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随笔(五)
2014/9/3   热度:193
止观随笔(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对待人,一定要启发他的觉性,要帮助他生起善心,先从这里下手。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也是如此,隐恶扬善。譬如见到恶人,这个人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有善的一面,你跟他见面,你赞扬他那个善的,不要提那个恶的,这个人受到鼓励,他会回头,他会学好。但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在讲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好人好事他不说,恶人恶事加盐添醋,使那些恶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么用,谁知道?我做恶,哪个都知道我。”如果我们赞美善的一方面,恶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纵然做恶的人,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恶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谅我”,他心里难过;“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鼓励我,对我这么好”,他会回头的。如果整个社会,大家都宣扬好的这一面,隐藏黑暗的那一面,这个社会是祥和的,自自然然行善的人就多,作恶的人就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白伟玮
在一些长久处在战争中的非洲国家,许多儿童经常目睹自己的亲人遭到伤害、杀戮,生离死别成为日常面对的情景。这些儿童的心境,据曾经和他们相处过的人描述:“他们未来的志愿大都想当医生、护士、老师和救灾人员。他们不恨,因为战争中的恨,引起更多的杀戮;他们不“爱”,因为爱的对象被伤害时,心中产生无限的痛苦,在战争中,这样的痛苦,日以继夜,一再折磨,使身心难以承受。但是他们仍希望著……。”
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人们比较容易了解不要去恨的道理,但不要去“爱”,则令人难以理解。不“爱”,不是如草木一般无情吗?为什么不“爱”还会有希望呢?为什么不“爱”,还可能以医生、护士、老师等照顾、教化人们的职业为志向呢?
一般“爱”的内容是:我关心喜爱的人,要常常和他在一起,嘘寒问暖,最好事事都要照顾得到,并希望对方也是如此对待我。这样的期待和要求,不只是亲密如夫妻,也扩展到其他的人际关系,如父母子女、朋友之间。然而有多少亲情,在这种期望不能如愿时,转变成怨恨;有多少友情,在这种要求不能达到时,渐渐淡薄了。事实上,这样的爱,往往受到个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也只能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有一天失去时,也就格外的痛苦。佛陀的“爱”是帮助人们人格上的成长。有缘聚合时,重心要放在“做的事和说的话能够帮助对方吗?”“帮助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让他更清楚贪爱欲望和嗔恨冷漠对人的影响?”“是不是让他更知道如何去因缘分析世间现象?”“是不是这样的交往,更增加了彼此对人们的慈悲心?更增加了服务他人的动力?”
很多人的“爱”,常常是对自他身心的伤害,使自他走向互相毁灭的路上而浑然不觉。生命力一天天的萎缩,等到觉得“真是活不下去了”,才肯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在“爱”什么。非洲儿童被迫天天面对“爱”的痛苦,不得不天天面对“如何活下去”的挑战,他们经验与体认到的是:爱,不是要时时在一起;爱,不是只集中在自己的亲人;爱是照顾人们身心的疾苦,爱是教导人们认识战争的可怕,让人们有更多的智慧找出比诉诸武力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冲突。(1987.5.《新雨月刊》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