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的国土
2015/5/23   热度:576
文珠法师 1989年讲于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今天,要给各位介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如果我们都能专心忆念阿弥陀佛圣号,勤修净土法门,何止不致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并且临命终时,必然蒙佛接引,往生佛国,所以今天的讲题是:佛法可把握现在,创造将来,获得理想的归宿。 阿弥陀佛,虽然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但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提起阿弥陀佛,几乎无人不知,甚至不信佛的人,也知道有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的深入民间,特别是中国民间。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但阿弥陀佛的本愿如何?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又如何?因何要往生极乐世界?又如何始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问题恐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甚至日诵《阿弥陀经》者,或修持净土法门的人,也许亦不求甚解。现在,藉此机会,特别给各位介绍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国土,以及往生极乐国土的方法。 一、佛的名号 阿弥陀佛,是梵语,译名无量。无量之义,有通有别。通则是指一切诸佛,即是无量无数诸佛。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又说:“作是观者,名观一切诸佛。”别则专指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寿命、慈悲、愿力、神通皆不可量、不可思、不可议,故言无量。 又阿弥陀,即是空、假、中三谛;亦即是佛所证的三身。阿字,是不生义,即空谛;弥字是我义,即假谛;陀字是如义,即是中谛。《佛学大辞典》中说:“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为应身,弥为报身,陀为法身。”诸佛无不各证三身。身以积聚为义,众生积聚无量业障为身,故苦恼无边;诸佛则积聚诸法实相理为身,理性平等,周遍法界,故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诸佛积聚无量功德智慧为身,三惑净尽,三智圆明,故佛的报身相好庄严,殊胜微妙。诸佛积聚无量机缘为身,机缘成熟,即倒驾慈航,随流九界,故佛的应身,随机应化,胜劣不等。 明朝藕益大师,于其所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即如如理);报身单,指能证之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化身单,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人人本具之佛性)离垢妙极法身(唯佛独证)。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示现降生,八相成道),应现化身(应众生机,现胜应身或劣应身)。又佛界化身(现佛身),随类化生(随九法界众生之机而现同类之身)。今阿弥陀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然佛的化身,不离法身报身,一即三,三即一,不能说定是一,不能说定是三,更不能说非一非三,或即一即三,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言,不可以思虑之心攀缘分别,超情离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金刚经》言:“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来说三十二相,是弥字,是显有,是俗谛;即非三十二相,是阿字,是显空,是真谛;是名三十二相,是陀字,是显空有不二,是中谛。故阿弥陀三字,即诸佛所证之三身,亦即是诸佛所说的三谛理,可以说:阿弥陀即是无量无数诸佛。今极乐世界教主,依一切佛所证的三身,所显的智光,发四十八愿,创立极乐世界,摄取有情;并以无量寿无量光,来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故独得专名“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别名有三,一是“阿弥多婆耶”,译无量光;二是“阿弥陀喻,译无量寿;三是“阿弥俐都”,亦名“阿密俐多”,译甘露。传说甘露是印度一种不死之药,中国人名为仙丹。古德说:“一句弥陀,阿伽罗药。”其义即本乎此。 密宗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有十三名,如经言:“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三名中,除无量寿是生命无限期之延续外,其余皆是属于光,而且是无限量之光。 光,象征无限的幸福与温暖,自由与快乐。生命的延续与无限的光明,皆为世人所渴望与追求,阿弥陀佛随顺众生的心意,以无量寿无量光来作佛事,令生极乐世界众生,皆得无量寿无量光。故《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此说无量,其义有二,一是无量之无量,二是有量之无量。阿弥陀佛的法身,无始无终,报身虽有始而无终,皆是无量的无量义。至于佛的应身,有机则应,机尽还灭,是有始有终,虽说无量,仍属有限量之无量。是以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仍有入灭的一天。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亦无量劫。至于佛的智光,遍照法界,无所障碍,正是无量的无量;佛的身光,虽照十方,尚属有限量之无量。此外,若据理言,弥陀法身,常住不变,是无量寿义;佛的根本智,遍照世界,是无量光义。就事而论:则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亦因修证。 佛经记载,阿弥陀佛因中,曾为转轮圣王,闻自在王佛说法,发愿出家,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严净佛土,自此历劫修行,因圆果满,成等正觉。由因感果,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 佛之一字,是觉悟圣人的通称,凡能明心见性,觉悟真理,断烦恼,证菩提的人,皆可以称之为佛,佛是如来十种通号之一。今通别总称,名阿弥陀佛。梵语“南无”,译为归依,华语合称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归依无量寿、无量光觉悟的圣者。 二、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昔日因中修行,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得闻佛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严净国土,因此摄取庄严佛土清净行,而发四十八种无上殊胜的大愿。 (一)无三恶道愿 娑婆世界的众生,个性刚强,烦恼炽燃,业障深重,六道升沉,时而牛胎,时而马腹,或上天堂,或入地狱,轮回不息,苦恼无量。阿弥陀佛,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故发愿成佛时,国土清净,无三恶趣;国中众生,纯属善道。如《佛说无量寿佛经》中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二)不更堕落愿 极乐国土,虽无恶趣,其国众生,虽然寿命无量,但仍属是有限量之无量,如无佛力加被,命终之后,恐更堕落他方恶道,因此阿弥陀佛,发愿加被其国众生,不更堕落,如《无量寿佛经》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以上二愿,属于离苦,以下九愿,属于得乐。 (三)身皆金色愿 娑婆世界,人种复杂,或黄、或白、或黑、或红、或棕,肤色不一,品性亦异。极乐国土众生,肤色皆真金色,且光明照耀,超于日月,此皆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之所成就,《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四)形无好丑愿 娑婆众生,相貌好丑不一,形色体态亦异。虽然世人无不爱美,可惜世人内心,皆充满贪、嗔、痴、慢等心理病态,由于内在心理病态的浅深,往往影响其外在形态的好丑。所以此土众生,有美若天仙,亦有丑如罗刹。阿弥陀佛,欲成佛时国中众生,皆相好庄严,形色美妙,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以上二愿,是得身乐,以下七愿,是得心乐,亦即是得六种神通。六通中前五种,是圣人及诸天人所共有,最后的漏尽通,则唯圣人独有。因诸天圣人,业力各殊,故其神通所知所见亦不同。极乐世界中诸天人民,不特皆得六通,且其六通,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前的事(宿命通),能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天眼通),能听闻受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法(天耳通),能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他心通),能于一念顷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神足通),已非一般天人所能及,何况更能皆得漏尽智通!若非弥陀如来,愿力成就,焉能如此? (五)得宿命通愿 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六)得天眼通愿 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七)得天耳通愿 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八)得他心通愿 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九)得神足通愿 经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十)得漏尽通愿 漏是烦恼漏。凡夫内心,堆积身、边、戒、见、邪等见惑,及贪、嗔、痴、慢、疑等思惑,虽或行善,积聚功德,皆为烦恼贼所盗,致使漏落生死,不能出离。如人有妙美饮料,盛于破器,为其所漏。二乘圣人,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真空涅盘,不再漏落三界,谓之漏尽智通。阿弥陀佛,欲其国中天人,皆得漏尽智通,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十一)住正定聚愿 定是禅定,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正定,亦有邪定。聚者类也,以三类该收一切修行人。修行人必定悟证者是正定聚;毕竟不悟证者,是邪定聚;在二者之间有缘则悟证,无缘则不悟证,是不定聚。 《大智度论》言:“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聚。“”亦可以说:一般不信因果,不敬三宝,五逆十恶的人,是邪定聚;信佛修行,损烦恼,积功德,习正定者,为正定聚;未有因缘信佛者,是不定聚。 《大乘起信论》说:十信以前的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聚,十信位以上菩萨是正定聚,十信位学者为不定聚。定能发通,通因定生,故欲得六种神通,当修习正定。阿弥陀佛,欲其国中天人,皆得正定聚,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十二)光明无量愿 《佛说阿弥陀经》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佛说无量寿佛经》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果上的威神光明,皆由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愿力所成就。 (十三)寿命无量愿 《佛说无量寿佛经》言:无量寿佛,寿命久长,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阿弥陀佛,寿命无量,亦是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之所成就。 以上二愿,是求得佛身光寿无量愿,以下三愿,是摄取眷属愿。 (十四)二乘无数愿 十方诸佛,莫不皆权巧方便,先以小乘教化众生,然后令其回向佛乘,阿弥陀佛亦然。故《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较,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十五)眷属长寿愿 人之寿命长短,皆由业力支配,不可强求。佛的应身寿命,则由佛之愿力及所教化众生的机缘而决定。阿弥陀佛,欲其国土众生寿命皆与自己无异,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因佛的愿力支持,故极乐世界国土众生,寿命皆无量。如《无量寿佛经》说:“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十六)无诸不善愿 不善之法,即是恶法,国有恶法,众生必苦,亦必堕落。如娑婆世界,处处荆棘,众苦煎熬,命终还要堕落,皆因众生作恶之过。阿弥陀佛为成就国中天人,寿终不更堕落三途,故又发愿,令国中天人,不但不作不善,且连不善之名,亦可免闻,如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十七)诸佛称扬愿 阿弥陀佛,功德巍巍,四十八愿,严净国土,成就众生,故为十方诸佛所共称赞。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十八)念佛往生愿 凡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乃至十念,无不往生极乐者,全凭佛之本愿慈力加被。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九)来迎接引愿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来接引,该是上品上生者。量寿佛经》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此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不违本愿,亲来接引十方念佛众生。 (二十)系念定生愿 《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系念,是念念不忘,是正行;植众德本,是福慧双修、是助行。至心回向,是以正助二行功德,回向往生,结果,必然得遂所愿。 以上二愿,是摄取他国菩萨,此后八愿是摄受本土菩萨。 (二十一)三十二相愿 三十二相,是三十二大人相:在家转轮圣王,梵王,帝释,出家法身大士,十方诸佛皆具足三十二相。其他佛弟子,随各人之福德因缘或具二十相,三十相,或三十二相不等。如阿难尊者,升座结集佛经时,因其三十二相,人皆疑是释尊再来,及其说:“如是我闻”,群疑方释。阿弥陀佛,欲其国中天人,皆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故于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二十二)必至补处愿 补处,即是一生补处,谓尽此一生,即可成佛,即可补佛之处,如娑婆世界弥勒菩萨,当来下生补释迦牟尼佛之处。东方净琉璃世界,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将补药师如来之处。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将补阿弥陀佛之处。 阿弥陀佛,欲其国中菩萨,皆能一生成办佛事,可补佛处,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真正之道,超乎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愿力如斯,故凡修净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不特皆得三不退转,而且能即此一生,便补佛处。 《佛说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极乐世界无量无边众多一生补处菩萨,皆于十方佛国,候补作佛。如《大乘入楞伽经》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广修供养,亲近诸佛,是每一学佛者所应为,但诸佛国土,广大而遥远,如无神足通,或佛力加被,恐难成办。阿弥陀佛,欲国中众生,广修供养,藉此机缘,亲近十方诸佛,以候补诸佛之处,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二十四)供具如意愿 供养诸佛必需供养之具,娑婆世界众生,欲供养三宝,或做功德,每限于经济,心有余而力不给,致使事与愿违。极乐国土众生,不但于一念顷,即往无量无数诸佛国土,且意欲以何物供养诸佛,物即随念而至,或以饮食,或以上妙衣服,或以上宝珍品,广修供养,如意无缺。此皆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凭阿弥陀愿力加被,供养之具,悉皆如意。 (二十五)说一切智愿 一切智,是佛三智之一。佛的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能知一切法的总相,即是空相,名一切智;知一切法的差别相,即是假相,名道种智;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不一不异,亦即是中道理,名一切种智。佛以三智,圆证中道,故说“三智圆明”。 学佛之人,若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断见思惑,证真空理,成阿罗汉道,名小乘圣者,即得一切智。若知诸法差别相,入俗利生,断尘沙烦恼,伏无明惑,即是大乘菩萨,得道种智;若知诸法即空即假,空假不二,事理圆融,断四十二品无明,证本具清净法身,即是佛果菩提,得一切种智。 阿弥陀佛欲其国中菩萨,皆达诸法空相,能说一切智道,助佛教化,国中天人,令证我空,故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二十六)得坚固身愿 阿弥陀佛,欲其国土众生,相貌端正猛健,身体坚固不坏,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金刚是金中之精英,坚固不坏,利可断金,是世间希有之宝。“那罗廷”,译名坚固,是天上力士名。《涅盘经疏》言:“那罗延”,此翻金刚。《慧苑音义》上言:“那罗延,此云坚固。”或言:那罗延是天神,或天之名。《秘藏记》言:“那罗延延,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是十九执金刚神之一。今言金刚那罗延身,意取其坚固、勇猛、壮健之义。可知极乐国土众生之色身,既坚固,又猛勇,又壮健,绝无病苦,其寿命长至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加上环境美好,助缘殊胜,皆能一生成办佛事。 (二十七)严净极妙愿 极乐国土,宫殿楼阁、莲池园林、阶道栏楯,甚至国中众生,一切生活所需之物,种种形状,种种颜色,种种类别,无不皆光洁严净,美妙殊胜,诚非语言所能称量。而其众生所得天眼,何止明察秋毫,且一览无际,莫能辨其名数。此皆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之所成就,《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二十八)见道场树愿 道场树即是菩提树,此树下有金刚座,佛坐此金刚座,入金刚定而成佛,名道场树。极乐世界的菩提树,不但无量光色,且高达四百万里,若非佛力加持,或功德殊胜的法身大士,实有目难?。阿弥陀佛欲其国中菩萨,无论功德殊胜者,抑或初发心菩萨,皆能有目共?此无量光色,美妙奇特,高入云霄的道场树。故于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二十九)得辩才智愿 善巧说法的才能,谓之辩才,又名四无碍辩。分别有四: 一法无碍辩:法,指一切名句文能诠的教法;菩萨善巧说法,于教法无滞,名法无碍辩。 二义无碍辩:义指教法所诠的义理;能明了义理无滞,方便演说,是义无碍辩。 三词无碍辩:善能通达十二类众生各种语言,应机说法,众生又能随类各得解,名词无碍辩。 四乐说无碍辩:善为众生演说正法,语含妙理、言应万机,说法不懈,名乐说无碍辩。 智是智慧,智慧有三,即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阿弥陀佛,欲其国中菩萨,皆能诵经解义,依义修行外,还能宣说法要,辩才智慧无碍,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受持读诵佛之经法,皆能以一切智,解真空理;以道种智,明俗谛理;以一切种智,达中道理。然后,以四种无碍辩才,为众生演说空、假、中三谛理,非凭阿弥陀佛因中愿力支持,焉能如此? (三十)智辩无量愿 阿弥陀佛,不但欲其国中菩萨,读经演说,皆得辩才智慧,更欲其智慧辩才无可限量。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三十一)国土清净愿 离恶行过失,无烦恼垢染,谓之清净。由清净三业所感的国土名净土。又无恶道众生,无五浊恶世的国土名清净国土。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清净无染,依报正报,悉皆光明,彻照十方,皆因是阿弥陀佛,历劫修行、积功累德所致,而亦是因中发愿之所成就。《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观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国土严饰愿 阿弥陀佛,愿得佛土,不但清净,光明庄严,而且国中万物,皆以杂宝众香合成,美妙绝伦,香薰法界,能令闻者,皆发菩提心,修菩提行。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以上三愿,是成就国土,以下众愿,皆是利益众生。 (三十三)蒙光获利愿 阿弥陀佛,不仅寿命无量,光明亦无量,其智光身光,皆遍照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凡蒙佛光照触其身者,无不身心柔软,超越天人。身柔软则无病苦,心柔软则无烦恼,无烦恼无病苦,皆蒙佛光照触所致,因名蒙光获利愿。如佛因中发愿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四)闻名得忍愿 忍是忍辱、忍受,或安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以及面对违逆之境,不起嗔心谓之忍。可分为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生忍是忍受一切众生横加毁辱,忍受外境种种逼迫恼害,如疾病绵缠,水火灾害,刀兵侵犯等苦,不嗔,不恼、不思报复。无生忍,是安忍于不生不灭之理,寂然不动,《大乘义章》言:“理寂不起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又《楞严经长水疏》言:“了法无生,即可决定,名无生忍。”无生法,是指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能以不生不灭的般若智,安住于此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谓之无生法忍。此外还有弥陀如来第四十八愿中所说的三忍,以及其他诸经所说:四忍、五忍、十忍等。现闻名得忍,是指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 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念、定、慧为体,能持善法不失,恶法不起。 嘉祥着《法华经疏》言:“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菩萨修念、定、慧,能生无量总持,括其纲要,不出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能于佛所说教法闻持不失。 二义总持:于诸法义理,总持不失。 三咒总持:菩萨依定说咒,能令众生持咒灵验,解除种种灾难。此外诸佛菩萨所说真言陀罗尼,皆属咒总持。 四忍总持:谓菩萨实智,能忍持诸法实相理,使令不失。 阿弥陀佛,因中发愿,欲其佛土中所有菩萨,不但皆得菩萨无生法忍,同时皆得诸深总持。所谓深总持,该是四种总持中的忍总持。既证实智、忍持诸法实相理,当然具足前三总持。 (三十五)不复女身愿 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莲花化生,无需父母。若然说有,亦是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如《维摩经》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又《音王经》言: “有父母者,说本所生土。”故极乐国士众生绝无女人,纯是三十二大人相。其他国土中,如有女人厌离女身者,若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而能信乐欢喜,至心称念,兼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命终之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直至成佛,不复更受女身。此亦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成就众生。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三十六)常修梵行愿 梵是清净义,梵行,即是离欲清净之行。凡断YIN欲之天国,皆名梵天。《法华经嘉祥疏》说:“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YIN为梵行”。故《大品》言:“YIN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因此,凡发菩提心,欲取佛道者。皆应“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华经序品)。《嘉祥疏》言:“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盘,即根本法轮大涅盘也,行即万行,到大涅盘也。”可知菩萨所修六度万行,皆名梵行;以六度万行,能对治一切不善之法,离过清净,无诸杂染故。 阿弥陀佛,欲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诸菩萨众,闻其名者,命终皆得往生极乐,且能常修菩萨梵行。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七)人天致敬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因为礼敬诸佛,可灭罪生福,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所以,有福之人,始可见佛、闻佛、礼佛、敬佛。末法众生福薄障重,无缘见佛,即使有缘得闻佛名,亦不信受,更不礼敬,自弃福田,实在可惜。阿弥陀佛,为度此辈苦恼众生,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因何要十方一切众生,闻名信乐,恭敬礼拜?其原因是:闻名信乐,即种善根,恭敬礼拜,可灭罪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缘,必蒙佛摄受,得生净土,进修大乘,即可一生补佛之处,得益甚大,此亦是阿弥陀佛度生方便之一。 (三十八)衣服随念愿 世人无不为衣食奔驰,甚或为自己丰衣足食,不惜损人利己,豪夺巧取,自作苦因,自食苦果,沦落三涂,备受众苦。即使侥幸,如我与你,托佛之福,衣食无缺,但每为烹饪洁衣,不胜劳累。设或有人代劳,亦难免人与人间相处之苦,何如往生极乐,思食食至,思衣衣来,既无需为口奔驰,更无需为洗熨辛劳, 《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空妙法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衣服随念,该包括一切资生之物,如《佛说无量寿佛经》言:“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饮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食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三十九)受乐无染愿 凡夫有情,不知苦乐之受,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而心生执着,于苦受则嗔、则憎,于乐受则喜、则贪,岂止作业流转,抑亦障修圣道。所谓:“富贵学道难。”诸天天人,皆因耽恋五欲尘劳,不能专心学佛修行,故难出离三界,永受生死。阿弥陀佛,虽发愿创立极乐国土,依报庄严,又恐国中天人,贪恋五欲微妙之境而障碍修行,因又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漏是烦恼诸漏,众生由于贪、嗔、痴等烦恼,虽修善行,皆有漏之因,将感人天小果,不免轮回。比丘修行,如能断烦恼,证真空,即得漏尽,于诸世间,物质享受,不再贪恋。阿弥陀佛,凭其愿力,供给国中天人美妙享受,而又能令其心无染着,如漏尽比丘,常修梵行,速登圣域。 (四十)普见佛土愿 十方世界中,诸佛无量,佛之国土亦无量。薄福众生,能见一佛土,已不容易,何况十方无量诸佛国土?阿弥陀佛,为成就国中菩萨,得亲近十方诸佛,广修供养,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千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凡佛国土,无不庄严,无不清净,因为心净则国土净。诸佛之心,皆惑尽智圆,故其国土,悉皆严净。虽曰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似乎释尊佛国,是污秽不净。实则释尊佛土,亦严亦净,其中道理,前已详述。 (四十一)诸根具足愿 在一般而言,四肢不缺,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谓之诸根具足。然在修道者言,诸根具足是指信、进、念、定、慧等善根,由此五根,能生五力,因五力而觉道、而修行、而成佛。阿弥陀佛,欲本土众生,六根无缺,五根具足;更愿他方菩萨,得闻其名者,亦得六根无缺,且皆具足信、进、念、定、慧等善根,趋向佛道,故于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四十二)住定供佛愿 梵语“三摩提”,旧称三昧,译名正定,谓止心一境,不使散动。《大乘义章》十三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外国语,此名正定。”是三无漏学中的定学,是六度中的禅定。以修定人,能解惑业的繁缚,能脱三界的苦果,离缚自在,故得清净解脱,合之名清净解脱三昧。 住定是静,供佛是动,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者,即得清净解脱三昧,虽住定中,能于一念顷,即到十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虽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而仍住定中,如是动静不二,事理圆融,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三)生尊贵家愿 人间尊贵,莫如国王,尊贵之家,即是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贵为太子或为王眷属,名利成就,物质丰富,当然快乐。可惜金钱并非万能,金钱虽可换取物质享受,但无法换取健康长寿,更无法避免天灾人祸的侵犯。何况人间尊贵,更非永恒;有钱难买阎君饶,一旦无常到来,“金钱万贯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王”。可知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而得生尊贵之家,并非世间帝王之家,而是出世法王之家。出世法王,即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十界独尊,且功德法财无量无边。 《楞严经》言:“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这段经文,正是叙述圆教十住位菩萨,由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智理交涉,能于一身现无量身,周遍法界,广作佛身,既随顺佛道,则行与佛同,即受佛之气分,入如来种,投生法王尊贵之家;以权智为父,以实智为母,揽权实二智而成圣胎。因权智利物,方便具足于外;实智照理,断惑证真于内,权实不二,内外一致。从此法身道体,日益增长,巧智权能,渐得圆明,佛之十身,一时具足。形成出胎,亲为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佛的内外功德,贵为法王之子,将来必然贵登法王宝座,掌法王权,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如法教世。 在《佛说无量寿佛经》中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佛意是欲令他方菩萨闻名即得由十信,入十住位,生法王之家,贵为法王子,将来必定成佛。 (四十四)具足德本愿 具是具备,足是满足。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具足德本,即是具备满足一切善根。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字,即欢喜踊跃,广修菩萨之行,而具备满足一切善根,如无量寿佛经中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五)得定见佛愿 生在佛国固然难,生逢佛世更难。如我等今者,虽生于释迦如来所教化的国土,可惜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无缘见佛闻法,供养侍奉,何等遗憾!犹幸得闻佛法,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若不勤求正法,努力修行,何止辜负佛恩,抑亦辜负自己,虚度此生。阿弥陀佛为令众生,皆得见佛,而且可见无量不可思议之佛,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昧”是正定,正定之名曰普等。普是普遍;等是齐等。住此定中能普遍见十方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在《悲华经》名遍至三昧,《分陀利经》名普至三昧,《庄严经》则名普遍三摩地,皆是普等三昧的别名。他方菩萨,凡闻阿弥陀佛名,立即皆得普等三昧,且住此三昧中,不起于定,即可普见十方一切诸佛。 (四十六)随意闻法愿 菩萨之道,不外上求下化。上求是见佛闻法,以修佛道,下化是游戏人间,教化众生。上求是自利,是自觉,下化是利他,是觉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可成佛。然得见佛闻法,亦需福德因缘,缺少善根之人,既无缘见佛,亦不肯听闻正法。例如美国,最多华人聚居之处就是罗省,但肯来拜佛的人并不多,肯来听经闻法的人更少。此皆是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所致。阿弥陀佛,欲令众生,皆可见佛闻法,共证佛道。故因中发愿,凡闻其名者即具足德本,即得正定,即于定中,普见十方诸佛,普闻十方诸佛说法,即本土菩萨,欲闻十方诸佛说法,可随其志趣意愿所欲闻何种法,自然得闻,否则不愿成佛。《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七)得不退转愿 不退转,谓菩萨所修善根功德,唯有增进,不更退失。梵语阿鞞跋致,译名不退,分别有三: 一位不退,即是修行之位次不退。娑婆世界修行,必须断见思烦恼,了生死,破我执,证真谛空理,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极乐国土众生,甚至他方国土菩萨,凡闻阿弥陀佛名号者,皆得位不退。 二行不退,谓于所修行之法不再退失,念佛之人,虽修小乘,断惑证真,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但由于近佛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互策五励,故皆能回小向大,上求下化,涉俗利生,直至成佛,谓之行不退。 三念不退,谓于正念得不退转。正念,即是成佛之念,念佛之人,若能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破无明,显佛性,正因佛性显,则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佛性显,则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佛性显,则缘因善心发,证解脱德。如是圆显三佛性,圆发三心,圆证三德,开佛知见,生实报土,分证佛之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天台宗说:圆教自初信至第七信,即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为行不退;初住以上即得念不退。《观经妙宗钞》言:“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假;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不失中道正念。”阿弥陀佛,欲令闻名众生,皆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因而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忍是忍许,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名忍许。依此忍许能离惑明理之智决定,名法智,此智能安于理而住,故亦名法忍。 忍有多种,《持地经》言有三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思益经》说菩萨有四忍:“一得无生忍,二得无灭忍,三得因缘忍,四得无住忍。” 《仁王经》说有五忍,即是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 《菩萨业经》说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 《华严指掌》则说十忍,即是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等十种。 《仁王经天台疏》中,亦言有十忍,“一戒忍、二智见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六空忍、七无愿忍、八无相忍、九无常忍、十无生忍。” 又《仁王经》以三贤,十圣加正觉,为十四忍。 《佛说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此中三忍,未指出法忍之名,因此,古德各释不同。有言此三忍是指《仁王经》中所说五忍中的前三忍,即伏忍、信忍、顺忍。亦有说是伏忍中,下中上三忍。善导大师则说:此三忍是指喜忍、悟忍、信忍。以念阿弥陀佛,心生欢喜,谓之喜忍;念阿弥陀佛,能悟解真理,谓之悟忍;念阿弥陀佛,能得正信,谓之信忍。 《无量寿佛经》又说:“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布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因闻宝树演妙法音而悟解真理,是音忍;慧心柔软随顺真理,名柔顺忍;证无生实相理,远离一切戏论,是无生法忍。 以上众说,笔者取其后者,因量寿佛经》言:“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由是可知,阿弥陀佛,第四十八愿闻名即得三法忍,该是音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以上四十八愿,可归纳为三大愿,一是求佛身愿(十二、十三、十七愿),二是求佛土愿(三十一、三十二愿),三是利益众生愿。除上五愿,余四十三愿,皆为利益众生而发。其中又可分为离苦愿,得乐愿,得身乐愿,得心乐愿,依正庄严愿,以及见佛闻法供养如意,智慧深远,辩才无碍,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直至成佛等愿。 三、佛的国土 佛土有四:一凡圣同居土,凡是凡夫,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前三种名三善道,后三类名三恶道。圣是圣人,包括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等四种圣人。由于四圣六凡同居一处,故名凡圣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是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及圆教十信位等圣人所居之处。 藏教二乘,修折空观,知四大色身毕竟无我,而断见思,破我执,出生死,证涅盘,入居此土。 通教三乘,修体空观,既知五蕴无我,当体即空,更知诸法如幻,去法执,断见思,伏尘沙,出生死,入涅盘,亦入居此土。 别教菩萨,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于第六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继续进修,从空观出,修习假观,经十行位,破尘沙惑;复从假入中,经十回向位,伏无明惑仍居此土。因佛为度钝根众生,方便权巧施设故曰方便;因此土众生,未断无明,未证法身,仍有余惑未除,所以合名,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是别教十地、圆教十住位以上菩萨所居,既无凡夫,亦无二乘圣人,纯是菩萨。别教十地菩萨,修习次第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即可入居此土。圆教菩萨,圆修三观,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观,于初发心住,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至等觉,无明分断,法身分证,以其修真实之道,感殊胜庄严之报,色心不二,互不为碍,因名实报庄严土,又名实报无障碍土。 四常寂光土,是极果圣人,妙觉诸佛所居,别教妙觉,但断十二品无明,与圆教二行齐,只能分证此土;圆教菩萨,断最后一品无明,智圆理极,当如智照如理、理智合一时,证得圆满清净法身理,理性寂然,智光常明。寂然的理性,与常明的智光,不一不异,融合一体,无内外,无彼此,无能所,唯是一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因名常寂光土。 极乐世界,既有惑业未尽的二乘圣人,亦有十念专精,即带业往生的凡夫,故有凡圣同居土。但以佛同居故,即常寂光土;以菩萨同居故,即实报庄严土;以声闻缘觉同居故,即方便有余土。因此,极乐世界,虽曰凡圣同居土,亦横具方便,实报,常寂光等三土, 又因凡夫,纯属三善道,无三恶趣众生,故名净土。诸佛国土,无不清净,此但约佛的自受用土言,至于佛的他受用国土,则因所教化众生根性不同,故净秽不等。如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法报二身所居的自受用土,清净美妙,但应身所居的他受用土,却因所教化众生根性恶劣,五浊交织,故污秽不堪。虽然,但佛眼观之,尤极清净。 至于十方佛土中,亦有因中发愿,严净国土,成就众生,使他受用土,亦清净美妙者。如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阿閦如来的妙乐世界; 西方阿弥陀如来的极乐世界,皆因佛因中发愿,严净国土,成就众生,故他受用土,亦极乐清净。现在,可分正报庄严,及依报庄严,以说明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一) 正报庄严 正报,是指众生的身心,由过去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体。在娑婆世界,众生的果报体,出生之处,污秽不净,相貌好丑不一,寿命短暂,众苦逼迫,疾病绵缠。极乐世界众生,皆由莲花化生,出生之处清净圣洁;出生之后,皆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身光无量,寿命无量,更无众苦逼迫恼害,故其正报极其庄严殊胜。兹分列于后: (1)生处殊胜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既无父精母血的污秽,亦无住胎十月的痛苦,纯是莲花化生,虽说莲分九品,但一旦投入莲胎,不管时间之长短,终必华开见佛,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一生即可成办佛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上品上生者,一心念佛,昼夜无间,发三种心,修三种福,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执金刚台,授手接引,行者自见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于诸佛前,次第授记。” 上品中生者,一心念佛,不谤大乘,深信因果,解第一义,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持紫金台,来迎接引。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赞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天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即开,行者见佛闻法,七日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者、一心念佛,发无上心,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亦见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来迎接引。行者自见身坐金莲华,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七日后,得闻法音,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者、念佛持戒,乃修众善,不做诸恶,以此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来迎,行者自见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闻四谛法,即证阿罗汉道,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者、念佛持戒,持八戒斋,威仪无缺,如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命终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来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终遇善知识,为其演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其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如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但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得消恶业,灭生死罪。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来迎,行者即见化佛光明满室,欢喜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见观音大势至,为说十二部经法,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毁诸禁戒,偷僧只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此恶业,应堕地狱;命终遇善知识,广赞阿弥陀佛,十方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等功德,即得灭罪生福,见华上化佛菩萨,来迎接引,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于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见观音势至,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不修善法,作五逆十恶,以此恶业,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由于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由于众生所作善恶业因不同,而根性大小不等,故往生极乐世界,莲分九品,华开时间长短不一,而见佛闻法及所得利益亦各异,虽然,但一生极乐,唯有上进,永不退堕。《佛说阿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阿鞞”是梵语,译名不退转,有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毕竟不退等。今往生极乐,即离退缘,见佛闻法,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闻佛法,乐修大乘,是行不退;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位不退;一生成办佛事,尽此报身,即可补佛处,是毕竟不退。然则往生极乐,何止莲花化生,清净无染,且一生即永生,再不退堕生死轮回,何等殊胜? (2)相好庄严 相是形相,事物的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谓之相。事物相状的美恶好丑,皆由人内心善恶业缘而表彰于外者。一般众生,心有烦恼,形诸之外,总是忧戚不安,或凶狠怪诞。诸佛圣人,功德内蕴,故形于外,有三十二种美妙端庄大人之相。 法数谓三十二相是:一足安平相,二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手足缦网相,六足跟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惴如鹿王相,九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踪广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圆满相,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广长舌相,二十八梵音深远相,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无见顶相。 其他《大智度论》,《涅盘经》,《阿含经》,所戴三十二相,皆大同小异。凡具此三十二相者,在家必为转轮圣王,出家必成无上知觉。由于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故凡生极乐世界众生,莫论圣凡,皆得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 (3)光寿无量 极乐国土众生,岂独相好庄严,且身光自莹,过于日月;寿命无量,不可计数。一期业报谓之寿,生存延续谓之命,人的寿命长短,皆由各人宿业所感。但若往生极乐国土,则由阿弥陀佛愿力支持,寿命无量。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其国众生,寿与佛等,故可以无量的寿命,作无限的佛事,修无边功德,利乐无数有情,如是积功累德,因圆果满,必成菩提。 (4)无有众苦 寿而受苦,毋宁莫寿;如娑婆世界众生,恒受众苦逼迫,长寿之人,更加苦恼。放眼观看世人,老而无依者众,而老受病苦折磨,儿孙弃养者更多。当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之时,腰弯背曲,举步维艰,既无亲人依傍,更无医药照顾,试问长寿,于你何益?极乐世界,既无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且但受诸乐,则寿命无量,何止享乐,抑亦是助道因缘。《弥陀疏钞》言: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言:“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又言:“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士无之,但有华 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士无之,而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无群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无难免三涂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可知,极乐世界众生,但乐无苦,加以寿命无量,相好庄严,生处殊胜,综合而言,即是正报庄严。 (二)依报庄严 依是依止,依凭。人的身心是正报,身心依止的身外物是依报。包括所依止的国家与社会,以及依凭生存的一切事和物。如果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制度善美,环境幽静,加以物质丰富,精神文明;则人居其中,可谓人间天堂。否则,如娑婆世界,人则斗争坚固,世界则战祸频频,社会则混乱不堪,落后国家,医药奇缺,物质困乏,何止苦恼?简直民不聊生。极乐世界则不然,因为其土众生: (1)享受殊胜 极乐世界,环境美妙绝伦,宫殿楼阁,栏楯罗网,水池莲华,四边阶道,皆七宝所成,清净庄严,处身其中,自然心旷神怡,舒畅无比,何况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既无烹饪之苦,更无操作之劳,如《佛说阿弥陀经》言:“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佛说无量寿佛经》亦言:“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次,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又说:“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珍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 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薰。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净澄洁,净若无形。” 又说:“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珍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又说:“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绘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三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读此,可知极乐国土众生,生活享乐,何等丰足,美妙殊胜! (2)因缘殊胜 此说因缘,是指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极乐国土众生,由于正报的六根殊胜,所感依报的六尘亦殊胜。六根殊胜,是由彼土众生,历劫修福修慧所感;加以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被,故六根清净,皆具神通,皆美妙希有。六尘殊胜,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成就,更以神力善巧变化,六尘皆演法音;令见闻者,皆得法益。 《佛说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说无量寿佛经》说:“微风徐勤,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目?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娑婆世界众生。六根为六尘所分隔,所吸引,是以终日向外攀缘、流连忘返;生死祸患无穷,烦恼痛苦无尽。极乐国土众生,六根清净无染;六尘皆能说法,若六根之因,若六尘之缘,无不超越娑婆,故说因缘殊胜。 (3)闻法殊胜 极乐国土众生,常见阿弥陀佛,常闻阿弥陀佛演说妙法。还有观世音,大势至二位法身大士,以及由阿弥陀佛愿力成就,智慧辩才无碍的菩萨,常为国中众生,演说妙法。此外诸宝行树,杂色之鸟,无一不在说法。如《佛说无量寿佛经》说:“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又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密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佛说阿弥陀经》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乌,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家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娑婆世界众生,不但人身难得,且佛法难闻。纵目观之,今日佛教,能当住持的大德高僧,彼彼皆然;而能弘扬宣说佛之正法者,寥寥无几。设或有人演说佛法,能来参听者不多,听后能信,信而能受持得益者更少。极乐世界则不然,随地随时,皆得闻法,皆能信受,皆可得益,故言:闻法殊胜。 (4)助缘殊胜 念佛的人,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是正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助行。然欲止恶修善,非有善知识辅导提携,从中策励不可。《法华文句》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行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见善知识实为菩提道上,良师益友,不可或缺。 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盘,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真正的善知识,确能使人离过止非,力争上游,竖立正知见,勤修无上道。历代古德之所以云游四海,为的是寻求善知识。善财童子之五十三参,亦是遍访善知识。可惜娑婆世界,环境恶劣,加以末法时代,真正的善知识,实在难逢。反之恶知识举目皆然,偶一不慎,遇上恶知识,慧命休矣!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善人,由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朝夕所见,皆善知识,耳濡目染,皆是善法,皆是善行,故极乐国土众生,无不皆勤修戒定慧,皆发菩提心,皆趣入佛智,得不退转,位居补处。可谓助道因缘,极之殊胜。 极乐世界,由于依报特别殊胜,正报特别庄严,众生生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为十方诸佛所称赞,为十方众生之向往,而欲生彼国。由是可知,阿弥陀佛的国土,是何等庄严殊胜! 四、如何往生佛国 阿弥陀佛,因中发愿,严净国土,成就众生,众生生者,依正庄严,享受如意,永离痛苦,永绝退缘,永了生死,即生便可成办佛事,故六方诸佛悉皆劝信;释迦本师亦再三劝导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除净土三经外,其他《法华》、《楞严》、以及《华等大乘经典,无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而历代高僧,如智者大师,善导和尚,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及近代印光大师等,亦力倡净土法门,甚至智首、龙树、普贤等法身大士,亦以净土为依归。然欲往生极乐,非具正、助二行不可。 (一)正行 正行,包括信、愿、行等三资粮。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实行持名,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故信、愿、行三资粮,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1)深信 《华严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大智度论亦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尤其是净土法门,更以信居首。《佛说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劝导“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而释尊亦告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对佛所说极乐世界,不但要信,还要深信。 深信十方诸佛,语皆真实。所谓: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故释尊所说,诸佛所赞极乐国土,必然实有,并非假设虚构,应该信受奉行。 深信阿弥陀佛,愿力成就。阿弥陀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完满成就,国土殊胜。不但七宝所成,清净无染,众生生者,莲花化生,相好庄严,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而且无寒暑迁流之苦,无三恶道苦,无天灾横祸苦,无兵戈动乱苦,无人事复杂苦,无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冤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深信一心念佛,决定往生。虽然,极乐国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摄取十方念佛众生。念佛之人,若能一心,则我心感佛心,机感相应时,凭佛威神愿力,即得横超三界,揖别痛苦,屈伸臂顷,即到莲池,何惧佛土遥远?何况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心即佛,即事即理,能所双亡,心佛一致时,何远而非近?故“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但能一心念佛,必生净土无疑。 深信往生极乐,得不退转。因为极乐国土,环境特殊,众生生者,既可常觐阿弥陀佛,亲闻法音,更可承受观音势至两位法身大士的教化,及诸上善人的辅导,对于佛道,唯进无退,加以寿命长远,可以历劫修证,终得不退转,一生便可补佛处。 (2)切愿 信心既深,还须发愿,无愿不生。释尊于《佛说阿弥陀经》中,再三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愿贵恳切,更要坚固,不为境转。彻悟大师言:“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愿若不坚,必为逆境所转,退失道心,导致功败垂成,非常可惜。故修净业者,当切愿远离娑婆,得生极乐;当切愿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当切愿见佛闻法,亲蒙授记;当切愿不违安养,再入娑婆,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当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常乘大愿船,浮于生死海,在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我等佛子,若愿切且坚,即可乘佛之大愿船,横超三有之苦津,抵达极乐之彼邦。否则,若不发愿,或愿不切不坚,虽努力念佛,兼修众善,亦难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出生死海,往生佛国。 (3)实行 信愿具足,当继之以力行,否则,有愿无行,如人欲度巨海,而不信舵手,不乘舟航,岂能抵达彼岸?求生净土亦然,必须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然行有正助,念佛是正行,修善是助行。念佛有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四种。 一持名念佛,必须三业专精,口念弥陀,心止散乱,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六字分明,音声无间,如是心口相应,净念相继,日久功深,定得一心不乱,否则:“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念佛之人,当自警惕,勿使徒劳无功。但持名念佛,不止于高声唱念,可用低音唱念或默念。高声念佛,可止昏沉,可怖天魔,可止息三涂之苦,更能令善神欢喜,令外声不入,利益甚大。 但长用高声,恐伤元气,或喉痛音哑,不宜久持。故于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碍时,可改用低声念佛。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听得明白,恳切至诚,念之无间,持之以恒,亦可证得念佛三昧。 若然高声低声俱不宜,或处于污秽不净处,或大小二便时,不宜出声,可无声默念。默念佛时,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窍,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功生,自可旋闻倒机,反闻自性,使一根反元,六根解脱,断惑证真,入念佛三昧。 又昼夜六时,皆可念佛,日间念佛,或坐或行,或高声唱,或低声念,悉听方便;至于夜间,睡眠之时,亦可念佛。但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故睡眠时,但可心念。身向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安于股上,名吉祥卧。吉祥卧时,心念佛号,并观想自己跪于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倦极则眠,醒则继续系念,持之以恒,可在梦中,得见阿弥陀佛,亲蒙授记。此外,临命终时,更要专诚,口念心系,勿忘勿懈,万缘放下,提起正念,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佛接引,往生极乐。切忌贪生怕死、或恋栈财物,或想念亲人,心有牵挂,念不专诚,将被业力牵引,难免堕落,修行净业者,不可不慎。 二观像念佛,是设座供奉西方三圣圣像,口念佛号,目则专注佛像,意则恭恳,如是三业专精,称念不已,定得一心不乱。 三观想念佛,是依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十六种观,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及九品往生种种胜境,令心坚住观境,专想不移,开眼闭目,不令散失;十六观成,即得一心不乱,定可往生极乐世界。 四实相念佛,是由事入理,因相证性。念佛之人,不但心口相应,念念无间,更知能念之我、所念之佛,唯是一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是称性起念,心佛一致,不着空有,不落能所。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故不应着有。而能念之心,灵明不昧; 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故不落空。有无俱不着,能所皆双亡。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何止事相一心不乱,且亦理性一心不乱,谓之实相念佛。 持名念佛,但得十念专精,一心不乱,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莲花化生,经十二大劫,或经六劫,或经七七日,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即发菩提心。 无论持名,或观像、观想念佛,若得一心不乱,更兼修众善,持戒无缺,即可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中品莲花化生,七日华开,闻法欢喜,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或证初二三果。 若能念佛一心不乱,兼发无上菩提心,广修六度菩萨行,以此善根,回向净土,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品莲花化生,见佛闻法,断尘沙惑,伏无明烦恼,得无生忍,证不退转。 若能实相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断无明,证法身,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莲花化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一生成办佛事。 古德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端赖持名之深浅。”持名深,即理性一心不乱,得生上上品;持名浅,即事相一心不乱,乃至十念,得生下下品。古往今贤,自知时至,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皆因平时修持功深所致。我辈念佛之人,诚应加倍精进,无常迅速,慎勿懈怠! (二) 助行 (1)修三福 求生净土,除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为正行外,还须勤修净业,以为助行。净业者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 父母生我色身,师长育我慧命,皆应孝敬。然父母有现在,有过去;师长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孝敬现在父母,除使衣食无缺、敬之爱之,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外还要劝导父母,归敬三宝,止恶行善,了生脱死。古人言:“人而不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莲池大师亦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至于过去父母,一般人以为除了怀念,或追悔,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息”而抱憾终生外,别无他法。非也,过去父母,未出生死,必在六道升沉;安知六道众生,非我过去父母?故佛劝世人,欲孝敬过去父母,当爱护一切众生,慈心不杀。否则,若然杀生,即等如杀害过去父母,属于不孝。 教我知识学问者,是世间师长;教我止恶行善,勤求佛道者,是出世间师长。孝敬世间师长,当立品、立德、立功、立业。孝敬出世间师长,当力修十善,归敬三宝,受持禁戒,上求下化,以报师恩。 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便是报恩福田,三福中属于世福。 三宝是黑夜灯塔,苦海慈航,受持三宝,即弃暗投明。戒律能规范身心,防患未然。受持佛戒,可防过止非,积聚功德,属于功德福田,三福中是戒福。 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觉,读诵大乘是自利;劝进行者,是劝人发心,进修菩提之行是觉他、利他,属于贫穷福田,亦名悲田,是三福中行福。 (2)发三心 念佛之人,能兼修三福,作为助行,必然往生。若欲莲开上上品,则更要具足三心,《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其三心者,必生彼国。”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即发菩提心,上求佛道。积聚一切功德,名深心;即广行六度,下化众生。宏誓无尽,名回向发愿心;即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 又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慈心包括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诸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以修生缘慈,观六道众生皆我宿生父母,兄弟眷属,不应杀戮恼害,而成就摄律仪戒。以修法缘慈,观一切法无我,当体即空,不再为我执着,造诸恶业。可惜众生在迷不知,着我着法,自寻烦恼,不得解脱;因思以拔苦与乐。广行众善,成就具足善法戒。以修无缘慈,不特冤亲平等,拔苦与乐,且观拔苦与乐之慈悲心,了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如《金刚经》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不知,心着于法,取舍攀缘,作业流转,故思以拔苦与乐,力行众善,饶益众生,成就饶益有情戒。以其修三缘慈,成就三聚戒,故说:“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大乘经典,诠佛智慧,令读者发心,趣向佛乘;方等经典,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能使读者回小向大,乐修佛乘,读诵有益。六念: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依《大乘教》释天有三种:一是三界有漏诸天;二是三乘圣人所居净天;三是诸佛所证涅盘第一义天。此中念天,该属后二者。因念三宝功德,实行持戒,努力布施,加以读诵大乘经典,回小向大,上求下化,并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当然得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念佛法门,说难非难,说易不易。若然正行不深、不坚、不专,助行不诚、不深,不发愿回向,恐难得生。故念佛人,信要深,愿要坚,念佛要专一外,更要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广行善事,广种福田,广度众生,持之以恒,乃可往生。可知正助二行,如人之双足,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必须正助二行俱备,方得往生。 五、结论 诸佛出世,说法利生,皆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觉悟成佛。所谓佛佛道同,目的一致。释迦如来如此,药师如来如此,阿弥陀如来亦如此;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莫不如此。但用何种方法始可令众生入佛知见?则诸佛各异。例如:释迦如来现劣应身,降生娑婆苦恼世界,说无常、苦、空、无我等小乘法,以应劣根众生之机,等待机缘成熟,然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说一乘成佛究竟之法。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度诸众生。” 药师如来,则本其十二大愿,独创净琉璃世界,专拔众生现实生活中种种困苦,给予众生生活所需种种快乐,令闻名受持众生,去苦得乐,勤求正法,持戒修行,回小向大,终成无上菩提。 至于阿弥陀佛,则以四十八愿,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令生彼国者,一生福乐,享用如意,在无苦但乐的殊胜环境中,闻法修行,趣向佛道,卒得不退转,一生即补佛处。 若然比较,则释尊的教法,无论大乘或小乘,不管渐教或顿教,都靠自己努力修持,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直至定慧力深,烦恼净尽,方许了生脱死,共话无生。虽然,经过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便可福慧庄严,觉悟成佛。但我等薄地凡夫,障深慧浅,谁能保证,生生世世,皆懂得学佛修行?此期寿尽,又不知投生何处?流浪生死,六道升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未悉要经多少阿僧只劫,方可修至不退转地,何况成佛?佛道遥远,但凭一己之力修证,实在不易。毋宁修习净土法门,凭佛愿力提拔,藉佛福德加被,远离娑婆,横超三界,摆脱生死,速登净土,见佛闻法,离苦得乐。 净土,包括弥勒菩萨所居天国兜率净土,阿閦如来所居妙乐世界,药师如来所居净琉璃世界,以及阿弥陀佛所居极乐世界。现在,本人特别劝导各位,修习净土法门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因为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迦才净土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我等沉溺苦海的有情,若舍此大愿船而不乘,何止辜负西方三圣的慈悲愿力,而亦丧失出离苦海的良机,实在可惜。 何况念佛法门,利钝兼收,三根普被,不拘于形式,不限于时间,莫问圣凡,无论智愚;九界众生,士农工商,男女老幼,无不适宜,皆可往生。一生极乐,即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证不退转,一生成办佛事。所以,念佛法门,是横超三界之捷径,速登圣域的慈航;极乐世界,是十方佛土中,最理想之国,极乐之邦。 如果不是释迦如来垂迹娑婆,“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佛说阿弥陀经),我等根本不知十方佛土中有如斯理想之国,极乐之邦;更不懂得深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以竖立正行。如果释迦如来不开示种种法门,我等亦不会发菩提心,修六度行,积功累德,作为往生净土的助行。还有,若非药师如来慈悲,乘本愿力,加被有情,拔苦与乐;而我等没在苦,又如何专心念佛,广修六度,以完满正助二行?今我等何幸,既蒙释迦如来垂怜,说法教导;复得药师如来,消灾解难,拔苦与乐;更蒙阿弥陀佛慈悲,许我往生。不及早努力,更待何时?当知人命无常,青春不再,寿命不永;以其一期寿终,彷徨失措,何不及早念佛,准备往生极乐资粮,死期一到,撒手便行,何等洒脱? 最近,笔者每感世人颠倒,生前时刻皆为我,谁肯舍己为人?但到最后,事皆为人,却不肯为自己打算。君不见,世人预立遗嘱,何曾有人为自己留下一份?虽然,几许无奈,也要和盘托出,平均分配,免启后人争端。明知此去前程渺渺,不知何处是家乡,亦不肯稍为自己打算?何等大公无私?虽然有人,预筑坟墓,自选棺木,但从来很少人选择,人生最后应走之路。致使人生,遗憾千古,生死流浪,无依无归,何等悲哀? 佛劝世人,生前勿为私我积蓄,勿为私我损人,以免临终带不去,徒增牵挂。而应该实行布施,舍己为人,广种福田,广结善缘,以积阴德,以备资粮,临命终时,万缘放下,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佛接引,往生理想之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趣向菩提,才是人生正道。此道似乎消极,实则积极之至,未悉各位听众,与读者诸君,以为然否?阿弥陀佛的国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动物有六根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迷了六根根性就叫做六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动物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他有报复心。植物没有六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嗔恚,所以它没有报复心。我们吃植物,实在讲它是牺牲奉献,我们对它要感恩,不能够随便糟蹋,糟蹋就有罪过!我们今天需要饮食,这是什么?业障。自己吃的时候要生惭愧心,对这些食物要生感恩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