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八章 彻底修习三摩地之功德


2014/9/4    热度:256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八章 彻底修习三摩地之功德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童子!既是如此,你应当知道,若一位菩萨摩诃萨受持此三摩地,理解、赞颂、读诵、背诵、为他读诵、日日持诵,并广为他人演说此经,他将得获四种功德。此四种功德为何?其福德将不可击毁、其勇健将不为怨敌所屈挠、其智慧将不可衡量、其辩才将无可限量。”

  在第十八章中,佛陀解释道:若一位大菩萨精通此经、恒常读诵此经,并广为他人解说此经,他将能成就四种大功德。

  第一种功德是经由此种行持所累积的福德,将不可磨灭、击毁(功德不坏)。修习此三摩地可广积智慧。就经典法教而言,我们了悟了法性谛,也就是达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欢喜地或极喜地。成就此地之后,我们将能显现一千二百种福德,而且,这个境地的福德是全然不可击毁的。

  第二种功德是大无畏,受怨敌攻击时不为所坏。达到真三摩地之特殊境界本身即是全然觉醒、证得佛果的真正因素;所以,全然觉醒之因具有类似觉理状态本身的特质与功德。这些功德包括“四无所畏”——在此处,四无所畏表示不惧畏任何事。此四种无所畏包含双重之无所畏,这是由于已全然离弃应该离弃的,并已全然了悟应该了悟的,而达到的个人修行成就。任何天神、恶魔,甚至梵天王的攻击或批评,都丝毫也不能使已了悟三摩地境界的菩萨感到畏惧。他具有完全的信心与确定,此圆满真三摩地境界在他的经验觉受之中,全然无瑕及无误。即使梵天王指著他说“你尚未真正了悟此境!”此菩萨摩诃萨也依然完全无所畏、完全不为之所吓。

  真三摩地境界的究竟成果表示一切过患及瑕疵都已完全净除了,即烦恼障及知识障皆已清净。如果魔王或梵天王指责道:“你尚未离弃所有的瑕疵!”此菩萨摩诃萨也不会起任何怀疑或犹豫。认为此三摩地境界在任何瑕疵或不全然批评都无法产生任何作用,因为此三摩地境界是洞悉一切诸法之真实一性的内证——这就是全然无所畏。

  所以,四无所畏之前两种所畏和离弃与了悟个人成就有关;后两种无畏则和利他的成就有关:确产正道无所畏及确说行道之障无所畏。佛陀全然无误地教示开悟的正确法道,他清楚地言明:“这是一切凡夫、菩萨及成就上师所遵行的道路。这是正确无误的。”在面对攻击、批评或异议时,例如有人驳斥说:“你无法指出真正导致真实、圆满开悟之道!你能指出道的一部分,但是你无法真正教示完整的道!”一位觉醒的菩萨和佛仍然完全无所畏惧。其于已了悟真三摩地境界的确然,觉醒的菩萨全然无所畏,因为他确实能彻底地教导正确及完整的证悟之道。

  第四种无所畏是确方解脱道障无所畏。若一位魔王或梵天王说:“这些事物不会真正阻碍解脱之道,你不须要离弃这些!”觉醒的菩萨仍然无所畏惧,因为他真的能确定什么是法道的障碍。

  善修学三摩地境界的菩萨所能成就的第三种功德是智慧无边,他的智慧无限量地增长。修习三摩地使我们能清楚地觉知事物的本性、自心的本性,这种自然的状态是自无始劫以来就落入轮回的我们一直无法见到的。由于得受直指心性的教法或藉由其他方法,我们能在安住于三摩地时,见到心的真如状态。在究竟上,认知自心本性本身就是成就究竟智慧——了知一切诸法之如是本性的智慧——的正因。一旦被具持之后,这种智慧便无限量地增长。

  这种智慧真实地觉受证悟之境,了知一切事物之本性为法性。一切依因缘而存在(有漏)之现象都见存于法界(梵文dharmadhatu)——一切事物与现象体性之领域或空间。事实上,没有任何正常的有漏现象能发生于法界之外,或于法界之外被加以觉受。因此,两种卓越智慧的第二种——觉知一切存在之相对现象的智慧——也自动展现了。

  所以,修习觉知诸法体性或自心本性的三摩地,将可使用我们具有无量无边的两种主要智慧:见到诸法体性(空性)的智慧,及觉知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此外,在此修学过程中,五种一般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成所和智)也会自然展现。例如,确保起自证悟之境的任何事业或活动皆无碍亦无误的成所作智,会任运自然地展现。

  第四种功德是成就无量无边的辩才。辩才之勇健在确实了悟三摩地之特殊境界后会自然升起,并确保我们完全不畏惧会误入歧途。由于此种确信,我们知道,只要更深入地修习三摩地之圆满境界,我们会继续在觉醒的正道上有所进步,且最后必定会达到功德不可思议的圆满证悟。我们不会畏惧误入歧途或偏离正道,也不畏惧会误导他人而想道:“如果我教导他人,也许我们会被引领到错误的道径上。我不能真正的确定。”反之,我们会感觉到极大的勇气、不可衡量又不可限量的坚忍,并确信:“我能为他人指出正道!我也能在此胜妙之道上不断地进展!我能克服必须被离弃的烦恼障!而且,我能成就圆满无上的究竟佛果!”这种无量无边的勇气,即是四种功德中的第四种。

  这完成了第十八章的讨论。

  问答

  学员:昨天,仁波切谈论了很多关于虔敬心的重要性。我的学生们认为在法道上不断地开展内证,然后出于虔敬心而将它供养出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我告诉他们,虔敬心表示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融合,这在他们听起来像是变戏法一样。您能不能就经典传统谈谈虔敬心?

  仁波切:一般而言,信心或虔敬心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仰慕,第二是渴望,第三是信任。虔敬心非常重要,但是要对某件事产生信心与虔敬心,我们须认为它具有价值及优良的品质;事则,我们不会产生任何仰慕或渴求的感觉。因此,首先要对佛法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才能对法教产生信任之感,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像我们生病时有人给予我们药物一样。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相信这个药物能治愈我们的病,那时会产生什么情形?我们不一定会想要服用这个药物。当我们起了怀疑而想道:“这也许有所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许会使我的病况更糟糕,也许我会因而中毒。”我们将因而放弃这个药物。但是,如果不服用这个药物,我们就无法恢复健康。

  同样的,如果因为知道法教的善质而产生某种程度的信任,我们会不存带怀疑或犹豫地去修持法教。反之,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信奉者,在面临实修时,或许会踌躇不前,因而心想:“这也许有所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许完全没有意义。”这种半信半疑的不确定感和信心正好相反。若缺乏信任,我们将不会实修法教,但是,若不实修,我们就无法得到任何成果。我们可能会想说:“我的上师所说的可能确实是真的,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也许只是无意义的言词。”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修持所得受的法教。盲目的信奉,表示不了解信仰的真正理由,在佛学的理念中,信心与虔敬心表示了解真正的价值,并因而感到信任。

  学员:昨天,在第十三章时,您提到它的章名,但没有真正加以探究。您可以解释一下这一章的章名吗?

  仁波切:我确实提到这一章的名称是。在修学三摩地时我们需要两种善德:觉知和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实际去修习三摩地,而在修习三摩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是“觉知”。所以,昨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谈论觉知的重要性。若具有觉知,我们可以修学得很好,但是,若没有觉知,我们将会忘却如何好好地修习三摩地。如果我们心不在焉,觉知的盗贼将会趁虚而入。

  “定义、显说三摩地”的意思是说明修习三摩地的绝对必要条件,最主要的是具有觉知。在修持时,除非我们保持觉知,否则我们将会完全失去任何定境,只有我们的身体坐在禅修垫上,我们的心却已经溜走了——我们只是坐在那儿想东想西的。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契入良好的三摩地境界,我们必须谨慎、周密地保持觉知;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修学三摩地。

  学员:我对如何将三摩地状态用于禅修后状态感到兴趣。我试着尽力保持觉知,但是,我很容易被自己与别人的谈话,及周围的一切感官刺激所分心。仁波切是不是可以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仁波切:在日常活动中保持三摩地状态,确实很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这一点。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下定决心:“今天,我将试着不失去觉知及三摩地的真正状态,即使我很难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要尽力维持一小段时间。虽然我的眼睛会看到许多形相,但我将努力保持警觉,不让自己被所看到的景象所影响,即使听到别人的声音,我也将尽力不让这抢走我的觉知。”

  当我们训练自己在短时间内不让觉知溜走时,它会变得愈来愈容易;当维持短时间的觉知变得容易时,我们就能逐渐延长维持觉知的时间。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在午休时间我们会和其他人照面及交谈。在这种情形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建立如此的心态:“我即将坐下来用餐,和他人交谈将是难免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我将试著不让心散涣,不完全被交谈的话题所左右,我将试著保持连续的觉知。”在一小时午休时间结束之后,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情况,并问自己:“我有多成功?”这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学员:我想知道本尊法后面圆满次第的训练,和三摩地状态的训练是不是一样?

  仁波切:这要看个人而定,在修持仪轨时,如果我们已经熟习“观”的非概念性状态,那么,这当然和三摩地一样;否则,这比较像只是放松、让心安住在“止”的平静中的一段时间。可是,一旦我们已经证知三摩地状态,真正的圆满次第和大手印禅修是完全一样的。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菩萨虽然天天教化众生,跟大众相处在一起,但是他不着相、不动心,时时刻刻都在定中,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着相,贪着色相,起贪嗔痴慢这些念头;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要在这里学。菩萨为什么要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智慧不能圆满。必须在教化众生里面教学相长,智慧才能圆满。你接触众生,你才知道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你知道,你就有智慧来对治他、来教导他,所以菩萨发愿普度一切众生,对别人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