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一)


2015/5/23    热度:208   

  武夷山市茶艺团每场茶艺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

  以“佛家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寺后茶洞是最早的茶圃,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广地10亩,产茶精良,得名茶洞,至今茶树仍生长茂盛。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

  我们都知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初始于汉朝,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的时间相吻合。同时佛教觞于唐朝,这恰好与饮茶风习遍及中国的时间同步,这并不是说来传教的印度僧侣带来了茶种,而是说佛教与茶几乎同时在中国兴起,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联系。

  武夷山大红袍文化旅游景点在赴九龙窠石壁上镌刻的“晚甘侯”至今举目可见。“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也是武夷岩茶最早的美称。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馈赠“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内成为品赏的饮料中的佳品。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一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广大僧侣在每天完成佛事之后,进行劳作的必是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期的武夷茶文化。当时武夷的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褚,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其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武夷瑞岩寺庙前有一对联“冰壶影,鼓澄怀,刹那矛山映瑞岩”。扣冰和尚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品茶大师出自佛家寺庙,说明茶与佛有着某种密不可割的联系。

  茶具有醒脑,却睡的功能,现代茶叶化学分析表明,茶叶含有化学成份达300多种,既有营养成份,又有药物成份。饮茶的功能早就引起佛家僧侣们重视。

  和尚日夜坐禅,饮茶能帮助他们振奋精神,克服睡眠,集中神思,同时佛教忌荤,提倡素食,清淡的茶汤无疑是一种最佳饮料。佛家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宜于坐禅,通宵诵经;二是饱食后有助于消化;三是茶为不发之药,有益于抑制性欲。茶的这三种实用价值之外,还隐含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远避红尘,不近女色,不慕功名。讲究“四大皆空”的佛家,似乎对清淡微苦的茶味,有着一种缘于自身学说的悟照,茶的清淡与淡泊尘世的佛家学说也有着联系。茶栖云雾,委身岩崖的形态,以及品性清洁的习性,也与佛家学说有着象征联系。茶的苦中有甜的品味,也成为佛家的修行以苦为乐的生动写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闻法觉悟,认真修行,往生净土,一生成佛,那这个人身实在就太可贵了!佛心是平等心,我们要往生净土,一定要修平等心。佛的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一切万物是平等的;不但对一切有情众生,佛对无情众生、一切万物,佛心都是平等的。平等心就是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什么叫一心?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华严经》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没有差别。蚊虫蚂蚁是阿弥陀佛,妖魔鬼怪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都是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