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释疑
2015/5/23   热度:218
净土法门释疑(一) 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对净土法门的看法,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推崇净土宗者将之说成是"十方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赶快成佛。在无量法门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简单、容易、稳当,成就无比殊胜,所以十方诸佛都共同赞扬。"否定者心存种种疑惑,甚至彻底否定西方极乐世界之存在。这种极端对立的认识出于对净土宗的基本名相缺乏了解。本文就当今修学净土宗时最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试图探讨如何正确摆正净土法门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位置。 1. 西方极乐净土之有无 普通人武断的认为西方极乐净土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因为信仰者既没有见过,又没有去过,怎能证明其有?如果净土被彻底地否定了,往生便无从谈起!因此今天我和大家一起首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信佛之人认为西方净土实有,因为他们深信经典所说真实不虚。然而普通人不承认经典所说,也不相信个人亲身经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从常理来推断西方净土之存在。 一、傍晚看到天空中繁星点点,科学技术告诉我们,每一个小星星都代表一个行星,地球是无量星球中的一个小行星,由此就可以推知,整个宇宙内尚有无数的其它世界。 二、不同的地区或国家,风土人情都不太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非洲不少国家的老百姓相对来说苦难比较多,而香港、澳门的环境宁静,居民生活相对来说比非洲好。同样在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中,每个行星的自然条件都不太一样,推而广之,星球与星球间有优劣之别。星球与星球之间不尽相同,这是不争之事实。 三、除去地球以外,是否会有适合生命生存的其它星球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飞碟之谜足以证明其它星球可能有智能较我们为高之生物存在。 四、因地球上有地震、旱灾和洪水,又有战争,由此可知,地球不是有情生存最理想的地方。既然宇宙中存在各种星球,每个行星又有优劣,地球又不是最佳者,可知更优美的世界是存在的,西方极乐净土则是最理想的适合有情生存的地方。 从以上论证可知,净土不但有,而且极多,如东方琉璃世界,弥勒净土等。 2. 西方极乐净土的方位-在心中,还是西方? 宋代,诸宗归于净土,其必然结果是各宗皆用各自的观点来解释净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阿弥陀净土解释成唯心净土。然而《佛说阿弥陀经》说:"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西方极乐净土到底在心中?还是在西方?这是宋朝以来净土宗争论的焦点,一直争论了九百年。唯心净土论者认为,净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实无净土。如是说法,大违佛意。须知世界唯心所现,是说固是,但既如是说,须知秽土亦是唯心所现。今承认唯心所现之秽土为现前实有,何以又不承认唯心所现之净土为实有?故既信净土,必信其实有,不可执理废事。在这个问题上,善导(613-681),净土宗第三祖,根据昙鸾的主张,认为西方极乐净土既在心内,又在心外,既是主观又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3. 西方极乐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 西方极乐净土究竟为佛之报土、还是化土(即佛应化之世界)?法、报、化身为佛三身。法身之土为实报土,应化身之土为化土。今此净土如为报土,则罪恶众生何能到达?如为化土,则未断烦恼众生,亦可仗自愿力及佛愿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问题,虽不必深究,但如从各本《阿弥陀经》看,此土似专为化导秽土众生,而现为摄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经》言,修成者得阿弥陀佛现身为之说法,而行者是时起念作观:“佛宁有来?我宁有去?不去不来,而佛现前,知由心现。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观法。从而悟入诸法实相,如此往生极乐,则极乐世界即非应化土。彼华开见佛,悟无生忍时,其净土不在东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处,而为报土矣。 大藏经中有关极乐净土者极多,非止今一般所说三种而已。其各经所述净土,有叙述为佛之报土者,有为应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种种诤辩。如云:“念佛即生极乐”。一种人解释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谓带业往生。另一种人则认为此乃“别时意趣”,即说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转进修,终必往生之义,非指现生即往,如俗言一本万利,乃逐渐营生,攒积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万利也。此种异解,当然皆从对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实净土只一,而见为报土、化土,全视众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则此化土亦不离报土也。 4. 自力与他力 有人为了赞扬阿弥陀佛,宣称一只鹦鹉,学会念「阿弥陀佛」,一只鹅跟着绕佛,都说牠们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鹦鹉与鹅,真能明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吗?也有信有愿吗?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学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种,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佛法重于自力,但并不是说到自力,便完全否定他力,因为他力也是确实存在的。例如一个人生存于世间,不能专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着自他力的展转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养育,师长训导,一直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还得依靠朋友。同时他所需要的衣服饮食等资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给。所以就世间法说,一个人的生存,决无专赖自力而可以孤独存在的。佛法中,如声闻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归依三宝,即是依三宝的加持力;在修学的时候,也须要师长同学的引导与勉励。特别是受戒,要经三师、七证,三白羯磨,戒体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则须依于二十清净大德,至心忏悔,罪垢才能蠲除。这仅就小乘说,实则一切佛法莫不如此。我平常总是说,佛法是专重自力的,所谓“各人生死各人了”,这话本是绝对的正确。如佛的儿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学,佛也不能代他们了生死。 但这并非没有他力,不过任何事情的成办,一切他力,都要透过与自力的合理关系。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师长道友,固能给予我们的助力,但这种助力,必经我们自力的接受和运用,才能显出它的功能。所以外来的力量并非无用,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接受它,运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赖他力,那是绝不可能的,比方患贫血症,可以输血补救,但若身体坏到极点,别人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换句话说,必须自身还有生存能力,然后才能吸受他人之血,以增强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如小孩正在害怕时,有人对他说:你妈妈就在身边呢!立刻就会发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这因为,小孩自己知道母亲是他的保护者,所以一听说妈妈,便无所畏惧了。一般人,特别是怯弱的人,当他沉沦在苦恼绝望之中,一旦自觉到有某种力量支持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时所不能做的事情。一个国家亦如此,当他发生危急困难时,若有其它国家发表支持的声明,人心便会转趋安定,而发挥出莫大力量,克服困难。如自己不求改进,那末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这一国家的危亡。他力,要依自力而成为力量。 有时,明明是自力,却可以化自力为他力,因而增进自力的。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来。听到了自己的歌声,好象有了同伴,有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独,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时侯,即使母亲在他的旁边,而他自己不晓得,还是一样的害怕。反之,母亲并不在,听人说母亲就来了,也会使他坚强起来。所以,外来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而化为他力,只要自己知道,知道外来有某种力量,确能援助自己,即能发生效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饿)称念阿弥陀佛,依佛力而往生净土,即是他力。但从上解说,我们可以知道,确有阿弥陀佛,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无用,不得往生西方。自力与他力,必须互相展转增上。如果专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与神教无异。依佛法说,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着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会有他力来助成。如古语说:“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单有他力也帮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自力的精神也就越强。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赖他力,渐渐长大,生存能力渐强,自力的表现也就渐渐明显。 5. 易行道与难行道 《十住毘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的(难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分明的说有二道差别。《大智度论》也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这也分明说菩萨有二类:一是慈悲心多为众生的,多去没有佛法处化导(成佛也就愿意在秽土);一是乐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的一类。所以,易行道应有通别二类,在通泛的称十方佛(阿弥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发愿,往生极乐的法门。《大乘起信论》也这样(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说:“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信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1)四摄、六度等菩萨行难行,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易行 易行道,这名称出《十住毘婆沙论》。菩萨在发心修行的过程中,不退菩提心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于菩提心得不退转avivartika,才能不断进修,成就佛道。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转──退入二乘,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可是菩萨道广大难行,容易退失,非怯劣众生所能成办,因此龙树说:菩萨得不退转,要修四摄、六度种种难行苦行,极不容易。于是有人就问:有没有比较容易行的?龙树即批评说:这是下劣根性,无大丈夫气。菩萨学佛,应难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该自卑。 但为了适应根性,龙树毕竟还是依经而说出易行道。易行道,并非专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贤的十大愿,即礼佛、赞佛、供养佛等。这些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容易学,容易做,并不是说学了这些法门就容易成佛。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等等,都是嘴里念,心里想。就是供佛,也是在观想中供养。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观想,不须依具体事物去实行。不能胜解观修,口头念也可以。从口头诵持,再引起内心的思惟。若真正赞佛,就得造偈如实称叹。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牺牲一切而作供养,这就难行了。易行道,即依缘佛果位的种种功德,而去观想或称念。这原出自《弥勒菩萨功德经》,说释迦佛因中修难行道,精勤苦行,发愿于五浊恶世成等正觉。而弥勒则是修的易行道,故将来在净土成佛。约此说,一般的念佛、赞佛、随喜、忏悔、劝请、回向,可以增长善根,消除业障,都是属于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种。《十住论》说易行道念佛,也并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易行道的礼佛、赞佛、供养佛等,处处以佛为中心。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难行道。龙树说:菩萨发心有依大悲心修种种难行苦行;有依信精进心,乐集佛功德,往生净土的。这二种,也即是初学的二门路:前者从悲心出发,修难行道;后者从信愿出发,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的前方便,两者并非格格不入。《十住毘婆沙论》说: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萨、供养、忏悔、随喜等等,菩萨依此行门去修,到信心增长的时候,即能担当悲智的难行苦行。对于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发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学。故修学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渐次转进增上,至信愿具足,而后才修难行道。这么说来,易行与难行二道,仅为相对的差别,并非绝对的隔离。 (2)佛法太深广 “佛法”──缘起甚深,涅盘更甚深,解脱生死,真是谈何容易!菩萨道难行,修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佛法也不容易。虽学佛多年,甚至一生,在教理上能有所悟者不多,听到三世轮回,自感前途茫茫,觉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发生动摇,不敢担荷如来家业。 佛陀慈悲,开示易行道、胜方便的净土法门。如《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为摄护这类初心的众生,所以说胜方便的净土法门。这是念佛法门的所被的主要根机。一到净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学,得到成佛的结果。这是净土法门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是佛法中的保险法门,保险不会走错路子。也可说是留学法门,娑婆世界难行苦行,成佛度生,有点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尽弃,生净土就好了。这如本国教育水准低落,设备,仪器,图书都不充足,不及外国学校的好,所以有留学之必要。到外国学,各样条件具足,学业容易成就;学成以后,回来贡献祖国。这如净土的修学一样,修学到悟无生忍以后,然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小乘专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罗汉出现。禅宗专提向上一着,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师出现。可是大乘法门,太深太广,不容易为一般所完满信行。印度的大乘既兴,净土法门的简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宏扬起来。 (3)在实践上简易平常 修学三论、唯识、天台者,不仅要老师教,而且名相太多,不知要多少年才能领悟;禅宗,打坐,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有小孩、工作时,忙时,就不行,念佛则不然,随时随地都可以。 众生根机不一样,难行道、易行道各有优势,无须比高下。一句“阿弥陀佛”,但未法时期,众生为生活奔波者为多数,因此念佛法门应为当今忙碌人生的一种好的修行方法。 易行道的真正意义是:一、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二、易行道除称佛菩萨名而外,《应忆念,礼拜,以偈称赞》。三、易行道不单是称名礼拜而已,如论说:"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贤的十大愿王。四、易行道为心性怯弱的初学说,重在摄护信心,龙树论如此说,马鸣论也说:"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五、易行道的摄护信心,或是以信愿,修念佛等行而往生净土。到了净土,渐次修学,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这如一般所说。或者是以易行道为方便,坚定信心,转入难行道,如说:"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德转增,心调柔软。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愍伤诸众生,无比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则名慈心》。"若菩萨如是,得随慈悲心,断所有贪惜,为施勤精进"。这就是从菩萨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萨的难行正常道了! 【注释】 1.本文主要参考书籍为:(1)陈杨炯(2000)《中国净土宗通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经》到最后给我们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之智,得是所得之果。无智亦无得,为什么?本性。本性,既然是天然的,它没有得失。这个里头,只有迷悟没有得失。迷是它,悟还是它,你要是在这个地方参透,才晓得迷悟不二,你真正入这个境界了。你要是认定迷悟是二法,有迷、有悟,又搞成边见。这是佛法的难处,很不容易悟入就在这个地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