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机缘品第七)上
2015/5/23   热度:144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机缘品第七
什么叫‘机’呢?即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什么叫‘缘’呢?即是有缘的众生,堪来接受教化,所以才叫做机缘。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谶。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六祖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得以心印心法门后,回到广东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即南华寺乡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即读书人,曾做大官后退休的学者,名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六祖大师特别地恭敬护持。志略他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意谓没有穷尽的宝藏。她常念诵大涅槃经。六祖大师一听涅槃经,就知其最妙的道理,随著就为这位比丘尼解说经文。这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读,大概她也没识得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是不可思议。她亦是行持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因当时道信大师提倡人人坐单)。她家里非常富裕,但她也持银钱戒,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故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肉身不坏,临终也是端坐往生的。往生几年后,她的身体没有臭也没有烂,就因她用功修行没有YIN欲心,所以肉身变成金刚不坏之身,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还供在曲江某一庙上。庙名我忘了,但我见过她的肉身,非常庄严。六祖大师在南华寺时,这比丘尼很护持,各处去为六祖作宣传说:六祖惠能是五祖弘忍真正衣钵传人。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才显出这花的美丽。六祖大师虽是位祖师,如果没有人来护持他,一定会被神秀和当时的外道杀了。但因六祖大师的弟子和护法居士拥护他,所以才没有遇难。
还有六祖大师不能自己为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说的。再者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五祖传人,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著他的学人数百,来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每人都各有同参道友和亲友,皆通知他们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法会盛极一时,每天午斋时大概有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念。六祖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经的大意倒可解说。’
无尽藏比丘尼说:‘连字都不认识,那经的大意你怎会懂?’
大师答:‘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识字与否是不要紧的。’〞 这位比丘尼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讲,很惊讶,觉得此事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说:‘这位法师虽不识字,但他是位开悟有道的人,你们大家应发心来供养!’
于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当地的居民,都争先恐后来瞻仰礼拜六祖大师。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因为隋末战火连天,故被兵火烧成一废墟。大家发心捐金、银来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一所大丛林。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于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折纹。大概六祖大师太用力,故石头都印有细纹。这个地方我也到过,亦坐了一个时侯,但我可不是避难而是在那里试一试而已。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僧人法海,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法海禅师我不敢说他是好第一,但当时他必定以为自己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
僧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曰: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后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么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
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是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习性障住。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禅师在六祖大师开示下豁然大悟,所以也用偈颂来赞叹说:
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修这两种法门,要离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
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
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
六祖又接著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
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接著,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么法?你说啊!’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
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么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么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槃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么多经典,怎么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
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著。你若有所执著,就变成法执,所以佛教人没有执箸,不要执著法,也不要执著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么佛说得太多了。懂吗?
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么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后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著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后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么,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后再说吧!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法达听此偈后,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么吗?’
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什么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
世人外迷著相。内遂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间人在外边著到相上,内里又著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著于空,不落于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o
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若见其他人都如此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若有这样的见解,这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为何说他谤佛呢?因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已具佛的知见,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呢?所以你应该深深地相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心里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要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因为没有其他的佛。
一切众生皆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就因有个贪心、爱心。贪就有贪尘,爱就有爱尘,贪是贪得不清净,爱是爱得不清净,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了。外边不单是攀缘,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种种的缘。因你向外攀缘,里边不安静,就造反了。这令自己心里不安乐,生出来种种麻烦。你的心就为形所役,心本来是主人翁,但现在成为身体的奴隶了。因如此,故其他的佛、世尊很辛苦地从定中起来,用种种善巧方便法,苦口婆心,劝令众生要停止攀缘,杜绝妄想,不要向外驰求,能如此就和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我也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他们心里边,要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里因有一种邪知和愚痴迷惑的心,所以就造种种的罪业。虽口说得好,而心却很坏,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而心却像毒蛇那么毒。最坏的就是贪、嗔、嫉妒、谄媚、佞(即不正直)、贡高我慢、侵损于人,伤害一切众生,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假设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自性常生智慧,观察照了自心,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六祖大师又开示说:‘你在念念中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嗔、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的知见,就是世间法。假设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著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牦牛爱惜它的尾巳有何两样?’
法达答说:‘若是如此,那只要明白经的意思,就不必诵经了吗?’
六祖大师解释说:经有什么过错,它怎会障碍你念经呢?要知迷痴和觉悟在你自己,若迷了你念也没有功,若悟了念就有益处,这与经有什么关系呢?若你能口诵法华经,心行法华经,这就是转法轮。若单口诵经而心不照经的义理去修行,这就是被经转了。你再听听我给你说的偈颂:
你心若不明白,迷惑了,就被法华转,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你心若悟,就可将法华妙义转动了。你诵法华经有十多年的功夫,但不明白其义,就好比和经的义理成了冤家对头。没有妄念就是正念,但一有邪念,有贡高我慢,以为我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邪了。应该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念就如没念,不要执著。
你既然说:念如不念,那不念就如念啦?
答:那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你根本没有念,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所谓念如不念,就是念而未念,无念而念,就是没有执著之意。
总之,也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这就是自己常常坐在大白牛车上。这就像驾驭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烦恼不染的大白牛车一样。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言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军。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听完六祖大师这段偈颂之后,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各位想想他为何要哭?以前他不明白也没哭,现在明白了为何又哭起来呢?
法达哭并非是受委屈而哭,也并不是受任何人欺负、压迫。他这个哭,是因感激得喜极而泣,所以说‘不觉’,不知道就哭起来了。就因他想以前那么愚痴,费了那么多功来念法华经,一点益处都没有,现经六祖大师的讲解就明白了,所以感激得哭起来。好像有些朋友亲戚、家人相离日久,忽然见面,本来是很高兴,但忽然就哭起来,这就是同一个道理。
法达因为大悟所以哭起来,他禀告六祖大师说:‘法达我从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经啊!我是被法华经所转。’又再启白说:‘在妙法莲华经上有一段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所有佛的大弟子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若尽他们的思惟来度量猜测,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那么,现大师令普通凡夫但悟自心,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就免不了令他生出毁谤心来。再者经上说有三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这有什么分别呢?请老和尚发慈悲心开示我。’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过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义理。所说的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领悟佛的说法,其毛病就在度量上,若没有度量的心他就会明白经的义理了。任凭他们共同思想推测,反而愈追求相离愈远。因佛所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而不是为佛说的,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若你不肯信佛经是为凡夫所说,而非为佛说,那就随他不听经,退席走了。
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该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他的乘。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者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你为何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是为以前说。一乘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为现在所说的实法!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但归于真实之后,这个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实法也应不存在了。因此,你应知道所有的佛法,皆属于你本有之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
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法达蒙六祖大师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即用偈语称赞说:我念妙法莲华经已三千部,而曹溪一句话也没有讲。我还未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权法,初善中善后善都是称扬法的一种方法。初善即是最初所讲的小乘法,中善即是讲中乘,后善即是讲大乘——即喻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谁也没想到,谁都不知道,在这三界火宅内,就可修行成佛作大法王!
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而不是说:‘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就算了。’他还是照样诵经。往往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不清楚,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你是否可吃而不吃,不吃而吃呢?也不可在偷东西时说: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也不可在杀生时说:杀而未杀,未杀而杀。所谓明白了就是不执著,而非空谈口头禅。若已达到程度就能念经而不执著念经,不能像法达以前认为念法华经三千部,功德大到高过一切,故不向人叩头。他见六祖时头不至地,已算是最恭敬的表现了。若是对普通人,不要说叩头,连问讯他都不打的,他就是这么贡高我慢。这就像有钱人见到穷人睬都不睬,他不向下看只往上看,目空一切。法达见到六祖,知他是传五祖衣钵,故不得不叩一个头,但心里一定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他只是勉强地叩头,而六祖一看就知他贡高心在作怪。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曰说菩提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他看楞伽经有一千多遍,还不能领会三身四智,于是来礼请大师,恳求解释真义。大师就开示说: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这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本行。如果离开本性而说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没有智慧。你若悟得三身没有自性,就能拥有四智菩提。现听我偈言:
当你了解三身是自性本具,你就明白四智。它并没有离开听和视的缘,而能直超佛法界,但你必须拿出信心来听,那就不会再迷惑而像一般世俗人终日‘菩提!菩提!菩提!’而不实际去了解实行菩提。不要尽学口头禅,而要真正明白三身那才对的。
六祖大师又说:你既了解三身,就应同时明白四智。若你尝试离开三身而解释四智,纵使你明白四智的名相,也得不到真实的体用,就算有了智慧也就等于没有智慧一样,徒劳无益。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佛有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它是由第八识所转的,所谓转识成智。你不会用时就是识,当你返本还原即转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故其本性清净没有染污,故说‘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是由第七识所转的。在你未明白之时就叫第七识,一开悟后就叫平等性智。第七识又叫末那耶识,又叫传送识,它由第七识传给第八识,故叫传送识。而第八识又叫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所作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故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叫八识田。此识好像一块田,你种什么它就生什么。‘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即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无病就是没有障碍、嫉妒、贪嗔痴。你若能没有障碍、嫉妒、贪嗔痴就能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的,第六意识它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男女,所以它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实嘹上已变成意识。若转识成智,成妙观察智——它见一切境界不用分别就能知遣。妙观察和分别心是不同的,所以证果阿罗汉要作意观察,作意就是从静里观察,而能知道八万大劫内的事,就是用这妙观察智而能知道,但他若不作意观察,还是用意识,即一般人所具有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是由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所成的,就好像一个圆镜一样。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五八就在果上转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六七就在因中先转,即第六识、第七识。
‘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说是在因上转,果上转,实际是没有什么实性的,只不过是一些名词而已。
‘若于转处不留情’,假设你在转的地方不停止,不用凡夫的心情来测度这种情形。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当兴起讲,即很多时候都在那伽定中——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为何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化出的变化,所以龙叫神龙,因它能变化无穷。就像序言所说六祖大师用钵来降伏龙,相信此龙有很大的脾气和无明。它想: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我就要试试看,于是就跳到钵里,但跳进去后没有法子跳出来了。该龙听六祖大师说法后,就往生去了。虽此龙常在定中,但未破无明,所以还会发脾气,要显显神通。若它有定力,即使听六祖说你不能化小身之语,也不会被动摇的。
那伽定就是不可思议的定。龙是如何成的?就是它以前在因地中学佛法非常精进,但不守戒律。它想:一般人要守戒律,但我可以不守,所谓‘乘急戒缓’,于是就变成龙了。
原注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按以上六十七字,考大藏经刻本,及明刻本,均作小字。惟近刻本误作大字,与坛经原文相混。非是。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
通顿悟性智。
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智通听偈之后,就明了三身四智的意义,故说偈颂:三身原来在我体中而非在外找的。这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在心里明白后就生出这四种智慧。三身和四智是圆融无碍,故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生出心来说我如何修三身四智。这都是妄想。若守住成见有所执著,这都不是真正的精华。这种奥妙无穷的道理,旨趣都是从六祖大师那儿学后才明白的。自性始终没有染污的,不被世俗情感所缠。除非你没有染污了,才能返本还原,所以说终亡染污名——即清净本源,没有一点染污。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僧智常是江西贵溪县人,他小时候就出家,他的心志是想要见性。有一天来参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来求什么?’就像当日五祖大师问六祖一样。大师说:‘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六祖大师答说:‘我从新州来,惟求作佛。’五祖大师说:‘你是獦獠,怎可作佛呢?’六祖就答说:‘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分别?’现有人来,故六祖也这样问他。
智常答说:‘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拜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开示成佛见性
的义理,可是心中仍有很多疑问,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亲近大德善知识,祈望和尚慈悲指示道理,令我不再有所狐疑。’
六祖大师问说:‘大通和尚对你说什么话,你姑且说一说给我听。’
智常答:‘弟子智常到大通和尚那里,经过三个多月,都没有得到教诲指示。因为我要为法忘躯,为法恳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就独自到方丈室,请教大通和尚,如何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
大通和尚就对我说:‘你看见虚空了没有?’
我答说:‘我看见虚空。’
大通和尚说:‘你知道虚空有什么相貌吗?’
我又说:‘虚空是没有形相,若有形相,就不叫虚空啦!既然是无相,那又有何形相呢?’
大通和尚开示说:‘你的本性和虚空是相同的,没有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没有一物可知就是真知。你的本性是没有青黄的颜色和长短的形相,你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就叫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
学人智常虽听说这种的说法,但还是不明白,故乞请和尚开示我。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六祖大师听后就说:大通和尚所说还存有知见,所以才令你不明白。我现给你说一偈颂:不见一法就万法皆空了,若你还存‘不见’这个见,则还有一个‘不见’存在,这就好像浮云遮住太阳一样。一法不立,就是不知一法什么也不存在。但你仍然守住‘不知一法’的一个知见,还有一个空知。你对于道理好像明白似的,其实还有知见存在,这就好像在太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但却生出闪电。你这个无见之见,和空知之知,就在你眼前瞥然现前了,因为错认这种知见,所以不能明白方便的法门。你现应该就在当下这一念,觉悟到固守这无见之见,空知之知是错误的,那么自然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性,常会现前。
智常法师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才当下把万缘放下。你说放下时,不能还存著一个‘我放下了’。若还存‘我放下’之念,则还是没有放下。若真放下了,那里还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若你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就不该还存有一个‘知见’。
当智常明白之后,也作了一首偈颂:
无端起知见:没有一个理由,无端端地,怎就生出一个无见之见,空知之知了呢?生出无见和空知,这都是著到相上。像前边所讲的‘无念’,若你心里总想著我无念,无念,那仍是生出一个念,因无念的念就是一个念。‘有念若无,无念不滞’:当有念都没有,无念目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参禅参这个‘念佛是谁?’你就要去找是谁念佛呢?怎么样也找不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谁。因为别入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故要参念佛是谁?因为有我故要找入,找入就要问是谁呢?可是找谁,不要著相,不要著到‘我’上。
心里还有疑情,存一念‘悟’,说我看见虚空,什么都没有了。若还存有这一念的知,一念的见,以为这就是悟,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
自性觉悟的根源本体,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然它有所迁流,但本体不变。假使我智常不入六祖大师祖师的堂室来,若得不到六祖的开示,至今还是两头跑,落于知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 禅宗公案 | 禅宗思想 | 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乘法里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生活的确是真善美慧。不是说这种享受、这种生活会妨道,没有;相反地,它还能成就道业。问题就是你那个观念怎么转法,如果你在这里面贪图享受,有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你就堕落,你就被境界所转。你要是不被境界所转,《楞严》上说 “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同如来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与如来同生性。你在境界里,处处要提得起观照,一失掉观照必定就堕落。观照,就是在境界里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警觉心。提得起警觉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才会有受用,你的境界才会向上提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