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一)
2015/5/23   热度:323
般若念佛会编辑 序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如何得佛法实益 忏悔与净土法门 佛怨 念佛十句法 晨朝十念 掐珠念佛时宜 外道论佛之过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扶乩与他心通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念佛回向时宜 阅经 诵经与听经 阅经之态度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念佛与世缘 真信愿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论臂香 念佛与效验 教子之方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写经之字体 净土与大通家 理与事 中阴身 神识代受胎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今人之学佛态度 男有分,女有归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自利利他时宜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持咒、礼佛 女权 临终蒙佛接引 愚夫愚妇大通家、参禅、念佛比较 秘诀 如面佛天 功德 丛林念佛 念而无念 观想 YIN心不除、尘不可出 礼佛 求子 第一大关 胜境与魔境分辨 儒佛本体 祈求鬼神 参禅,净土 阴境 十念往生 宗教不宜混滥 根基 评净土三经 感应之别 窒欲之最简便法 药王 一念心性 弘法 如来三事 心经枢纽 焚化 修行之要 念佛三昧摸象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念佛方法 大功德 禅家参究 念佛禁忌 念佛用功妙法 佛力与自力 求生西方净土,第一胜妙方法 临终示要 不二法门 念佛人 生产念佛 通家 枉死鬼 礼佛、绕佛 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 一心不乱与往生 净土法门—自力与佛力 饮食与节欲保身 舍邪皈正 闭目念佛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参禅与念佛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真学佛人与扶乩 启教童蒙 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净土法门与通宗通教 女子经期亦可念佛 佛菩萨与怨家对头显相 荐亡之法 祭祖 故乡风月 念佛解怨 在家人念蒙山 禅净双修 外道 扶乩与佛法 炼丹运气 大医王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荣亲之道 家庭教育 决定往生 朝暮功课 教育子女 济颠和尚 佛果 乘愿示生 圣境现前 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 买物放生 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观经又许五逆往生,相互冲突,恐生疑惑 莲宗四祖亲见文殊示以念佛 文殊示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赵州和尚念佛 总持法门 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 自力与佛力 日诵经咒选录 净土之妙 学佛浅说 挽回世道人心 保胎 大无畏施 人道大纲 百工技艺与圣贤大纲 菩萨现身 杀生不异杀佛 祭祖用素 华严大纲 八功德水 世尊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 放生 对症下药 火化 善财参弥勒 临终三要 净土指要 家庭教育发隐 学医发隐 病中法语 因果 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看经念佛妙法 求子三要 念佛摄心偈 茶毗 四土 佛法问答八则 佛法要义 闭关 盲聋暗哑 求子之道 替死鬼 受戒与打七 受戒 十念法 着魔发狂 境界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弄巧成拙 境界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炼丹运气 扶乩 蒙山 蛋 境界 搭衣 念佛 保养 佛像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评无量寿经 静坐 山门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决定往生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密宗 放生 舍利 静闹一如 专一念佛 古者丧礼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 念佛之法 锡箔 学佛之道 受戒 如来之道 除妄想 五台山人皮鼓 鬼神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凡夫二病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仗自力了生死 一念 念佛两示 示念佛人 回向 念观音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念佛 白鹅往生 情爱一起正念即失 华严大意 护教 论禅净之权实顿渐 禅与净土 四料简 净土法门大要 腊八粥因缘 偷心 持戒 修行第一大忌 临终 佛化儿童读本 序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嘉惠后学。而机薪即尽,后人逐汇其嘉言,以使万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印光大师全集’堪称完备。然世事倥偬,时人或难一窥全貌,故李净通大德,择其精要,汇而刊之曰,‘文抄菁华录’理显真常至精极粹,故被化者广,得度者众,契机利生,功莫大焉!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阅者,深知净土法斗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也。是为序。 民国第二丙子年小满前二日般若念佛会谨识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如何得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佛怨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YIN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YIN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唯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掐珠念佛时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外道论佛之过 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已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 扶乩与他心通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他心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乩坛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 念佛回向时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阅经 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诵经与听经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阅经之态度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之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能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念佛与世缘 一心念佛,改恶修善,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真信愿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论臂香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着之心,效法除着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 念佛与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其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印光大师云: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此乃净宗门外之事,不可与信愿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门径混滥也。 写经之字体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显。 净土与大通家 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再研楞严及各经论。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也。 理与事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逐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中阴身 中阴,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 神识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年,即此种情事,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难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今人之学佛态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有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归 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时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逐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为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经出于乩坛。其文悉取华严法华楞严圆觉之成文,并六祖坛经,及合会禅净语录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金口亲宣。由兹逐谓乩坛中经,皆是佛经。古有闭目诵出之经,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而灵峰老人,阅藏知津,目为疑伪。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又撤去,以防伪滥。 持咒、礼佛 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止至诚恳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及者,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体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女权 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 临终蒙佛接引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 愚夫愚妇、大通家、参禅、念佛比较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者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秘诀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虽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理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己。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丛林念佛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 念而无念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观想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 YIN心不除、尘不可出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祗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YIN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毋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致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YIN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礼佛 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 求子 求子,先须从培德节欲起。印施善书,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恶则如怨如仇而去。节欲一事,其理甚深,其关系甚大,其话甚不易说。夫天生男女,圣人法天立则,令男女居室,以为人伦之最大者。以上关风化,下承宗祧。岂为人日图快乐,而常以欲事为事乎。贪欲之人,其精簿而无力,如耗种不能生芽,故难生。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单弱柔懦,无大树立。若能保养精神,节欲半年,待其妇天癸发后,择良宵吉期,相与一交,决定受孕。从此永断欲事,则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贞良,欲念轻薄。而且体质庞厚,无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天癸,即经水也。经水尽后方受孕,余时多不受孕。经水未尽,断不可交。交则妇即受病成带,勿望受孕矣。人之大伦之事,岂可恶日恶时而行,故须择良宵也。 第一大关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胜境与魔境分辨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儒佛本体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 祈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逐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 参禅,净土 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阴境 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十念往生 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宗教不宜混滥 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根基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机,以作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机稍深,则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见思惑,证声闻缘觉之二乘果,若是大乘根性,则令其发大菩提心,遍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与无缘慈,起同体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万行。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盘。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人及众生,并所证之无余涅盘之寿者相。由其四相不着,三轮体空。故令尘沙无明,因之消灭。随其功行,以次证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菩萨果。及全彰自性,彻悟唯心,福慧圆满智断究竟之佛果耳。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匪仗如来洪誓愿力,决难现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了生脱死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所行一丝一毫之世善,并六度万行种种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待至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评净土三经 一代时教百千法门,无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既证实相般若,则心净土净,情空境空。如一月普映于千江,若万籁咸鸣于一风。光明寿命,横遍竖穷,直与弥陀世尊,同一广大悠久。如是则何经非净土之经,何行非净土之行。约而言之,唯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感应之别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 窒欲之最简便法 吾秦长安子弟,多玩促织。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于月夜捉促织于坟墓间。忽见一少妇,姿色绝伦,逐同往捉之。其妇变脸,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三人同时吓死。次日其家寻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数月方愈。其家子孙,不许夜捉促织。夫此少妇未变脸时,则爱入骨髓,非逐所欲则不可。及既变脸,则一吓至死,爱心便成乌有。然当其群相追逐时,固未始无血与舌也。何含而藏之。则生爱心。流而拖之,则生畏心。了此,则凡见一切天姿国色,皆当作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之吊颈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尽其天年,死必至永堕恶道耶。故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尚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岂止不犯邪YIN,窒欲卫生而已。其女貌娇美,令人生爱心而行欲事者,不过外面一张薄皮,光华艳丽,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薄皮,则不但皮里之物,不堪爱恋。即此薄皮,亦绝无可爱恋矣。再进而剖其身躯,则唯见脓血淋漓,骨肉纵横脏腑屎尿,狼籍满地。臭秽腥臊,不忍见闻。较前少妇所变之相,相其可畏惧厌恶,过百千倍。纵倾城倾国之绝世佳人,薄皮里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观其外相,而不察其内容,爱其少分之美,逐不计其多分之恶乎。余愿世人,遗外相而察内容,厌多恶以弃少美。则同出欲海,共登觉岸矣。又当YIN欲炽盛,情不能制之时。但将女阴作毒蛇口,如以阳纳蛇口中,则心神惊悸,毛骨悚然。无边热恼,当下清凉矣。此又窒欲之最简便法也。 药王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 一念心性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灭,非色非空。竖无初后之迹,横绝边表之形。不变随缘,历九界而不减。随缘不变,证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彻,受用自在。直下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致使生佛悬殊,苦乐迥异。 弘法 以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流通之法。最初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为始。以若无塔庙经像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阐佛道以导群迷。而一切含识。俱无由瞻礼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也。流通之人,须真修实践之僧,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一名内护,一曰外护。内护则严持禁戒。笃修净业。予禅教律密净土,或专主一门,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显蒙庥。阴翼治道,淑民情而后已。外护则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外相资,法逐流通。若无有道德之内护,则师表未立,人将安仰。若无有势力之外护,则资斧无出。外侮莫御。以故如来将入涅盘,以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及诸天善神,令于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流通佛法,普利含识。 如来三事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盘。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 心经枢纽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钮。再约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 焚化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而为升降。展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逐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又恐或有执情固结,未能解脱。俾舍报之后,用火焚化。庶可令未离着者,速得离着。已离着者,速证法身。兼使现前大众,悟知此身,无有真实。用彼之身,以作证明。所谓应以灰身灭迹得度者,即现灰身灭迹而为说法。焚化之制盖由此设。 修行之要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已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其心令心安住不随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念佛三昧摸象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逐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醒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祗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己。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既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着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覆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傥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念佛方法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又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禅家参究 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念佛禁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用功妙法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继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佛力与自力 当今之世。纵是己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求生西方净土,第一胜妙方法 倘汝年己将至古稀。来日无多。若欲广读大乘经论。则无此精神。无此智识。又复无此光阴。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临终示要 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不二法门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念佛人 凡念佛人。各须务实克己习气。与人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可怜可悯之现象。 生产念佛 凡女子于幼时。即当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寿。果于平时能念。自可消此产难。若至临产。仍须至诚恳切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则决定易生。不会受苦。若平素不念佛。及念观音者。临产肯念。亦决平安而生。若有难产者。即教彼念。并在旁照应之人。同为彼念。亦决定即平安而生。且勿谓临产裸露污秽。念则获罪。须知此性命相关之时。不可以平常道理论。平常凡念佛人。若衣冠不整齐。或睡眠、洗澡、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声朗念。若生产。不可心中默念。必须出声朗念。以默念力微。若心中努力。或致受病。朗念则气息舒畅。其益甚大。 通家 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张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枉死鬼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其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礼佛、绕佛 礼佛菩萨。心中默念。启口称念均可。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 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 近来人每每好高骛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一心不乱与往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净土法门—自力与佛力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饮食与节欲保身 重重病灾,总由宿业深。而现行不谨所致。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世人以行欲为乐。不知乐只一弹指顷。苦便一生常膺也。念佛。乃求诸佛。己不节欲。佛也不易保佑。己肯节欲。再加至诚念佛。定规会诸病不生。当吃净素。勿以口腹为心性累。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取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校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而求补益耶。 舍邪皈正 现今邪魔外道。不胜其多。彼皆自谓最为第一。诸位莫被此种魔子所惑。若前已经入过其门。则当舍之净尽。切勿谓入时已发咒。恐舍之。或致遭祸。须知舍邪皈正。何得有祸。不但无祸。尚有功德。 闭目念佛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花。则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功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比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 参禅与念佛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亳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此念佛法门之利益。系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己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古德释云,大声念则所见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佛身小。亦可云。大心念。则所见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便可见佛胜妙应身。或报身耳。 真学佛人与扶乩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逐谓佛法所误。则此种提倡。即伏灭法之机。 启教童蒙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参赞化育之功。方不可愧。否则,行尸走肉。毕生污秽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体此意。以教童蒙。必能尽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为本。次及文芸之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常时讲谈。令彼知为人之道。居心动念。作事吐语。俾各淳善。便可为入圣之基。至于念佛。岂便有碍。朝暮随力称念。若于此外。则不用心思。随便念念。但具真信切愿。自可往生。 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焚经一事。虽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烧于锡箔灰中。锡箔灰卖于收灰者。将纸灰簸出。而留其锡以卖之。此经灰。不同弃于拉圾中乎。谁肯细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于大江大海中乎。当在家中清净处。具一大锅。或大洋铁盆。下铺箔锭。置经于上。上文加箔锭。以免飞扬。候其火灭。取其灰。贮于新布袋中。又须内加净沙。或净石。净砖。投于江海深处。庶可无过。若不加沙石于内。则浮而不沈。仍漂之于岸上。终遭秽污。焚经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无过愆。锡箔亦不可废。亦不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偏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 净土法门与通宗通教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可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彼明理悟心。唯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印光大师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受报有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另一种叫“满业”。我们这一生当中到人道来投生,人道的引业是什么?是五戒十善。我们过去生中修过五戒十善,不定是哪一生,也许是过去久远劫中,我们修了这个因,这一生当中缘成熟,就到人间来投胎得人身。父母是缘,“引业”才是亲因。得到人身之后,我们知道社会上人很多,每个人的相貌、体质、一生的际遇都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满业”。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是“满业”。“满业”是过去生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这样的一个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