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书
2015/5/23   热度:179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书 来书从《台》刊转来。言业重者,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如向道之心恒在,趋净之念常明,何必以业为碍?心中有疑,成修道障,故必须一吐为快,尽释为妙也! 来书云: 末学刚出家近一年,浅涉佛法,深觉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佛法难旧门。一年的出家生活在无量劫的修道历程讲,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虽此一点,却与大道恒不相离,只因未明心地,故转向外寻。因此,佛法原无浅深,逗机则妙;根机本无利钝,熏染则异。 所谓「佛法难闻」,确是真法、圆法、妙法实难闻也。《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何况依文解义,人海算沙,岂有妙悟之一日?明眼之人堪称善知识,非纸上谈兵者,发心而圆解佛法,导人正行,且有体验者,如具慈悲利人之心,处处以德示现而引领初机人道,方可为依止之善知识。佛法要在心地上明,此始觉本明也,以智印心,以境了心,以行证心,此心者佛心、禅心、妙心也。来书云: 从前还能专修一种法门,後随着接触佛法面的扩展,反倒无所达成,更有被法缚之弊端,真是欲问无人,欲罢不能!今天恰好於《台州佛教》见到大作,隐约又挑动了念佛之心,故提笔向大德请教,敬请大德不吝指教。 开始修一法而入,乃是所知愚未除,烦恼障严重时之救命法宝,故只得暂时安心,根本未明故。後随学而解杂,启动了所知愚中的无明种子,未能解法融心,明理得旨,故反而不能安心於念佛之一门,此中根人有浅知而不如愚夫愚妇,更不如大智圆悟而头头是道,物物显真者,皆在心活而不老实也。由此可知,未遇明师,应知学佛方便,初则浏览通俗入门书籍以起信,次则发心读诵、礼忏以安心,再则择一教,如天台宗而深入研究,透彻之後,方始归入念佛法门,或禅宗参究,或密乘修持,皆随己意相应而修,再从修而悟明,由悟明而了烦恼习气,习染尽而证道,证道方起大妙用也。 来书云: 弟子念佛:王要依据《文殊说般若经》、《坐禅三昧经》(可惜此二经请了多处,一直无缘拜读)中的经文。看过三十多本净土大德之经论,深觉多处疑 问,故弟子念佛不求生於西,而以佛号来摄妄念。 既依此二经,却未拜读全文,大错也!净土古德应机说法,对病施药,如不明所指,唯比较其论而疑其不一,质其不融,又大错也! 现代人学佛法,一是未深入原文,未深解而深思,为今後一切见解之大过之源。二是唯以凡夫比较的眼光来看大德的文字佛法,是未见祖师之悲心所在,大智之本,於是形成了诸多的分别执取之见心,乱评师语,产生修道上的大障碍,一疑存心,足见一事无成。三是念佛修净土者,却不发心求生西方,如此念佛毫无信愿的动力,并无陀佛的净缘,更无圣众护法的助力,如何能成?如果仅作摄心方便,则反是百万法门的一种,而整个次第、方法、经验等,全未得传,何能得禅定而开正慧?即使摄心入定,亦不一定能开正慧、生净土也! 来书云: 弟子以前读过一些大乘重要经典,并又得喜禅示,故妄自妄解佛法而妄修瞎练(也实苦於无处请教,真是福德浅薄,周围有《大藏经》,却无缘翻阅,出去参学又身无分文,实是报应,业障深重),这下问题来了! 所学大乘经典,如能圆解而销归自性而为道上的增上缘。禅宗若无明师指示向上之路,反成狂妄与豁达空的殃祸,尤其对於净土法门的正行,造成破坏性更烈。因此妄自作解,自相矛盾,对立观法,分别取舍,乃是修道人苦恼的根源。 所谓福薄,关键在发心不大,心量不广,忍苦不够,静心不正,还有见他人之过,不满现状等因素,凡此,一切皆成逆缘矣!来书接着问了十三个问题,逐一答覆如下: 问(一)、佛号确实可伏妄摄念,但弟子发现念与不念并无差别,念其他名号也无差别,只有在妄念连续而失去佛号时才知佛号作用,故在人能觉妄时,也不想念佛号,并且弟子用「空」来觉妄,似乎比佛号摄心效果更好,何故?一切本空,故当下狂心顿歇。这就失去念佛号动力,常行无心无愿之行,岂不更好对治烦恼,用佛号伏妄反无「空」慧产生! 如果在念与不念并无差别时,说明已经伏妄,可以就此深入念佛正定与正智的工夫,到打成一片时,智慧从内而发。念其他名号有差别而你并不了知,如信心、愿力、缘份、意乐、境界、声量等都有不同。因为你只重视自心中的妄念,又被其所缚,故竟未在静心中发现其差别性。归入性体的净明湛寂是本体无差别智,通过一切差别缘起而不住着是起用的妙差别智,於中便知方便运用。 当你「妄念相续失去佛号时,才知佛号作用」。说明念佛名号正可断妄而证真。能觉妄的觉也是念佛,只是不念名号之佛声,而念佛性之觉照,一表一里,同是念佛的作用,只有到了能念所念,或能觉所觉脱落时,方才见到本来所具的弥陀性海。 用「空」来觉妄与用「念」来摄心,一用事相工夫,一用理智起照,当然空智对於明理者而言,力量更大,因为是内心自觉的流露,而不是外在的强加也。如能离开两头,空不住空,有不着有,当空觉去妄,歇下狂心之际,不妨了了分明地念佛名号,此时空性起用,悲智不二,事理圆融,正是净土妙门也! 如果失去念佛的动力,足见最初的因地即不在净土上,而偏於空理。若常行无心无愿,恐落偏空消极之自了汉也,而且此所谓无心无愿,并非真无心、真无愿也,何故?如真达无心之境则内如枯木,外显威严,一切运作悉从无心中妙机变化,如真达无愿之境,则大愿普被,随缘而发,救度众生,不着彼我。 有烦恼知见,所以着在对治;烦恼性空,何用「空」来对治?不修而修,不洽而洽,无论明眼宗师、念佛信众,皆可从中体现佛性真旨矣。 问(二)、弟子前几天佛号已能在白天基本上念下去,但忽然发现,在念佛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四禅八定等其他禅定或三昧,是继续念佛还是去修三昧,如果不去修,智慧又怎么会开呢?何况各人善根不同,证入方便也一定会不同,诸法现前又怎么现前呢? 念佛不起禅定知见,不求开悟,只是念佛,更无异心。如是任运而去,真念到能所脱落时,自然心佛不二,全体显现,智慧进发,一切功德不求而自至也。解经义乃是有漏解慧,为方便入门之向导,启发信心之良机,不可人行之後,仍执知解,反成分别取舍。此知识分子或阅经论而不明旨者,造成用功时的最大障碍,反而不如老太婆之一心念佛。诸法现前,即无生妙心之顿现,非禅定境界与诸义理意象。当行人念到念极情亡之际,心境两空,寂照不二,实相本心,自斯顿契。 问(三)、为何到西方之後还要修小乘三十七道品等法呢? 念佛人到西方後,仍未成佛,故还须进修道品,圆满福慧,究竟成就。西方是大乘之境界绝无小乘,回小向大之声闻、缘觉徒有其名,而实为菩萨也。三十七道品,大小乘通法,小乘见狭心小而用之则偏局,大乘圆见心大而用之则圆满。故西方生者,皆学大乘之道品也。 问(四)、既然修行(我出家的目的降伏烦恼)是降伏烦恼,烦恼如能用「空」、「无愿」等法降伏,那念佛号则失去意义,反增妄心之余,长期处於摄伏烦恼状态下,是否是在修行?「一切唯心造,皆是现识显现,本是虚妄不实,或者皆为因缘和合」,如此思惟而能伏烦恼,是否是在修行? 「空」、「无愿」适合某些人降伏烦恼,却不能普遍地适合一切人;念佛可以适合一切人,却不定都能人念佛三昧。关键在於发心的程度,引导的理论,实际的体验等因素来决定。念佛之初是妄心净行,毕竟契入真心,故非一直处於摄妄,因妄心被佛号所转,妄即成真实。如「空」心有执,此执亦妄。摄妄为了断惑,断惑在於开智,开智在於明心。明佛与心交彻而不二,故无修不修。 唯心之理,识现之虚,因缘之事,能知而不迷,了而不染,照而不住,觉而性 净,则正是真修行,念佛之真实要旨亦归於此。但为不明理者暗入,已明理者即可事理不二,所谓「般若与净土不二」,「全事即理,全理即事」,无二无别。 问(五)、弟子已能做到醒来就念佛(那怕还在床上未动),现已经退失,何故?就是不明白执持佛号不舍能生慧道理在何处?且一天甚么书都不想再读,但如按某些大德之话,执持佛号一直到往生,那显然不能利人,或者不证到实相之前一直无慧,无慧即无方便,即於当今现实环境难以专一修持下去?(给人闭关或专修之条件实是不多,这也许是末法共案吧)。 醒来即念佛,是念佛初步得力的表现,说明在无意识中亦能自然念佛。如深入下去必得事一心不乱之正定,藉定而显智,必得惑断证真,则理一心不乱至。理至必开慧,故不必外求文字也。 但念佛名号乃方法,信解乃发心与正见,愿乃动力,缺一不可。念佛之人,一边用功,一边还应熏习佛法,开发智慧观照之力。因此,对修行有利的书应当有选择地阅读,对大德的开示应虚心地去对照运用。而个别的现象因智力的关系,却不能多学,否则对不同的见解无判断力故,反乱其念佛之净心,使原来功行退失,你退失睡醒的工夫,也即是例证。 未证实相前,只有解慧而无证慧。故有漏且无方便,不但难自利更难以利人,故不如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到山穷水尽时,自然妙智大开。净土法门是异方便,贵在专精与恒久,只要一直念下去,并随缘度日,方便利人,就路还家,定日臻圆妙,而道力渐成,故并不需闭关专修,如个别有条件且有明师指导,方可入关克期取证也。 问(六)、1、事实上一个念佛人如果无条件入定,则始终难以自利利他,真实情况也是:念佛之人如果仅是读《净土五经》,在当今现状一般人无机缘生西,那怕工夫成片,也是无甚么方便,烦恼层层,何故一个人真正用功修行时才真正知道修行之无上之难,佛法之真正难於明了。何况还处於粗重烦恼嬉笑之中的人呢(这些人虽未忧无苦,只是未现前而已,整日在争名夺利,闲谈是非,只是堪忍苦而已,今天写这些又己离道太速,出轮回希望又少了一些)?因自己无方便,处处问法不但得不到利,反增双方业障,更加深弃佛号而修其他大乘佛法之念头。 真念佛人,放下攀缘心,决志向西,厌欣具足,必得挥定现前,不但禅定现前,诸佛也放光现瑞,授手垂慈,消无始业,成无量德也。利他自利,全在念佛心中圆具。 谁规定仅读五经?净土有广义——华严等一切佛法皆是;有狭义——西方净土是。有理——法界净性皆是:有事,十方皆有。故有见其知识有限而不令广阅者,指以五经;如识见广大,圆心普照,则无一法而非净土之法也。工夫成片,烦恼必已伏,随力用之增上,智慧之照彻,烦恼必层层脱落,故只此方便,更不令其他方便也。 因为你被分别心所盖,只见烦恼假相,不知如来藏德之妙用,凡夫心念佛即入佛性之德,何烦恼而不断耶? 而不认真念佛而逐境生心,趣外奔逸者,此又当别论,不能怪净土法门之不妙,乃众生发心不切,亦佛门弘传不力、指引不正,致使世人虽信归三宝而不明修行。见此,应当发心,速开智慧方便,利乐众生,使出自心之轮回而证本具之大道也。 问法应虚怀而具礼,虔诚而真心,始有入法之资,否则诤论是非之心必起,又造业矣。 弃念佛号而修大乘,岂非与自己结怨乎?一切佛法皆念佛法门也,舍此逐彼,皆圆解未开之故。 2:愚自认为凡能对治烦恼之法,能当下伏住烦恼之法即是契机之法。佛经是佛之知见,按佛说之法指导生活就应该是在修行,不知对否? 伏断烦恼确是对机,但应有一贯的方向,有一行的三昧,不可朝三暮四,否则忙乱於法门,颠倒於事相,仅得暂时之好景,未为久行之根本也。佛经是佛之知见没错,但须真悟佛语而成心行之智,解方便而行正道,方可称为佛之知见,何其难也!世人多有依文解义为佛之知见,结果错谬知见,鲠在心中,使生活行持皆成悖论。 3:现在既然有智慧(佛法、文字)现前,又为何一定要等到定中得意呢?更何况定中得慧,无大乘经典印证指导,也不是真实之慧(我不知一些净土行人为何如此说:「我甚么含都不必看了,一句佛号就是了」「定中自会一切明白」,但弟子看经之後,却发现并非如此,一切外道有各种禅定,却得不到佛法,《观无量寿经》中明确写着定中所得之佛法与修多罗不合,则为妄想,可是一些古今大德却随便把自己之话作为定论,净土大德之话之相互矛盾多处,以至使人无所迹徙,经言又擅改动,删节到处出现,譬如上海书局出版的《涅盘经》南本,竟有近三十处之多疑误!人呀!自己害自己,根本无人知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即硬要如此大肆宣扬,真不知用心何在?真正通佛法之大德,所说这法绝不会相互抵触,弟子因贪而多读经论,以致造成今日之法缚,唉!摇摇头,出去玩一会)。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不同。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一定成就。《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一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人“尊恶贱善”,对善人、善事瞧不起,对恶人、恶事很尊重。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至善。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佛菩萨、阿弥陀佛瞧得起你!世间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间,世间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国,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