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三关浅说 二
2015/5/23   热度:214
4、有慧无定行
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注,即具天真本来的慧力;二是由自力参究,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境。这两种都是正悟,也都需要定力的护持。另有一种只是意识分别心对于禅公案的慧解,似有所悟,但因不离识情,故全未真正见到本来,没有亲切的受用。这种慧解更需要禅定的培养与深化,藉定力突破意识分别之关,进入真正的悟境。在学禅者中间,往往狂慧的多而证悟者少,因此切忌过于分别知解,而应处处返照自性,更兼以定力转化狂心,方有悟道的可能。
5、有定无慧行
仅把禅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静坐入定的方法,不知禅就是自己的本心原态,于是一味地枯坐修静,企望能坐出一种奇异的天地。这种不识自心的妄执之禅,不但不可能开悟,而且更易增加生死烦恼,形成坚固不化的颠倒见。
因为这一类人不能超越我见与法见,纵能在修禅时暂时达到忘身忘境的状态,依然是我见我爱的执着在起作用,障碍重重,不可能打破无明,见于本性。往往久修死定的禅者,因不明心地及真实的悟境,总以为有修有证,或自以为禅境高妙,于是造成了更深厚的我慢妄执,落于死水潭里,难得悟性起用。假如已有定力,更能参学明师,研学禅籍,以慧照心,则能脱禅定之缚而行活泼之用。
6、定慧双运行
既有解悟明理识知自心的智慧,又有打坐磨练,对境不迁的定力,如是定慧双运,如车的两轮,如鸟的两翼,进步便十分快速,成就也特别殊胜。如果虽已具定慧双运之心,但在实际上,两者的力量都不充足,脚跟不稳,如此在久久修习中,仍未打开本来,或打开后又已失去。这种情况说明宿根较差,盖障较重,因此还必须借助种种方便,以增加定慧。至于应以何种方便助道,可由自己选择或求明师指示。
学禅者进入正修后,就要减少外事的攀缘,还须注意身心的调养,因此掌握台宗二十五方便行法,对修禅极有好处。学禅者既已立志参究,则应恒一其心,专精不退,一气呵成,决不可停停修修,否则必至非驴非马,半生不熟,以后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试看半途而废的禅行者,能够振作向上的又有几人?所以应珍视这一段十分宝贵的光阴,这是证悟真如生命的关键时刻!
二、悟后的保与任
开悟之后,在理边讲即是“顿悟须同佛”,但在事边讲,却仍是“多生习气深”,故仍是凡夫,烦恼习气犹在未断。但由于已悟本性,悟知一切法本来不二,时时不离自性,能以无住心而应物,故基本上已伏一切邪见烦恼,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走失的。从此之后,只要保养得当,就能逐渐呈现自性的全体大用。这犹如婴孩刚落地,虽然已具大人的身根,但一时还不能起大人的作用,故须经过长期的调养保护,方能成其大用。
悟后保养的方法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点:一是知觉照,即在妄念生起时,能时时觉照,不随之迁流迷失。此如古德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二是不污染,在一切时中,不受善恶是非等一切境界的污染,对境不生情见,保护心性的空灵与安祥。三是能转烦恼习气,在烦恼习气翻腾时,能以无执无待心转化之,知烦恼与菩提不二,不取不舍,一性平等,泯绝能所,于是烦恼不断而自断。四是调养身心在无执的观照下,注意身心的调养,不使疲劳过度,时时保持轻松愉快。锻炼身心,使之更为健壮。五是养深湛之定,每天至少坐禅一次,不计时间长短,无心而坐,一任无住,借此培养深湛的定力,开发更深的智慧妙用。六是消释公案之疑,以无分别智阅读以前不易理会的公案,使之一一透过,智慧也就愈臻圆活。
保的时间因各人根性与定慧力量及烦恼轻重而有所不同,无论时间长短,一定要保养到情见不起为到家,即断见思烦恼而出分段生死、身心无累的无漏解脱,也即证入根本道。此后从体起用,方能自在无碍。
保养成就, 方进入任运磨练的阶段。此时可在平时习气最深,最难以透过的环境中去锻炼,如在顺、逆、不顺不逆的三种环境中,使自己进入角色,做各种各样随俗的事情,而内心不受干扰,情见不生。因此,在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里, 一切的人情冷暖、是非善恶、可憎可爱、可忧可喜等境界中,一一透过,不受一切受,心中自在无碍。如此久而久之,不但能入佛,而且能入魔。力量不断增强,自性进一步开发,此时方具备度生的资格,方可继绍隆佛祖之位而大弘佛法于天下。
三、为人的情与智
所谓为人,即是住持佛教道场,为人师表,导利群方的法门师范。末法的今天,并不是非要证到任运自在方可为佛教领袖与导师,如解悟者可做教下学院的讲师,开启蒙童,悟佛知见;明悟而力未充者,亦可住持小道场,在一方为人点示,示其禅门正道。但以上两种因为未能彻了,情恨未断,于道行上时进时退,其弘法的影响力随着修养的程度不同与悟境回旋 而有变化,所以作用不免有很大的局限,即不能真正树立宗风,主持大局,为群方之眼目,引导一代佛子向前进修。所以就禅门而讲,尽量先完成“自我”,直到归家稳坐,得大自在后,方随众生之因缘,而兴大慈悲、施无量方便作无碍的度化。
大用现前,无为而为。在施用时,先要观察自己多生在法门应用上的生熟,并要熟知自己的习气与不足;其次要深入观察时代众生的根性以及他们需求,并要善择因缘,取舍得宜。在应机施用时,要药病相符,机用灵活,从正面,侧面以及反面等角度,方便转人粘着之处,而且要不留痕迹。
在施用中,情与智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情一边讲,要不断地开发广大无量的悲心,消释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情习,如俗情、私情与自了的偏情小志等。在随俗转化中,又要通达人情世故,研究各种类型人的思想感情,在贴近人情与顺于人情或者逆于人情的方便教化中,使众生因之而悟入。而在爱、恨、怒骂嘻笑时,心中了然无执,一丝不挂,不留一点痕迹。这是在随顺世俗中,借以打破自他执情的大悲方便。在智一边讲,禅门悟后虽已证体,具一切智,于中道谛亦已相应,但在缘起的差别事物上,还不能一一明显无碍。故应在无为心中学习无量法门,洞悉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诸如五明等。在对象上,又应对无量众生的根性、智量、性格、爱好、烦恼、习气、情感、才能等方面,一一观察照了,丝毫不惑。在具体运用智慧时,又需善巧地掌握其微妙的变化,如心念、表情、动作、语言等,随时以智慧应变之。因此对不同的机,施以不同的法;机活法也活,破其迷惑,消其滞情,启其灵慧,示以行法,而且恰到好处,痛快淋漓。禅门古德的无量灵活机用,就是在心灵无住下,知机知法,而以般若之智尽其微妙变化而已。故无论是暗示的、直指的、反诘的或论理的,都在无分别的智光中,自然流露,并无做作牵强之举。
在悟后的为人上,不可有心去求,不可攀缘化度,只是无心自适,用而无用,无用而用,任缘引导而已。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落有心,即重入学途,自救不了,焉能度他?
如此久之,在无自无他中,度他自度,尘沙之惑不断而断。随着悲智的逐渐圆满,破无明细惑,而证三身、三德、三智;究竟成就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之果。此时所证,虽只是原初所悟,但智光圆明之境,恒沙方便之用;法界圆明,身土不二,清净涅槃 ,万德齐彰,其中种种庄严与无量功用,绝非初悟之时可同日而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 禅宗公案 | 禅宗思想 | 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每天做完早晚课,都懂得要把念佛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给一切冤亲债主,可是问题是怎么念佛诵经才有功德呢?我们念经的时候,心跟经融合成一体,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就有功德。你念这一声佛,你跟阿弥陀佛能够合而为一,心如佛、愿如佛、行如佛、言如佛,那就很有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拿什么回向?拿散乱回向。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恨着这个人,还讨厌着那个人,你以怨恨回向,这怎么行?所以行、解要相应,才有功德;行跟解不相应,哪来的功德?所以,以功德回向,你首先要想到:你有什么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