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一)
2015/5/23   热度:629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
——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为探讨
丁敏
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论文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始于民国六十九年(1980)迄于民国九十年(2001)十二本书中,除去纯自传体《归程》外的十一本「旅游自传」文本为研究对象,论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节前言
首先,说明正当代台湾旅游文学风潮中研究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的动机。其次,说明研究的视角:由「旅行者如何藉由描述旅行经验,建构自我与外在世界(他者Other)的对话」此一旅行论述,及「自传是自传作者透过『它』(自传),替自我建构一个(或数个)身分(identity)」、「自传是个人历史的集体建构」的诠释视角,来切入分析《寰游自传系列》中,作者如何建构自我身分,及在和「他者」的互动关系中,映镜出对自我的定位。再者,探讨《寰游自传系列》「旅游文学」与「自传」之间跨文类的关系。及由《寰游自传系列》改编成的《圣严法师看世界》系列丛书,二者的关系及意义。
第二节探讨《寰游自传系列》的叙述情节及旅游论述
分为:
一、探讨朝圣寻根之旅的叙述情节及叙事模式;并分析圣严法师和朝圣者(信众)的关系;指出朝圣是建构法鼓山集体记忆的文本。
二、探讨欧、美、亚行禅的叙事情节和叙写模式;并分析圣严法师和他西方弟子间的关系,及指出默照禅七标示着圣严禅风时代的来临。
三、探讨在台湾建设法鼓山,提倡「心灵环保」、「心」五四运动的意涵,及近年来和各行各业高层人物对谈的意义,及其中的自我定位和集体建构的自我身分。指出圣严法师已跨越了宗教的畛域,具有台湾社会心灵导师的形象。
第三节探讨《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与旅游论述的关系
探讨《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与旅游论述的关系,及自传性质与旅游论述的关系。指出自我建构的身分,多是公领域的公共身分,但对私领域,也保持个人生命经验的开敞性。
第四节结论
综合探讨《寰游自传系列》的主旨,留下当代台湾佛教的历史见证。而内容焦点则放在思索国际佛教环境的宏观视野下,汉传佛教的走向问题;及放在当代台湾社会的脉动下,思考台湾佛教的走向问题。最后指出《寰游自传系列》所呈现的圣严法师的精神风貌,具有人格的坚毅性、生命的丰富性、及对宗教热烈的使命感,可以用「生命之花虽开得晚,却能一路绵延向高峰绽开」来形容。枯木不仅开花,且是人间晚晴,越开越盛(按圣严法师四十六岁始获日本博士学位,六十岁始创法鼓山;又「枯木开花」为其传记之名)。
关键词:1.圣严法师2.寰游自传 3.心灵环保4.禅七5.旅游文学
第一节前言
一、当代旅游文学中的《寰游自传系列》
台湾随着六O、七O年代的教育普及、经济起飞,八O年代的开出民主政治格局;九O年代对国民休闲生活的更加重视,都促进国人观光旅行的热潮,旅行宛如「全民运动」,任选一种交通工具就可以「出走」到另一时空,旅行经验的普遍,提供增加了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有权利又有能力书写旅游经历的人多了起来,也使旅游文学的创作日增,而「旅行文学奖」的设置举办、结集出版作品,更是推波助澜的以旅行风潮呼应旅游文学,使当今文坛的旅游作品蔚为大观。1《中外文学》曾制作专辑,以国外旅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情形对台湾这股风潮做一回应;而东海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旅游文学论文集》。2也是对此偏向「大众文化」走向的热门文学现象做一回应。
观察台湾当代旅游文学的书写,可谓呈现多元主题,不同编排风格的特色,例如有呈现人文的山水之旅;有诉说人与建筑、城市的互动之旅;有描写异域风情边塞风光之旅;有恋物购物之旅;有搜集流行情报之旅;有探险寻奇之旅;有自我放逐流浪之旅;有心灵对话之旅;整体而言「带着人文品味去旅行」的旅游文学作品,无论质或量皆可谓视野辽阔、众音喧哗。但若是「带着禅心去旅行」的作品,则寥寥可数,居士作品有梁丹丰《丝路上的梵歌》(高雄:佛光,1997)、林许文二、陈师兰《印度圣境旅人书》(台北:商智,2000)等;至于自古就有的僧侣游记,在九O年代的旅行文学热潮中,目前除了云庵尼法师的《台湾比丘尼现代行脚》(千华,1996)及晓云法师的《环宇周行前后》(台北:原泉,1995)、《岛屿岁月》(台北:原泉,1998)、《三山行迹》(台北:原泉,1998)、《环宇周行散记》(台北:原泉,1998)、《东西南行散记》(台北:原泉,1998)等五本之外,还有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十二本。3自第一本《法源血源——记大陆探亲十九天》民国六十九年(1980)出版以来,迄今民国九十年(2001)出版《抱疾游高峰》第十一本旅行书。不论就旅行书的数量、经历的时间、行旅的国家,在旅游作家群中都应是名列前茅;也引起媒体的注意,《中国时报》曾做专文介绍:「自在云水——圣严法师的旅游经」。4
圣严法师的《寰游自传系列》在当代的旅游风潮中究竟有何特色?他旅游及写游记的动机、目的为何?
圣严法师多次在其旅游书的〈自序〉中强调,他每次游历各处,最初的动机是为弘法求学,学习新知识,并没有计划要写游记,可是每次游历之后,又觉得应该对历史负责,对自己求成长,对他人做交待,了解如何「带着宗教心灵去旅游」,否则就浪费了自己已属于全体社会的生命资源,因此写下了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行(《步步莲华·自序》)。由此,可知圣严法师的旅游是具工作性、求知性质的旅游,并非休闲旅游,是严肃的出游,带有使命感的写下游记,这一点大概是和大多数旅游作品相当不同的撰写心态。此「游」的核心意义,由《寰游自传系列》全部的比重来看,一是弘扬佛法的「游化」之意,二是朝圣之游;至于旅游观光的部分,只是「为了工作,顺便旅游」,不是撰写的重点。
二、《寰游自传系列》V.S.《圣严法师看世界丛书》:预设读者群的问题
圣严法师的旅游写作是严肃的出游与书写,而他预设的读者是能够做他「知心道侣」的,是共同担起求法、学法、弘法、护法的如来家业(《东西南北·自序》),因此应是针对佛教徒的特定读者群。
但是就宗教传播而言,只在自己特定的读者群影响力是不够的。而在国人观光旅游盛行之际,旅游常被设计成观光形态的消费产品,旅游对某些人来说,也多了一份等待完成的书写企划案,完成一本「旅游书」来当成「商品」被消费。圣严法师的《寰游自传系列》自无此撰写动机与企图。然而近一年来,其旗下的「法鼓文化公司」把《寰游自传系列》十二本中,有关朝圣及旅游欧亚演讲、主持禅修的部分撷取出来,以国家或地区为单元,重新加以编排,并由编者补充相关之旅游与佛学资讯,以《圣严法师看世界》系列编成十本丛书。5
编者自述目的是期待更多「有缘人」来阅读,而特别采用小开本的设计,也是为了方便读者旅行时可随身携带,时时展读。由此可知,法鼓文化的重新编辑,是希望扩大读者群,让《寰游自传系列》的重点放在「寰游」的游记部分,使之符合时下旅行书可担负旅游导览的作用,也使此系列书较具消费的形态,期望即使把宗教旅游视为观光游览的一般读者也能被其吸引。这个策略可视为出版社在旅游文学风潮中,普及宗教旅行书消费群的一个面向。
三、《寰游自传系列》文类探讨及研究的视角
(一)文类探讨
《寰游自传系列》十二本书,由于《归程》是纯自传体,和本论文由旅游文学的视角来探讨不符,是以不予讨论。其余十一本书,纯记旅游某地的则有《法源血源——记大陆探亲十九天》、《佛国之旅》、《火宅清凉》、《步步莲华》四书。这四本书所记录的时间都集中在旅游的十数天至一个月左右。另外的七本书,每本书都穿插交织圣严法师在台湾、美国及美洲、欧洲、亚洲其余各国寰游弘法的记叙,每本记叙的时间平均一年左右。因此,由民国六十九年(1980)《法源血源——记大陆探亲十九天》,至民国九十年(2001)《抱疾游高峰》十一本书都具有「寰游」的旅游色彩。至于为何要标明亦是「自传」呢?圣严法师在《东西南北·自序》中云:
我在本书所写的地球世界,游历了亚、美、欧三个洲。奔走东西两个半球,浪迹南北五个国家。……读者不妨把它看作游记,其实也是我自叙传的一部分。
在《抱疾游高峰·自序》中云:
此书是我的第十二册游记和传记。
综合以上二段言论,可以得知圣严法师自我看待他的生命历程总处于动态的「寰游」状态,参访行脚的见闻观感、修学作为、行事对话等,都汇集成了「寰游」的情节内容,也铺排伸延成了生命历程的自叙(《东西南北·自序》)。所以虽写游记,其实是视为自传来写。《寰游自传系列》有明确的「旅行文学转向自传体模式发展」6的特色,是「游记」与「自传」互跨文类互相关涉而成的旅行书。写作方式,则采编年体、大事记的方式,亦即以「事件」为单元,按时间先后顺序,采大事记的日志形式。记的时距不一,有逐日分记某事、有多日事并为一则记叙,亦有数年事并为一则记叙:作者叙述之际,自有其轻重缓急、不同焦点的关注。
(二)研究视角
由于《寰游自传系列》标示着旅行书写与自传之间的关系互动,因此,本论文研究的方法首先以「旅游文学」的视角为主,着重旅游书写中的旅行论述,所谓:「旅行书除了记录旅途的经验表象,更重要的是建构作者自我主体(subjectivity)以及和他者(other)之间的对话交锋。」也就是探讨旅行者如何藉由描述旅行的经验,建构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对话。7因此,首先探讨作者如何建构编织其行旅的见闻观感、行事言说,亦即旅行书的叙事情节与模式。其次,藉由情节的叙事模式综合探讨作者如何看待自己与他者(外界的人事物)互动的关系。此外,在「旅行论述」的角度分述后,再总结地由自传的角度,采取自传是「自传作者透过『它』(文本),替自我建构一个(或数个『身分』(identity)」,8以及「自传是个人历史的集体建构」9二视角的运用,来探讨旅行论述与自传互相交涉的呈现方式。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五事不可得:一、应当丧失之物不想失去它,此事不可得;二、灭尽消亡之法,希望它不灭尽,此事不可得;三、应当衰老的,希望令其不老,此事不可得;四、应该患病者,想让其不生病,此事不可得;五、应当死亡的,想让它长生不死,此事不可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