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
2015/5/23   热度:837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次学人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诸位共同的学习《印光大师文钞》。在我们正式讲到课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整部《法华经》,它就是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的: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而出现于世。佛陀所说的教法当中,开出来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教法都有它相应的因,跟相应的果。到了法华会上,就把这个五乘的功德,作一个拢总的会归。佛陀说︰弟子们,佛陀出世说法,我究竟的目的,并不是要你们生天的,也不是要你们成就阿罗汉、辟支佛的。佛陀之所以出世,是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一大事因缘」。什么因缘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来启发我们的佛性,使令我们内心佛的功德,能够开展出来,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华会上,所谓的《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他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扬《法华经》是怎么弘扬呢?他就是用礼拜的方式为众生授记。他看到四众的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们顶礼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普遍的为一切众生授成佛的记。在古德的批注当中,解释这个常不轻菩萨,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的大义,「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基于这个理由,就是整个大乘修行的目的。虽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每一个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个成佛的过程,道绰大师在《安乐集》把它分成二个法门:第一个就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这一念的自力,发起菩提心。持戒为本,止观双运。先把戒波罗蜜持清净,使令我们的身业、口业,能够如法如律;在这个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来修止修观。由这个禅定的帮助来修我空观、法空观,把我们无始的无明,有次第的给消灭,这个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这种情况,蕅益大师他说︰事难而功渐。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从无明妄想的当中,要建立戒波罗蜜的功德,禅定波罗蜜的功德,般若波罗蜜的功德,这个事相是很困难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渐次的。从外凡而内凡,由内凡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到成佛。它有一个明确的次第。这个是我们选择圣道门的办法,事难而功渐。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识、天台、华严,所有的法门都是圣道门所收摄。 另外一个特别的法门就是净土门。这个净土门,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就是说,佛陀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祂在因地的时候,许下了一个愿力,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陀在面对十法界众生,发下这个愿以后,祂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这个愿总算成就了,这个愿就存在这个法界,永远不消失掉,祂的功德力,昼夜六时加被了一切众生。 但是我们怎么跟这个愿力接触呢?我们的「信愿持名」,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愿力是应。换句话说,我们要看《阿弥陀经》很清楚的想到一个观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们一个净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换句话说,是一个正念分明的 情况,把我们的信心、把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佛号,三种功德很清楚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你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这样接触了。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十八愿一接触的时候,佛陀的化身就显现了,显现了以后,佛陀就放光照我们,接引到极乐世界去。这个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乃至于五逆十恶,都是佛陀所收摄的根机。到了极乐世界,那当然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在那一个生命而能够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可以说是一个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至于一生。你就在你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够彻底的把无始的生死解决,你只要你这一生就够了,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很难相信。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你怎么能够达到临终的心不颠倒,这是关键。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的主题,就是针对这个而设计,我们如何透过平常的熏习,能够从平常的正念,而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我们课程的一个主题。当然,我们临终的正念,绝对不会自然出现,也不是那一个菩萨会送给我们,是我们平常的栽培。但是怎么栽培呢?我们这学期的《印光大师文钞选读》,我们希望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能够指引我们一条道路出来,指引一条净土法门的道次第。我们真正能够: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真正能够达到万修万人去。每一个人透过这个修持,都能够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是我们研究《印光大师文钞》课程的一个目的。 我们现在就正式看着讲义第一面。我们先解释标题。《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印光大师」他是能说法的人。「文钞」是所说的法。这是一个能所,能说所说来安立这个题目。能说的人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是《文钞》。这个《文钞》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钞」,就是一个文字的记录。如果这个法是透过语言的表 达,表达以后,把这个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就叫做「钞」。就是经过了文字的记录以后的法,就叫做「钞」,就是这样子文字记录就叫做「钞」。「选读」,我们根据《印光大师文钞》当中,有关净土修学的内容,我们选择重要的来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选读」。好,就简单的解释这个标题。我们看大科说明,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大科。 ◎大科说明: 乙一、作者略史 甲一、前言 乙二、教起因缘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甲二、正文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甲三、结劝— 结示劝修 今 初 乙一、作者略史。我们首先介绍作者,就是印光大师他简略的历史,我们介绍印光大师是怎么样来自修,怎么样弘法,为我们末世的净土行人,安立一个怎么样的榜样,这是第一科。乙二、教起因缘。我们介绍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任何一个教法特别注重它的清净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净土法门是怎么有的?从经典上来印证它真是佛说的,来启发我们一个修行的信心,这是教起因缘。这二科,第一个是介绍人,第二个介绍法,这个是「前言」。 甲二的正文,就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每一科的大意。第一科是告诉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修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有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发心。真正发心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现生、乃至于后世的人天福报。不是说我念佛要干什么呢?我下辈子要做国王、做转轮圣王,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真为生死」,我们真正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觉悟到自身的苦、觉悟到众生的苦,依止这个苦的这种觉悟,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太苦恼了,我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真正发心。这个就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是一个根本法门,一个愿力,这是一个成就佛道的根本,乙二、乙三、乙四就是一个方便法门。《瑜伽师地论》是这样定义,愿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单单有愿力是不够的,还要怎么做呢?要以一个深重的信心跟愿力,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长信心。这一科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栽培信心跟愿力。由信心引生愿力,由愿力而引生另一层的信心。这是这一科的主题,也是净土的一个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一个助行。我们单单只是有一个佛号,这当然有一个信心愿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第八识当中,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一个条件,你的恶业的势力不能太强大,这恶业会破坏佛号的!你临终的时候,恶业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恼太厉害,你很难保持正念。反过来,善业力强的人,他有堪 能性。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贯道,他临终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安详,身心柔软而生天!他那个持善的业力也能达到这一点。所以这个善业是有一种堪能性,使令我们身心安乐。所以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你还要注意,要能够尽量的去息灭你身口意的恶业,来增长你的善业,来帮助这个佛号,就像一个国王旁边有些将军。来护持这个佛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前面是从事相上的断恶修善,这个是从理性上的一种修持。「禅净双修」这个「禅」,不是指禅定,而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照我们的五蕴皆空的那个空性的智慧。这个「净」当然就是信愿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愿持名。由信愿持名,而又能够跟真空理性相应。这样子是理事无碍,真空的理性跟信愿持名的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碍。 我解释一下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断恶修善,是针对业力来说的,这一科是针对烦恼。我们今生造很多善业,也不错,身心安乐,但是烦恼也不能太炽盛。烦恼障,烦恼即是障碍,就是说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在还没有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贪烦恼、瞋烦恼的活动,否则它会障碍你,它会构成你跟弥陀本愿中间的一道墙。所以我们有般若波罗蜜来调伏烦恼,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针对业力,这个是针对烦恼,这两科都是一种增上缘的力量。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约着平常的修持,这一科是「临终开导」,我们如何借着临终的开示跟引导,来帮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科是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们能够做好临终的关怀,怎么样为自己准备临终,怎么样为众生作临终关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这学期就 以这五科来探讨《印光大师文钞》。这五科的一个会归处,就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依止这个目标,开示这五科,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三、结劝,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作为我们净土修行的一个总结。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我们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们先介绍这个说法主。我们对说法主有信心,有认识,我们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应。学人根据《印光大师文钞》的内容,把它会归成五科来跟诸位说明印光大师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们看内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 「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 的影响。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很尊重。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 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叫「常惭愧僧」。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蕅益大师说:五乘格之,仅属人乘。要以「五乘格之」,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 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后来,谤法是重大的罪业,就花报了,那就是「病困数载」。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归心净土—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怎样处理恶缘?佛教我们要化解,“解冤释结”,怨要化解。再跟大家说,恩也要化解,为什么?恩爱一不谨慎,就会变成冤家。感情会变,所以不要认为恩爱是好事情,你看哪个冤家最初不都是恩爱,后来都变成了冤家的?感情是迷,变幻无常,所以说所有的情结都要用智慧把它化开。智慧出自于真诚心,真诚是无私,一定没有占有、控制的念头。大家要知道,所有的恶业,都是希望占有,都是希望控制,这不是智慧。你如果有真实智慧,你就一定没有控制别人、没有占有别人的念头,与一切人往来,你就不会跟人结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