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2015/5/23    热度:232   

净土法门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整理

各位同修:这次讲经法会选的是《楞严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古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在大乘经论中常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佛讲到《法华经》时,又说一阐提也能成佛,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才把佛法讲到究竟圆满,所以说成佛的法华。

大凡佛教经典传到中国,皆由印度高僧大德或居士到中国传教带来,另有中国学生赴印度留学返国时带回。这些留学生在印度都没有见到《楞严经》,因当年执政的王朝视此经为国宝,不准流传到外国。唐朝时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帝法师,曾先後两次偷运此经出国,皆被海关查出受阻,最後他把经典抄在很细的绢属之类的东西上,将手臂剖开,放进去,等伤口长好,偷运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之後,再回到印度接受该国政府法律的制裁,其运经过程,艰难如此。

隋末唐初天台宗大德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发明三止三观学说。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说:三止三观与楞严教义颇为相似。智者大师闻後,很希望《楞严》亦能早日传到中国,於是在天台山筑了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翻译此经是在广州,参加人数不多。当时武则天的宰相房融,因犯过失被贬到广州作地方官,恰好有此机缘参加译经工作,担任笔录。他的文章最好,若以文学眼光看,佛经文字之优美,首推《楞严》。

世尊讲此经时说出五个题目,其题名是: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译经大德就五个题目中取十九个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作为本经中文译本的经题。我们现在分为七个段落介绍:

一、大。大是赞叹之词,此大是无限的,非相对的。大即众生心,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心很难解释,佛家说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非两个心。觉了是真心,迷了是妄心。妄心只局部起作用。九法界众生迷悟程度深浅不同,迷的重的是地狱众生,迷的轻的是菩萨。世间指六凡,出世间指四圣,十法界全是由心变现出来的。《华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性字指本体,心是体,十法界是现象。觉悟之後,其心必清净平等,绝无人我是非。一切万法皆是心性之流露,《华严经》称之为一真法界。其他经典有称之为实相、佛性、圆觉、真如,本经说如来藏,所指的都是这一个心。佛说了这麽许多名词,其用意是教我们不要执着。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执着。

十方无尽,空间无限大。三际莫穷,三际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与时间就是十法界的本体,本体就是我们的心,乃无限大。十法界怎麽来的,以及宇宙人生之真相,现在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研究摸索,迄无结论。这个问题唯有《楞严》说的最清楚,讲的实在透彻。《楞严》虽只有六七万字,有其相当深度。语言有限度,讲不清楚,表达不出来。思维范围虽广,亦无法达到其究竟。离开言语思维可以领悟,但也说不出来。《楞严经》可以引导你入这个境界,达到亲证的程度。这种修成的功夫谓之首楞严大定。得到以後,一切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前因後果,来龙去脉,你就都明了了,这叫作开智慧的楞严。

《楞严经》一开始有一大段经文叫七处徵心,世尊问阿难,你的心在那里。阿难很聪明,他说了七处,但都被佛否定了。他才承认自己是迷惑颠倒,佛就在六根门头指出真心的体用。在迷为如来藏,悟了谓之修证了义,了是明了。念佛法门是了义中之了义。经中说修楞严大定,举出二十五位菩萨作代表,均各证得明心见性,二十五个方法是大类,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方法修楞严大定,在二十五个法门中称为第一殊胜,修学圆满之後称为首楞严王。

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秘密不是好事情,总是见不得人的事。佛家讲密是深密,有高度圆满的智慧才能明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密因,依此方法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证到事一心不乱,你可以理解少部分,证到理一心不乱,你可以明了大部份,但不彻底,等到成佛才能彻底明了。二十五个法门只有这一门最合乎我们的修学,其他法门虽好而门槛很高,我们修学不能当生成就。念佛法门最适合於此时代的众生,智浅福薄,障碍又多。但是单单死在名号之下也不行,应以佛号为正修,还要有助修,如观经之三辈九品,修三福,以及普贤十愿。念佛不能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能没有慈悲心,不能不修十善,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总目标,称为大行。如来果地上所得的定称为首楞严大定。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这一个经题已把教理行果四项都包括进去了。

二、佛顶。佛顶是比喻,表此法门的殊胜微妙。佛顶与平常人不一样,佛顶有一红色凸出来的肉髻,能放光,无人能看到,故称为无见顶相,乃三十二相之一。华严法华如佛全身,楞严经如佛之顶,显示圆顿尊妙,在所有佛法中为最殊胜,依此法修乃直趋成佛之路。

三、如来密因。如来密因即指正因佛性,依涅盘经说:「正因佛性是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这就是指本性而言,此乃人人本有,个个具足,惟凡夫迷而不自知,《楞严经》上指的二根本中之真本。两种根本,在凡夫是生死根本,迷了就显出生死轮回。在佛菩萨是菩提涅盘根本。我们六根都离不了他,山河大地及一切众生都是他,这话听起来很不容易了解,外界山河大地人物与我们有什麽关系呢?当你在梦境中,山河大地人物从那里来的。梦是心现的,整个心化成梦境,不是外面有什麽东西跑到梦里来的。能变的是心,所变的是虚妄之相。作梦时有山河大地,醒了都没有了。然而真心所现的一切境界相,似乎时间长一点,因其有相续相,所以你不感觉刹那生灭之现象。

《楞严经》中佛教阿难在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上去作功夫。顿悟後乃知六根即真心本性起的作用。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嚐,在身叫触,在意叫知。见闻觉知是真心的作用,迷了的时候还是起作用,不过悟了的人起作用永远不迷。迷的人第一念是真心,如第一眼所见,第二个念头起分别,夹杂有好丑善恶就迷了。离开一切妄想执着,还是看的听的都清清楚楚,所以见色闻声不要分别执着,不起心动念即与佛菩萨完全一样。佛在世时有人向佛请教各种解不开的问题,佛立时答复,毫无思考。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後得智。以妄想执着研究佛经是把佛法当作世法,永远不会开悟。

正因是本性,了因是真实的智慧,真智与事实真相完全符合,绝无一丝毫差误,方谓之实证。如为推理所得,就靠不住了。一般人认为修禅修密都不能不读《楞严》,其实修净土更不能不读《楞严》。大约在民国五十一年,我住在圆山临济寺。有一天几位台大学生同一位老师,(日本人、台大客座教授),来找我谈佛法。这位教授问我平时修什麽法门,我说平常修念佛法门,主修《楞严经》。他又问一句,楞严与净土有什麽关系?其态度还似乎带点傲慢。我一听就知道他不通。我反问他一句,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与净土有什麽关系?问得他无言可答,颇为尴尬。这两位菩萨是西方三圣。《楞严经》最重要的经文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楞严经》与所有大乘佛法均有密切关系,任何宗派均不可不读《楞严》。文殊菩萨检选耳根圆通为明选,其实暗中是选念佛。二十五圆通排列顺序,未选上的是按顺序排,被选上的列到最後。这同唱戏一样,最好的戏排在最後作压轴戏。《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排在最後的是两个不是一个。耳根应列第二而列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念佛法门是见、根大。他应在弥勒刖面,但现在把大势至列为第二十四,列在弥勒之後。文殊选念佛是契法界众生之机,观音耳根圆通是契此娑婆世界众生之机。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主修《楞严》。我对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讲《华严》才完全了解。

四、修证了义。因信起观曰修,即以观行为修,非历事造修。以解悟为证,非历位取证。观是禅宗所说的观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迷谓之观照,不起心动念无分别执着谓之观。有善恶是非取舍即不是观,不是由经历位次一步一步修得来的,修行到达一定的标准就会起作用,即获二种殊胜,一为上与诸佛同一慈力,其最大的力用是救护一切众生,对自己能除一切灾害。二为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其能力与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自然能感应道交,佛菩萨不可思议感应,其能力是由证了义得来。虽说得来,而实际上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德能作用,性德必以修德才能显发。

发三用第一是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只是大类。凡夫有个错觉,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相貌,有人问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问这话的人对佛法一定是外行。真正证得修证了义无相貌可言,可随类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无妄心妄念分别执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可现种种身,天堂、地狱、畜生、饿鬼均可现同类身。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自性迷了,这种能力就失掉了。佛法修行无论那个宗派,修行枢纽都在禅定,也就是修清净心。第二是十四无畏,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样样明了,在任何场合没有畏惧之心。佛在世时对任何问题均能详细解答,没有人能难倒他。有人认为大学者对於琐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有人问佛牧牛的问题,佛也给他说了一套办法,大藏经里有一卷放牛经。第三是四不思议,也是证了义之後发三用之一,这种情况,修行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议乃佛家术语,谓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议,二众生不可思议,三龙不可思议,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用根不用识,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众生根性不同,楞严修行法门分二十五大类,文殊观察世间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时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全是讲经叫大家听。春秋时代,孔老夫子亦以讲说教学训示弟子们。所以文殊菩萨选择法门时,教我们用六根,不用六识,特选耳根,最契合众生之机。古时人老实,尊师重道,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现代人不如古人,对任何人所说都打一个问号,所以现在人一生所学是知识而非智慧。知识与智慧有很大差别。你仔细研究《六祖坛经》,六祖没念过书,开悟之後,世出世间什麽事都通达。他的智慧是开悟後得到的,所谓一修一切修。

从性起修,没有阶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对耳识,不用识而用耳根之闻性。在眼则用见性。现在难题来了,闻性与耳识差别在那里。知道以後才可以学。唯识学中说,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着,第八识的作用,以现代话说是记忆,在佛经中说含藏种子。佛告诉我们把识舍掉,用根中之性。性与识不一样,性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如镜子照东西清清楚楚,而绝不落印象。用识如用照相机,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万法决定平等,心才清净,清净心叫了义。今天采用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念佛、佛号从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根再听进去,与耳根圆通也有密切关系。用这种方法念,容易摄心。果然净念相继,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浅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乱。

五、诸菩萨万行——缘因助修。缘是增上缘,六度万行帮助我们修学。十信在圆教中并无地位,因其进进退退。初住菩萨在大乘法中即证得三不退,为真正的佛弟子。十行位菩萨修六度万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如布施是断自己的悭贪习气,自己悭贪习气完全断掉了即是修行圆满。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为,为的是明心见性,显发自性、性体、性德、性量。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三贤位圆满之後,有四加行,修圆满之後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种修行方法,其目标是泯心佛而灭数量,使自己的心达到清净的地步,把一切念头都灭掉,如心中还有佛或其他数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净,心清净才能登地。登地以後才能显出真如本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等破了之後即达妙觉,自性完全显露叫作成佛。圆顿行人功夫行业惟在初发心,所以说初发心即成正觉,在理上说是对的,事上说烦恼习气未断。乾慧以後即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乾比如水乾,佛法以贪爱比作水,以瞋恚比作火。乾即是没有七情五欲。爱水乾了,智慧即现前,已达三空之境。乾慧是在十信与初住之间,俟破一分无明之後,即证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後即任运自然,与法性相应,入如来妙庄严海,不会退转。止观并运亦称妙禅那。在经中阿难提出他所了解的三种定为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定是修学过程中三个阶段,至修行圆满大定,阿难不知道。佛告诉他这三种定之外,还有一个圆满大定称为首楞严大定,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其他是菩萨证的,奢摩他罗汉就能证得,菩萨可以证到三摩地及禅那。

六、首楞严。佛形容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世出世间万事万法皆有变化,即使是西方极乐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坚固。自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一切现象是所变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幻化的。宇宙如何产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学家哲学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间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来到世间。佛说真的我们不容易懂。佛说所有现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真话,一切现象从心想生。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森罗万象是由心想生,开悟之後一切事实真相就全明白了。《法华经》说:世间相常住。就是没有生灭,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事相迁流,何以说没有生灭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後念,念念相续不停,一切现象都是由相续心想中生出来的,但这种真话我们听不懂。七趣中除六道外,又加一仙道。五魔由於我们有五阴,《楞严》说有五十种阴魔,障碍我们的身心修持。如你知道他,他就不会妨碍你。

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三种定是清净心程度不同而假设的名称。例如清净心被染污了十分,若去掉两三分叫奢摩他,去掉六七分叫三摩地,去掉八九分叫襌那,十分全去掉叫首楞严。一分清净有一分功德,等到究竟圆满即首楞严究竟坚固。

交光大师是明朝人,与莲池大师同时代,也是修念佛求生净土。他写了一本注疏名《楞严经正脉》,解释《楞严》与古德说法不同。前面我曾提过,当年智者大师发明三止三观,有印度来华高僧见到智者大师,认为大师三止三观之说与《楞严经》修行方法颇为相似。因此以後历代学者均以天台止观配合《楞严经》所说的三种定,把奢摩他看作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比作止观不二。以三止三观附和《楞严》。交光大师一反旧说,认为三止三观是以意识心修的,而《楞严》则是用根中之性修的,发挥了《楞严》真正的意义。他在作注疏时生一场病,见到阿弥陀佛来接他往生,他对阿弥陀佛说:自古以来的注解都没有把《楞严》真实义发挥出来,我现在正在作《楞严经》的注解,我想等注解作好再去,佛就准他了。他对楞严大定解释为性定,其说法是: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众生本性。并未失掉,真心不动,把迷情认为是真心,乃是认贼作子。觉是不动,迷是动的,此之谓妙定。

(2)此是圆定,前面说过,万法无非实相,皆是本来不动。

(3)此是大定,一切凡夫个个不无。佛的心未动,我们的心也未动。《楞严经》有很长的一段经文即十方显见,我们的见性不动,见性不迷,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即本性。眼识是动的,见性是不动的。解悟以後要修行,把妄想习气淘汰乾净,性德全体大用可完全现前,信心可不动摇,对念佛往生决无疑惑。

七、经(略)

符按:法师讲经数十年,每讲经题时必讲「经」字,众弟子耳熟能详,所以法师讲到「经」字即略而不谈。但首次听到录音带者亦不乏其人,简单说明,似仍有必要,兹略补述之。「经」字是通题,「经」字梵语叫修多罗,译成中文叫契经。契者、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经」字又有贯、摄、常、法四义。贯者贯穿全经所说之义理,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教义,如用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一样。摄者摄持众生应度之机。众生善根机缘成熟,一闻此经即能信受奉行。常者常住不变,万古常新,不论到任何时代都能适应,普度众生。法者法则规矩也,上下古今均可遵照,依教奉行,均可得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启教之人也。念佛修净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萨每人不同,大势至教我们专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他是净宗初祖,夏莲居老居士首先在《净宗捷要》一书中提出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在虚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门只有大势至菩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改变,成佛之後还是念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也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称之为净宗初祖,名实相符。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一般说圆教七八九地菩萨才证到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借任何方法帮助,心开即与禅宗大彻大悟相应,与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相应。自得心开是理一心不乱,入三摩地是证得首橙严大定。大势至与观世音两位大菩萨现居此娑婆世界,对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生净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间聪明人未必有智慧。聪明是世智辩聪,为八难之一,八难中任何一难均障碍修道,障碍出三界,障碍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妙智所证之理圆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释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思益经》云:「我(大势至菩萨自称)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思益经》的全名是梵天问思益经。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是由菩萨威势而建立的,他在西方三圣中表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才有最殊胜威德,这种威德能震动大千世界,也震动了魔宫殿。《观经》上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意思是说菩萨智慧威德与《思益经》相彷佛。此皆就菩萨自利方面说的。《悲华经》说:「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得大势。」这是说菩萨的大愿。

佛在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将来也有般涅盘的时候,其时间非常长。佛说假如十方世界众生都证得辟支佛,皆有大神通如目犍连,尽万亿岁也计算不出来阿弥陀佛的寿命。极乐世界非常奇妙,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与灭法时期。阿弥陀佛入灭之後,观世音马上成佛接任。观音入灭,大势至接着成佛。如有人怀疑,佛也入灭,我们去到那里作什麽?所谓入灭乃是应身入灭,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生无灭。在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应身,实报庄严土见到的是报身,常寂光土见到的是法身。世尊在经中常说,凡夫修成佛果须三大阿僧祗劫,生到西方即得无量寿,所以不必怕阿弥陀佛入灭。

《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以慈悲利他说,《楞严经》说大势至有三大德,即能念大势佛(上求),能摄六根妄(中修),能接念佛人(下化)。具此三德,威势之至,故名大势至。大势佛即阿弥陀佛。大势至修行是用净念相继一句佛号念到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到临终时,他与阿弥陀佛同来接引。其威神智力在所有菩萨中没有比他再高的,故称为至。法王子是补处菩萨的称号,如世间之太子,他是後补佛。第一後补佛是观音,他是第二後补佛。这一句佛号含义非常深远,乃世出世间威德势力到达了巅峰。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的叫性具或性德。凡夫迷失了。性德必须靠修德才能显露,性德显示究竟圆满才真正成佛。大势至用什麽方法修证性德之显露,就是念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这句名号之功德不可思议。同伦用现代话说就是同志。世间同志有名无实,古人对此下一定义,同学叫朋,同志叫友。真同志要心同、愿同、解同、行同。《华严》说八十四同或八十八同,太繁了。大势至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十方世界凡发心念佛者与大势至都是同伦。五十二是类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阶级,由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要改变,所有修念佛法门的人,均可称为大势至菩萨,并与大势至菩萨同伦。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对机,全是好的。但是根性不够利的人恐怕事倍功半,难有成效。只有这个念佛法门人人能念,行住坐卧都可念,时时刻刻可以不间断,帮助我们超出生死轮回,所以念佛的人都有无上的真实智慧。

十信、一般人对於为什麽学佛,为什麽要作佛,不太了解。佛是自己的真心,也是自己的本性。成佛是成就自性圆满的智慧。佛就是心,本来具足万德万能。《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的信心程度不同,所以有十个阶段,十信位修满即入初住,初住是大乘初步。

十住、住在三昧,即住在清净平等觉,保持常住真心,不会退转。观佛实相即是看自性。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的性德透露出来,亲自明了宇宙人生真相。

十行、行念佛法门,只念一句佛号,以难信易行之法度念佛人,念佛功夫愈深,对於念佛愈有体会。

十回向、回念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佛心。通常回向三处:一、回向实际,实际即事实真相。二、回向菩提,菩提是真实的智慧。三、回向众生,自己成就之後,尚有许多人迷失自性,希望他们统统觉悟。回向是把自己一切的积功累德都不要了,给一切众生。此乃破我执,回向的利益是在破二执。

十地、地即佛地,回向圆满即入佛地,与佛的距离愈近。亲证的地位与佛的果地接近。等觉即等於圆满佛。念佛是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念佛是上上人,也是人中之芬陀利花。

我忆住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大势至菩萨把他的师承告诉我们,在无量劫前有一尊佛,名无量光,有十二位如来相继一劫。在《无量寿经》第十二章中有云:「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在理上讲,佛佛道同,绝无高下,称之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似乎与教义不符。应知在理上讲是平等的,事上并不平等。成佛证果之後,以当初在因地发愿不同,在相上讲诸佛与阿弥陀佛就不能比了。诸佛看到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之成果以及极乐世界的庄严,当然一致拥护赞叹,都要帮助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引导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必再自己另起炉灶了。《无量寿经》并举出十二如来的名称,略说如下:(1)无量光佛表真智慧。(2)无边光佛表解脱平等一如。(3)无碍光佛表体寂用妙自在。性体清净寂灭,用妙、起作用是妙自在。体寂即性空,用妙即妙有。(4)无等光佛是由大悲心建立的,拔众生苦无对等者。亦号(5)智慧光,除无明垢,惠真实利。惟有真正智慧能破无明,无明就是糊涂。自己是迷是悟,由此亦可观察,时时刻刻帮助他人,念念利益众生即是智慧。真实利益即是劝人念佛,往生之後所有无明都破尽了。(6)常照光等於诸佛之放光,普照法界。阿弥陀佛常光遍照法界。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照是平等心,亦即大慈悲心。念念要普度众生而心不染着。(7)清净光是三业无染,决不执着,把福德变成功德,以清净心修福德,如修布施,能作到三轮体空,且作得非常积极。(8)欢喜光,慈令安乐,给与一切众生安乐。(9)解脱光,离相普益,大小乘均谈到,解是把心中千千万万的结解开。小乘只断见思即出三界,大乘除见思外,还有尘沙无明。(10)安隐光,与首楞严一词很接近,乃一切事究竟坚固之义,离生灭相,有生灭即不安隐。在理上说,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人人具足。凡夫虽有不得其用,有生灭念头作障碍,冤枉受六道轮回。以上十项均属常光,以下二光系属放光。(11)超日月光,佛之光明超过日月。(12)不思议光,古大德说此光有五不思议:(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阿弥陀佛之光普照一切,但我们并未见到,亦未感觉。现在有定功的人可能看到,此光与清净心成正比例。妄念不断决超不出六道轮回。禅家不过把见思惑压着,不能出三界,不断烦恼而可以出三界只有念佛。(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所有大乘法修因证果均有次第,其他世界均有四土,不在一起。凡圣同居土有凡夫也有圣人,有觉悟的凡夫真正修行人而功夫不到家不能超越。另有菩萨罗汉示现在此地度化众生。如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即入方便有余土,在三界之外。假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即入实报庄严土。前面二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的相分。实报庄严土是法性土,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常寂光是理,贯通於其他净土,实际上只有三上。但极乐世界四土在一起,程度不同而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凡夫生同居土,小乘罗汉回小向大生方便土,菩萨生实报,到了西方统在一起。(三)但持名号,不假方便。不要修其他法门,亦不要读其他经典。唯靠一句佛号,其他什麽都不要。(四)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把世出世间一切事全都放下,诚心念佛,七天即可成就。(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一切诸佛赞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佛讲这一部《无量寿经》是学佛的主修课程,其他经典都是补助的。以上十二佛是古佛,阿弥陀佛成佛不过十劫,古佛与今日之阿弥陀佛同名同号。在中国古代父母为儿女起名是对儿女的希望。佛的名号是由其智慧德能与教化众生方法手段上建立的,所以佛的名号有相同的。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无量寿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义为正受,念佛念得非常欢喜,念得精神饱满,愈念愈精神,是得到念佛三昧。

凡夫享受有五:苦、乐、忧、喜、舍。欲界天以下,五种皆有。没有这五种就是正常的生活。色界天苦乐忧喜均无,只有舍受,分八个等级,四禅八定。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石头压草,是暂时的。如把根拔掉即成三昧。

念佛有事理,事念即一心忆念,不管事或理,关键皆在一心,有杂念妄想即非一心。一般人多半以杂心念佛,如真能一心,一七二七即能得三昧。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理念即实相念佛。初学之人很难,仍应以事念下手,从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圆教初住以上的属理念,十信以下均属事念。

念佛有四:一为实相念佛,即念自性佛。谛了自心真性。不用心意识,我们作不到。二为观想念佛,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心想佛即变成佛,想什麽即成什麽。想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果真是各处是病。天天想烦恼,你的烦恼如何断得了。十六观修任何一种均能成就,前十二观皆观想,第十三观是观像,最後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三为观像念佛。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家里要有佛堂,要有空余时间,不能离开佛堂。四为持名念佛。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中开示我们,非常详尽,要信佛语,特别是《往生经》。除净土三经外,尚有《普贤行愿品》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即使古佛再来,如其说法与以上诸经有所抵触,即不要相信。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世间四禅八定不能称为正定正思。因其不能保持永久,暂时伏烦恼而非断烦恼。正思维已离开妄想。凡夫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善恶混杂。一心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其境界有浅深不同,功夫不一样。读古今传记,很多念佛三年即能生死自如,随愿往生。看看这个世界有缘否,如尚有可度之机缘,不妨多留一个时期,否则可以早日往生。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古来祖师大德将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之一代时教分门别类,称为判教。天台宗分八教,贤首宗分五教。此处是依贤首宗分为小始终顿圆。念佛三昧有事念与理念。凡重在事相上即属於初级的小教,等於小学,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门有次第但亦圆融。一行三昧,六祖在《坛经》中说的很详细,他所传的禅属顿悟。禅宗所说之禅非六度中之禅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罗密。在《坛经》一开始,六祖叫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明确指出禅宗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行是专注之意,净宗法门从事念能入理念,亦属一行三昧,属顿悟。悟後起修,不见得人人可以顿证。念佛虽然比不上禅宗之顿悟,而在顿证上超过禅宗,一在悟上超胜,一在证上超胜。但悟了不一定能证得,所以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所以念佛要比禅宗殊胜。诸佛现前三昧系大乘终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包含一切诸佛名号,一尊佛不漏。阿弥陀经本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都为众生讲阿弥陀经,佛讲经是应机说法,主要经典均已译成中文,其中最契机者首推《阿弥陀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使众生平等得度,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既只为这一件事而出现於世,为什麽还说其他种种法门,只是因为众生不相信这个法门,唯有这一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他才能专心相信这个法门,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般若三昧在华严判教中判为大乘始教,初住菩萨真正是大乘开始,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故说是大乘始教。诸位有机会可阅读大乘启蒙的书《大乘起信论》。此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课本,我们当然看不懂。小乘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超出三界六道轮回,三德之中只获得解脱德,得到自在。其余法身德、般若德均未证得。十住是大乘的开始,十地是大乘之终,第十地称为法云地。再看《金刚经》也是大乘始教,提到菩萨的标准,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离了四相才算是入门,前半部是离相。後半部说:「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念头,乃不起心不动念,後半部是离见。一句佛号当下即契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都没有了,方法简单,也是大乘始教。最後是普等三昧,普是普遍,广大无边,等是平等,尽虚空偏法界,绝无差别之相,真正究竟圆满。把南无阿弥陀佛译为归依无量觉,就是普等三昧。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量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心中之众生。众生心与佛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立刻将诸佛圆满功德在一念心中与自己融成一片。由此可知一句佛号具足小始终顿圆。

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易行疾至,称其名号,本愿如是。此方人心杂乱,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我常要求各位念《无量寿经》三千遍,是修清净心,用坚定清净信心再执持名号,能达到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一生可以做到。倓虚老法师在香港某道场佛七中的开示,有一个录音带,他有天津口音,我听了三十遍才完全听懂。有善根的人听此带即能往生。我将此带令人作成磁片再制成录音带。有人专念一句佛号,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有真人真事,他们能作到,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什麽都没有,我们善根够不够标准,自己应知道,还三心二意就不够标准。佛法也不想,世事更不想。什麽事照作,作了不去想,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又如观想与观像,按照十六观经,观日落,睁眼闭眼,还有太阳。纵然观成,乃是着相,到了西方必须把相拿掉,但去掉相也不容易。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初喻是佛念众生,而众生并不念佛,若彼此都忆念就感应道交。父母念子女只是一世,来世彼此不能相逢,纵相逢也不认识。佛对众生是生生世世忆念不断,其对众生之心只有证果之人才能体会到。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话是真理也是事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均由心想生,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之佛,心心相同。如非自性变现的,可能没有感应。起心念佛时,这个心就变成三十二相的佛心。心是主宰,念佛念久了,心就慈悲,相貌也柔和了。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中说:「九品往生总是遇缘不同。」一听到念佛法门,马上相信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乃是善根成熟的人,他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遇缘很有关系。遇到善友临终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可能促动其过去宿根,专心念佛,速得成就。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母子喻最为亲切,母亲无有不想念儿女的。自古以来,母皆痴心,知道儿女不想他,他偏偏放不下心。比喻佛为母亲,而且不止一世。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此喻乃母子双忆不离,自然感应道交,必能见佛往生。我们要深深体会,为什麽念佛一定会往生,为什麽十方如来遍赞弥陀。高齐是历史上南北朝时代高欢建立的王朝,其国号曰齐。当时有一位大行和尚说,「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不要想别的,连大乘佛法都不要想。大乘是叫我们超越轮回的,然而你能超越吗?超越轮回要靠断烦恼,不断烦恼,所有智慧称为邪智慧,只有增长邪知见。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佛说七情五欲不断,你的果报仍在欲界,不能到色界,断了五欲才能到初禅天。若人家对你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你心里还有点不高兴,你就到不了初禅天。《安世高大师传记》中有一段文说,他有一次到江南九江度他的同学。这位同学作龙王,过去是出家人,明经好施。有一天到外面托钵,饭菜不好,心里很不中意,因此一念瞋恨心,死後落在畜生道,变为大蟒蛇,在九江作龙王。因其明经故,有智慧,很灵,香火极盛。惟瞋心重,那个船夫不拜他,他就把他的船弄翻,叫他受点罪。所以等蛇身寿命终了,必下地狱。各位想想,托钵不满意,起了一点瞋恚心,尚遭此报,我们应当有所警惕。修行就是要把贪瞋痴丢得乾乾净净,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所有一切法门不是不好,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断烦恼。一句佛号可把贪瞋痴慢五欲六尘降伏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一动,第二个念头就是念佛号,念念相续,念佛得力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万不可佛号照念而烦恼仍然起作用,样样都认真,样样放不下。明理才能放下,才能伏得住烦恼。要在平时培养,第一先须读经,经中佛将宇宙人生世出世间真相告诉我们。读经目的在看破放下,然後这一句佛号帮助我们超越三界。大行和尚提出「信忆称敬」四个字,看看《往生传》历代念佛往生的人,大概都已经把这四个字作到了。再捡点自己,若作不到,只能待诸来生,而来生能否得人身,能否遇到佛法,都成问题。所以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绝不能放松。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无量寿经》上说,「一向专念」。《观无量寿经》上说,「一心系念」。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三经在文字上彼此不同,在义趣上相同。经典教导我们重要的修学纲领,其殊胜功德利益,若想得到,一定要懂得修学方法,才能满我所愿。由经典中仔细观察,其重点即在一心,不仅在念佛时一心,在日常生活中亦须一心,念佛不过是训练一心之手段而已。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三昧,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界中均能保持一心。念佛功夫成片,即有力量降伏烦恼,谓之事一心,亦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古大德赞叹这个法门,就是赞叹这一点,就凭这一点小功夫就能超出三界。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有梦中见与定中见。定是心不散乱。《华严经》上善财访问鬻香长者,这位大德喜欢逛市场,到那里去修定。又如敦煌壁昼,佛讲经说法,天上有天女载歌载舞。高级修学与初级不一样,初学一定设法远离社会的纷扰,此大小乘不同。现在修学若能成就即比古人高强。如修不成,退的也快。其次是梦中见佛亦是非常好的瑞象。但偶尔见之则可,若常常见恐是魔境。学净土法门有佛菩萨加被,魔不敢来诱惑。《楞严经》说之最详。念佛人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来接,如见其他任何佛菩萨来都不要跟他走,只等阿弥陀佛,其他好境界亦不必理会。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临终时说:一生曾三次见过阿弥陀佛,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与经上所说完全相同。

一心一意专念净土五经,全念亦可,任选一种亦可。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原因是口念而心未念。心中清净平等、大慈悲,就称之为心念佛,因为心与佛心同。心与愿均与佛一样就是真如本性现前,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亦即等於禅宗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作到。这个佛是分证佛,不是圆满报身佛,只是初住分证佛,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才能圆满。

有一生念佛并不能往生者,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是念佛不精诚故,一才精,二就夹杂了。历代祖师大德都是通宗通教,等认识净土之後,把其他的都放下,专修净土。莲池大师所有著作中之精华是《弥陀疏钞》。蕅益大师最重要的著作是《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晚年只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旁的什麽都没有。第二是生疑不笃信故。虽修净土亦肯念佛,但不能完全相信真能往生。只要有一点疑情存在,临终时若有福报,身无疾苦,脑筋清楚,只能生到边地。福报差的,神智不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若想破除此种疑障,必须深入研究经教与参考往生事实。第三是无有往生愿故。不愿往生而反而念佛,把念佛当作修福,将来作一个多财鬼,还有的想生天堂,希望将来享天福,求人天福报。第四是不能断贪爱故。贪图三界六道中之种种享受,凡夫贪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贪天界清净福报,色界无色界贪禅定享受。有贪必成障碍,不能往生。

真正修净土,魔不敢来扰乱。第一念力,即本经所讲忆佛念佛。第二本有佛性力,所念的佛是自性佛,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第三诸佛本愿加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本愿威神加持力。魔再有力量也不能来扰乱。

习气是多生多劫带来的,如常起恶念,常作恶梦,皆是过去之恶业,要认真修忏悔法门,老实念佛是真忏悔。念佛相好,对治昏沉,念佛功德,对治妄想。一生顺逆境不定,想《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之荣华富贵是牵挂,有人请我作大梵天王我都不干。病苦也是退缘之一,不要去想,想佛的相好庄严。清朝慈云大师在《观经》直指中说,世间人业障深重,所有一切经咒忏法都不能消除时,最後这一句佛号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事念、念到一定功夫,即入了理念,可以见到法身同报身佛。功夫不到家所见的是应化身佛。祖师大德在疏论中,讲到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是指上品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见到应化身佛。如念到理一心不乱,见到报身佛、法身佛,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见到自性佛,佛心平等清净,自性确实与佛一样。

佛心平等,决无分别执着,愿同佛愿。佛所说一切经皆由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如入了此境界之人,展开佛经,看其所讲的与自己的见解全同,因为自他平等。

一句佛号乃是胜异方便,不假其余方便法门以助之。念佛即是念心,心佛无别,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如自他是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六祖所说的。《坛经》所说的全是原理原则,任何大乘法也不能违背他所说的原理原则。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日香光庄严。

前面大势至菩萨已将修学方法以及修学效果都说出来,今天将此法门之名称告诉我们。初二句是比喻,後二句把这个法门名称说出来叫香光庄严。身近佛身(戒),心开佛心(定慧)。佛的言语造作都是由清净心引发出来,决无过失,可以作世间的戒律。以真心论,佛心与众生心无二无别。佛完全觉悟,觉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动。心不动谓之定。其作用为真实智慧。凡夫的聪明智慧是用想像,用思维,用推想,谓之世智辩聪。定心如镜,静若止水,见到事实真相,亦可见到过去未来。三世十方为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说是抽象的概念,并非实在。

佛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纲领,有定有慧即心开佛心。我们言语动作能与戒律相应谓之身近佛身,如染香人。佛所说一切法因人因事因地不同,无量无边,如能掌握其中心思想,一切言行即与佛法相应。《大藏经》有数千卷,无法普遍读诵,我们所能常常学习者不到五十部。现代人都忙,不可能有充分时间研究大经大论。《无量寿经》字数不多,包括了一切原则理论,能熟读这一部经,深入理解就算很好了。

《华严》说: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菩提者觉也。菩提心能对治贪瞋痴慢疑邪见,能令众生具足智慧,清凉无有烦恼。菩提心体用广大,包含太虚。今天我们变得小气,只顾自己身家,所以流转六道,不能出离。六道是从迷中生的,若是不迷,大千世界也没有了。凡圣只在迷悟之间,四圣是觉,六道是迷。真正觉悟即能超越六道。

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听说他身上有一股香气,衣服也有香气。我们三天不洗澡,气味就难闻了。我们到庙里,如看到挂有香光室的扁额,就知道它是念佛的道场。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念佛法门与任何法门不同。一般法门皆修因证果,因果不同时。念佛法门是因果同时,名为彻果该因。这个佛号不仅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德号,也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果号,我们以果作因,与任何法门不同。念佛重在心念,而口念也不能废,心口要相应,要一如。光喊没有用,一定要口念心应,不可用分别意识心念,以都摄六根一心不乱而念。楞严二十五位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没有妄心,真心已经显露。我们虽然达不到他们的境界,而总要学,最重要的是老实念佛。方法很多,过去苏州灵严山寺有一块石碑刻了一首偈,教人念佛的方法,不要计数,只观想莲花的色香光。根据阿弥陀经所说七宝池中有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第一句念阿弥陀佛,心想莲花的青色青光,念第二句时心想黄色黄光,第三句想赤色赤光,第四句想白色白光。依次周而复始,轮流观想,用此方法即能都摄六根,不必计数。印光大师说此法门与经典相应。

悟是悟入,有解悟证悟之分。断疑生信,谓之解悟,而烦恼习气未断,仍然障碍清净智慧,障碍往生成佛,要真正契入佛的境界。《楞严》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方法与次第,比任何经都详细。《华严》讲修行有五十二个位子,而《楞严》讲六十个位子,比《华严》细。《楞严》在十信位之前有一个三渐次。三渐次是修行基础,如大学预科。第一是修习,目的是先除掉烦恼习气之助缘。例如修行人要断五辛。五辛是葱、蒜、荞头、韭、兴渠(即洋葱)。都是不好的助缘称之为荤菜。生吃易动肝火,熟吃增长荷尔蒙,能引起性冲动。第二是真修,真修是用真实心修,一定先要持戒,守四重戒杀盗YIN妄,尤以大妄语为甚,未证谓证。如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身份一露就圆寂。布袋和尚出现在南宋时代,是弥勒菩萨再来,他自己说出,说了就走。说了不走一定是冒充的。第三是增进,以定慧力断除恶缘,不断求进步,把自己烦恼习气远远离开,然後才入十信位。纵然证到十信圆满,仍然属於解位,并未见性,对宇宙人生真相尚未亲自见到。初住以上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本性,才算实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称为证入,乃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小圣已证入人空,而未入法空,不过解悟,能破我执,不能破法执。

《仁王经》入无生法忍的标准相当高,要到七八九地才算是证入。以真正净念除灭邪见妄想以及心理、精神、思想、见解上的各种染污。从前看世界是五浊恶世,现在心清净了,看世界是清净世界,心清净世界也清净,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枢纽,内外法空,一切无生,乃是七地以上的境界。修学纲领不得不知道,在念佛时什麽都不要想。有人说念佛反而妄想更多,这只是平常不觉得而已,并不是平常没妄想。念佛时西方依正庄严都可以想,不只是莲花,但只要想一项,目的在打掉杂念。

《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说明无生法忍之现象。你什麽时候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你就证得无生法忍境界。无生无灭才是真相,有生有灭是我们的错觉。但这不是我们亲证的境界,我们很难了解。总之,我们与佛菩萨的心不一样。佛菩萨心不动,不动的心是真心,所见的是真实相。我们是生灭心、妄心,所以见的是虚妄相,等我们修定修到相当程度亲自证到之後,才能明白这个理论。大乘经说,佛不度众生。他只把自己亲证的真相说明,我们若能亲证是我们自己的修功。

无生、无来、离欲、无作、无愿,均是空,是从理上讲的。无灭、无尽、无去,是不空,从事上讲的。离垢、无别、无处、寂静、无住,空而不空,乃是用中。事是有,体是空。事是那里来的,佛说万法因缘生。任何一法之生起有无量因缘。因缘所生即无自体、即是空。空不当无讲,空是有,因为我们六根接触不到只好叫他作空,而他是真有。如把事实搞清楚,即可用中,不偏於空理也不偏於假相。

儒家讲中庸之道,但没有佛法透彻。朱熹,宋朝人,也是学佛的,对佛学下了不少功夫。他编《四书》一定受了《华严》的启示,但我尚不敢肯定。因《四书》的架构与《华严》非常相似。《华严》最大的特色,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善财五十三参就是表演,把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方面。《四书》的架构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说明圣贤如何把中庸之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孔子一生待人接物都守中庸之道。古时帝王均以中和治天下,北京皇宫的三大殿名称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此三句说明菩萨来到此世界的任务是教导众生,依教奉行,人人都有机会觉悟宇宙人生真相,圆成佛道。这种教化众生之事亦可称为如来家业。此界是五浊恶苦的世界,《无量寿经》形容为五痛五烧。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浊恶的程度加快加深,无论中外,感到人性的贪瞋痴慢不断增长。在各地旅行观感所及,更觉得非常可怕。浊恶已到了相当的程度,後果难免发生灾难,现代人应有所警觉。

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地球上,不在太阳系,亦不在银河系。黄念祖老居士认为银河系不过是一个单位世界而已。一尊佛的教化区有一百亿个银河系。他这篇文章附录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後面。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之外的西方,间隔有十万亿个佛土,有一个广大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区,距离我们地球乃是天文数字,以何法能达到呢?各位读些大乘经典,就知道若想到达极乐并非难事。因为尽虚空遍法界皆是我们心性变现之物,不论距离多远,总不会超出我们心的范围。既然在心性之内,一念之间即可达到。念力的快速周遍,绝非任何物质所能相比。光的速度每秒可达三十万公里,而心的念力在一刹那间不要一秒即可周遍无尽的虚空法界。佛告诉我们这是人类的本能。佛只教我们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如果说佛能给我们什麽东西,那是骗人的话,所以说佛法中无丝毫迷信。

地球在太空中非常渺小,其他宗教信仰天国,天不只一个,佛说天有二十八天,每层天各有其环境生活情况,佛经述之极详。我们真正的活动空间,范围极广,太空中每一个星球都与我们有关系。有同学告诉我:西方科学家用科学方法,追溯一个人的过去,证明人确有转世,有些人前生是某地方人,有些人是由畜生道来的,更有由别的星球投生来的。空间是无限大,地球的人自然可以往别的星球投生。就事上讲,此界是旅居,净土是家乡。旅居与家乡要以时间论,在这个世界的人是暂时性的,到西方之後,寿命无限,时间长才是家乡。迷了失去方向,觉悟了没有一个不回头的,统统都要来到西方。

大势至菩萨以本愿威神力加持念佛人,而念佛人依然有烦恼、有退转、有变心的。这不是菩萨愿力有问题,而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佛菩萨无意念强迫一个人硬要如何作,他如有此念头,他的心就不清净。佛菩萨是老师,我们应当诚恳接受他的教诲而行。这一章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明了其含义,依其理论方法修学,即是大势至菩萨的加持。依此修学必不退转,自然功夫得力,临终他必来接引。

有五法门见五土佛,古大德有此一说,特记於此,提供大家参考,但不一定要学,以後他人讲到,我们不会陌生,自己修行仍应以佛说为准则。此五法门为(1)忆想外境念怫。(2)摄境归心念佛。(3)心境互融念佛。(4)心境双泯念佛。(5)圆融无尽念佛。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若是口念佛,心里胡思乱想,大势至不会理会的。修净土要具备净土的条件,三资粮。真正「信」有阿弥陀佛,全诚恳「信」。「愿」学阿弥陀佛,真「愿」生西方净士。「行」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日常生活方面遵照佛所教诲的各项成规。此为正助双修,还要具闻思修三妙慧。所谓闻,表示接触,耳闻声,眼见色,见闻觉知,以一个闻字作代表,均称闻。思表示明了,非思考,思考是第六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之後,修行决定不迷,闻思修是同时的。这是菩萨修行之法,往生多半生实报庄严土,属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念佛从有念最後一定到无念,从事念最後一定到理念。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这是我们这些年来所提倡者,在此恶浊世界如何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依然令我心地清净无染,而能成就智慧功德,乃当前的重要课题。第一是五德,作人的大根大本。此乃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一生处世待人的态度。孔门弟子们大家一致认为老师有五德,即温、良、恭、俭、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建立无上的大乘佛法,然後再学其他。三福、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佛是二足尊,福足慧足,足是圆满之义。三福出自《观无量寿经》,共有三条,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均不能没有这三福。(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法传到中国,为什麽普遍为朝野所接受,而且不断的发扬光大,是有道理的。佛法的基础是孝亲尊师,儒家亦如是。儒家所称的多是原则,较略。佛教经典丰富,可补儒家之不足。历代帝王不论其作为如何,均以孝治天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灭亡,唯有中国已存在五千多年,其原因即是在孝亲尊师之理念上。维护此道统之基础即是建立祠堂。古时祭祀,目的在慎终追远,其效果是民德归厚。千多年之远祖都不忘记,现在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五千多年未被淘汰消灭,就是用孝道维护。没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好的,没有老师不希望学生好的,子女学生均能接受教导,努力上进,百年大计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所以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大同,都建筑在孝道上。看历史、治国如遵照孔夫子的教导,能遵行二三成,国家必大治,如与孔子教导相违时国家必动乱。再把孝敬扩而大之,以孝顺父母之心扩展为孝顺一切众生。以敬重师长之心扩展到敬重一切众生,这叫大孝,心量拓开,有孝敬才能生大慈悲心。(2)「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归是归依三宝。佛教的三大纲领。一、觉而不迷,二、正而不邪,三、净而不染。修学的方法,我们选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戒律是生活的规范,威仪是礼节。(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福是对於自己修行方面说的。六和是指团体方面,大家相处的原则。第一是见和同解。意见相同,减少争执,即所谓共识。以前老死不相往来,不见面没关系。近代科技突飞猛进,交通资讯便捷,如何建立共识,以维持人类和平相处最为重要。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日内瓦会议中说:「要建立今後世界的和谐共识,最好用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方属有效。」中国于斌枢机主教参加此会,他回国後就提倡祭祖,天主教之祭祖由此而来。因孔孟思想是温和的,孝亲尊师没有人反对,无论中外这种思想均可以建立共识,所以天主教教宗於大公会议後,通知各地天主教负责人要主动找佛教对话,吸收其经验。我恰好适逢其会,于斌主教在辅大後边多玛斯神学院内筹设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所内研究员为神父修女,均限大学毕业或神学院毕业,服务三年,请我至该所授课,他们主动要研究佛教,学员不多,旁听者倒有八九十人。第二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第四是口和无诤。第五是意和同悦。第六是利和同均。三学是戒定慧,以及六度十愿,学到普贤十愿乃登峰造极。心量扩大,愿行亦广大无边。例如第一个愿礼敬诸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迟早会成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植物矿物它们都有法性。《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一切人一切事务都要尽心尽力尽责。学佛同学一定要把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譬如桌子是物,擦得乾乾净净,摆得整整齐齐,就是对它恭敬。凡事认真负责就是礼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存心愿望对诸法明了,以及日常行为造作均应以佛为标准,只要依照《无量寿经》去作,就是真念佛人。

《楞严经》第五卷中,佛问诸弟子,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叫学生回答。共有二十五位菩萨回答,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二十五大类,每一类有一个人代表。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他对佛说: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二十五圆通,门门第一。法门并无高下,譬如病人,各人症候不同,用药自异,而药能对症就是第一。无论那个法门,对自己修学非常适合契机,就是第一。圆通是圆融之义,通是通达无碍,圆满通达即大彻大悟,无论学过与未学过都能明了,能知过去未来,且能知道别人的境界。因别人的心与自己的心是一样的,到此地步即谓之神通。通有六种,其中之一是他心通,因为心是一个。现在我们不知道他人的心境,因有障碍。譬如水,有波浪,照不到外面状况。若是心地平静,本能就恢复了,不是修来的也不是学来的,你本性没有的你一样也得不到。

大势至为什麽说无选择,他是外不选六根相,内不择六根性。六根相六根性包括所有一切法门,他都无选择,他只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眼不向外面攀缘,乃至意不缘法,并且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前面是相上舍,我们还可以作到。後面则是在性上舍,我们就难了。

余念不生曰净,念而无念故。欲求净念成就,都摄六根就圆满了。此二句相辅相成,可以互为因果。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念久了这句阿弥陀佛也不执着。不停的念,无有念,亦无无念。有念与无念都没有,谓之无念。有念无念都不执着。凡夫执有,二乘执空,菩萨两边都不执着,谓之中道。一心系佛曰念,常常想佛教我们的教诲、理论、方法、境界,存养於心中,不想别的事,谓之一心系佛。

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凡夫有人我、是非、高下,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即平等了,我心平等即与诸佛菩萨平等,以清净平等心即能照见万法,乃是真实智慧。平等心亦叫禅定,亦即《无量寿经》讲的清净平等觉。从事上讲叫念佛三昧,从理上讲就是自性佛。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言:「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此句出自《大集经》,念佛与参禅,在成就上无二无别。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都是赞叹念佛。莲池大师说:「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莲池大师生於明朝万历年间。最初学教,後来参禅。儒家道家的基础深厚,晚年专心念佛,为净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谈到布施,在修行方面至为重要。因此我想起我的学佛因缘都很好,所遇都是高手。我二十六岁学佛,先向方东美教授学,一接触到经典即拜访章嘉大师向其请教。第一次同他见面,也不懂什麽礼貌,当面就问他:大乘佛法很好,有无好方法叫我很快的入进去。他看我,一句话不说。他看我,我也看他。看了半小时之後,他说了一个字「有」。说了之後,又不讲话了,大约又等了五分钟,他又说:「看破、放下」。他整个形态都在定中。我又问:从那里下手呢?又等了很久,他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天见面两个多小时只说了这几句话。最後辞别,他送我到门口,他说:我今天给你讲了六个字,希望你好好作六年。我後来确实依照他的话作到了。菩萨六度,布施第一。什麽都要放下,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只有一个布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男女我父母”是什么意思呢?答:【出自心地观经卷二】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