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路
2015/5/23   热度:338
觉悟之路——心性合一
京兆府尸利禅师问石头(希迁):“如何是学人本分亨”?头曰:“汝何从吾觅”?曰:“不从师觅,如何即得”?石头曰:“汝还曾失么”?师乃契会厥旨。
案释:学人本分者谓之曰五:言行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合一、能所合一、心性合一。夫言行合一者,君子人也;知行合一者,聪明人也;体用合一者,智慧人也;能所合一者.勤勉人也;心性合一者,佛——觉悟人也。名虽有五,实为一也。兹分述于下:
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言出必行,行必有方;言行一致,不虚妄、不鄙诈、不自卑、不傲物,克己复礼,磊落光明、此儒者忠信之行也;
知行合一:格物以致知、束身以怀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不避刀俎,此为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之节也;
体用合一:人之身份、素质有别:鄙俗者恣欲而暴、僻行而诈;高雅者澡身浴德、庄敬自强、言行超众、坚忍刚毅,足以儒之本体而处世立身之用也;
能所合一:博学以广闻、程功以积事,不以己甚、不为人言,世治不轻、世乱不沮,明辨是非、深知廉耻,可亲而不可劫、可杀而不可辱,此儒者之能也;故文有《正气》之咏、史载凌烟之臣。揽占察今:临危不惧、舍身取义、慷慨赴死、扼腕悲歌之志士仁人者,数不胜数!此儒者之圣贤所为也;
心性合一:人孰无心?心孰无念?无心无念者,必无生也。心死则神无所依止、性乱则人化物也者。故知人必为外境纷扰而起心动念,常理耳。《礼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闹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者也,灭天理而穷人欲也”。故理智之人,须审时度势、谨言慎行,所思必正、所行必端、所取必公、所施必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于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兵、沮之以众,见死不更其守”,蜀先帝《家书》诫子孙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此儒者之心志也!曩昔,予尝为先父(讳庆燕)铭曰:“其儒行也:亮节煌煌、铁骨铮铮;笃实刚毅、端肃恭平;恪勤恪勉、必信必诚;宽厚醇谨、笔耕终生。其士节也:磊落庄敬、挚爱敦仁;雅洁心志、坦荡胸襟;辑揽古籀、博学精深;宸思峻烈、满腹经纶;风神飘逸、蕴秀涵真;老骥伏枥、著述等身;垂世楷模、泽被子孙;嘉铭遐迩、永志斯文。”于是缅怀园中,卓立丰碑;海天影里,世沐清芬!此儒者之所以为儒者也,学人宜效之:
性者,人所同焉,,方诞之时,呱呱坠地,明心性,无过失,心性如一——此为“清净法身”;父母鞠养、恩师教诲,然后明理而立身——此为“圆满报身”;方此时也,触遇外境,感于物而心萌动也。日积月累,欲所成焉。欲有邪正之别而识有迷悟之分:正欲而致正行,邪欲而致邪行,此人所共知也。能修行(学习、实践)正道者,必除邪而归正;穷竭人欲以逞不悛者,必弃正而行邪,故必有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骄奢YIN佚、凌虐欺压之事;然当是时也,又必有恪守修齐、端肃恭平、仗义勇为、扶弱济困之举者,盖人心纷杂、良莠不齐之故耳——此为“千百亿化身”耳。《坛经》云:“清静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干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此之谓也。
江阴祝塘抱霞楼主曰:处世之要,惟在一心;觉悟之成,总在一念。夫能除非份之欲而洁身自好者鲜矣,故圣贤者贵;获物诱而昏愦穷欲者众,故不肖者靡。是故先王治天下以礼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非干厉禁者,法本无法;端行正思者,戒外无戒。云与水、善与恶、佛与众生、觉悟与痴迷、天堂与地狱……,尽皆在于已之作为,仅一念之差耳——此学人之本分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 禅宗公案 | 禅宗思想 | 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他生病。有学生就问他:您老人家修行有这么好的功夫,一生翻译这么多经典,有这样大的功德,怎么走的时候还生病?他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重罪轻报,在这一次病痛当中,所有业障都消除了。我们今天是病痛很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什么病都没有了。你把一切万缘放下,就想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一想什么病也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念念当中想过去、想未来、想世间五欲六尘,那当然生病,为什么?这就是病根,天天想病根,人怎么会不生病!我们看到许多修行人,不但平常不生病,他临死都不生病,所谓“预知时至”,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走得那么自在,没有病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