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复范古农居士书
2015/5/23   热度:294
印光大师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印光大师复范古农居士书(二)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 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只,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徵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 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若是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 《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问,原答颇不中理,光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雄者,即令鸡孚,亦不生子”,何可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 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以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 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愿阁下不惜广长舌,以因果报应为转烦恼生死成菩提涅盘之一助,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要想在这一生道业圆满成就,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把握,一定要严守五戒十善,一定不要去犯,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我们 一定要知道,如果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我们就是凡夫,这是迷,没有觉悟。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的和平。真正觉悟的人,彻底觉悟“一切法无我”,对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不会做,他不会说,他连想都不会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