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


2015/5/23    热度:2083   

  今生是现在,前世对今生而言是过去;当你活在过去世中看今生,今生则是过去的未来。故此题的表面意涵,虽但是前世今生,然细推其义,亦皆有未来;故此文题实是三世具足的。

  三世指时间说;人的生命由过去来到现在,而又往至未来,是连续而不中断的。而人若无宿命通不能知道过去,若没有天眼通则不能见未来,佛法中说的五种神通里,宿命通是知道过去生命的情况,说天眼通能见到未来的事情,若是没有宿命通,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没有天眼通,未来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够知道现在生命少分现象而已。现在的生命,我们是看见了,但是我们对于现在的生命里边的事情,并不完全知道,只知道一少分而已。言可以推理依现行的生命,有过去未来的。道理要怎么样来观察,我们才能够知道有过去有未来呢?

  《楞伽阿摩多宝经》(《注大乘入楞伽经》)说:「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会观察我们生命的现象,这个生命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就是第一句:「色识虽转灭」。这个「色」就是我们的生命体,眼耳鼻舌身这五个部分,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组成的生命体是有生灭变化的,有的时候健康、有的时候不健康了,有的时候有病痛、有的时候可能没有病痛,那么这个生命体是有变化、有生灭变化,这是我们现实上的感觉。这个「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也是有变化,有的时候快乐、欢喜,有的时候会悲痛、会流泪,也有变化。从小时候开始读书,这资质也逐渐逐渐的丰富起来,如果你常不读书,有可能你的资质逐渐逐渐地又失掉了,所以在我们的思想上看,也是有生灭变化的。「色识虽转灭」虽然是展转地在变化,有生、也有灭。但是我们从小的时候到中年、到老年,最后生命结束了,结束了就是死亡了,叫做「灭」。

  「而业不失坏」,但是佛法里讲到业,业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的,它还继续存在的,业它是继续存在。

  「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这个不灭坏的业使令我们人、一切的众生,犹在诸有中,生命又相续下去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人,因为生命结束了,有可能到天上去了,有可能又回到人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我们的业力使令我们这样子的,业是前世和今生连续的一个原因。由业继续地的有生命的存在,过去的生命是这样子、现在的生命是这样子、未来的生命也是这样子。「令于诸有中」,「诸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有因有果的,或者地狱、饿鬼、畜生,或是人、或者是天、或者阿修罗,这些生命都是由业变现出来的,前一生的生命结束了,又继续在诸有中出现新的生命,生命出现了也就是「色识不相续」,我们物质和思想这二部分组合的生命,又出现了、又相续下去了,没有中断,所以我们说生死轮回前世和今生,中间的连续者就是业力的关系,由业力使令我们继续有生命。但是「业力」这句话怎么讲呢?「随作者意有所造作是为业力」,这「随作者意」就是随顺造业者这个人的心意,随你的心意你有所造作,你愿意作什么都随你的意,你是有自由的,作业的时候你有自由,受果报的时候却是没有自由的了。作业的时候,你愿意作什么就作什么,但是这个业要成熟给你果报的时候,你欢喜也要受、不欢喜也要接受的,不是说我不欢喜就不接受,没有这回事情。所以「随作者意有所造作」就是业的意思。业这个意思,这里边是说你有所造作,你就有业;业,这个字就是造作的意思。

  在我们中国哲学的易经上也提到了这件事。《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有佛法说的业力的意思。但是它与佛法多少有一点距离。它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一家里面的人,做了很多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佛法的话就是有功德了,有功德就会有果报;功德是因,由因而得果。那么你做这样功德了,你就会得如意的果报,但是果报很多很大,你这几十年都享用不尽,于是乎你的儿女能得到果报,也得到如意的果报,所以叫做「余庆」,有剩余的如意的事情给你儿女、给你后代的人享受。这句话可以这么讲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也可以这么解释。这个地方多少有一点距离,佛法的意思是说「自作自受」,你作的功德,得到果报,就由你来享受,别人没有做功德,别人不能享你的功德果报,佛法是这样意思。但是在事实上呢,好像又不是这样子。比如他的父母福德很大,有很多的财富,他父母年纪大走了,剩下的财富就由儿女来承受了,那么这正不是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这话是相合的,那么这按佛法的道理来说是不是「自受自作」吗?这句话怎么讲呢?

  在佛法来说,这是共业。就是你前一生,父亲、母亲和儿女前一生大家合作做一样功德,今生果报成熟了,大家都有权来享受这个功德,不是说是我父亲、母亲的财富,我就能享受,不是这么讲。就是前多少生大家合作做功德,所以就会今生也合作的享受这功德,是这样意思。

  按佛法的道理来说,就是前生他们曾合作做一功德,今生功德得果报的时候,要共同的享用,不可以驱逐一个人的。所以「业」这件事在佛法来说,就是共同的造业,共同的享受果报,这个地方要比《易经》上说得更明白;但是《易经》那些话,也表示有业果,有业有果,也表示这样意思,有这样的意思,应该在我们中国这个民族里发生了作用,知道做善会得善报,做恶会得恶报。但若是我们不学习《易经》,不学习古圣先贤的语录呢,那我们就不知道这件事。但佛法里是非常强调这一点,所以做善事是有意义的,你有好心肠做一些利益他的事,的确是非常好,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所以「色识随转灭,而业不失坏」,我们这个生命我们作了善业,或者是我们没有好心肠,作了罪业,这个生命是结束了,但是业力没有结束,业还存在的,它会使令你再得一个生命来享用你前一生造的业的果报,是有这回事情的。所以「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随作者意,有所造作,是为业力。」但是这个业,即是失,这个业有造作,约实质上来说,究竟它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心的思,「思惟」的思,思惟的思这句话它的定义是什么?在佛法中讲的就是有目的行为。这个行为在发动的时候,你内心里要不断的思惟,你才能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没能用你的思想去观察思惟,不是很分明的做这件事,你将来是不是得果报不一定的。

  在《杂集论》上也提到这件事,有定业、有不定业。什么叫做「定业」呢?就是你明明白白的做这件事,做的非常欢喜,那你这件事将来得果报,不管是做善、做恶都是一样。比如说,在这里面也有问题。假设我们是做了一件有罪过的事情,你现在是得了果报。是说我们信佛嘛,信佛就念观世音菩萨,使令我们苦恼的事情赶快消除,这里头有问题:定业不容易消除。如果你造业的时候,虽然是很明明白白造这个业,但是心里不欢喜,不是欢喜做这件事,那这件不容易得果报。也可能得果报,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果报容易消失,若遇见不同的因缘,这果报就失掉了,就不容易继续的存在,不管是做善做恶都是这样子的。当然要是我们做这种不决定得果报,但是也是得果报了,这果报如果是自己不欢喜的,那么你念观世意菩萨,这业容易消除,就是容易消除;若是定业就不容易,你需要特别努力才有可能消除这个罪业的。

  所以业即是思,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做这件事,做成功了,那么就叫做「思」。「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思。」

  「审虑思」,就是认真地、深刻地在考虑这件事。你想要做这件事需要预先筹划。第二是决定思,筹划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心里面决定是要这样做了。这叫做决定思。第三是动发思,决定以后就采取行动了。「动发」,动身发语。动身,身体采取行动,或发出语言来,按照你的计划这样行动了。行动的时候,心里面还是要继续的观察思惟的,这叫做动发思。这个思有这三种不同。

  「契经已说身语意,名为三业。」「契经」,就是经。这个「经」是非常合乎真理的,所以叫做「契」,也符合众生的根机,所以叫做「契经」。「已说身语意名为三业」,就是身业、语业、意业。说这么三种业。

  「如是二种三业若会合者。」前面的三种思、这里说的身语意,这二个三业,若会合的话,「若是能动身,即说为身业」,就是你内心的思惟,能发动你身体上的事情,你身体受到思的影响,也等于思是一个命令者,它是一个司令官,这个身体随着司令官的指挥去采取行动,就叫做身业。如果你内心里没有这种思想,身体是不能够活动的。

  「身为诸根大造,和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这五根都是怎么成就的呢?是「大造」。「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由四大造成的;都是物质组成的。「和合而成」,由四大组合起来,成就我们的身体的。

  「种种诸不净物所依处故。」我们这个身体表面上看是很清净,但是里边是很多的不清净,不清净的东西都依止在这个身体里边。有这样的身体,但它是物质组成的。但是里面有思想,这思想一动了就会做出来种种的行为,那么就叫做身业。

  「语谓语言,音声为性。」「语」是什么意思?语就是说话;说话是有声音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说话就是有声音,由声音来表达你的思想。这是语的体性。

  「此能表了所欲说义。」语言能表了,能够表示出来很明了所欲说的道理,你内心的思想假藉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故名为语。

  「能发语思,说明语业。」我们内心的思惟能发出来语言,那就叫做「语业」。

  那么就是发语思,名为语业。

  「意者谓思,能思量故。」意业这个「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思想,它有明了性,能明白种种的事情、能明白种种的道理。

  「说明为意。」这意是这样意思。

  「若动意思,说明意业。」心里在动;这样思惟,那样观察,那么就是动的意思,那就叫做「意业」。

  「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种种事故。」你内心的思惟能使令你这个心造作善,或者造作不善,各式各样的事情。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不善呢?就是你内心里有利益人的动机,而后能采取行动,使令对方得到利益,那就叫做「善」。如果你内心里有伤害别人的心意,然后你采取行动,使令对方得到伤害了,那就叫做不善。

  「即审虑思、决定思名为意业」。这就是意业。三种思除了动发思之外,其它的二种思惟是属于意业。

  「如是等业当知有六种果、三种位;六种果者谓可爱果、不可爱果、异熟果、清净果、等流果、增上果;三位者谓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这前面说的身业、语业、意业,也就是三种思,你作了这种业的话将来能得到六种果报。这业有六种果、三个阶级,三种位。六种果是那六种呢?第一个是可爱果,就是刚才说你作善业,你将来会得到可爱的果报,可爱的果报,那当然我们来到人间,或者是天上去就是比较好。在人间不完全是好,但是比三恶道好一点,所以也算是可爱果报。不可爱果,那就是到地狱去、到恶鬼道、到畜生的世界去,是不可爱果,那是非常苦恼的境界。第三种是叫做异熟果。前面说可爱果、说不可爱果,这异熟果也通于可爱果、也通于不可爱果。

  什么叫做「异熟」?这句话怎么讲呢?在中国佛教有二种翻译,一种是旧的翻译,一种是新的翻译。玄奘法师他的翻译就是新的翻译,以前的翻译就是旧翻译,旧的翻译翻为果报,新的翻译翻为异熟果。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异」分二种:「异时而熟」叫做异熟,一个「异性而熟」,所以也叫做「异」。「异时而熟」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你的身语意有了这样的行动之后,不是立刻得果报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其中有变异。比如说初开始,你做了一个善业,但这个善业,没有力量去得果报,但是你可能又有因缘,你继续做,就加强了以后所造的,力量不够得果的那个业,使令它强起来,所以这里面有的变化,在时间上前后有变化。假设你若是造了罪业,是不信佛的时候造了罪业,后来我又相信佛教了,相信佛教后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你在佛法里得到智慧了,你自己知道我这件事不对,这件做得不对、有罪过,那么你能够忏悔。你忏悔的力量也使令以前造的业力也受到影响,也起变化。如果又不信佛了,你的思想又变了,不信佛;又继续造业,那又不行了。所以这里面是有变化的。有变化也可能向好处变化,也可能向坏处变化。最后,它是得果报了,所以叫做「异熟」,「异时而熟」,在时间上前后有变化而后得果报。所以叫做「异熟果」。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异性而熟。这个「性」,就是性质。这是善性,很好的一种性质;或者是恶性、不好,它的体性很坏。或者也不是善、也不是恶,那么这是无记性。现在说「异性而熟」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做善业,我们得了果报,但是这果报里面,我们这身体果报,我们肉眼看就是这么一大块,或者是一百五十磅、或者是二百磅、或者五百磅这个身体,但是这里面主要是心,是我们的思想,我们这个身体这个果报,里面重要的成分是心,是我们的思想。思想里分二部分,一部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阿赖耶识。这一部分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有间断的,它不是常相续的。比如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你要是在这里注意的话,你另外有注意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虽然你这个眼睛还在这里,但是眼识就不能动了。眼识能看见青黄赤白的颜色,需要有第六意识为它做助缘,这个眼睛才能看东西,如果你第六意识不在这里眼睛不能看,眼也不能听见的,这可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有间断,它不是长时期在这里发生作用的。第六意识也不是长时间发生作用,比如我们睡觉时没有作梦,第六意识也休息了,它间断了;若作梦,第六意识还在活动;作梦是第六识,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是前五识,前五识不会作梦,只是第六识作梦。我们作梦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眼能够看见东西,耳也能听见声音。那是谁?那不是眼识或耳识,而是第六识,第六识有这个作用。所以前六识有间断、不常,不是常存在的。但是阿赖耶识可不同,阿赖耶识常时地相续不断,前六识所有的活动都在阿赖耶识保存而不失掉。无论前六识在什么时候有活动的时候,都在阿赖耶识里保存下来,你做了很多利益人的功德,报纸上也没有发表你这个功德的事情,你也没有受到奖励什么的,但是阿赖耶识会负这个责任的,将来会给你一个果报,你做很多的果报,阿赖耶识会负责给你一个果报的。做罪业也是一样,做罪业的时候,会怕人知道吧!阿赖耶识会给你负责,将来也是给你果报的,所以没有人能占便宜,没有人会吃亏的,阿赖耶识完全负责,就是因为阿赖耶识不间断,什么时候它都会给你作记录。

  所以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识」是我们重要的果报,重要的果报里以阿赖耶识为主,它是我们的果报主,果报里面以阿赖耶识为主,但是阿赖耶识这个识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有阿赖耶识的。比如我刚才说的作梦,睡觉如果不作梦,这个人是活人、是死人?是活人而不能说是死人,因为他的识还在,前六识是不在了,但是阿赖耶识还在,所以还能够醒过来,人若死掉了,就是阿赖耶识走了,这个人没有办法活过来了。所以阿赖耶识我们应该推知除了前六识之外,还有个阿赖耶识的存在。阿赖耶识它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前六识做善,它也能接受,做恶阿赖耶识也能接受,它不反对。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人!它不反对做善、也不反对做恶,做善做恶它都接受。而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如果本身是善,那它就反对恶了,如果本身是恶,与善就冲突了。它不善、也不恶,所以与善、与恶也不冲突,这个不善不恶的阿赖耶识叫做异熟果。

  你得到可爱果的时候,也有这个阿赖耶识的异熟果;你做恶事得到不可爱果的时候,也有这个异熟果,所以这个异熟果和前面可爱果、不可爱果分不开,但是还是不一样。清净果暂时不讲,先讲等流果。

  「等流果」,是什么意思?引《瑜伽师地论》的卷三十八第十三页说。「习不善故,乐诸不善,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诸善法,善法增长。」这里叫做「等流果」。《瑜伽师地论》上解释得非常明白。「习不善故」,不断地做恶事的人,他就欢喜这个恶事,对所做的恶事有欢喜心,就是住在恶的境界里。「不善法增」,有罪过的事情,逐渐逐渐地增长,多起来。「修习善故,乐诸善法」,如果一个人与好朋友在一起做了很多的善事,他心情很快乐,也就欢喜做善事。「善法增长」,常常做善事,善法也就多起了,那么这就叫「等流果」。你「习不善,乐诸不善,不善法增」,这就是「等流果」。前面说不善,这下面说善。「修习善故,乐诸善故,善法增长」,那么这也就叫做「等流果」。「或是先业后果随转」,我以前做这样的事情,后来得果报的时候,和以前做业力相似,比如说我们有慈悲心放生,有人要杀这个人,我们想办法不要杀这个人,救这个人一命,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死,那你做这么一件事以后,你将来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你的寿命就会增长。我们欢喜放生的人,佛教徒欢喜放生的人,常好买鸟买鱼,或者是买龟,买什么东西放生,当然这于佛法来说是一个慈悲的行为,将来也会得到长寿的果报;但是对人的救护,我们可能会忽略了,实在来说,人与人是同类,人和鸟、和鱼是不同类,我们对不同类的人有慈悲的行为,对同类的人怎么样呢?也应该有慈悲心。你应该救护人,你的功德大过放生的功德,大过买鸟、买鱼放生,比这个功德会大一点。若是以善恶来说,人和畜生对比,畜生就是恶人、人是善人;对于善人你有慈悲行为,你功德大一点,对恶人有慈悲的行为也有功德,但是功德有大小的不同。我们欢喜放生是对的,但是应该救护人,应该对人有所救护。慈济功德会就是救人,这个功德很大的,的确是很好。这叫做「等流果」。救护人将来就寿命长,就会长寿,这就叫做「等流果」;如果杀人,将来得短命的果报,因和果是相似的,所以叫做等流果。

  「增上果者,若眼识是眼根增上果」,眼识是眼根增上果。若是我们的眼根很健康,发出来的眼识就特别明利,所以眼识是眼根的增上果。如果眼根不健康、不正常了,发出来的眼识也是不正常,或是近视眼了、或者是眼花了,那就是眼根有问题。「眼识是眼根增上果」,而耳识是耳根的增上果。我们的耳根若很健康、没有毛病,听声音就听得清净一点,如果耳根有问题了,耳识就问题,它是它的增上果。但是这个眼识要在它本身另有一种因缘能生出眼识的,那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眼识有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那个种子动起来的时候,眼识就会动;意识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它们本身都有种子。但是也要假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帮助,眼识才能够发生作用。比如说老年人的眼睛有病了,你帮助他去看医生,将来你的眼根就会好一点。所以帮助别人,实在来说就是帮助自己,所以这叫做「增上果」。

  「众生身分不善不坏是命根增上果」,我们这个身体没有善坏,就是没有死掉;没有死掉,是什么力量呢?是命根增上果;命根的力量使令你不会死掉。这命根是什么呢?就是业力。就是你以前做了一些不杀生的业力,慈悲心的业力使令你现在身体长寿,就是那个力量。命根要是有力量的话,这个身体就不会死掉,所以是命根的增上果。

  这一共有六种果,已经解释了五种。「清净果」稍后再说。

  「三位者」,就是分三个阶级。「位,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第一个是

  「作用味」,就是你内心里有一个目的,然后采取行动了,所以叫做作用位。

  「习气位」,就是你做这件事,做完了以后,没有立刻地得果报,这个时候这个业在你内心里面潜藏,潜藏在你内心里,叫做「习气位」。「习气」这二字如何解释呢?就是我们的身语意这三部分在动作时,动作的情况熏习了我们的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里就有了你动作的气氛,所以叫做「习气」。比如说:一个盒子里有许多的香在里面,盒子原来是没有香味,但是有很多的香贮存在那里,时间久了,香拿走了,盒子依然有香味,那么这就叫做「习气」。现在我们的身口意,或者做善、或者是做恶,做善做恶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了,但是它留下来它的气氛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叫做「习气味」,也就是种子的意思。

  「与果位」,刚才说「异熟果」异熟那个地方,就是它里面可能有变化,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最初有目的,心里面想要计划做这件事,你这样做好了以后,但是你的程度只有六十分的话,可是以后你的智能增长了以后,你还继续想要做这件事,就可能六十分达到一百分了,它是会有变化。所以在习气位里会有变化,后「与果位」,它给你一个果报,就是你以前做业,现在得了果报,所以叫「与果位」,有这么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间在习气味的时候,它还没有得果报,我们可能会欢喜以后做这件事,也可能不欢喜后悔了,它会影响那个习气的。我们读《大般涅槃经》的时候,对这件事说得很详细,其中有一件事,是什么事情呢?就是非佛教徒他没有相信佛法,也没有不接触佛法,他要是造罪了,就是决定要得果报。若是佛教徒听闻了佛法,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会得善报,恶会得恶报,怎么知道这件事情?在心里面酝酿嘛!我以后做过什么功德、可能做过什么罪过……,我们就有可能继续把这件事扩大,可能后悔了,我们要忏悔,但是还有差别。有什么差别呢?要是我们在佛法里,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的罪过要是很大,不容易消灭;要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罪过容易消灭,容易改变它。要是你做了功德的话会使令你的功德更广大,但是这是在习气位的时候,要是已经给你果报了,这个可能也不大,就是难了。比如一个人,他没有当总统时你要打他一拳也不要紧,若是他做了总统你打他一拳,可以吗?很难!所以我们若造了罪,它没有得果报,你若相信佛法还有可能改变,要是不相信佛法不容易。相信佛法和不相信佛法是不一样的!相信佛法会占这个便宜的!但是这里面我刚才说了,若只是对佛法有信心而不相信佛法,你得不到这个功德!所以这上说「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分这三个阶段。

  下面引《大乘成业论》上解释。

  「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如染拘橼花,果时瓤色赤。」我刚才说得那段话的意思在这里。我们这个相续不断的心和「无边种」,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身语意的行动,我们每一天的身语意都在动,所以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的种子是很多很多的。比如说,这个人前生是我的父亲,前生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哥哥,我的姐姐、弟弟、妹妹,但是今生见面却不认识,不知道这件事。但是阿赖耶识有感觉!这人前生是我的冤家,是有仇恨的人,今生见面了也不知道前生是冤家,不知道这件事,但是阿赖耶识有感觉,阿赖耶识有什么感觉?见面以后,没有理由的就是不高兴。前生是好朋友,今生见了就欢喜,也没有理由。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在里面相续不断的存在。

  「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遇各别的因缘去熏习它。比如说有的人前生做医生的,今生还愿意学习医学,那么就是与前生的种子有关系的,又加强了这个力量,心种便增盛。前生你欢喜做恶事,今生也是你还是做恶事,做恶事它就影响了,就加强了这个恶的力量。

  「种力渐次熟」,种子的力量逐渐逐渐地增长了它的力量,最后达到一个程度时,有能力得果报了叫做「熟」。「熟」是有能力得果报了。

  「缘合时与果」,还要因缘和合才能得果,缘不合还是不能果报的。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些善业,死掉了以后应该做人的,人就是要投胎才能做人的。但是我们现代人似乎是比以前有进步!喔!我避孕!吃避孕的药那他就不能投胎的。投胎这件事还是不决定的。他一定是这个人是他的母亲、这个人是他父亲,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父亲、都是他母亲,不是这样子!单独这个人是他母亲,但是他避孕了他就不能投胎,不能投胎就不能做人,就是有这个情形。「缘合时与果」,他所凭借的条件具足了,才能得果报,不然的话还是不能得。我在加州时有认识的一个居士,他告诉我一件事,他说有一个龙王向他申请,想要到他这儿来投胎,先向他申请,他同意了。这龙王是胆小的龙,然后他就来投胎,投胎了以后,这小孩他抱来给我看,这小孩脾气大,就是瞋心大!所以「缘合时与果」,一定因缘具足才可以,不然不可以!《大毗婆沙论》上说,说得很详细,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但是父亲不决定,不决定这个人是他父亲,但是夫妻不在一起,距离了几千里,很远的地方,那么非要到一起去才可以,但是有因缘的障碍,他的父亲就不能到母亲那里来,那怎么办呢?这个女人要和别的男人有关系了。这是在《大毗婆沙论》说这件事。如果他要是母亲不决定,父亲是决定的,决定这人是父亲,但是他父亲不能和他母亲在一起,这父亲就和别的女人有关系了。所以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因缘的。

  《解深密经》上又有一颂:「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翻为中国话是执持之意义。执持,捉住。执持识,怎么叫做执持?我们这个生命体要有阿赖耶识的执持,,这生命体才不坏,如果阿赖耶识离开这个身体,身体就坏了,是由它的执持,我们这个生命体才变成一个活泼的东西。当然这个识是非常微细的,「一切种子如瀑流」由身口意所发出来的行动,你心一动就在阿赖耶识里熏习了种子,这种子像瀑流似的,在那儿流动。「我于凡愚不开演」,这件事对于凡愚不为他们开解这件事。「恐彼分别执为我」,恐怕这些凡愚对于阿赖耶识,对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执着以为这是个我,所以佛就不讲这些事。

  「此中所言一切种子,即有业种子在内」,就是身口意的种子在这里面。

  「如是生死轮回是苦,如何能得解脱?」前面这个「生死轮回、前世与今生」这里面的道理,我大概的讲完了。就是因为「业」的关系,有生命的出现,相续的有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业的关系;生命的差别也是因为业的关系,善业或不善业使令所得的生命有苦乐的差别。下面呢,「如是生死轮回是苦,如何能得解脱?」这地方再多解释句。比如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只是有好肠在社会上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能利益人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你将来能得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不是在人间得果报,就是在天上。天上得果报或是在人间都是有时间性的,不管怎么长,时间到了就结束了。结束了会怎么办呢?还是在生死里流转,我们一般人福报不大,权利也不是很大,我们要做恶事,小小的做点儿恶可以;要是有权利的人,他要做恶事很厉害的,所以我们要是做善事做多了,多数有可能会做国王,在人间是大富贵的境界。但大富贵的人要是权利大,他做的恶事也是厉害,他随便可以开枪,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继续享他的福,福报结束了,还能怎么地,到底是到三恶道去,要补偿的。所以我们说做善事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你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很危险,没有般若波罗蜜你做的善事,就是一般有漏的善事,你将来有可能很苦恼,在佛法里有这个事情,认为我们只是做善事,你不知道如何去排除你思想里的贪瞋痴,你不知如何把它消灭出去,你不知道做这件事。

  我们学习了《瑜伽师地论》,里面讲,我们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瑜伽师地论》中讲的利益和安乐怎么讲?「安乐」,就是生活上使令你没有苦恼;衣食住这些事情都解决了,使令你心情安乐自在,这叫做安乐。何谓「利益」?改善你的思想,叫做「利益」。《瑜伽师地论》这样讲。改善你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有什么问题?我们是佛教徒,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有什么不同?佛教徒相信有因果。但是现在佛的人都相信有因果吗?说我做了很多善事!是!你做了很多善事,我应该奖励你、给你奖状,但是你相信因果吗?我看不一定!就是思想上有题!所以我们行菩萨道时,要做二件事,一个是安乐众生,一个是利益众生。

  我们读《普门品》,是分二大段。前面苦救难,众生有火灾、有水灾,有国王难、有土匪难,有很多的灾难,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来救护你,你就离苦得乐;后面「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什么意思?就是解决众生思想的问题,要你得到正知正见,要你知道有善恶果报,不可以做恶,要你通达般若波罗蜜,可以得涅槃,做这件事啊!这样子才能得到利益,利益安乐,这么讲,要是我只是做功德利益一切众生,你这只是安乐的一面,利益一边没有你还有所不足啊,有所不足现在不感觉这问题,将来你得果报的时候有问题。我们若看《史记》,汉高祖死掉了,吕后把赵王杀死掉了,给他吃毒药杀死了,把??也杀掉了,不受法律的制裁,他儿子是皇帝,这件事就完了。我看有权利的人都这样,杀人愿意杀谁就杀掉谁,没有人敢制裁他的,都是这样,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就是这样子!世间事都是这样子。那些都是要大福德人才行,不然你杀人法律要制裁你的!所以我们做很多的善事,我们将来会享受富贵,但是富贵里面有危险,还是苦呀!「如是生死轮回是苦」所以我们到天上去享福,到天上享福好过人间,天上人他不造罪,天上的人心情和平,互相谁也不触恼谁,只有欲界天地居天四王天忉利天有时和阿修罗作战,才有这些苦恼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人间的人是更厉害,人间的纠纷是很多的,很苦呀!所以「如是生死轮回是苦,如何能得解脱?」怎样才能解脱这苦呀?这前边我们讲「生死轮回前世与今生」,我们应该观察这件事要解脱生死之苦,要想办法解脱,这就是佛法的胜义,是不共于其它的宗教的。所以做善事是共于社会,社会上有人不相信佛教的也能做善事,他也可以办医院、也可以办学校,天主教、基督教也能做善事,这是共于世间的。不共于世间的,只有解脱生死得涅槃,这是佛法的胜义。

  我下面引《楞伽经》上的一段。「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无有贪恚痴,亦复无有人,从爱生诸蕴,如梦之所见。」「唯」一切唯心造的「唯」。「涅槃离心意」,在佛法的态度看,一切圣人,就佛法所谓圣人,他们就是得涅槃,佛、辟支佛、阿罗汉都是到涅槃那里去。而涅槃境界是离一切心意,是不可分别的境界。「唯此一法实」,唯独涅槃这方是真实不虚的,没有欺骗性,真实令你得到安乐。世间上的荣华富贵,也是人之所欲,千方百计努力地求,就是求这些事情,但是求得了未必是安乐的,我要做总统,真做了总统真的是安乐吗?我看不见得。拥有荣华富贵就算是快乐?我看不快乐。「唯此一法实」,唯独涅槃这里是靠得住,不是虚妄的,没有欺骗性。佛告诉我们涅槃里是安乐的,要是我们修学圣道成就了,不会此时安乐,后来又苦恼了,没有这回事。「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除了涅槃以外,其它的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说是很快乐,但是不一定,不一定是快乐的。「如幻梦芭蕉」,就像幻术变现的东西,都是假的;就像做梦似的,不是真实的。做梦的人不知道是梦,认为很美,一醒来什么也没有,连梦里的境界都不真实的。芭蕉树是一个个叶子包里起来,看起很粗大,很大的叶子,好像很真实似,但是你若以刀去砍,它很虚伪,和松树、柏树不一样,它不真实。这个意思就是世间上的事情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有欺妄性,不是真实的。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去涅槃去呢?我们不被世间上如幻梦芭蕉的虚妄的事情所欺骗呢?能从虚妄的事情解脱出来到涅槃去呢?这个我们讲的「清净果」。只有修学八正道才可以,才能解脱生死的苦恼,到涅槃那里去,永久地安乐自在。

  我们读《金刚经》的候,「比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人若比一般小的东西,我们就好像身体很大了,但是佛菩萨很高大的,比如须弥山王身体是很高大的。佛菩萨的身体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自己知道,就是老病死嘛!你读书多或者读书少,你在社会上做事,或者是如意或者是不如意,总而言之,老病死就是这样,这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我们欢喜吗?而这个病,不管你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病,小孩也会有病,大人也会有病,虽然有医生能治疗,但是最后还是会死掉,结束了,都是这样子。这个今天我们欢喜不欢喜?我看谁也不欢喜这个境界,佛菩萨的身体是怎么样,不老、不病、不死,不是很好嘛!那样的身体不是很好嘛!而且神通自在,有广大的神通,一切一切事情都很自在,没有苦恼,佛菩萨身体是这样子的。不要说佛菩萨,天上的人都比我们都好,天上的人他们的身体也不老不病,你看这好不好?但是最后还是有死,所以还是不行。只有佛菩萨他的身体不老不病不死,所以我们佛教徒若修学八正道,也一样的可以得到佛菩萨的身体,不老不病不死。所以我们若修学圣道是有意义的,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我读了很多的书,我拿了博士学位,我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财富,最后还是苦恼境界,不管你本事多大,你做了皇帝,做了总统,一样的老病死,也是苦恼境界。要是得到圣道以后,成就了佛菩萨的身体,没有这件事了。世间上灾难的事情对于佛菩萨,都是等于零的;于佛菩萨不能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们佛教徒非常地幸运,能遇见佛法好好地学习佛法,修学八正道,能到涅槃那里去,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

  八正道,把「清净果」简单的说一下。第一正见、第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是这八样。

  「正见」有二种,一个是世间的正见,一个出世间的正见。世间的正见就是我们相信有因有果,我们不敢做恶事,相信有生死轮回,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有善恶果报,有圣人,这些思想叫做世间正见。出世间的正见就是能见第一义谛了,那是出世间的阿罗汉,圣人的境界。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若是以三十七道品来讲八正道,这是圣人的境界,前边七觉支七菩提分,是属于初果的境界,八正道以后修学圣道,达到涅槃的境界,有这样的差别。我们现在只是讲八正道。「正见」我们学习佛法,修学无我观,能达到见第一义谛,那叫做「正见」。得了正见以后,要正思惟。「正思惟」什么意思?就是正见的境界是离分别相的,离语言相的;但是为了他人来讲解道理,你要安立名言,你才能讲出来,那这叫正思惟。安立什么样的名言,来为他人讲解你的正见,那么这叫做「正思惟」。「正语」就是为他人佛法,而不是邪知邪见。「正业」,得了圣道的人,他的行住坐卧,不管是到城巿里也好,到乡村也好,在自己的住处也好,与任何说话也好,他心里能保持清净,这叫做正业。这不容易,比如我们自己试一试,从早晨起来就保持内心清净,一直到晚间休息,这中间时时地保持内心清净,你试试看如何,容不容易?但是圣道可以做到这件事。「正命」什么意思?不管你是圣人也好,凡夫也好,你在这个世间上生存,就是要有钱;得了阿罗汉你还要生存,生存的时候,就是要有衣食住,凡夫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钱都是合法来的钱,叫做「正命」。若是以欺骗的手段向人骗钱,那就是邪命。钱来得合法,叫做正命,来得不合法就是邪命了。圣人他们决定是正命,绝对不会以欺骗的手段向人拿钱。「正精进」你很得了初果以后,在大乘佛法,你得了无生法忍了,功德还没圆满,要继续的修学圣道,不懈怠,叫做精进。「正念、正定」,正念与正定是一回事,为什么能得到禅定呢?就是要有正念,时时地保持正念,心里没有散乱的分别,由正念而正定。正定就是从未到地定开始,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无色界定四空定,得到灭尽定,都是定。前面的正见正思惟是智能,正语也属于智慧吧?!正命正业这是属于戒,正见正思惟属于慧,正念正定是属于定,这加起来就是戒定慧。而我们凡夫戒定慧都是没有的,想要修学佛法得到圣道,戒定慧都是要具足的,而智慧也要靠戒和定的帮助,才能得到正见正思惟的,散乱心不能得到佛法的智慧,所以要修学定,由定里面才能有智慧。有的阿罗汉在未到地定得到阿罗汉,那他没有神通,要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后,能有神通,所以阿罗汉也有有神通的,也有没有神通的。这是因为定的深浅有关系。所以修学八正道就是修学戒定慧,就可以灭除去我们内心的污染,得到大智慧,断除一切烦恼,断除见烦恼和爱烦恼,小乘佛法是说得阿罗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大乘佛法是得无生法忍,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就圆满了。那么这是「清净果」。

  我们一般的佛教徒,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很多的大德都弘扬净土法门,就是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非常好。只是愿生阿弥陀国,也是可以,但是现在这里说这个话:「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识,观悉虚妄,如幻梦芭蕉」这什么意思?这与念阿弥佛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要有出离心。我现在就想要得圣道,不愿意继续做生死凡夫了;叫出离心。为什么要出离呢?感到涅槃是最安乐的地方,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我要看破这件事,我不要再留恋荣华富贵,有厌离心。感觉涅槃是一切圣人的住处,我也要到那儿去。你要发真诚的愿,这叫做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以后,你再来修学八正道,成功了,那么你就是圣人了,也就是得涅槃了。那么就是永久地远离了生死的大苦,而不继续在生死里流转了。愿意回到生死来教化众生,也可以,但还是大自在的,生死不能污染他,生死这些污染的境界,不能污染这个圣人。所以这些大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是过来人,他就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就是他们已经到涅槃了,又回到世间来教化众生的,是这样意思。所以我们从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知道是业力而有这生死的轮回,我们现在修学八正道解脱生死轮回,到涅槃那里去,我们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佛教徒了。(妙境法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人说:“我业障很重。”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