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慧: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探微
2015/5/23   热度:329
一、人间净土思想缘起 (一)现实中人间秽土的挤迫 虚云和尚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这三大政权的更替,用虚云和尚自己的话说即:“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日军的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巨大的,虚云和尚曾说: 因目下日寇侵华,所占地区,残杀同胞,抢夺民财,强奸妇女,祸民殃民,弄得我国遍地干戈,杀害无辜,民不聊生,动乱纷纷,鸡犬不宁。[1] 佛教方面,虚云和尚认为佛教的正、像法时期已经过去了,末法到现在,也已经过了九百八十二年。“末”即法没之意。经上说的末法时期的种种衰相均已出现: 僧娶尼嫁,袈裟变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这些末法衰相都出现了。释迦佛的法,到人寿三十岁时,大乘法就灭了。人寿二十岁,连小乘法也灭了。人寿十岁时,只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法末之时,佛所说的法,都要灭的。先从《楞严经》灭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经》。如欧阳竟无居士,以他的见解,作《楞严百伪说》,来反对《楞严》。还有香港某法师说《华严》、《圆觉》、《法华》等经和《起信论》,都是假的,这就是法末的现象。[2] 中国佛教协会开成立大会时,就有人提出:将《梵网经》、《四分律》、《百丈清规》等这些律制清规取消;将僧人穿的大领衣服改掉;把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改为四月十五,佛历变为耶历等。[3] 虚云和尚批评说这是坏佛教徒要改佛制,破灭佛法的不是异教徒,而是佛教徒自己。 如此的世间,使虚云和尚感到所处的时代已是“五浊恶世”,“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4]“吾人共生五浊,苦多乐少,寿短业长。”[5] 现实的秽土与佛教所追求的清净、安乐的国土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这势必使人们更向往没有五浊等秽恶的理想净土。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论有一突出的特征,即着重关注净心与和平,在人间净土论的实践方面,虚云和尚非常热心关于和平的演讲和参加护国息灾法会。 (二)佛教本具人间净土思想 大乘佛教的目标在于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使得佛教应具积极的入世精神,佛教的实践必然有其入世修行的一面。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出家,并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抱着救世之心,修尽苦行,以救世间[6].另外,南宗禅法本来具有人间净土的理论基础。首先,南宗禅法的修行并非离开这个世间去修行。“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7]烦恼即是菩提,生命的实相并非离开杂染的生命本身。追求佛果,并非心外觅佛,而是在于对生命的实相——佛性的彻证,佛心即从当下现前之心去体悟,所谓”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故永祖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8]虚云和尚说: 志公和尚《十二时颂》中辰时颂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识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既然坐卧都是道,开田自然也是道,世法外无佛法,佛法与世法无二无差别;佛法是体,世法是用。庄子也说:“道在屎尿”,所以屙屎放尿都是道。[9] 生活中的一切运为,包括“屙屎放尿”,均是佛性的体现,处处是道,佛法与世间法是无二无差别的,佛法是体,世间法是即体之用。禅宗的修行是不离于人世间的。 其次,人间净土论的理论内核与禅宗的唯心净土说有关。曾有学人向虚云和尚请教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否有矛盾的问题,虚云和尚回复如下: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土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10] 此中说,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没有矛盾的,唯心净土不过是为了众生了悟佛性随缘而说。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是离念,亦与见性一般。佛法所宣说的究竟真理是一致的。若人悟后安处于本净的心性中,所现之人间亦是清净的,可以说,无时不刻不安住在净土中。唯心净土说为人间净土思想提供了可能。 (三)顺应政治环境 宗教的大力弘扬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支持,如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虚云和尚亦意识到此,“佛法外护,必付之国王、宰官、长者;盖不假大势力人,行难忍佛事,欲佛法之普及不易也。”[11]而佛教对国家的法律、政治亦有辅助作用,“佛教徒所负的使命,是弘法为事业,利生为己任,实乃负有辅助国家法律、政治、教育、文化等等之重任。”[12]就佛教的理想而言,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理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相顺应的。如: 现在我们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大同的主义,都是与佛宗旨相合,若能实行,便成为人间的极乐世界。[1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大同的世界。佛教的理想与时代的政治理念相顺应,佛教就有可能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扶持,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佛化世间提供了可能。 (四)人间佛教思潮 近代,在社会急剧转型下,佛教以新的面孔——人间佛教出现,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佛学家的一个共同理念。康有为依据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提出“舍世界亦无法界”,主张将佛教的“极乐世界”现实化;宣扬“无我宗”新佛教论的杨度主张“众生外无佛,世法外无佛法,现世界外无净土”等均是一种人间佛教[14].但“人间佛教”一词最早由太虚大师提出,以1933年10月1日太虚大师于汉口市商会作《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演讲为嚆矢,而且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亦是最为系统,弘扬也最为广泛。为了加强对人间佛教的宣传,1934年1月《海潮音》月刊专门发行“人间佛教号”专辑,默如、法舫、大醒……等等均围绕着人间佛教的论题展开论述。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之间相互来往,相互赞叹[15],还曾经商讨如何共同将佛教弘扬开来[16].在新的时代以人间净土思想的方式弘扬佛法是契机的,为两位大师所共识,在弘扬上亦是相互呼应的。 二、人间净土论 (一)大同与人间的极乐世界 儒家的大同思想最早可见于《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7] 近代,不乏提倡大同思想之人。康有为着有《大同书》,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而这一大同世界与孔子所希望的是相一致的,“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8].虚云和尚认为孙中山所提倡的大同主义与佛教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现在我们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大同的主义,都是与佛宗旨相合,若能实行,便成为人间的极乐世界。 孙总理提倡三民主义,其最终目的,即是要达到大同的世界,也即符合《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性别和地方的界限,而达到人类的真自由、真平等了。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义译即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无彼此你我之分,但这必须由自心做起,自心若果具足贪瞋痴,不能屏一切恶,修一切善,人相、我相如铁围山,何能达到极乐,进入大同?[19] 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大同主义,与佛教所追求的理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一致的。《金刚经》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空却“我相”、“人相”,即空却实体的自我、生命主体的执着,才能与觉悟之心相应,离却杂染。由此生起平等之心,自然没有性别和地域的界限,没有彼此你我之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平等,这即是人间的极乐世界。人间的极乐世界实即人间净土的异名。 另外,“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20]出家之博爱,以济度一切众生为忠,以事奉一切众生为孝,为大同之义。 太虚大师亦将孙中山的大同主义与自己的人间净土思想结合起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古今中外人民不约而同的公共趋向,亦即三民主义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会之组成,由于各人为单位积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动若优若劣,均能影响全世界,正为佛学上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皆为法界’的宇宙观。”[21]孙中山的大同世界与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相通为两位大师所共识。 (二)触处无非净土 “触处无非净土”说是建立在唯心净土的基础上的。唯心净土,非是求生于他方净土,此人世间即是净土。若人安住于清净的佛性之中,所现的世间无不是清净的,无时不刻不在净土中。关于“触处无非净土”,虚云和尚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妄缘非实,一切惟心。心境若空,一切妄缘从何而有?其迷妄也,妄见有生,妄见有死,于生死中,起诸恶业,造诸罪障。其离妄也,生如沤起,死如幻灭,于本无生死中,罪福俱幻,只在当人直下了当,触处无非净土。[22] 心识所触之境无非是清净佛性之体现、妙用,心识亦然。如虚云和尚曾引四祖道信禅师语:“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23]可以说触处即真,自然可以说“触处无非净土”,清净佛性即是人人心中的净土,心识所触之境、心识等即是清净佛性,即是净土。东晋时期,僧肇的《不真空论》就有“触事即真”之说,洪州宗亦说“触类是道”。或者,心净则国土净,心识所触之境即是清净国土。 (三)方便为究竟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众努力!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24] “方便为究竟”,语出《大日经》,原文为:“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25]“方”即方法,“便”为便利,“方便”意为随顺世间的方法达于利益众生之便利。“方便”之所以为“究竟”,原因有二: 1、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利他,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怜悯众生,拔除其苦,愿度尽一切有情达于佛果,慈悲为佛教的本怀。而随顺世间之方便则是为究竟利他的,契合佛教的本怀——慈悲,所以,可以说“方便为究竟”。虚云和尚在演讲中说: 人类的病,五欲为因,或属宿业,无始亦由五欲,疾病发作,需他救治。目前无力求医者,实非少数。各位善长发心倡办此院,赠医赠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怀。 善知识!菩提者,正觉也,正觉之心。[26] 2、“方便”契合佛教的究竟真理。佛、菩萨因证得与众生相同的理体——空性,而发同体大悲,视众生如己体以平等的慈悲心而作饶益。因慈悲而起“方便”,但方便不离空理,方便实为从空起用,为即空之妙用,“方便”深契佛教的究竟真理,即空理。虚云和尚说: 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净名经》所谓:“众生病故,菩萨病。”同体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识,世间贤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27] 佛、菩萨由于具有同体大悲的品质,慈悲众生,若众生生病,菩萨视同己病。众生五蕴之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此开演方便——医方明来救治众生,慈济众生。世间贤圣之人亦如是,同此慈悲心,同证空理。如神农尝百草即是为众生而尝,为菩萨应现医王身而为众生说法。 三、建设人间净土 (一)救世首要救心 1、世界和平以三皈为本 虚云和尚在云门寺授皈戒时开示说: 皈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欲求世界和平,人人当以三皈为本也。[28] 通过皈依佛、法、僧,一心向往不离佛、法、僧,实则一心即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即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29]藉此一体三宝,与本觉心性相应,顿悟自己本来是佛,自己的心即是佛心,凡身也就是圣身了,自然修善去恶,灾难消失,福业来临。所以想求得世界和平,人人应当以三皈依为本。 2、十善为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虚云和尚在广州联义社演讲中说: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瞋、戒痴、戒杀、戒盗、戒YIN、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30] 此中指出十善是成佛作祖的基础,也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的枢纽。若将五戒、十善推行至全国,效果是可观的: 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31] 持五戒,使人淳朴、慎重;修十善,令人和睦。若从一乡推行至全国,行一善可制止一恶,则可息减一条刑法。息减一条刑法则家庭安乐、和睦;息减百条刑法,则国家安定、太平。不再需要制定刑法,那么家庭不是已经安乐,国家不是已经太平了吗?将十善从一乡推行至全国的方式由庐山慧远提出,近代,太虚大师亦将此与他的人间净土思想结合起来。如: 但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业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这是一条定律:无论何时,若要想成安乐的世界,是必须由此坦途而进行的。佛说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人,自在福乐,即是行十善业的结果。又说转轮圣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乐,人人皆行十善,亦足证此理也。[32] 3、永久和平应发菩提心 虚云和尚指出如果要永久和平,应发菩提之心。他有这样一段话: 溯思过去中国战争,肇自黄帝大战蚩尤,以后战争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说是相斫书。如要永久和平,大家应当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觉者,心地光明也。诸佛与众生之差,只是觉与不觉而已。觉悟世间一切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定实法不为所染,谓之圣贤。不觉则无明,无明起则事理为之糊涂。 各人就自心的缘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为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是也。……十法界不出一心,觉与不觉之所由作也。 我佛大慈大悲,说法令大众发菩提心,菩提心参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萨,小者成缘觉声闻,诸天亦有发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浅,成就不同。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渡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33] 发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即是发无上觉悟之心,十法界均由一心所造,佛与众生之间的差别只在于觉悟已否。觉悟,不过是回复到本觉的心性中,了达一切法均是因缘所生,虚幻不实。若此,则不再被杂染之法所污染,不再造作恶业,世界不就没有战争,永久和平了吗? 而觉悟,成为真正的菩萨、成佛,使心清净,修行方式上在于离却妄念、返本还源,回复到本觉的心性中,而非出谷迁乔,进行大量的更新与变革。如: 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从迷到悟,返本还源,则各法界的觉悟程度,亦各不相同。[34] 虚云和尚每每强调禅宗顿悟的方式,特别是参话头的方法。有偈颂说: 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35] 此中说,参禅与修学净土这两个法门是不二的,若参破“南无佛”这一话头,“自性本觉”、“自性光明”自然显现。 在使人心、世界还净方面,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是独特的,如自性本觉、真如缘起[36]、自心缘起、烦恼即菩提等思想和倡参话头、定慧圆融、识心见性的顿悟、“自性自度”[37]、“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38]、返本还源……等等的实践方式。可以说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是以此为其内核的,若没有此南宗禅法为其理论和实践方式作为支撑点,人心则不可能还复到清净的本觉心性中,心不清净则所现的国土亦不清净,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是南宗禅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独特的价值[39].而且,在此三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思想以南宗禅法为其内核最为突出,笔者称之为南禅型的人间净土思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灾难。中国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生活富裕,其他的人生活很困苦,贫富对立,人家会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你怎么会幸福美满?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会幸福美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