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三)


2015/5/23    热度:650   

这原因就是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咱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报佛所现的报土。这个土对於二乘,就是缘觉、声闻(即阿罗汉),及对於凡夫没有接引之分。你不够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国例如药师佛国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药师经大家看看最后,念药师经最后的感应是什么?临终时药师佛派些菩萨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去。是不是?你念东方,倒生西方了。那是因为东方的,你进不去,考分不够。

所以,我常说极乐世界是一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个学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你就行了。去了之后,个个是没有退学、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个个是博士,个个成就爱因斯坦。所以这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学校。为什么办得这么特别?所以称为愿中之王!极乐世界超过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十方世界之所无。

「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有九品,区别对待,例如不同的班级。万流:上至文殊普贤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以至於动物,都可以往生。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着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着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於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练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

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

尚有邪见,不同於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炼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嗔、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嗔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馀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

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没有了,很遗憾,这就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就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嗔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底下彭居士说华严的念佛,更有殊胜之处。

【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超数量。所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要求生净土,华严以外的这些经,或者有的说十念就往生,或者念一天至七日,(此阿弥陀经所说)。或观丈六、或观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此观经之法)。总之,都没有出乎数量,十念、七日、丈六,多少由旬等。「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你这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包括了。十方,东、南、西、北、四个角、和上、下,十方也都概括在里面了。初发心时,你就这么念,就是离开数量了、超乎数量了。这是一清净的因,这个因最殊胜了。你的愿和弥陀的四十八愿,自然就相合了。就同虚空跟虚空相合一样,没有一点间隔,间开了、隔住了。「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所以不需要等时间,也不需要你跑路,自然就往生了。「还同本得」,往生之后,跟你本有的是一样的。这一切佛的国土是依报,一切佛菩萨是正报,都是你自性所流出来的。所以,到极乐世界,证明了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本有的。

所以,要念啊,要念极乐世界。其他的佛土很难哪。我们初机心力怯弱,大乘起信论,教我们求生极乐,都是依止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根据华严所说的心量去念佛,更殊胜。实际上《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恰好是一部经。华严是大部、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是一体的,有详有略。就广而言,华严最广。【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

这是普贤行愿品所说到了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被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四个菩萨,和无量无边的等等大菩萨,所共围绕。【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

又指出一个问题。文殊、普贤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两位大士,可是他们并没有离开此处,(现在去五台之人,文殊还是有接有送,就是不易认识。可见文殊,不离此处),而显现於彼方。不离咱们世界,而显现于西方极乐世界。随众生的心,而就是在念念之间就出现了。因此,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常转《华严经》,说此经,炽然说、无间说。炽然:如火放光。无间:没有间断,炽然无间。【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

大家要知道,虽然自己文化不很高,对於许多现代的科学不大能懂,外文也不深,这都不是缺智慧;你只要能知道、能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这个法门,没有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没有妙智,连信都很难。没有妙智来观察,没有方法去明心,明心见性,没有方法来明自己心中本来就有的清净之因。一切都是我心本具,「是心是佛」,心是佛就是净因。你才作佛,作佛最后就是成佛。故文殊为首。

但是没有大愿,就不能去圆满自心本有的果实,清净的果。所以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的德有了功效,性的德才显现。所以第二个就是普贤,普贤十大愿王,你要有大愿。【而观音弥勒,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

还有观音、弥勒。观音就是极乐世界补佛位的,弥勒就是这个世界补佛位的,当来弥勒成佛。所以,有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弥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贤,文殊大智,普贤大愿。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补处,将来他补佛位。弥勒菩萨是咱们这世界补佛位的。这么几位,都在极乐聚会,以证明: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无二,没有分别。所以《净修捷要》说:「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毗卢就是弥陀,华藏就是极乐。

弥勒作唯识观,谛观十方都是识心所显现。此识心:阿赖耶识之本体,是圆明的、圆满的、光明的,他证入圆成实性。所以,唯识讲三自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此唯识的最基本概念。三自性:一个是遍计执,因为你计较、执着而有此性。就好像一条麻绳,你看像一条蛇,凡夫都是这个境界。本来没有蛇,而你看到蛇。如认出是麻绳就不害怕了,这叫依他起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这个绳,它的本体是麻,这绳是搓出来的,反着一搓,绳就没了,所以,这个绳仍是一个虚幻显现的像。其本体没有别的,只是麻。你要认识麻,你就不认为它是绳,麻可以做成夏布,可以做成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都是麻,更不会认为是蛇了。这就是三自性。

凡夫都在遍计执里头。修行好的人,就能进一步了;真正到了圆成实,那就成功了。现在讲这一些,也就是给大家指明一切法界、一切依正、一切一切,皆是法身。都是「麻」呀!这譬喻,有很多很深的道理。圆成实性很难直接懂,但通过这个比方,人们容易懂。既然是麻,你还会害怕吗?你看见什么都认这是麻、这是麻、这是麻,你没那么多分别了。如果又是夏布、那又是麻绳、那又是麻线,起了分别。那都是可变化的。本体就是麻,本体就是我们自心、我们的法身。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一切凡圣,一切大地山河,种种国土,都是从这里所流现的。凡夫一妄执,他就有憎、有爱、有取、有舍,六道轮回,什么苦恼都出来了。全身陷入遍计执里头去了。弥勒讲唯识,识心圆明,入了圆成实性,这是什么呢?净土的正因啦!我们也就是要了解这一切。以前讲的东西,就是如此。让我们认识圆成实,原来本有的实相,所以五位里面有弥勒,这是因啦!

观音表果,由於修习如幻闻薰闻修三昧,「反闻闻自性」,后来就彻底把一切能所都灭了,空灭了,生灭都灭了,寂灭就现前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殊胜。於是乎种种的无畏,三十二应,现一切身来救度众生,遍入一切国土,现高的、现低的、现鬼、现神、现佛都可以,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某种身来得度,我就现某种身来跟你说法,使得你愿意跟他谈啦)。这就让大家来成就菩提,这个是净土的极果。就希望这样。大家都成就如观音大士,这样的广度众生、妙用无边。《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给你肯定了,有急难恐怖,你就归命观世音菩萨,你好好念观世音,你好好念观世音菩萨的咒,都可以。一心归命这么念,没有不得到解脱的。急难恐怖给你解除了。所以,这个大士,十方一切处,任何处有人念,他随处都救度。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所以,我们愿意学,就学这个。我们为什么要念观音?不是因为菩萨老救我,保佑我,就满足了。我们主要是要学观世音菩萨,我们也能这样去救度人。起码我们现在应当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助手。我常说咱们不要老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当个伸手派,观世音菩萨,你给我财、给我个儿子、给我爱人、给我平安、给我什么什么。我则像个伸手派,老是往他要,赐给我点什么。那怎么对得起观音?所以我们要当观世音菩萨的助手。现在我们要念佛求往生,就是要实现我们充当观世音菩萨助手的愿望,以至於最后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这是真正求往生的目的。【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忆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普贤行愿品说,往生的人自己见到,自己生在莲花之中,这就是临终景况。多劫的修行,现在大事了毕,我常说咱们都是多生多劫修了,希望今生得到圆满。不再拖下去,轮回六道无有终了。咱们临终时,自见坐在莲中,「蒙佛授记」(这品位比较高,品位低那就花开的晚一点)。佛在授记,你决定成佛。从此可在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无穷无尽的时间里,去利益众生。你有智慧,又见了佛,又入了无生法忍,真正的开了智慧。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能做最究竟最彻底度生的工作。

现在我们也做功德,但难得很纯,一件事情,为人筹划解说,种种种种,就好像庸医开药方,病人吃了还有点副作用,有时候还留点后遗症。我们这就是不好的大夫,像我就是。真正见佛入了无生法忍,所开方子就是最好的方子,就没有这些隐患。

所以,往生就是要见佛之后,有了智慧力,就可以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可以尽无量无量劫做这种事。这多伟大啊!随众生心,你不能勉强他,佛法从来不勉强。不是像外道教徒一手拿着经,一手拿把剑,你信不信?不信,我宰了你。这是强迫式的。佛教从来不知此。观机逗教,看你什么根基,现种种身,来给你说法,让你自己生起信解的心,来救度你。常常有人要做坏事的时候,出现佛菩萨现身,来阻止他,都是摄护你、救度你。或者心里忽然间良心一现,这事不能做,这都是佛放光在救度你、摄受你。这样不久你就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就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

成佛之后度众生,第一件事是什么?怎么度众生?就是「让众生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粗说就是一个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三个自然相融会为一的心。在慈悲愿力之中有大智慧,在大智慧中流出了大慈悲大愿力。要这样的心,所以《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虽然是行善,还是做魔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对於众生的觉悟没有什么好处,只是暂时地得到一点甜头而已。

所以,必须要以菩提心出发,菩提心就有大智慧的心,不妄,不着相。不然,你的心念之中,总是有个我啊!那么,於是你的善行只是有量的,只是福德了。古时,梁武帝盖了多少庙,度了多少僧。自己以为功德很大,见了达摩,他就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你没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为他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修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是个大功德。因为他有这一念之后,所以达摩就直指你没功德,这都是福德。所以《金刚经》云:「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这就没有执着了。

例如布施应该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又一个比喻,用一个实例来说,就好明白了。我把这顶帽子,送给他了。什么叫三轮体空呢?内,不见给帽子的我;外,不见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见帽子。但是我给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给他了。他得到好处,可是我一毫也没有给他帽子给他好处之相,这叫三轮体空。离开外、内、中一切相,这就是般若。我们有时候做事,老惦记着,希望别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给谁,什么什么好处。佛菩萨会给我什么好报?这都把一个无量的东西变成有量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这是本论之用。至於宗呢?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以上所讲,法身报化身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都在这一个名字里头。所以说「华藏入名字」。我们念名字,不是只念个字,而是整个的华藏世界,依正的一切庄严、一切功德,都在里头。所以持名就遍摄华藏依正一切功德,论云「十方三世,当念无馀,不历刹那,成佛已竟」,故云「持名入华藏」。

本论的用呢?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所以论中,处处要发菩提心。本论让你知道发菩提心,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往生极乐是圆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圣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处,国和国之间有国境线,不能越境,从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馀土,还要办护照,没有这个事。所以,「发菩提心,圆登四土」,就是这个论的作用。劝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往生极乐,圆登四土。有圆满之见,你很快就可以从凡圣同居土,上升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到了极乐世界,悟入无生以后,到各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发菩提心。底下才是「随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区别对待。你是学密的、那是学禅的、那是学净土的。但是不管你学什么,你先去发菩提心。有的还要从小乘过度。由於根器不同,所以相机教导他、度化他,让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未来劫多的像海那么多,时间就不可说了。「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往生后也是如此,就做这样伟大的事情。【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华严经》就在这结果了。诸经之王,最后给你指一个归路,就是回归极乐。华严晋朝翻译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译的是八十华严,现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华严,怎么出了个一卷?八十华严翻译好了之后,又进了一个华严。这个称为四十华严,这经知道的人、见过的人都很少,因为没有单印本。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夏师所印三种宝典中的观自在菩萨章,就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里面最末的一品,於是把这一品挪过来补在八十华严的后头,到这才全。四十华严的末一品,补在八十华严之后,於是成为全经。普贤行愿品来,这个经才圆满。整个的华严的结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决宜信入」,应当决定要相信、要入这个门。「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这轮回,过去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因为中国的学问里头没说过轮回;其他的宗教,也没有什么宗教说过轮回。这个很深。现在国外证明轮回的书,多起来了,外国人写的。因为他们重视,做了大量调查,外国人就是认真,喜欢调查研究,他写出书来,证明轮回决定不虚。《净土资粮》的初版、再版举了两个轮回的例子,故事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可是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孩子,两套父母。《资粮》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当这孩子会说话时,对父亲母亲说:你们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亲叫什么,母亲叫什么,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当然不理他。父母不管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说:「求求你,你给我带个信,我是他们的孩子,我在那里,叫什么名字,我父亲叫什么」。他的前生父母并不太远,信就送到了。听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亲是党员,说我做这事不大合适,是干都,身分不合。但听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说,你跟妹妹去吧。两人去了,介绍了身份,主人说,欢迎,欢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头,我把他叫回来。孩子一回来,看到前生的妈妈,抱着妈妈腿就哭了。孩子,他认得妈妈,经过几年,中年人老一点,差不了多少,还是认识。妈妈对於这个转世的孩子,她一点印象没有,认不出来。她还没怎么心动。这孩子哭了一会就站在旁边,就叫:妈,我就是春耕。这一说,妈妈哭了,把孩子抱过来,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於是相认了。前生的妈妈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还要考验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姐妹的毛衣毛裤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来了。他还说怎么死,怎么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谁怎么样,谁又怎么样。途中来了一个大鬼来抓他,他非常害怕。那个时候,他不自觉的,念了「南无阿弥陀佛」,鬼就没有了。父母解释,我们可没跟孩子说这个,他念阿弥陀佛,可能是从姥姥那听来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实在可惜。这次美国和台湾来的一位法师,也说了一件事情。一个老太太修行的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岁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婆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功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牵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这个老太太接受了这个,三年,就这么安祥走了。所以,有智之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轮回无尽,呜呼!苦哉!可悲可痛。轮回虽然是虚妄,就像你作恶梦一样,作恶梦时,你非常害怕,非常紧张,就希望醒。虽然,我们入轮回入地狱是个梦,没醒的时候,你那个痛苦,你就体会那梦境吧,梦里的紧张,那不是很逼真嘛?现在我们就是如梦,要醒这个梦,怎么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办法。

在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华严是经中之王,没有比之更尊、更贵、更殊胜、更圆满的了。所以,称为经中之王。这部经里讲了很多三昧,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华严念佛三昧是王里头的王,极殊胜。主要的内容,已做了一个粗浅的汇报。下面介绍问答。通过问答,可对内容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论上讲了五种念佛,念法身是一、念报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师毗卢遮那是四、念阿弥陀佛是五。这五门是从一门入,还是五门一起入?我们怎么入毗卢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问答又比前面的内容更深入一步。问答说:「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钝。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这样的人,能够「了得自性弥陀」。此「了」字意义很深,不是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说能解决,真正能把这个问题彻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将信将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彻底的「了」,就是彻底的「照」,这是顿悟。彻底的了解「自性弥陀」,弥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六信,要信自。(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从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现。相信弥陀不是心外一个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净土」,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宝池林树、种种异鸟,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够这样单提个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摄无不尽」,把后面的念报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摄在里面没有欠少,没有馀剩。所以说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个念法身,就全够了。这个回答很直接。

对净土宗来说,以上就是所谓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证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浅,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难办到。真能够理念,其馀的就都包括在内了。

然而「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此二句话出《首楞严经》。《首楞严经》中是四句:「理则顿悟,乘悟并消」。在理上(在本体上)就是顿然的领悟。证悟、顿悟,则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灯一亮,黑暗马上就消了。消的过程不需要一千年,这个就是顿法。这个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事上,「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干净。顿法、渐法都是不可执着这一个就反对那一个。实际上都是圆融的,顿中有渐、渐中也有顿。

事上,因为,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的话:虽然顿悟之后,见与佛齐,还有无始以来,旷劫的习气,你得慢慢的消除。这就是事须渐除。宗门还有个偈子:「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顿悟虽然见解同佛,跟佛一样了,可是多生多劫以来习气很深。打个比方,「风停波尚涌」,无明的风不刮了,可是水波还在那起伏,为什么?有惯性。水有习惯,波已经在动了,没有风还会有波,过一会才能停。这就说明了,虽然你契理,开悟了,还有习气同杂念,「理契念犹侵」。所以,事要渐除。这四句话,说明上根利智,理上虽然可以顿悟,但是事上还要渐渐去除旷劫以来的烦恼、习气。

底下又引华严,华严告诉我们:「十住初心即同诸佛」,这是华严最难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个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刚开始的第一个位次。你要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等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把这个破了,才成佛。华严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刚刚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见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诸佛」。这是华严的道理。虽然四十二个位次,在头一个位次,后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比他高;可是《华严经》说,他就跟佛一样了。这就是非常难懂的地方。所以华严说「一位一切位」,证到了一个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处引证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观音忽然得了二种殊胜。教下说这个境界是初住,头一个位子,但是观音能到他方世界现作佛身给人说法。你看,这就是华严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们的头脑是很难理解的。圆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别;虽然有差别,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别这一边,也不落在无差别那一边。我们众生要是承认了无差别,那就都一样了。要承认有差别,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别和无差别同时存在。这个道理在拙着《净土资粮》里面有个很好譬喻,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时间紧了,不多说,大家可以翻一翻。

虽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到了等觉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进修,从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从行、向、地、等觉,不是没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进。这用我们众生的头脑就懂不了。他已经同於怫,他还要长、要进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执着,只许那样,不许这样,就矛盾了。只许平等,不许有差别,这就矛盾。只许差别,不许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别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别,就不矛盾了。一个佛知见,一个众生知见。我们要学佛,从恭敬开始,拜佛,上供等等,这是极初的开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后,就是要把我们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就成功了。所以,没有达到妙觉以前,妙觉就是佛了,不是没有往上升的变化。所以「阶次宛然」。每阶都是十个、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又一个,四十一品无明,还有一品无明,最后把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华严的话,「十地始终」,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时间之内,他所见的佛,有的只见多少百佛,有的只见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见百千亿那由他佛,百千个亿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亿,亿在中国代表过不同的数,有的时候当十万讲,有的时候当百万讲,有的时候当千万讲,有的时候当万万讲,目前这就当万万讲。十地能见百千个亿亿佛,这个数字大得无边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样,要大得多。所见的佛土,也「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国土也有广、有殊胜、有微妙、有不可思议种种的情形。见得佛越多的水平,所见的佛土越殊胜、越广大。不一样啊!所以初住,还不到初地,就同於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见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就是说,上根利智虽然有所悟,还要知道这里头很有差别。【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馀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此土行人」,咱们娑婆世界,咱们当前,中国、地球上的修行人,「纵能伏惑发悟」,纵然能够把迷惑、无明的惑伏一伏,这不是破了无明,无明是一种惑。三种迷惑,见惑思惑是第一种,尘沙惑是第二种,无明惑是第三种。纵然有人修行的好,参禅,上根利智,能把这个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够开悟,「发悟」就是开悟。纵然开悟,可是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在别教来说,真正证无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咱们都背的很熟,都会唱,但不知道悟无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无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萨。

地球上的修行人,纵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就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嘛?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於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馀涅盘,确实涅盘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馀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唯此一事实」,就是这一条路。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窥向上」:仍是对禅宗说的,因为彭居士作论之时,禅宗极盛,禅宗看不起净土。禅宗不光是在佛教里头,居於一个统帅地位,就是儒家也无有不看禅门书籍的。当时一个人,若不习禅,就觉得自己没有水平,说话不文雅。若不懂禅,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不足。禅宗里,你粗粗的看到一点向上的气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还没有断。赞《金刚经》的偈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头一个就是要断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这是很粗的信。真正信的话,要把《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是你自心所现的。你本人,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分别。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这么说的,我怎么敢不信!可是,心里头还有点:「这是怎么回事?」,这就叫疑,你没有断这疑。要断疑,才是真信。所以,极细的纤疑,都永远断了。刚才讲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於佛,这个你信不信呢?脑袋中仍有:这怎么回事?那么这疑情就仍存在。这就是「粗窥向上,未尽疑情。」

那么怎么办呢?底下就指示道路:(1)「专一持名」,粗粗知点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给我们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一持名,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2)「翘勤发愿」,殷切、勤常的发愿,愿同生极乐国。欣慕弥陀与极乐之心,应「如子忆母」,像孩子想母亲一样。并应「毕命为期」,念佛和发愿应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直到生命终了。「加以教观熏修」,这是要念,要发愿之外,还要读大乘经典,「助发胜智」,帮助你发生殊胜的智慧。上次说过,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目耳鼻舌身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八识转为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长自己智慧。念佛发愿是感,发智成佛是应。感应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应道交,功无虚弃」,用的工夫,绝不白费。

「斯则全凭一念」,彭居士回答这问题了,就凭这一念,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便摄诸门」,就把以前的五种,都摄在里头了。不但摄这五种,六度万行,一切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法师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摄尽,没有遗漏。所以,我们要依这个教言。

台湾一位法师他谈到国外的一个实例,一个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杂,这也学学,那也学学,后来有人就劝她说这样不好,应专修一门,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佛。这老太太就改了,就专修净土。改了之后,只是三年的时间。这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老太太不出来,推门进去(国外老年人的房间不锁门),一看老太太坐在床上。一看,没气了。再一看,遗嘱写好了,在腿上。再一看,儿孙的孝服都做好了,写了名字放在床上。事前她早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很从容镇定,把这些事都办好了。别人睡觉,她就缝这些孝服。吉祥往生,端坐而化,一共就三年。这是专一的好处。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着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着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那就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於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和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三皈依不清净了。临终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於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切忌回头转脑」,回头转脑见禅宗的公案(注),时间不够不说了。总之,不要徘徊观望,这又出点什么,那又出了什么奇异功能。现在一个最出名的大气功师,不说他的名字了,是上海开山的气功师。后来得了前列腺炎,小便不通,中毒,一天就死了。他修气功,应当是通的,他怎么不通呢?所以,我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摇摇晃晃,走走停停,而是要勇猛前进,一往直前,这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所贵的专一持名。

〖注〗回头转脑马大师见僧下垲,乃召曰:「大德。」,僧回首。大师云:「从生至老,只是者汉,回头转脑作什么?」。僧言下领旨。

《古尊宿语录》卷卅二。【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

第二个问题,你要是提倡念佛,净土宗有很多经。你干什么要主张华严呢?这合辙吗?【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大乘方等经典。言大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一。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净土经中,《无量寿经》是第一经。《无量寿经》一上来,是序分诸大菩萨的聚会,序分中诸大菩萨怎么样呢?共同点呢?来的许许多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些大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讲《华严》没错。讲《无量寿经》,来的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华严讲到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不一致了吗?这第一个论点。

第二,行人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不管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二句话。你要往生,这是必须的。三辈往生,不落边地,都得发菩提心,都得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稍微广一点。蕅益大师劝参禅人说:你并不需要把你的参禅换成念佛,你只要把你功德回向净土。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扩大一点,参禅也可以,你持咒也可以。蕅益大师闭关,闭的是往生咒的关。但往生的正宗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又有一个比方。咱们考大学,你高中毕业考大学,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等於高中毕业考大学。修其他,你持咒修密参禅念经,也都可以往生。这是什么呢?这是同等学历,没有高中毕业,你有同等学历,也可以报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个大学里头,班上问问,多少是高中毕业生,多少是同等学历呢?当然是高中毕业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数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他。有的人就绝对了,认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备高中生的同等学历,难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边工作,一边还自修,还要无师自通,难,但不是不可以。

一个共同点,是发菩提心。所以,要智慧。菩提心初步得「大」智慧。这「大」,是绝对殊胜的意思,不是个儿大。「大」智慧、「大」愿力、「大」慈悲,三者自然结合的心叫菩提心。所以,你需要智慧,要往生。

《无量寿经》弥勒和阿难都是当机,前半段是阿难当机,后头是弥勒菩萨当机,当来的佛,下面一个佛就是弥勒菩萨,还是净土法门。《无量寿经》中释尊对弥勒说:弥勒,你看到边地没有?怎么其中的人不是莲花化生?不能见佛?《无量寿经》里说:他不了佛智。不了佛的不思议智,不了佛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这不了解,纵然修功德、念佛,还只是胎生,不是莲花化生。这个胎生不是父母所生的意思,就是你生的是边地,不是在九品莲花池内出生,这叫胎生,不是真要需要个父母。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没有世俗的这些事情。所谓胎生者,只是不能见佛。所以,这么来看的话,你要有这些智慧,不然怎么了解?怎么能发菩提心?所以我常说,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是与别的法门相比,这个是最容易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个法门就好像悠悠忽忽轻轻松松闹着玩似的,就能往生,这就错了。还是需要「翘勤发愿」,「翘」是殷切坚贞,「勤」是勤奋不懈,还要读诵大乘。

所以要登宝莲花,登不退地,必须依文殊的智。文殊的智慧第一件事,前头讲过了,就是一心三昧,一心亿佛,专持名号。要有文殊的智慧,要有普贤的大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回向往生。所以,要往生,要依靠文殊,依靠普贤。那么,华严不是正好吗?华严的三圣,文殊、普贤就是左辅右弼,正当其教。观经上品上生,一定要读诵大乘。大乘方等经中谁是第一?华严是第一,华严是最尊、第一。因此,他就回答了,弘扬净土,为什么引用华严。【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法门而能普摄?】

「华严法界,密义重重」,华严讲一真法界,后头又讲四法界等等,(清凉国师将之分为四法界)其中密义重重无尽。「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修多罗即经卷,以无量经典作为眷属,一切经典都是《华严经》的眷属。是这么深奥,这么广大,你怎么就用一个念佛法门就能包括华严无尽无边深奥的内容?能普摄吗?华严这么广大,这么深奥,就能用一念佛法门包括无余吗?【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

答云,诚如你所说,华严教义很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但初入道的人,求成佛,定要有一个方便。粗浅的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要有一个办法,这办法是大家做得到的,好做的,才行啦!不然那么广大,从哪里入呢?有一个方便门,入了这一个门,你就能透彻,进入到无边的法界。又引证华严经的例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人在观音菩萨旁画一小孩,(现在承德的善财童子画的是一老头,最特别了。)童子,菩萨有时称童子,如文殊师利童子。不要把他一定认为是个孩子,就表示其心是赤子之心,所以,称为童子。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一个毛孔里头,他走过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那么多微尘的世界,这多么广大的世界啊!不可说不可说,多得不得了的佛刹,佛刹里有微尘,像微尘那么多的世界都走过了;可是没有出普贤菩萨一个毛孔(以上表空间),而且是「尽未来劫(表时间),念念周遍无边刹海(表空间)」。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一个念佛法门能包括全部华严经。那么多不可说微尘数的佛世界,那么长久的多劫时间,不是在普贤菩萨一个毛孔里头都包括了嘛!这就是华严的特点。我们难懂就在这,我们是在错觉之中,认为:大的能包括小的,小的就不能包括大的。华严是小的可以包括大的。多就包括一,十个手指头包括每一个手指头。要说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这脑子又不行了。(请问如何在手上画出一个手指与其它部份的分界线?不能啊,掌上之指,彼此相连,是一整体)。一里头有多。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钟有六十秒,一小时有多少秒,这好懂。一秒里有多少小时,多少年,这又不好懂了。这一种只承认大的包括小的,长时间包括短时间,多包括一,正是咱们众生的执着。因此,在其实的本体之中,没有这些。所以,在华严经中,一就可以包括多,一个芥子就包括须弥山,一弹指就包括多少劫,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为什么顿教一弹指成佛?因为三大阿僧祗劫与一弹指平等平等。长短大小久暂一多等一切平等。华严的「十玄」,非常难懂就在这。大家一时懂不了,不要紧,反正是先听一听。听一听也永为道种,因为这是佛的智慧。这念佛也如此。一个念佛法门就包括了华严无量无尽的法门。因为这一念本来就离开数量,不是任何数量所能局限的。底下又引杜顺的话。【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杜顺是唐初高僧,他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杜顺着法界观,当时,有一个人从杜顺那里到五台去参拜文殊。到了五台,看见一老人。老人说你干什么?他说我到这来参拜文殊。他说,你真傻,文殊在你那里,你到这里来找文殊干什么?他说,那谁是文殊?答:杜顺和尚是文殊。那赶紧回去,回去晚了赶不上。说完,老和尚不见了。赶紧回去,杜顺和尚已在前一天圆寂了。古时候,这种情况只有在大德最后时刻才显露,一显露就不住世了。不像现在有些人,尽说我是什么、什么的。这里头跟古德就不同了。   

杜顺和尚讲了三项。一个是真空门,真空门就是「简妄情以显理」,把咱们虚妄的情执都抛开,显现出本体,理就是本体。破了妄,显现出本体。这个是什么法门呢?就是前头讲的念佛法身。念佛法身,那其馀的一切无非法身,分别的妄情便没有了,唯一显露的是法身。所以,禅宗有此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性的光明独耀,「孤立无侣」,没有什么可以作伴。根与尘全脱了。就是离开妄情以显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灵光独耀,那就行了。第一个是真空门。

第二是理事无碍门。真空本体是如此。但是还有事,还要度众生。度众生,众生在事相里头,就必须有佛的国土,有世界,有种种,来摄受他们才行嘛!理和事要彼此无碍啊!「融理事以显用」,把理跟事融会在一起,以显妙用。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有极乐世界,我们就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进修,以至於成佛。这就是用,用里头就有事了。极乐世界就是事。所以念佛功德,念报身佛,念极乐世界。我们临终所能见的阿弥陀佛的报身。程度高的人临终来接的是报身佛,程度低的人来接的是化身佛,再程度低,就不能看见佛来接,是梦见佛来接,也是往生。

第三,周遍含容门,遍满一切法界是「周」,遍一切处是「遍」,「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佛殿内三个灯,这个灯也照,那个灯也照,这个灯的光遍满大殿,每个灯也都如是。每一个光都遍满大殿,光和光之间,这个灯的光包含那个灯的光,那个灯的光包含这个灯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就周遍含容了。「摄事事以显元」,一个事把一切的事都摄在里头了,以显此本元(本体)。这是什么呢?即「念佛名字是」。念佛名字,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包含一切,周遍一切,无所不具。所以,念佛为什么有那么大功德?你若能接受华严这个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这一句佛号里头。所以,你念这句佛,就是全法界。咱们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华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里头,你持这名字,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你要相信持名入华藏,你先要理解,华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里头了。所以不要老在回头转脑,找找这,找找那。干个什么,单修某个法。干那个事,又修那个法,忙不过来。

又举一个例,当时浙江大旱,老百姓找莲池大师,请求大师祈雨。莲池大师说不会求雨,找别人吧,我没有求雨的法。这些人只相信大师。大师说我就只会念佛。众人说只要求雨就行,於是到田里来念佛。拿着木鱼,走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念。走了一边,倾盆大雨下来了。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里头。若是必须会个求雨法,才能求雨;会个治病法,才能治病;会个驱鬼法,才能驱鬼;那就忙不完了。【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

清凉是唐代国师,他见到普贤行愿品了。所以,到他这时华严才圆满。杜顺没见到,只见六十华严。贤首见的是八十华严。(所以华严称贤首宗。)等到清凉国师,他就见到全部了。清凉把他着的疏,分为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即入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见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见得肯做。一心去念佛,不杂馀业,不杂其他的所有别的事业,这就入了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见得有人肯把它做到。做到了之后,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都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  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种殊胜的大用,一齐都显现了。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前几年,南方有个比丘尼,死后火化,天灵盖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修行人,真实修行,有很多殊胜的境界。「是心是佛」,指我们本来是佛,「是心作佛」,指我们起心念佛,於是大的妙用就显现了,这就理事无碍。心本来是理,念佛,度生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圆融无碍。寂而常照,虽寂静无动,可是在「照」,虽然在照,什么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无所动,照而恒寂。无念,而一句佛号朗朗现前;念佛而一心无动,万缘齐放。这是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就不好懂了。刚才说小的包括大的,短的时间包括长的,重重无尽,相入相摄,无穷无尽。如两镜对照,这个镜子照那个镜子,那个镜子照这个镜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没完没了。你拿两个镜子相对照一下,试试看。「非佛非心,神妙不测」正显不可思议。不可思,头脑没有用了,不可议,舌头也没有用了。所以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前云「摄事事以显元」,从事事无碍以显本体,此神妙不测的法门,即是------念佛名字。【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观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所以一个念佛法门,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全都可以入。因为事事无碍,所以你这一念的功德,包含无尽,一切具足。非心非佛,神妙不测,无所不摄。所以,这个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毗卢遮那是法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华严讲的毗卢遮那,就是释迦牟尼的本身,也就是我们的本师。他指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师没有说你们都是我弟子,只能留在我的国土中。咱们的本师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导引。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回家了。游子回家了,在外头流浪,流浪汉苦极了,酸甜苦辣都吃够了,这一会又到了母亲跟前,母子又相会了,所以极乐是归宿。

「既观弥陀,不离华藏」,既生极乐见到弥陀,但根本并没有离开华藏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也如这个灯光,遍满整个大殿,它并没有局限在某一部份,极乐世界是遍满法界,华藏世界也是遍满法界,互含互摄,难思难议,不是众生我们这种妄情所能推测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家珍具足」,你才知道家里的宝贝都具足了。「力用无边」,你可以分身到无量国土去度众生,去演说妙法。到这时候,你说法才真正能给众生真实之利。就像咱们所说的,往往有片面性、有误解,有的时候,甚至於还含点毒素。说是说法,有的时候还不免放毒。若真正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悟了无生法忍。你可以分身到尘刹,不是在一个大殿里,可以到无量无边的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给众生真实之利。可见「不入此门,终非究竟」。不入到这个门里头,总不是究竟。

这就回答,为什么一个念佛法门能把华藏的一切经卷的深奥意思都包括了。杜顺和尚的三方面,清凉国师的四法界,念佛全摄,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不能全理解不要紧,只要知道结论就好。就是这一念,就这么殊胜。家珍具足,如极贫苦的人忽然回到家里,没想到自己是大富长者。信都不敢信,想都不敢想的事,这时候,都成了你的了。这是譬喻,法华「家珍」的譬喻。【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方山就是枣柏,就是李通玄。李通玄是居士,佛法里头居士的成就很不低。李通玄他在五台要着华严论,找个地方,老虎替他背经包,给他找个地方,泉水就出来了,自然有二个女侍者来招呼他,给他作饭洗衣。没有灯光的时候,眼睛放光,来着华严论。又叫枣柏,李世民的本家,亲属。为什么叫枣柏?因为对他很尊重,不说他名字。他一天就吃十个枣,柏树饼,把柏树叶压一压就吃,吃的非常简单。

方山着的华严论,说他方净土,是权不是实。法华讲二乘都是权教,都是化城。阿罗汉,不是究竟,是化出来一个城市,接引你,你还得前进要成佛,枣柏认为他方的净土,都是权,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问说:方山是这么说,你现在论得这么殊胜,怎么去圆融会通?也就是说,彭际清的主张跟枣柏不一样,跟后代很多大祖师也不一样,原因如下:【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馀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馀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

教下分四土。第一是常寂光土,佛所居的地方,遍于一切,佛的境界。第二是实报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三是方便有馀土,是阿罗汉、辟支佛所居的国土。第四是凡圣同居土,凡也居在这,圣也居在这。同居土,凡圣交参,凡也有,圣也有。

同居土:有的国土是清净土,有的国土是秽土。秽土就是污浊很脏的土,咱们这土就是同居秽土。丘陵、坑坎、垃圾、厕所。人心这么恶,动不动就是杀,就抢劫,唯利是图,这是秽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净土,不同在这。但都是凡圣同居,便利之处就在这,你虽是凡夫,你可以去。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一个是污秽的,一个是清净的。

咱们地球上的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所以,必须得专念,总要把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专念」,不能东也念一点、西也念一点,什么也不熟,问题一来就全垮了。要做到,旁边一个炸弹爆炸了,烟已经冒了,马上就要响了,马上就要死了,在这个时候,你这一句咒,或你一句佛号,能念出来,这要心里面有,才能成功。若一害怕,我的天啊!我的妈啊!完了。所以,要熟到这个程度,你不专一,怎么能熟?危难来了,哎呀!我是念观音菩萨好,还是念释迦牟尼佛好,还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来救我吧!等你这一想,炸弹早就把你炸死,完了。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行,观世音菩萨也行,释迦牟尼佛也行。但要养之於平日,才能用之於临时。平日没有这个锻练,不是很熟,「不等想就来」,不到这个程度,到急的时候不管事。以专念的力量,修诸功德,回向西方。至於「惑业未断」,还有很多惑业,仍是凡夫,就生同居土。所以,绝大多数咱们现在往生的人是属於这一类,已经很难得了。

欣厌之心要切,欣慕极乐世界,厌离娑婆世界。对於娑婆世界的种种,进一退九,退缘这么多,愿意早点离开,但不是永远舍弃它,往生之后,还可以再回来度众生。所以,念佛偈「九品菩萨为伴侣」,弘一大师和夏老师都改了一下,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不在极乐世界跟一些菩萨作伴侣,不回来了。要赶紧回来,见了佛之后,马上回到这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啊!欣厌的很切,「粗漏渐除」,漏就是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中,见思惑是粗的,见思惑慢慢就除掉了,闻法也增进了,这种情况可以生到方便有馀土,超过凡圣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十大愿王的愿做自己的愿,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实报庄严土,菩萨的地方。生实报庄严土,要破无名,破一分无明,分证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证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好多情况,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的境界,你认为一切还都是权(权指权巧方便,不是真实),有这些分别的时候,就是住权乘者,於是一切都「权」了。你生到那里,都也成「权」了。可是要明白自心实相的人,一切都「实」啊!也就是法华所说的阿罗汉是化城(是权法),可是法华所说的化城,也没有出自心以外,化城在哪?你不还是自心所现吗?既然都是自心所现,「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布袋和尚的话。(咱们现在山门供弥勒菩萨,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这句话是布袋和尚的话,也就是弥勒菩萨的话,「一切无如心真实」。总而言之,一提到唯心净土,这就好像不真实了。其实,人不知道,没有再比心更真实的。化城也不外于自心,都「实」了。所以,一实就一切实。这也是华严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都是超乎咱们的情见。像这个经的极乐世界完全具足华严的一切。试问怎么能说净土是权法?

【方山着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剌。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在方山枣柏着论时,在唐初,(行愿品到的时候是武则天时代,中间经过两个皇帝)。末卷没来,所以,他所根据的不是全部的华严。於是就跟其它经文就有冲突的地方。以他那么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给他找路,但经不到全,他着的论还是不能圆满。所以,要知道「圣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从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严先是破妄显真。后来就会妄归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们起种种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么呀?波的本体不就是水吗?所以,到这个地方,幻跟真,从他们的本体来说,就不是两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但这都是幻相,本体都是真。到了本体上,生灭就离了,自他也不二。这个波和那个波看起来是两个波,这有一个波,那有一个波,不是两个波吗?其实,它一样,都是水,它们同是一个体,相连着的。波和波也不都是相连一体的水吗?北海,这一个波,那一个波,两个不都是北海的水吗?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无生,波灭水亦无灭,所以就离生灭了。一念圆融之心,就遍满法界,这才是一乘中道了义的教。底下又解释方山的功劳。【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方山着论的功劳,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觉」,刚开始踏上第一个位子,就成佛了。就是华严的话,「一位一切位」。他着华严论要紧的就是讲明这个问题---初住就成佛。教下这样说就不容易。初位,圆教初住是到什么水平?见惑、思惑都尽了,尘沙惑开始也去掉一些,进入到圆住,疑云破了,主要是无明破了,无生法忍开始证了,相当於别教的初地。天台宗判教,判为四教:藏、通、别、圆。别教是专讲大乘的,别教的初地菩萨等於圆教的初住。

不要说成佛不成佛吧,就说到了圆教初住,或说别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就譬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宝座一样。纵然你说本来是佛,初住又有什么?可是你知道,你如没有善巧方便,不能证得,你还就是你啊!所以,这个很不容易,达到圆教初住谈何容易。你虽然有所理解,不能证到,还是落空。

何如行愿品末后说,有深信心,念十大愿王,你在一刹那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了,都是阿裨跋致。从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这一下子,就不退转了,就是阿裨跋致。真是「至圆至顿」!念佛法门是圆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有人批评我写的东西,赞叹净土宗太过了。其实,我都是根据古人说的。不但是圆教,圆教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你就看这个,一刹那就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不退转了。现在我们幸而遇到完经,有了普贤行愿品补进去,华严就完整了,咱们能够遇着了。「因缘非浅」,是很深的因缘,如衣服里的宝珠都在,咱们都发现了,不必徒劳,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劝诸位高明之士,咱们都同心信受这个法门。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观弥陀。】

修华严观,生华藏世界,何必要去极乐世界呢?【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馀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答曰,灵干所生何处,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见弥陀,就是直生华藏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华严经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教他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这样一个大德。「后有龙树」,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因缘很好,这里提一下龙树。龙树菩萨是印度人,是中国佛教八宗的祖师。中国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实宗、具舍宗,此二宗为小乘。其馀的八宗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最奇特的,他是禅宗的祖师,传衣钵的。密教的祖师、唐密、东密都是修龙树菩萨传的法。他在印度打开一个铁塔,进去亲见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亲见传授他的法。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大家很有缘。

龙树菩萨往生,释迦牟尼佛给他悬记,将来五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一个千圣同行的轨辙。「不遵佛敕」,不遵佛的命令,自困於歧路之上。「是则名为可怜悯者」。佛这样大慈悲剖心沥血的教导,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怜悯的人。底下又举一例。【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花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着眼。】

宋朝有个人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华严世界,「洞彻湛明」,通达、干净、光明。「甚适我怀」,我心里头很喜欢,我要去了。最后,他赞弥陀。「无边刹海海涵空」,无边刹海,海就包括空。「海空全是莲花宫」,全部都是莲花宫殿。「莲宫周遍遍空海」,每一个莲宫又遍满虚空,遍满一切海,重重无尽。「空海独露弥陀容」,这么多的空和海,单独露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的金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的。「难觅难拈水中月」,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来吗?「绝非离句如是身」,咱们都在四句里头。四句是什么?「是」是一句,「非」是一句,「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非」又是一句。就此四句,咱们总离不开这四句。要不就「是」,是一句。你说「不是」,是一句。「也是也不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不是」又一句。总在这四句,你反正离不开这四句。这四句就是百非,一百种错与这四句是一致的。所以,离开四句,离开百非,才正确。而阿弥陀佛身就是绝非离句。以前,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问我,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答曰:「离四句的有」,跟这一致。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绝句离非。「如是感通如是说」,是依这样的感通而这样说,不是空理论。

「我与弥陀本不二」,我与弥陀本来不二。你看,修持到这个地步,信心就真正显现出来了。我与阿弥陀佛本来不是两个,由於「妄觉潜生忽成异」,由错误,产生一个妄觉,不知不觉怎么就成异了,成了二了,就有迷有悟也就有轮回了,真是冤枉!「从今扫尽空有尘」,现把空和有的尘垢,都扫干净。「父子天然两相值」,始觉合於本觉,父和子自然相会了,我和弥陀就不二了。

「誓修三福勤六念」。三福是观经上的话,要修三福。三福是「一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受戒必须持戒,不犯戒,这才是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誓修三福勤六念」,六念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师、念天。天要修十善。杀盗YIN是身三,口四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是贪嗔痴。这些都远离,修十善才能升天,所以,升天也不简单。「身口意业无瑕玷」,身口意三业没有玷污的地方。「我今以此念弥陀」,我今天就是这样来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我见不到弥陀,绝不罢休。说完此赞,随大家念佛,念了几百佛,念观经念到上品上生,他就合眼闭口端坐往生。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所以,你看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到底是同是别啊!他要生到华藏,可是他见的谈的都是弥陀。这就答覆了,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着眼」,有智慧的人,需要着眼啦!

叙文是清王文治居士作,他是探花,大书法家,用墨很淡,号淡墨探花。是很有智慧的佛教居士。他原来修禅,后来皈依净土。他白天办公,晚上就在蒲团上一坐,跟老僧一样。他做了一篇序,现时间所限简介如下: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众生不叫觉,众生不觉悟怎么叫「觉」,不觉、迷了。因为无始以来,念念相续,就是妄念的相续,这些妄念就是不觉、迷呀!佛就是觉,不同就在这。佛是觉,咱们是迷。念佛三昧者以觉摄咱们的不觉。佛是觉悟的,以佛的觉悟来摄受咱们的不觉悟。什么叫念佛三昧呢?就是拿觉摄我们的不觉,我们入到了觉海,正觉之海,就是三昧。华严有一切诸佛的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华严不是叫大方广吗?「大」莫过于是。说他「大」,没有比念佛三昧更大的了。说他「方」,也莫过于是。说他「广」,也莫过于是。

等到彭际清这一篇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叙中说「必待此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说法,广导群品者乎?」对於这个论称赞达到极点了。华严虽然经过很多祖师着很多很多东西,但要等彭际清这个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看来这是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使得彭际清居士,能这么说法,来广导众生。

我们引用王文治,淡墨探花的序,作为对这个论的赞叹。

篇末附言:

本讲记前身乃录音带,经整理成文,共有二稿:(1)净土法门法师门人台湾大学教授谢清佳博士录,(2)北京余居士等录。二稿作者,均发殊胜菩提之心,为续佛命脉,普济群萌,不辞劳苦,不厌繁琐,专诚笔录,令人钦仰,特于篇末一并致谢。念祖以第一种为基本,并参证第二,进行校订修改。但此论精深广博,讲解校订,两俱匆匆。疏漏必多,错误难免,敬乞棒正。

又本书由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顾秋芬、鲁翠英小姐等人协助打字排版,特此致谢。

1990年11月23日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说人家坏话,是破坏自己的纯净纯善。你爱说人家坏话,也让别人对自已提高了警觉,吃亏的还是自己。你不说别人过失,别人都尊重你、别人都欢喜你,都愿意跟你做朋友。而且别人纵然有过失,与你有什么关系?不但不要谈论,而且最好不一要把它放在心上,否则我们的心就被污染了,这个实在是非常冤枉、非常愚痴!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