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五经一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2015/5/23   热度:338
本经唐朝善导大师认为从“如是我闻”至“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止,是序分;从日想观至“名第六观”止是正宗分;从“说是语时”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止,是得益分;从“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止,是流通分;从“尔时世尊”以下,是耆阇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 本经唐朝善导大师认为从“如是我闻”至“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止,是序分;从日想观至“名第六观”止是正宗分;从“说是语时”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止,是得益分;从“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止,是流通分;从“尔时世尊”以下,是耆阇分。 善导大师所列得益分,是指叙述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得到利益的一段经文,其他诸师将此一段列归正宗分,不另设一分。而善导大师的理由是,诸师把得益解释为闻过十六观之后的得益,所以把这一段划入正宗分。而善导大师认为这是第七华座观,见佛的利益,所以另设一分,使得这一点更加明白。这就是说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的得益,并不是闻过全十六观之后所得的,而是在华座观之说法时,她看到了阿弥陀佛出现空中时,而得到的。所以认定这段为得益分。 耆阇分是指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内说法结束,回归耆阇山时,阿难把王舍城内的说法,重述一遍。可见这部经是由王舍城内说法与耆阇崛山上重演二会所构成,这叫做“一经二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1)。随顺调达恶友之教(2),收执父王频婆娑罗(3),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4),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5),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6),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犍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呪术(7),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8),聪明多智,及与耆婆(9),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10),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11),臣不忍闻。是旃陀罗(12),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13),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14),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注释】 (1) 阿阇世:梵语Ajāta ?atru,直译为未生怨。是摩揭陀国频婆娑王的儿子,被提婆达多唆使,杀父,自己登上王位,势力扩大到中印度。后来忏悔旧恶,归入佛教,成为释迦牟尼佛教团的外护大施主。第一次结集时,担任大施主,供养僧众,他是对佛教尽了很大贡献的人。释迦牟尼入寂后之第二十四崩逝。 (2) 调达:即提婆达多(梵语Devɑdāttɑ),译为天授、天与等。是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的儿子,他是佛陀的堂兄,也是阿难的亲哥哥。释迦牟尼成道后,他出家为弟子,后来嫉妒佛陀的势力,率引五百弟子自立。并且与阿阇世相勾结,企图消灭释迦牟尼,掌握摩揭陀国宗教上的权利,但终归失败。后来阿阇世悔改,脱离他的党团,因此每况愈下,终于病死。在《法华经·提婆品》中,释迦牟尼佛预言,提婆达多未来将成为天王如来。另有一说,说他由于背佛逆罪,而生身堕入地狱。 (3) 频婆娑罗:梵语Binbisārɑ,译为影坚、模实。中印度摩揭陀国之王,以王舍城为都。释迦牟尼出家时,他极力劝阻,说要把自己的国家让给他,请他当王,不要出家。后来很虔诚地皈依佛教,在王舍城北建竹林精舍,供养释迦牟尼佛。后来被太子阿阇世王杀死于狱中。 (4) 韦提希:梵语Vɑidehī,译为思惟、胜身、胜妙身,频婆娑罗王的王后。王被囚禁,她很悲伤,因而厌世,请释迦牟尼佛说法。《观无量寿经》就是对着她而说的。 (5) 酥蜜:牛乳精制之后,加蜜而成的一种食物。麨:即小麦粉。 (6) 富楼那: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ūrna-Mɑitrāyanīputrɑ),译为满慈子、满愿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为说法第一。释迦牟尼成道那年,成为佛弟子,佛入灭时,他在南方弘法。 (7) 幻惑咒术:用咒文等惑人的幻术、魔术。 (8) 月光:梵语Cɑndrɑprɑbhɑ(战达罗针钵刺婆)之译,没有传记。《西域记》第三说,释迦佛前世当国王时,名叫战达罗针刺婆,断自己的头,施给婆罗门,以作求道。《贤愚经》卷六、爱得鲁氏《梵汉辞典》都有同样的记载,但是没有其他有关大臣月光的记载。 (9) 耆婆:梵语Jīvɑkɑ,译为活命、能活。系频婆娑罗王之弟。释迦牟尼时代的名医,替释迦牟尼和频婆娑罗王治过病。深信佛教。阿阇世王后悔时,劝其归信佛教的,就是此人。 (10)《毗陀论经》:毗陀系梵音Vedɑ,亦写成吠陀。系印度最古老的经典,为公元前4年以前的古纪录文献,为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有《犁俱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和《沙摩吠陀》等四种。 (11) 刹利:刹帝利之略称,印度四种姓之第二位。古代印度阿鲁耶族由中亚南下入侵印度,征服非阿鲁耶族,造成四种阶级。阿鲁耶族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阶级,称非阿鲁耶族为首陀罗。婆罗门是僧族,刹帝利是武族或王族,吠舍是工商族,首陀是农牧族,合称印度四种姓。 (12) 旃陀罗:梵语Cɑndālɑ,译为严炽、暴厉等。系四种姓之外的人,人格被极端剥夺、轻视及虐待。 (13) 内官:管理王室内务的官员。 (14) 紫金:亦叫紫磨黄金、紫金色的黄金,即阎浮檀金。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络,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1)。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原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2),教我观于清净业处。”(3)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4)。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5),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6)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注释】 (1) 阎浮提:梵语Jɑmbu-vīpa,译为秽洲、胜金洲、南阎浮洲。位于须弥山之南方,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本来指印度,后来变成指我们所住的世界。 (2) 佛日:佛以智慧扫荡一切烦恼的黑暗,称为佛日。 (3) 清净业处:因清净业因招报之处,广指一般净土,狭指本愿力所成就之极土。 (4) 自在天宫: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宫殿。 (5) 极乐:梵语Skhāuatī(须磨提)之意译,位于十万亿佛土彼方。一切完备,充满光明与欢喜。亦称极乐净土、极乐世界、极乐国土。 (6) 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显来说,思惟是入定善十三观的方便,正受就是定善十三观。隐的来说,思惟是净土方便的修行,即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正受是净土真实之信,即金刚真心。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1),谛观彼国净业成者(2)。我今为汝广说众譬(3),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4)。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5):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6)。二者,受持三归(7),具足众戒(8),不犯威仪(9)。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赢劣(10),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注释】 (1) 系念:思念,心向于。 (2) 净业成者:由清净业因所成果上之佛,即阿弥陀佛。 (3) 众譬:指定善十三观。十三观中如日想观、水想观,多以譬喻所说,故称众譬。 (4) 西方极乐国土:关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位于西方这一事,古来有很多的争论,或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或说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说阿弥陀佛与净土都在我们的心中;或说娑婆即是寂光土,认为离开此土别无西方世界等。但中国佛教净土宗遵守指方立相(指出方位,分辨色相)的原则,认为现在西方。这是因为在十方世界中,是以差别界为中心来说明的。 这个差别世界,东方表示事物的发生,西方表示事物之归趋。例如日出于东而没于西,阿弥陀佛撰择含有归趋意义的西方,特别建设安乐世界,定为众生安住处。 (5) 三福:福同善,三福代表三善。三福即:世福(与其说是佛法上的善,毋宁说是世间普通道德)、戒福(守佛所制之戒律)、行福(大乘佛教所教善的修行)。 (6) 十善:与十恶相反的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7) 三归: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即归顺佛法僧三宝。 (8) 众戒:多种戒律。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戒、具足戒等。 (9) 威仪:合乎规律的举止。 (10) 心想羸劣:心力羸弱而又愚昧。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1),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2),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3),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4)。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已成,次作水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5),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见瑠琉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6)。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瑠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瑠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7),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8),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9)。是为水想,名第二观(10)。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明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恒忆此事。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已成,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11)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12)。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1) 五苦: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憎怨恨会苦(常与憎恶者相会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阴盛苦(人的身体由五阴和合受炽盛的痛苦)。 (2) 生盲:生下来就是瞎子。 (3) 坚住:坚定不移。不动之意。 (4) 初观:定善十三观之第一日想观,此观是定善中的假观,即准备观,排在最前面。 (5) 映彻:透明。 (6) 八楞:楞是角。八角。 (7) 杂厕间错:相入相杂。 (8) 八种清风:从八面吹来的清风。 (9) 苦、空、无常、无我:称为四真,与迷界相对的四种真想观。迷界世界的真相就是苦、空、无常、无我。 (10) 定善十三观之第水想观,和日想观同为假观。日想观是全体定想观的预备法,而水想观则只是做地想观之前的预备法,故排在第三观之前。 (11) 定善十三观第三是地想观。日、水两观是假观,以下四观是真观。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华严经》上,天跟人不同,人跟神众不同,下面龙众是畜生,又不同。《华严》海会大众是来自十方诸佛刹土,不同的族类,不同的色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信仰,全部都能融合成一个,这是什么力量?性德流露。性德里面,没有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没有四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常亦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这是性德,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性德。我们今天所以没有办法,就是永远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包袱,我们不但学佛不能契入佛的境界,佛所讲的义理我们都参不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