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序
2015/5/23   热度:540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序
本书一共邀请了七位学者撰写,他们都是以不同身分与角度长期亲近圣公法师的。对圣公之学术思想与行谊研究极为深入。
林煌洲教授是国内长于印度文化思想及印度佛学之青年学者,曾长期在本所兼授印度宗教哲学,亦曾在法鼓山僧团的三慧学院讲学,对圣公法师之教育思想倾心不已。看了他的〈台湾高等教育的推手圣严法师〉一文即可明白,本文是以中华佛学研究所前二十年为主轴之论述。
林其贤教授是圣公法师的在家皈依弟子,他撰有《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上、下两大册而获至博士学位。也正陆续撰写专文〈如何研究法鼓全集〉,可说是对圣公法师之著作普遍深入的研究学者。他这一篇〈圣严法师菩萨戒思想初探〉,是以圣公菩萨思想为主,也可见他是以居士身对于修菩萨行之行者。
杨郁文教授是本所二十多年来的资深老师,也是阿含学的权威学者,他对于圣公《正信的佛教》更是语契意和,将原书之七十问答编析为十五要项,使原书极为清晰的《正信的佛教》更为朗澈如昼,从本文更可看出圣公法师青年时期的睿智与前瞻,到现在仍是他的著作中受到广大佛教徒最喜欢的一部著作。
曹仕邦教授与圣公法师早期即是以律学而结识,稍后又勤治中国佛教史又与圣公《世界佛教通史》通声气,因此,曹氏因之受聘本所任教,十六年来对圣公之律学史学更有透彻的研究,本文在全面论述圣公之律学与史学两部分极为深入。因为曹氏本人即是整治律学与史学的专家,全文可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陈美华教授是一位很杰出的青年社会学者,早年一度是法鼓山的一份子,因此试以「内在」「主观」的角度来铺陈(法鼓十年);然后再跳脱出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法鼓山。所以本文具有内在深入及外在客观的双重优点,这十年确实是法鼓山的重要历程。
丁敏教授是国内佛教文学的资深学者,无论读她的传记、游记都会使人随之向往。她撰写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将法师外在「身行」,内在「心行」都一并勾勒出来了,读者们读后一定会随之心会神往。本文以凸显圣公游学、弘法、传灯无不是以担当如来家业为使命的。
果朴法师是圣公早期摄收的弟子,自修甚勤,深获其师默照禅之默照,请其撰〈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更为了澈,对圣公出家时之感时之痛,伤佛教之衰,而立志「建设人间净土」之初心愿力,可说感受最为深切,对于圣公思想之承传也是如数家珍。至于圣公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更是他在僧团亲身的见证,本文也可以说是本书关于圣公思想行谊的总论。
以上七位学者的鸿文均以客观的学术观点提出,有经证、文证、理证,更有感动。至于对圣公之尊敬,也更对他所创建之法鼓山寄予厚望,藉于厚望也分别提出了他们的关心与建议。
本人追随圣公自其事业肇始,浑浑噩噩,虽知其为圣,但无以名之;虽知其伟,但无以状之;虽受其教,但无以言之。岂非身在庐山之谓欤!以上几位学者竟能对圣公之思想与行谊侧写成岭,纵论成峯令人感佩不已,谨以为序。
李志夫二OO四年五月十九日序于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之人是学佛而不是搞佛学,佛是真实平等即如来藏。要将平等性知安住自心真实受用,什么叫平等?就是冤亲平等,好坏善恶一样看待,粪便与黄金一样不落两边,真性不变,不动就是真智,辩别正邪即是智慧。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作一切利益门,就是分别智、菩提心的相貌,就是清净生产自救慈悲正觉,方便而为菩提就是成佛度众生之心,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佛者心也,真心妙用也。佛的四大菩萨就是四大班首,四位教授各授一方,来成全你的佛果。学地藏菩萨大愿,发愿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学习大智慧文殊菩萨用大智慧断除一切生死无明烦恼,尽除无余。学习大行普贤菩萨行愿之,为落实十大愿王无我无私心,尽除业障,恭敬真诚,尊重赞叹诸佛如来功德之利,成就诸佛如来世功德。于一切众生,一切僧、法、师能作世间照明者不生嫉妒,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法久常住世,能度一切众生之苦,所修一切善法功德都要回向无上真正法界性,而且以这功能消除众生一切罪业障,念念都在佛道,不退转广渡众生而无私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成就佛果,成就普贤不思议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知众生心应所知量,千手千眼三十二应广渡无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方便度之和合大慈大悲大誓愿、大行愿、大智慧于一心就是大菩提心种性。所以要成就佛法要与佛相应,就是心与佛相应,远离嫉妒、障碍、贡高傲慢,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