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不可思议之功德·第二十章 因陀罗幡幢王佛


2014/9/4    热度:320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不可思议之功德·第二十章 因陀罗幡幢王佛

 

  第二十章的名称是<因陀罗幡幢王佛>。在此章中,慈悲被显扬为菩萨不可或缺的特质,如同菩萨必须善守戒律、具持清净的行为。此外,慈悲是当我们安住于此经所记述之无上三摩地境界时,所自然展现的特质。

  慈悲是此三摩地境界的自然特质。通常,当我们听到三摩地及大手印时,重点似乎放在空性层面——观见事物的真实本性。如同第三世Gmb让炯多杰(Rangjung Dorje)所说:“虽然众生的本性一直都是觉醒状态、一直都是佛,众生仍然不停地在轮回中徘徊。”

  佛性的觉醒状态——如是的具生本质——一直都是我们自心本性的基本组成,我们一刹那也不曾和此佛性分开过。但是,现实又是如何呢?由于不知道我们已具有佛性的无明,众生无止境地在轮回中徘徊,不停地制造他们终将经历其苦果的恶业。但是,他们并不是非经历这些痛苦不可,因为心的本性是佛性,且我们能证悟佛性。了解这种困境及其起因之后,我们自然会对无明的众生产生极为广大的慈悲心。这是此三摩地的善德之一。

  当非概念性的大慈悲心在我们的存有之流中升起时,它是否会因某种缘故而阻碍或障蔽自然状态?不,并不会,因为如同第三世Gmb让炯多杰所解释:“于大慈之中,空性本质赤裸地绽露。”当大慈悲心自非概念性的觉醒状态中升起时,我们见到一切众生如何在受苦,我们所感受到的慈心与悲心的究竟本质就是空性。如此,真三摩地是空性与慈悲合一不二的真如自性。本章所记述的一则关于一位过去佛——因陀罗幡幢王佛——的故事,进一步显示了这一观点;这一则故事不但阐明了三摩地与空性不二,无数众生也因此得安乐利益。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人以善为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