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2015/5/23   热度:233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我们面临着一个日益复杂、充满矛盾的时代,迅速变化着的人类思想、经济格局与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冲击长期盘踞在人们心目中的依赖感与安全感,人格的极大差异使人类社会相互间的信任度产生了危机。所以在当今的时代里,大多数人开始明白了物质世界并非稳操手中的真实,自我也是那么的虚妄,但是虚伪、无奈与空虚的心灵,迫使自己随着人欲的潮流去博击,企图获得短暂的生命的欢愉与自我平衡。西方人士则在这种现象中,开始领悟人不是永远坚固地站在大地上,而是在水上漂流,稍有不慎即沈没。当他们了解到东方的佛教,早已辩证地提出人是在空中运行的,一切事物当下即空,两千年前的智慧之光,使得西方人惊叹佛教的伟大与深刻,真正洞悉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由於人类社会表面的繁荣与内心世界的孤独、昏昧,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诸多问题,因此,不少领悟客观现实的有志之士,呼唤人类走出私欲的谷底,迎向崇高的精神文明的生活,不再陷於感官与物欲中作时代的牺牲品。所以,不仅是佛教界的大师们竭力倡导人类的清净生活与慈悲精神,而且国际社会中的许多组织与宗教莫不朝这个方向努力,以改造人类认识上的种种错误,以及现实中的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佛教对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佛教的思想及弘扬事业极为活跃,且正在不断地发展。本文谨就有关佛教对人类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於关於问题本身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自原始社会一直到如今高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在人类消灭以前,无时无处不普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存与生活、社会与个人、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伦理及其科学与文化等等。但是在现实人生中,解决问题与问题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於是人类一直被自身与社会的诸多问题所困扰,这即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与痛苦。每一代人都在为解决问题而作各自的努力,以寻找自身的幸福美好与社会的安全与繁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人类大惑於假相,不知万有的真实性,因此,只在表层的意念与感官世界里,做着毫无价值的努力,正如扬汤止沸一般,汤依旧会沸腾不止。 人类在很大时期内,很少探求问题本身的问题到底是甚么?来自何处?如何是釜底抽薪的彻底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从佛教的智慧角度看,问题的本身是任何问题也没有,这人类社会的一切的一切同样一事皆无。因为归根结柢人类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都是虚幻心在虚幻境上对立、矛盾、执着而产生的生灭变化的假相而已。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本来不实,佛教中称此为「自心现境界」。但是人们由於迷於自心,在所现的境界上因无知故产生实有其境的执着,於是便有了烦恼的困惑与身、口、意的三业,以及无尽的苦果的相续报应。所以佛陀告诫世人: 你们不要在问题的枝条上考虑解决的方法,而应当在一切问题的根部一刀砍断,一切枝叶便能彻底解决。 所谓:「但得本莫愁末。」佛在《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所提的一百零八个问题,给予严厉的喝斥并不置一答,这就十分深刻又非常直接指示了人类对问题本身应当有一个顿悟: 在离念的清净心上,世界任何问题即不复存在,更无解决的必要,因为「本来无一物」,「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了悟问题本身在我们的自心中,这是佛教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下手处。因为人类在两种轮迥中不断地造业受报,而轮迥的主体是妄我,本不可得,故能打破妄我证人无我之处,便是找到了根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关於问题的根源,及其人类社会与世界诸境缘起的问题,佛教的唯识学、中观学等有很详尽与深刻的阐释。譬如业感缘起论,认为人类问题是因善恶等业而感招的。性空缘起论,则认为万有本性原空,缘起的现象皆如梦幻,因不觉故,而有诸_问题,如觉悟本空则不随梦境转。阿赖耶缘起说的理论,极为广泛,将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归结到阿赖耶的功能与现行上,物质与精神的总仓库,通过妄我的执着而反映外界、作种种事业,而所作的一切又反馈归入仓库。经过电脑般的调整又出现新的自我的作业。真如缘起论,是站在万有本体上,来显示不生不灭永远清净的无相之真如原是圆现万有的本性,任何一念一物都直接来自於真如的大能量库。法界缘起论,更为微妙不可思议,它显示了任何一念、一事、一境都是法界的全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人类及其世界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彼此一体的。在宗教的本质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对人类问题的看法。《圣经》中亚当、夏娃因为吃了智慧果而分别出美丑。产生了妄心执着,所以被上帝(真如)赶出了「伊甸园」。此中的寓意,正是显示了人类本来是快乐而安详的,一切问题皆无,因为有了世智的分别妄心,故随着出现了无穷的烦恼与痛苦,基督教称此为原罪,有原罪才有了後世人类生活相续的痛苦。对此一问题的阐释,佛教则更系统而深刻,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论述道:由於众生无始来的一念妄动,但此时唯是空性,无有一物,因妄动故便起见物之心的「能见相」——心的能见力在一切皆空中寻求外境被自心所见,但仍然是无物之空。由於能见力的不断呈现,便击发了法界本具的色种——原子、电子等诸微尘而显现了多维的世界从微细到粗显的「境界相」,於是人类便出现在地球或宇宙中的各类星体上——上帝造人及地球。但世人因不了解境界本是自心所现,也不知「心本无生因境有」的道理,於是便产生了妄心分别的一智相」——吃了智慧果,开始由分别而产生烦恼对比心理与「相续心相」——被赶出了「伊甸园」。久久之後执着成自然,就以为一切的事物都应该是如此——认识到的便是事物的真实面,遂不知不过是因「执取相」的颠倒作用——妄执根身器界为实有而坚固不化。人类要交流,要安立名称以标示事物,要了解外部世界与解决各种问题,於是就有语言概念的「计名字相」——语言的发展随着人类的思惟形成了封闭自我的墓穴。由於思惟於概念,执着於情感,爱乐其中,便有了善恶业造作的「起业相」,业种不失,缘起无尽,因果循环给人类自身带来相应的苦果之报的「业系苦相」。 这整个过程的循环不已,便是人类之所以有问题的源头,在佛教讲便是无明妄想的作用,由此答案便出来了——人类问题本身即是无明妄想的循环性的造作而形成永远无止境的轮回与生命的痛苦等诸多问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问题的归结点均在於此,从个别的创业到集体大众的共业,共同形成一股多元化的世界性的业 _力的潮流。任何个人都无法改造它,只有使人人明白问题的本身,在於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妄想,人人觉悟,人人转业,才能由因到果,从微至着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状况,才有可能出现如佛教所说的「人间净土」的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 二、如何消除无明妄心证显人性的功德 无明妄心既然是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本,那么只要消除妄心执着,便能离诸痛苦而实证人性中的无量功德了。 世尊在未成道前,曾参学过主张苦行的跋伽仙人,与主张以禅断苦的阿罗仙人,都以为不究竟,所以独自到伽耶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六年苦行,仍未得道,後於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经中记悟道的经过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於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因缘,从因缘生。因於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是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从一四取」(能取、所取、见取、行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知触从六入生…(根的功能);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从名色(物质与精神)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复知名色从识而生(识神);又复观识从何而生?即复知识从行(妄心的运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来,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减。 世尊作了顺逆的十二因缘观後,到了第四夜明星出来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的真正大道,成就了无上菩提,叹出了一句惊动古今的哲理名言: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缘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从此人间便有了智慧明灯照亮众生的心田,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在佛陀的教言中悟了大道,解决了人类最难解开的迷惑,获得本具的佛性功德。 佛的教言是从实际的证悟中宣示出来的,它是指导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最根本的理论。所以如果在我们的地球上,人人都依佛的智慧与慈悲而行,打破我执、法执,深悟诸法实相,契证无上真理,那么众生界即转变为佛界了。 佛所证的真理即是众生本具的理体,因此,佛在《法华经》中说: 我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所谓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有了佛的知见——真正的大智慧,那么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因为众生心中,也可说在六根门头,藏有如来藏的秘密之藏而不自知,所以佛在《楞严经》中为开发这个秘藏,先是用「七处征心」来打破妄心的执着,明心的虚妄不可得,继而以「十翻辨见」显示「见性」本有,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等,使人亲见这个本有的灵知妙性,以圆成无上的功德。 由此可知「明心见性」乃是学修佛法,圆成大道的总纲,所以近代佛教实践家刘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领》中指出: 佛法不是消业障、求福报、断烦恼、了生死等等,这些都是末,唯有一明心见性」才是根本,真正「明心见性」了,教理不学而自通,业障不除而自除,烦恼不空而自空,生死不了而自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明心见性」的根本智慧下消融殆尽,无须再费心考虑了,所谓河清海宴,世界太平! 那么,甚么是「明心见性」呢?当代「印心宗」第三代祖师元音老人在《略论明心见性》一书中下了一个十分中肯的定义: 心物即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於是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甚么?这奇伟而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互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气见性』。」这一段话极其直接而明了地说明了「明心见性」的当下是怎么一回事。历代以来,佛教的实践者们都在朝这个方向迈进,以致完全证得自性,心地便有了智慧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了众生。中国的禅宗特别以「见性」成佛为学修的纲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全在打脱妄心彻见自性,所以元音老人又深刻地指示道: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的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门庭施设,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见性一为了生死之要阅,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的智勇和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元音老人的指示已把佛教在世间的根本精神和盘托了出来。了得此义,即也掌握了修持佛法乃至解决人类问题的总纲。 要证得「明心见性」的境地,一定要通过一系列修持方法,佛教把一切方法归纳为参禅、持咒、念佛、止观的四大纲领,兹分述如下: (一)、参禅 息下一切妄心,直接体悟现前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所谓:「参禅直参直,不用心意识。」元音老人提倡直指法,即用善巧方法指示人当於言下荐取本性。如根机较差则看一则公案,参一个话头,久久也能「明心见性」。 ㈡、持咒 密宗用身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观想的方法使凡夫的三业转化成本尊的清净_三业,能於持念中顿脱根尘,灵光独耀。「印心宗」无相密系的心中心密法,正是当代最容易打开本来的殊胜法门。 ㈢、念佛 净土宗指示行人在信愿的基础上用持名、观相、观想、实相的四种念佛法门,使一切妄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脱落时,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全体显现。㈣、止观 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具有即妄而真、性修不二的功能。体真止空观能消融万念归於寂静无念的心体;方便随缘止假观能随如幻缘起而行一切利生的事业;息两边分别止中观能达空有平等,性相不二,一切圆融,万法无碍。空观成就的是片面的见性;假观成就者为全面的见性;中观成就者乃圆妙的见性。 万法归宗,宗即见性。学佛的人从解悟到明悟直人证悟方是圆成。其中要经过打破一切相对後的空的状态,即「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俱泯,心中不存一丝情想,由此身心世界俱空时,灵知现前,得人寂静之轻安为第一步。再进一步此空灵之妙知运用於生活、事业、工作之中,做一切事尽管做而无做,行而无行,心中不存执着,不住万法,不留痕迹。所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於是到达八风不动的境地,深人大悲轻安为第二步。到了最後的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中都无障碍,任运无为而无不为,照破梦境而圆光大发。可以做总统,也可以做百姓,一切都不被所拘,此时即时达异类中行的境地(即可化入动物身中也无障碍),得人寂灭轻安为第三步。 明心见性是我们打破妄心,开发自性中一切潜能及开展利生悲智的唯一途径,所以太凡在佛教事业中大有作为,成绩突出,对全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事业有巨大贡献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开悟的见性人。如近代太虚大师,乃是三次开悟的人;虚云和尚五十九岁而大悟;其他如谛闲大师、印光大师、慈航菩萨、圆瑛法师、星云大师、圣严法师乃至於现在影响着中国佛教禅、密、净三宗的元音老人,都是深得个中三昧的智慧人。因此,只有真正开悟,才能了断自身的烦恼习气;自身的习了智开,方具慈悲利世的资格,故能开创佛教伟大事业。所谓「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是靠着一批开悟的行者为先导,带领人类大众走向美好的明天。_三、如何运用佛法解决人类问题 佛陀说法度生的根本原则是真、俗二谛。真谛是为了解脱人的情感污染与偏执,使之出离世间的相待而达於清净之地;俗谛则是顺世人需要而建立的无量方便门,使人性更为善美,使人世间更加繁荣昌盛。弘扬真理,利乐有情的智慧,必以通达二谛*轮做为伟大事业的指南。因此,不仅要具备对「真谛」的离情无妄的崇高洁白的意境修养,同时更应博学宗教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各种知识,以创造性的妙智运用於人类社会之中,解决诸多问题,推进人类的进步。这二方面的修养是平等不偏地融即在一起,所谓空有不二或世间法与佛法不二,均是以中道智慧体现了万法的真实相。 依二谛*轮展开更具体的度生方法是「四悉檀」。「悉」是中文「普遍」之意,「檀」是梵文的「布施」之义。佛的弟子们总结佛陀一代时教中所运用度生的原则,分为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的四个方面,前三者是俗谛的分化,後者即真谛。「四悉檀」的运用原则,不仅佛陀如是用,佛的弟子在具体的弘法事业中,也是处处不离、时时应用时。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具体地运用「四悉檀」?又如何确定其范围?佛教徒对此有何见解?以下即就此等问题作一提示。 (一)、世界悉檀 面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佛教徒必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人类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使人类不断地进化,把天堂的美妙生活重显在人间,这即世界悉檀的宗旨所在。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以整个大局为前提,以全体人类大众为对象,开展随顺众生共同需求的各项事业而作有益的努力。 譬如促进世界和平,宣传人道主义,用慈悲之爱使人类在心灵里消除憎恨与危害他人的罪恶。诱发人性中的慈悲与道德。同时尽量促使世界各大宗教的团结,发扬宗教中一切有利於人类和平与幸福的精神,以宗教的和谐唤回人类的和谐与互利。除此还应展开慈济事业,兴办医院、孤儿院、安养院等使慈悲之光温暖痛苦无援的身心生命。 有不少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人体科学的世界,佛教的理论与实证的经 验将会使未来的人类增辉添彩。在文化领域,宗教文化将会替代武打、色情、暴力等染污心灵的刺激性,而以崇高的追求、道德的行为使人类再现庄严。 在世界悉檀中,只要有利於人类大众的都可以发展,但因人类社会的瞬息万变,故也无定法可说,即应在运用过程中不能执为「实有」而落於其中,昧却解脱众生真正目的。 ㈡、各各为人悉檀 由於个人的情况不同,予以帮助的方法也各异。因此,在了解对方的前提下,运用佛法的善巧方便,解决其个人问题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家庭、生活、工作、事业等等。如现代的心理谘询、人生问题解答乃至对机地授予不同的修持法门,以便迅速摆脱困境,开发觉智。 ㈢、对治悉檀 人类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教中则有八万四千法门。因此,无论众生有何等的身心疾患均可在佛法中得到治疗,但最关键的是「应病予药」、「逗会机宜」,方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譬如佛教总结人类的障碍,主要有烦恼、业、报的三障,如分别施以智慧正观、忏悔心行、禅定运动的三种方法以作对洽,那么人类即可获得殊胜的超越,社会犯罪现象即能逐渐减少以至於消失。 ㈣、第一义悉檀 人世间根尘相对的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假相,藉假度人是佛教常用的方便,但是最终的目的仍是使世人打破迷执、悟入真实,所以佛经中称此为:「先以欲勾牵,後令人佛智。」第一义悉檀即是先人佛智的方法。当然真正的佛智是不断世间觉的,一切平等无碍,圆满周遍才是第一义的究竟指归。 以智慧之心开出二谛*轮,又由二轮而发展为四悉檀的度生原则。依据四悉檀的原则,近代以来的佛教大师们开创了新的佛教流派以善顺社会的发展,而历史上的原有的宗派大都瓦解後融人新的宗派。归纳佛教新宗派,大致有以下七类: 一、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精神,提出以人间社会为主流的「人间佛教」思想,倡导世界和平、社会道德、人生互爱以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具体的、现实性的佛教实践。 二、生活佛教:星云大师等提倡佛教为人类生活提供精神素养,主张佛教徒生活的人间化,为积极的慈悲主义。 三、实证佛教:元音老人等主张,佛教徒应在一生的努力中,达到开悟正道的目的,以其亲身的体验为人类实证真如、实现圆满的人生提供经验。其他如密宗的红、白、黄各教也都致力实证的实践。 四、修养佛教:耕云大师提倡安祥禅,为人类的精神修养指出了一条极为微妙的新路。 五、科学佛教:以人体科学为核心,开展人体有关方面的研究,以佛教理论与实证经验为指导,尽量挖掘人体的潜能。 六、经忏佛教:以世俗化应付普通信徒为主,进行念佛活动,以祈求人生的福祉,以及消灾避难等。 七、净土佛教:以近代灵岩山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核心,展开了净土法门的普度事业,使众生临终得以往生莲邦。 四悉檀发展为佛教宗派,而各宗派又以何为归呢?它的回归处正是当今国际上人们最常用的一个字——「禅」!因为所有的宗教形式、教义以及社会各团体的主张与思想,都是具有其本身所决定的范围与限制,唯有「禅」既不属一切,又包含一切。「禅」已成为人类一切智慧与美德,以及心灵最适当状态的代名词。 在中国、日本以及欧美各国掀起的禅的热潮,已经使不同政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投人了禅的世界,他们通过学禅、坐禅、悟禅与用禅,开发了人类心灵上最珍贵的宝藏——安详、智慧、慈悲与真实。因为禅的自主、解脱、安详、快乐,以及生命的活力在「日日是好日」与「新新不已」中,人类的未来将走向和谐与互利。所以,不论是禅的精神或禅的形式,都将摄归一切宗教与文化的优点,而重显人性的美德。 大量悟入「禅」的「明心见性」者,将会在其活动范围内把禅的生命再次投射到周围的千万大众的心中,使未来人类社会在光光相映中,得到理想化的生活与最究竟的归宿。由此可以预言:在今後数百年的地球上,拯救人类劫难与困境的必是「禅」的精神——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之光。 如何解决人在社会的诸问题?佛教如是说,禅者如是说。当觉醒了的人们心中拥有「禅」时,一切万法必将导归於无所不在的「禅」而富具生命力,一切的问题也即消融在空灵妙心中,在生命的低层也必将发出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庄严之光与幸福之光。无尽的「祥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必将照亮一切众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大定。我们见色看得清楚,闻音声也听得清楚,这都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这就障碍出来了。什么障碍?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修行不是修别的,放下烦恼而已。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楚,不放在心上,对了。不放在心上就是放下了,智慧就会开了;放在心上,它把智慧障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