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付嘱品第十)上
2015/5/23   热度:181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
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后,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什么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三者。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么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
什么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阴与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在真如自性生起这种的作用,它有十九对,即是长对著短,没有长就显不出短,若没有短也显不出长,所以长短是相对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在邪与正的中间也是中道义,故邪与正对。痴呆和智慧相对——愚笨和聪明也是相对的。乱与定对,为何心里很乱呢?就因没有定力。慈和毒相对,因慈能予乐。戒与非对,戒即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故它与不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危险和平安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能拔苦,它和伤害是相对。欢喜和嗔恚相对。布施和悭贪相对,能舍就没有悭贪。向前进和往后退是相对。生和灭相对待。法身是遍满一切处,它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以上是自性生出这个用,有十九对。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六祖大师说,此三十六对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将一切经典佛法贯串起来,一切经典佛法都是从这道理生出来的。这样则出入不会落到两边,这就是中道了义。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当自性生出用,和人谈话时,外边要于相而离相,对内则要于空而离空。假如你内外都著相的话,就会生出邪知邪见。假设你不执著有,却执著空,就会增长无明。执著空的人就如此说:‘什么都不要,不需要学经典,因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啦!文字是著相的。’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人也不应该讲话,因语言就是文字的相,文字就是语害。
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要知不立文字此‘不立’这两个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若见人就毁谤人,说人著住到文字上了,你们十人应该知道,自己迷了还不算,因自己迷了,那是自己的事。但若毁谤佛经说无功德,则所造的罪业是无有穷尽!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你若尽著相于外,用妄心来作法求真,做种种著相的事,以求真理,或广建立道场,或说有或说无之过患,像这种人,累劫亦不能明心见性。你只要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即可。但又不可百物不思,因这又变成顽空,对修道的自性上会产生挂碍。
你若只听而不依法实实在在修行,会令人反生邪念。你要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而不著相。你若明白我所说的道理,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依照我所说的道理而生出变化的用来,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修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躬行实践,那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间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则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问你法义时,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来对。他问‘凡夫’的道理,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他问‘圣人’的道理,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对。这是两种的道理,相因相循,从中就生出中道的义理。
如一问一对,其余的都依此作,这就不失顿教的宗旨。假设有人问你说:‘什么叫暗呢?’你就应该如此回答:‘明是因,暗是果的缘。当明没有,就是暗。以光明来显出黑暗,以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来和去是相因相循,而成就中道了义。’其他的问题,也都根据这个道理答覆。将来你们传法,都依照这个道理转大法轮,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六祖大师在唐睿宗元年年号正极,在延和七月时(因在五月间将其年号改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吩咐门下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预备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终七月时落成。
在七月一日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来就说:‘你们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若还有什么疑问,趁早来问我,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心中疑惑除尽。若我往生圆寂后,就没有人教诲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问题要赶快问。’
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领所有弟子,听此番话后都放声哭起来,有的偷著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来,大概也有装著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里头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戏一样。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会他不哭,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没有知觉吧!不是的,神会年纪虽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如此才真学到不动心。如何才叫‘不动心’?就是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办道,也不欢喜。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不起烦恼。可是,若你真懒惰而有人说你,你不动心,却自辩说此是定力,那又错了。好像神会这小孩子,神情不动,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师说:‘神会小师,他现在不是小沙弥,因他已受具足戒。你们这些人看看,他虽年纪小,却都比你们进步,为什么呢?因他对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对待,而没有分别心,他真是转识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师如此地赞叹小师。
‘他对毁谤、赞叹均不动于心,亦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这位小师年纪虽小,你说他好他也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真是难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也有,年纪中的也有,考试完全没有合格,火候都还不够呢!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往生圆寂,都哭起来!嗄!这些人真没有出息!’各各都被六祖大师骂了一顿。‘你们修的是什么道?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现忧愁悲泣,忧愁那一个?你们为谁哭啊?哭谁啊?假若你们担心我,不知到什么地方去的话,我现在告诉你们:切记不要担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样。假设我不知我到何处去的话,那我也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八月间就要走了。你们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处,你们若知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泣。法的自性,本无生灭,它是不生不灭,没有来也没有去。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为你们说一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此偈有讲真的道理,也有讲假的道理,动的道理、静的道理。你们念诵此偈后,好好保存著,就和我意思相同。你们照此偈修,就不失顿教的宗旨。’
众僧被六祖大师如此呵斥后,就叩头顶礼,恭请六祖大师说偈。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将不真的当真来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认它为真,则你所见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离开世间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心里没有真,何处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离自性,离开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觉性上就能明白这个‘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就是‘不动’。你若想修行此不动的行门,就要像无情那样不动。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而找不动,因动上就有不动。不动就是不动,而动是在有情才有动。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不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则你连佛种都没有了。在你有情知觉性上,不用识心来分别,而用成所作智来分别诸法相,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动’。你但作这种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现在告知你们诸位学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诚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门下,却执著你那生死的智慧,著相的智慧。我现为你们讲此偈颂,听后若能明心见性,那我就可和你们讨论佛理,若你听后不能言下相应,明心见性,也应合掌令一切众生欢喜。我此宗是修无生法忍,无所争论,不和人争执。你若和人一争就失去道义,失去道的本体,故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执著争论的法门,就不能出生死轮回。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当时南华寺六祖大师的徒弟,听说此偈后,都虔诚叩头顶礼,且都体谅大师的心意,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闹了,也不互相辩论。从此依法修行,不互相争辩。大家都知六祖大师在世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故法海上座(他时时都忘不了他自己,什么时候都想争第一),再拜问大师说:‘和尚您圆寂之后,衣法当交付给谁呢?’他现也想接这衣钵。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玆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六祖大师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达摩祖师的偈云:‘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故五祖对六祖亦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你们看‘结果自然成’,这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些人,要自然成熟。六祖大师亦说:‘菩提果自成’,你们的菩提果要快点成,最要紧的就是不要懒惰,你看菩提达摩祖师早就给你们授记。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说:‘诸位善知识,你们每个人都自净其心,不要存贪嗔痴,来听我说法。
你们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就应该明白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而无诸相这种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这种三昧。若你在一切处,任何地方——即不论地方好坏,或动或静,也不著住到相上。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讨厌的心,或喜爱欢喜的心,所谓憎爱无动于衷,心里如如不动。对著你所爱的境界亦不想取为己有,有爱心就有取,如十二因缘上‘爱缘取,取缘有’,为什么要取?就想占为自己所有。舍就因憎,当你一憎就想不要,将其舍弃。你也不想利益成坏等事。对我有什么利益我才去做,那就是贪心、攀缘心、不干净的心。也不计较对我是否有成功或害处,都不存这种心。安闲恬静,什么事也没有烦恼,就像水没有波浪,没有爱憎的烦恼,没宥取舍的烦恼,没有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就不知什么叫失败。虚融澹泊,如万物从虚空生出,但虚空也无所事事,它没有个办事处,说你在这地方出生,或到他那地方去死。因所有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一种天然的现象,而不加造作。很淡泊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故淡泊以明志。没有一点贪心、嗔心、痴心,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攀缘心。故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虚融澹泊中,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够在一切处,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里,时时用直心。直心是道场,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直心、直言、直行,心里不要有委屈婉转。直言不是心想东口说西,心口不一。做事也直,说话也直,若因不直,将来果也不会直,所以行住坐卧要纯一直心,纯一即是精纯到极点,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一个就是直心,我们修道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都要用直心,心里不要计算人,例如那人有钱我去向他借些用用。即使穷到极点,也不做这种没有廉耻的行为。若借后有还亦不失为君子,若只借不还这种行为是很卑鄙的。不动道汤,就是你心直,当你能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净土,这个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假设这个人具足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子一样,在地中埋藏,时间久就自然会长出菩提芽,成熟菩提的果实。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道理一样。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玆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我今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普润大地——当农作物需要雨时,雨就来了。若不需要雨,而多下两,农作物就会被水淹。若需要雨而没有雨,农作物就会枯槁而死。
你们各位本有佛性,就譬如这些种子遇到及时雨就有长养滋润、成熟菩提果的希望。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的人,一定会得到菩提。你若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一定得到菩提妙果。你们听听我所说的偈颂,要注意呀!我已对你们说这么多法,你们听得都散漫无章,故我用偈颂再表达清楚。各位都要自净其心,用心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即自性,它含藏一切的种子。现遇及时雨,普遍滋润一切的种子,故都生出菩提芽。有情众生顿悟,及时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就要结果。花开后,菩提妙果自然成就。你看!‘菩提果自成’。
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都是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到我们这个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结果自然成,自然果到世界每一角落去,每一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菩提果。各人要自己成就自己的果,我不能帮忙你们,若不自己成,就是自暴自弃。你看!就这么巧,你们的法字刚巧是排‘果’字,我们这个宗派对‘果’说得很妙——思修常安果,亲传无为教。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首偈颂后,对大家说:‘我所说顿教法门没有两个,只是一个,就是这顿教,心也要变成一个。所修的道本来清净,且没有一切的相。虽说无有诸相,但你们也不要误会说只观这个静。你若只观静,这也是执著,同时也不要枯守顽空,为什么呢?因一切众生的心本来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可取亦无可舍,你们各位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到各处去,建立道场,好好地去修行用功。’这时六祖大师座下徒众有几千人,都叩头顶礼退到一边去。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听吾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六祖大师在这一年七月八日,忽对大众说:‘我想回新州去了,你们大家赶快准备一只船及摆船的橹。’此时在六祖座下这么多徒众,有的又哭起来。前边已哭了一次,这回六祖要走,他们又哭起来,不让六祖大师走。
六祖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尚且示现涅槃相,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身体,归回去一定有好去处。’
大众说:‘祖师您从此去,我们想您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槃,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六祖大师说:‘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来时无口。’我想这口也许是错字,应是来时无日,意谓我来时没有那一天。
‘来时无口’,有另一讲法,是我来时没有说法,去时也没有说法,法相本是不增不减。我虽说法这么多年,实未说一法,故说来时无口。法无定法,只要合理怎样讲都可以,但不要讲到错误的地方,将人都引到地狱去,这种法是不可说的。
一般的弟子啰啰嗦嗦,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麻烦,想:‘我还是赶快走。’又问:‘正法眼藏即衣钵,传给谁了?’当时这么多人,都不知六祖大师将法传给谁。这些问的人,大概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不然他们问这做什么?就像‘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在江边站就想望望海,若不望海那么站在江边做什么?可见当时的人对衣钵都非常重视。
六祖大师说:‘传给谁?谁有道我就传给谁,谁没有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证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什么是六祖大师所得的法呢?就是这些偈颂里的道理。你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得到他的法。
徒众又问:‘将来教里是否会有灾难、困难、魔难?有何祸患呢?’意思即六祖大师在生时遇到这么多魔难——有人遣使来暗杀,又派间谍来偷法,又有人放火想烧死六祖,种种灾难一言难尽。当时六祖坛经只记这么一点点,可是相信当时有很多灾难,不只记载的几桩。有人来偷衣钵六次,都顺便想将六祖杀了,但因都没有得手,故经典没有记载。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楷,在前一年去造塔,在这年此塔造成,故他要回新州去。徒众问说:‘将来是否还会有灾难?’意思即不会有灾难了吧!带著一种希望的口气。祖师圆寂了,还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班人呢?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杀不了您就来杀我们。
六祖大师说:‘我圆寂入灭之后,五年或六年后,在此时有人来割取我的头。’你看!活著有人来杀他,圆寂入涅槃后,还有人要来取他的头。在当时作祖师真不好做啊!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故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么难做,我也不做祖师了,不要退心!
现在我说一预言给你们听,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以后就证明此‘头上养亲’,是一个高丽贼和尚,想将六祖大师的头偷回到他国家供养,此头是指六祖大师的头,‘上’是指他很恭敬。‘养亲’是指如供养他父母亲一样。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张净满,来取六祖的头。所以说‘口里须餐’,为何他来偷六祖头呢?就因他为口腹生活,需要吃饭,故受人钱去将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大概这高丽和尚很有钱,给他很多钱,故他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这人名叫张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遇满就是遇到张净满,只单用他一个字来作此预言。因为满来了,就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是一难。‘杨柳为官’,当时的刺史叫柳无忝,县今叫杨侃,故说杨柳为官。果然,六祖圆寂后五、六年,在其肉身塔里,某一晚间有和尚听见有大动静。六祖的徒弟曾听六祖的预言,故将六祖的脖子用铁包上,所以张净满来时,用刀斩这脖子,怎样斩也斩不动,一用力就弄出声响来,惊醒守塔的和尚,此人就勿忙从塔跑出——全身穿孝服。后来和尚去检查塔里六祖大师的脖子,发现有被人用刀砍的痕迹,于是报绍州刺史及县官,遣捕快很努力去找,在五天之内就捉拿到张净满。
柳无忝将此贼带到南华寺审问:‘你为何要斩六祖大师的头?’他说:‘因有一高丽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他自己不敢来,所以给我很多钱,而我因需要钱来吃饭,故就答应此事。’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弟子今滔禅师:‘这件案子应如何办理?’今滔禅师答:‘此若按国法来办,一定要斩头,毫无保留的余地。但在佛教里,是冤亲平等,我的意思还是将他放了,因祖师预先都有预言,应有这一回事。’柳无忝听后说:‘我今才知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于是就将张净满解放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六祖大师又说:‘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后,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是出家菩萨,一是在家菩萨,在同时兴化。’出家菩萨据说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江西所有丛林都是马祖造的,所谓:‘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在家菩萨据说是庞蕴居士,他全家人都开悟,且在同一时期入涅槃往生。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将家中所有万贯金钱,装到一艘大船上,将钱沉到海底送给龙王去庄严他的龙宫,作一最大布施。回来后就编竹笼以维持生活,虽然过著清贫生活,然而一心修道。有一天庞公叹道:‘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太困难了,将十担芝麻一粒粒放在树上。他的太太听后,就说你这么老真没出息,有什么难,难什么?你看是难,我看是最容易的,故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即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意。他的女儿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饿来吃饭,困来眠。’我不觉得难,也不觉得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庞居士他虽有太太,但他们之间就像普通的朋友,并没有一般男女的关系,所以他们全家都开悟了。作居士的都应学庞居士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又有人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讲那一个都是可以。他们建立顿教的宗旨,修造伽蓝庙宇,将佛法发扬光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 禅宗公案 | 禅宗思想 | 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就是修心修身修行为。修心,断惑证真,断意识流,见不生不灭法身,是智慧,是见地。修身,转四大五行,破身见身障,破五蕴,是功夫,是定力,急不来,非一步一步脚印不可。修行为即修一切心口意善,修六度万行,磨习气,积福德资粮。修心修身修行为,就是法报化三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