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释智谕法师著)


2015/5/23    热度:350   

念佛法门

释智谕法师著

最直捷了当的念佛法门

有人曾问‘禅宗尝谓离心意识参。又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究竟性和心意识有何分别?同时为甚么要离心意识参?’

简单说,第八识阿赖耶名心,又曰心王。能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故名集起心。第七末那识名意。第六名识,亦名意识。若通说,前五及六七八等皆名为识。而第八能为五六七作所依。换句话说,前五识及第六识第七识,皆依第八识而得建立。

为甚么要离心意识参禅呢?简略地说,心意识及习气,能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是众生五受阴之因,所以应该远离。

所以心意识虚妄,故须远离,然而离心意识谈何容易,一般人都是作意离心意识,作意心起,却是以妄代妄,不出惑网。须知无念即离,有念即落心意识。进而言之,有念无念俱无,即离心意识,着于无念,仍是心意识,若欲离心意识,唯有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容后再加说明。

至于性,亦名为心。不过此心不同第八识之心,因为此性能为一切世出世法作所依,假立心名。故见性又曰明心。此性复立多名,如中道第一义,实相,毕竟空,如来藏,真如等等。

性者无性,无性为性,如果有性,皆如幻化,非真本性。正以其无性,所以能随缘而成,与一切世出世法为性。因为无性,故玄通无碍,玄通无碍,故能遍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因为遍一切故,所以法性无分别相。以其无分别相,故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无所不在。以其无所不在故,所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与一切法不异而异,异而不异。不异而异,虽无性而能幻现一切法。异而不异,虽幻现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无自性。故曰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即真如。

如是一尘无性,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不碍在一微尘。一尘如此,一一尘皆如此。故尘尘刹刹,互摄互入,无尽无尽。以其无尽,故湛然常住。所以舒之遍满十方,收摄在一微尘。

以其无性,故能随缘成事。随缘成事,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虽然影现历历,而无有实体。影现非实,故还归无性。故曰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所以纵令花敷月朗,而水镜之体常寂不动。体性常寂,能现如幻之花月影像。人之生死,犹镜花水月之隐现,虽然百骸溃散,而体性却是不动长灵。所以僧肇大师赞性之常住曰‘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此略别心意识与性之不同。

前五识取尘,皆有生灭。譬如眼识先见白色,次见红色,后见黄色。初见白色时,见白色之眼识生。次见红色时,则见红色之眼识生,而前见白色之眼识灭。后见黄色时,则见黄色之眼识生,前见红色之眼识谢灭。如是前识谢灭,后识乃生。如果前识不灭,后识即生,则眼识应同时见一切色。则眼识应无分辨,而堕于混乱。是知眼识若能分别于色相,必是前灭后生。

然而前灭后生不如道理。譬如初见白色之眼识灭,眼识已灭,应更无眼识之用,则不应更见红色,再见黄色。若能更见红色黄色,应是眼识未灭。耳鼻舌身识亦复如是。

是以寻理可知,前五识取尘,转入第六识,第六识记法为因,以第六识故,五识得前灭后生,更见余色相。耳鼻舌身识,亦复如是。

但是第六识亦有生灭。第六识不对现在,只对过去未来,故第六识只能取前五识的谢落影像。譬如眼能现前见色,耳能现前闻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皆能现前取尘,而意识则不能。如果意识亦能现前取尘,则瞎子亦应能见,聋子亦应能闻,不如道理。故第六意识只能取过去未来法尘的影像。取于过去曾历境,或预想未来所望境。

意识之有生灭,譬如第六识想台北时,则想台北的意识生。再想台南时,则想台南的意识生,而想台北的意识灭。如果前识不灭,后识即生,是一切法尘同时现于意识之中。如果一切法尘同时俱现,则第六识必无辨别而混乱,不如道理。如果前识已灭,势必不能再生后识,以灭法不能再生故。如果后识能生,必是前识未灭。故前识灭与未灭,均不应道理。

原来第六识有念念灭,与相续生。前识念念而灭,后识相续而生。此相续生者,依第七识而得建立。第六识造善恶业,得未来生死者,皆依第七识而受果报。五识取尘,第六识造业,第七识受生死果报,故有相续。

第七末那识,名思量识,思谓思虑,量谓度量。此识恒常执我,执第八识见分计度为我。以执我故。于是生烦恼障。于二种障中,烦恼障障大涅盘,所知障障大菩提。若断二障,便显二空。证二空则我见尽除。我见除尽,可成菩提,可证涅盘。

第七识既受生死果报,故知定有生灭。所谓前七识唯生灭,如水之起波浪。第八阿赖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水随动静,故亦生亦灭。而湿性不动,故不生不灭。譬如得人身,则第七识执人身是我。再转生畜生身,则第七识舍人身之执,改执畜生身为我。如是我执之意生灭改易,迁变不停,乃成六道轮回。

依前可知,执人身为我时,是人我生。改执畜生身是我时,是畜我生而人我灭。然而人我若灭,焉能再生为畜我?若能生畜我,定知人我未灭。但是人我未灭可有畜我,则应一时俱有六道之身。如此岂合道理?

原来第七识,有思量意,与无间意。思量意即第七识,而无间意则通第八识。以通第八识故,亦得前灭后生。

第八识名种子识,亦名异熟识。而种子异熟,皆含生灭义。种子者,即是生义。前视曰生,后观曰灭,故有生必有灭。所谓异熟识者,具有三义,一、变异而熟。简单说便是因坏果熟。亦就是因变异之时,果方得熟。譬如瓜种子在地下坏了,新的瓜才能成熟。人身坏了,余道身方得成熟。二、异时而熟。与因异时,果方能熟。譬如今日种豆,数月后方能收成新豆子。三、异类而熟。果与因异性,以果酬因故。譬如人造恶,则三涂类果报熟,人行净业,则极乐果报成熟。

所以说第八识亦生亦灭。然而第八识若灭,焉能与前七作依?原来生灭因缘,最初依第八识为体,而第八识即如来藏,如来藏唯不生不灭。如来藏缘起随染,便名阿赖耶。赖耶缘起合于净,便名如来藏。故曰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不灭合。

如来藏又名如来藏心,如来藏性,如来藏智。如来藏者,二空义也。诸法幻有缘起,以幻有故,所以谓诸法皆空,幻有者无体,无体即是无性。无性为性,故无碍玄通,能遍一切。以遍一切处,故能成就一切法,而不归断灭,故曰不空。此空不空是真空义,名如来藏。

言空则空遍一切处,言不空则不空遍一切处。空与不空一时俱遍,故生时即灭时,灭时即生时,既然生时即灭时,故生即无生。灭时即生时,故无生即生,生灭不生灭皆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是廓然大净,而净亦不可得,湛然常存而性本无住,遍成诸法而诸法无生。以诸法生者,如镜花水月,只是虚影而无实体。唯从众生无明妄想而得建立。故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于中既无生死,亦无涅盘。故知佛出现于世,不为度生死入涅盘,但为度生死涅盘之二见也。如是之法,在众生则曰佛性,在一切法则曰法性。此之为性者,妄彻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赅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此上是略说心意识与性之分别。亦即说明,参禅者必须离心意识而参的原因。

然欲离心意识而见性,谈何容易?欲离心意识者,还成以心离心,以妄代妄。故若欲离心意识,唯有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

现在我们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必须念得清,听得分明,只要听得分明,当下即三心断,四相离。三心断时,‘心’即离矣。四相离时,‘意与识’亦皆离矣。故至诚恳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即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即是见性。

故一句佛号,即我真心,即我实性,即我圆智。直捷了当,不须别修其他法门费时劳神,唐无所得。故方念得一句佛号,已得转凡成圣之机也。

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自他二力,圆成种智。诚所谓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出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是‘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可见念佛法门之殊胜,一念之下,便可六根都摄。六根一摄,自然六尘六识六大五阴随着便清净了。因为六根清净,则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一切法清净。心清净者,逐念而成。一心念佛,心便清净。所以说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因为这六种能生六识,所以称之为根。‘根’,便是取其能生之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生眼识乃至意识等六识。六识于六尘生贪,便不清净。若不清净,便成十八界。六识于六尘不生贪着便清净,此时十八界当下即是法界。

所谓贪着,是六识于六尘生‘憎’‘爱’,皆名贪着。若生贪着,十八界便不清净。不清净即是生死。若不贪着,十八界便清净,清净便是法界,又名为涅盘。所谓十八界清净者,实是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一切法清净。然而若要清净其心,必先清净其念,此所谓一念圆净而成佛也。故念阿弥陀佛,以二力加持故,最为方便,必得一心清净。一心清净便是定,故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者,即是定也。

都摄六根即是不乱,净念相继即是一心。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与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道理是一贯的。不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重在事修,尤其道出得一心不乱的方法。

菩萨圆智,入于一相,而知无量相。于无量相,而入于一相。故世尊说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此是利根菩萨中道智,非二乘所能及。二乘但入一相,不能入无量相。别教菩萨虽入一相,又入无量相,但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萨一空一切空故,入于一相。一假一切假故,能知无量相。一中一切中故,能更入一相。

今此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应乎乱世,便是净念一心,摄根不乱。虽处乱世纷纭,而不失念佛心,便是摄根不乱净念一心。是知念佛法门至圆至顿,功德无量。故《菩萨念佛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我们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便于凡夫事修。我辈末世众生,只要发真实信,信有西方极乐国土,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慈悲大愿不虚。仰望阿弥陀佛垂手援引,犹如靠着一座须弥山,决定不疑。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求生之心犹子忆母,无时或忘,定得往生彼国。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可只重理论而忽于事修。莫说只务道理谈论不切实际,于闻、思、修之中,止于闻思,尚不究竟,何况空谈?所以念佛人若欲摄根净念,必须踏实修习。今人学佛,往往只重文字功夫,闻说修行即不耐其劳。如此行径,实是自误误人之道。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切莫执理废修而死于文下,应假闻思而开慧解,以慧解而立正行。依正行克己求证,如此方不负世尊临世之怀。所以世尊曾说‘我法甚深,唯证乃得。’

摄六根者戒也,净念相继者定也。由此成无漏智慧。戒定慧可由闻思而生,非由闻思而证得。若欲证得,非修莫办。

尤其定慧与戒不同,戒者如法受之即得,如法持之即具。而定慧二道,必须如法修习,日久功熟方能现前。如人渴欲饮,见井中有水,虽如实知见,却不得受用。必须借绳罐因缘取水到手,方得受用。学佛人亦复如是,徒有闻思尚不得受用,何况执文以为悟道者哉?必须慧解立行努力修习,废寝忘疲,一旦功夫纯熟,定慧自然现前。毕及定慧现前,方知定体慧用,不可偏废。有定无慧,便成外道。有慧无定便是狂慧。良以智慧虽尊,非定不深也。

都摄六根首须调伏欲贪制伏烦恼,渐渐以达断欲贪断烦恼。调伏制伏是持戒的功夫,除断便是定慧的功夫了。如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慧虽由戒生,而必由修发。修习功力渐熟,定慧便可忽然现前了。

谈到持戒调伏,应明其方便,不明方便犹乘舟不识水路。总说戒者约束身口意三业,在心名护,在身口名戒。故身口成办,始名犯戒。自心以至身口,有四种犯戒方便,应明其调伏忏悔之法。一、远方便。犯者起心而未动身口,此时责心则灭。责心又名心念忏,即是长跪合掌面对佛像,心念口言,发露忏悔。二、次方便。已动身就缘,或是口说欲作,此时罪相更明,应急作意调伏。欲灭罪相,应作对首忏,即对比丘一人或三人发露忏悔。三、近方便。身近罪缘,或欲触摩,然尚未成犯。四根本成犯。

此系略说,欲知详文,应阅律藏。总之戒之功在摄六根,六根既摄,自然净念相继。须知众生造业,必托三毒,三毒之起,以我心为本。若能至心念佛,口念心忆,句句分明,即是净念相继。一心清净,则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恶业不造,名为解脱。起三毒者,在于取相,一心念佛不取于相,自能六根都摄。故念佛心即是无相心,无相心正是念佛心。诚所谓‘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欲摄六根,唯念佛法门最为方便。念佛时摄耳谛听,如猫捕鼠丝毫不敢大意。如此口唱佛名则舌根已摄,耳听佛号则耳已摄,以心缘历则意根已摄。其实只要耳根一摄,不须作意,余根自然摄住。

大家不妨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摄耳谛听历历分明,自然意根想住,眼根无睹,鼻身二根亦复不乱。何况念一声佛号耳舌意三根备摄,只要三根已摄,余根则不足为虑矣。故念一句佛号,必须字字分明,绝不含混,把牢自己的耳根,守住自己的意根,不须作意顾虑余根,余根自然都摄了。

这样摄六根念佛,即是净念现前。此时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号独照。犹如浮云倏破,朗月乍现,此一念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一念佛。

此一念甫过,心中妄念复起,犹如浮云遮月。此时你必须奋起全身力量,以一句佛号摄汝六根,六根既摄,又复一念清净。如此奋力念去,要他前一净念连后一净念,这样时时用功,日日用功。用功既久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自被消磨。渐渐净念相续,终至成片。这是净念相继,亦即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了。

所以念佛时必须奋起全力念去,切忌悠悠荡荡,一颗心飘飘浮浮毫不着力。那样念法,只是自瞒自误,空过时日。古德说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便是要念佛人高举一声佛号,独力严守六门也。

如此日久功深,自然六根渐摄,唯有念佛心朗然独耀。任它六尘烦动。此心如密室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所谓一心不乱。到了这种地步,名得念佛三昧。故曰“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经云得此三昧者,必定见佛。纵不能现前见佛,命终后必生佛前。

12下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别人给自己一滴水,我们要当作一碗水,修行人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来报答众生,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动机如何,我们永远感激所有众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