教。如果在求师上做不到真正虚心至诚,必然会在修途中出现许多障碍。因此,老年人不但要求明师、识明师,更重要的是真正依师教悔,毫无妄执地进行暮年的清净之行。

结交一些真正修行的道侣也是老年人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修行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发生许多影响,如果修行人结交的尽是世俗迷执之人,那么受熏的也是不净的种子,菩提心就会退转。反之,假如与真正修行者结成同修,那么,三日一行,也必然深受启发,在不知不觉中,道业也就逐渐圆成。明师犹如带头的向导,善友好像同行的伴侣,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更可随着人流毫不费力地到达涅盘宝山,成就道果。

正当我们往前迈进时,也在无形中帮助他人进步,利乐有缘的众生了。因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开口吐言就是不一样,能使与他接触的人得到教益,受其启示,因而获得出世的利益。

但老年人的道化,不在有形的建立,执意的追求,应是随缘无住的。因此,在绵绵无间的行持中,遇到有缘的人,可以方便指点佛法真义,使之悟入正道。如果标新立异,宣示己德,以吸引信众,使自己处在领导的地位,那么,名利之心不忘,巧伪之机即生,结果是自欺欺人,不但道业不得成就,且有堕落恶趣的危险。道化无迹,才能流显真正的妙用,因此,拜师也好,结交善友也好,都以道业为重,并应在隐然阿进行,不能沽名钓誉,以取虚声。在道的教化上,更应无形无迹,无住无为,如此才使自身与他人,都相应於空灵妙性而成正慧之照。

从上所述老年人的学佛方法,仅为笔者的初步观察。因周围的老年佛子在学佛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使道业滞碍於一途,故将其通病总结出来,以显示老年人的正确修法。其中虽偏重於净土,但佛教中的各宗各派的晚年修持之旨,莫不与此相通。因此,老年人如能珍惜垂暮的岁月,在了悟人生的同时,放下世缘,百事不管,使心地闲静地专注於一法,化有归空,转识成智,并在师友的提携下,以庄严悲智不二的菩提之心,共行无相的化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法门里面,一句阿弥陀佛是“止于至善”。所有一切成就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就止于至善之善。佛慈悲到了极处,他把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整个佛法里面最精彩、最精华、最殊胜的,无过于四十八愿。一切法从心想生,四十八愿这个心想念念都是止于至善,阿弥陀佛所想的好到极处,善到极处,念念止于至善!我们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