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颂讲记’导读
2014/9/3   热度:455
‘中观论颂讲记’导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讲修行,修行是第一件大事。修正我们贪恋的习气,修正我们YIN逸的行为,你能够得健康长寿之道。健康长寿第一个因素是心地清净,如何得清净?寡欲就清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黄国达
本书归在‘妙云集’上编,是导师思想中十分重要的部份,导师深入龙树中观论典,融贯原始佛教的空,透彻辨析大乘三系的空义,真确理解龙树中观学,摆脱了三论、天台、及禅宗的理路,可说是中国佛教千年来第一人。
笔者有幸于研读本讲记,获得前所未有的法喜,对于般若法门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此后亲近宏印法师,并开始阅读‘妙云集’,因而对导师的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佛法的各个层面,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导师在年轻时期,对“中论”就有特别的体悟,但在当时,只能接触华文译典及三论宗的论述,后来认识法尊法师,有机会接触藏传的中观论典如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在见地上更接近龙树的中观学。
以笔者的看法,中观思想是导师佛法造诣之精髓之一。许多学佛者研读导师的著作如“学佛三要”、“佛法概论”、“成佛之道”,但对导师的中观思想未能深入,则很难体会导师的深意,或以“人间佛教”之名而偏于世俗,或以“原始佛教”为尊而执相,或停留在“佛教思想史”等理论的研究,而忽略观行,种种不一而足,都不能正确体会导师的真正用意。研究导师思想者,对于本论应多加研读才是。
本书的“悬论”对中论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读者可以在进入中论本文之前,先详加阅读。
· 龙树的中观思想
关于中论的作者龙树菩萨,导师说:“他本是南印度的学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参学。他正确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于(北方佛教所重的)三世法相有,也有透辟的观察。所以从他的证悟而作为论说,就善巧的沟通了两大流:‘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他是空有无碍的中观者,南北方佛教的综贯者”,由此可知,龙树菩萨并非只是般若经的传承者,而实为初期大乘思想的代表,兼具宏伟与精密两种风格的菩萨行者。
中观的意义,导师说:“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能,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能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中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
导师对于中论的研究,不只是中论而已,而能透过不同思想的对比,显出其特色,导师说:“龙树学的特色,是世俗谛中唯假名,胜义谛中毕竟空,这性空唯名论,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经’中的根本大义。”,又说“龙树依‘般若经’等,说真俗无碍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学者,像妄识论者,从世俗谛中去探究,以为一切唯假名是不彻底的,不能说世俗法都是假名。他们的理由,是‘依实立假’,要有实在的,才能建立假法。”
另外谈到:“真心论者。从胜义谛中去探究,以为胜义一切空,是不了义的。….把性空看成无其所无,只是离染的空。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的,实在是不空。.....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胜义中建立真实的清净法。”
后期佛教思想的演变,可说是因不能体会龙树的中观正义而对佛法产生的别解。所以,真正把握缘起性空的正观,才不会在唯心、实有的意识中落入微细的执见之中。
导师归纳中论之特色有三:有空无碍、大小并畅和立破善巧。
· 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中论说法的根本依据
一般人谈空有不二、有空无碍,往往只是泛泛而谈,中论“观四谛品”谈到的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第一义谛也就是胜义谛、真谛是空,而世俗谛是有,如中论有名的偈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一切法空即是无自性、从缘起,并非离缘起之外,另有空可得。般若经多说空、无,无相、无住、不可得,如果不能即缘起假名有的现象而见空,是会偏离中道的。如果不明二谛是会破坏因果的,如偈颂“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才是空有无碍的。
不过空有无碍,容易被误为玄谈,所以导师也说到:“缘起的空有无碍,是诸法的真相,但却是圣者自觉的境界;在我们,只能作为崇高的理想,作为前进的目标!可以意解他,却不能因观想圆融得解脱。在自性见毫厘许未破的凡夫,先应该侧重透彻一切空,打破这凡圣一关再说。”
关于二谛,导师在书中有详细的解说,可以让您清楚它的义义和作用。
· 佛、菩萨与声闻在解脱上是平等的
中论承袭初期大乘的思想,认为佛、菩萨与声闻同样解脱生死。大小乘在这点上是一致的。
导师说:“在通达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们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在悲愿的不同:小乘圣者,没有大悲大愿,不发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萨却发广大心,修广大行,普愿救济一切有情。在这点上,表示了大小乘显著的差别,一是专求己利行的,一是实践普贤行的。至于在见实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别,‘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而质的方面,可说毫无差别。本论重在抉择诸法真理。”
·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中论名句:“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本书也有很好的发挥,导师说:“龙树说:如有毫厘许而不空的自体,在理论的说明上,必定要发生常、断、一、异、有、无的种种执着;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说一切法必须在空中才能建立起来,才能立论正确,不执一边,不受外人的评破,处处畅达无滞;这是本论立义特色之一。”
另外对于破得过头,连世俗相对安立的假名也无法建立,落入恶取空,导师也澄清:“从来学空的学者,常发生一种错误,以为空即一切空无所有,知道了空无所有,便以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么都圆融贯摄了。这样学空,真是糟极了!……一切法空,是破真实的自性,是不坏世俗假名的。但缘起假名,与第二头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谛中虽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无,也还是有分别。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无分的极微色、刹那心等,都是妄执,如以为有缘起假名,必会弄成邪正不分、善恶不分。大略的说,我们明净六根所认识的一切,在一般世间常识中(科学的真实,也属于此),确有此体质相用的,须承认他的存在。如果否认他,这就与世间相违了。”
由空有无碍、大小一贯而能善巧的立破,导师说:“龙树学的立破善巧,归纳起来有两点:一、世出世法,在一个根本定义上建立,就是世间的生死,是性空缘起,出世的生死解脱,也是性空缘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堕入世间法。所以世间的一花一草,出世间的菩萨行果,都是性空缘起,这就达到世出世法的一贯。二、声闻法与菩萨法,同在解脱生死的根本自性见上建立,就是声闻人在性空缘起上获得解脱,菩萨人同样在性空缘起中得解脱。所不同的,菩萨的大悲愿行,胜过了声闻,这就达到了声闻法与菩萨法的一贯。龙树深入佛法的缘起,在立破上,可说善巧到了顶点。”
· 中论的内容次第开显‘阿含’深义
谈到中论的内容“大乘经从一一缘起有上开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论从法法性空的正见中,广观缘起法,是大乘论,而所观、所破,是‘阿含’所开示的缘起有与小乘论师们的妄执。也是大乘学者的开显‘阿含’深义。”
导师特别列了科判大纲,可以让读者对本论内容一目了然。
最初的两颂。是作者敬礼释尊,及佛说甚深缘起的大法。最后有一颂,是结赞世尊,赞佛慈悲说此微妙深法,令有情离一切见。中间二十七品,广说缘起正观。
第一品“因缘品”,重在观生死流转无生如幻。第二品“观去来品”,重在观涅盘还灭,没有一法从三界去向涅盘。后二十五品,观四谛是性空。一、观世间(苦)有三品:“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品”。二、“观世间集”有十二品,“观染染者品”、“观三相品”、“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然可然品”,说三毒、三相(有为相)作业受报的人法皆空。“观本际品”、“观苦品”明生死流转;观察无三际,非四作。“观行品”、“观合品”、“观有无品”、“观业品”、“观缚解品”,明行事空寂,显示世间集的无自性空。三、观世间灭有八品,“观法品”明现观,“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三品,说明时劫、因果、成坏,都是无自性的。“观如来品”、“观颠倒品”、“观四谛品”、“观涅盘品”,说明断证者是如来;所破的颠倒,所悟的谛理,所证的涅盘,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四、观世间灭道有两品,观十二因缘及邪见假名无实。
· 无自性空的观照是悟入中论的关键
虽说中论是阐扬空义的,而导师的讲记在解说每一品的偈颂之前,都将该主题作扼要的解说,并比对了部派佛教的各种观点,由于中论所观的对象涵盖了整个根本佛法,所以,对于佛法也可以有根本性的了解。
中论的困难,文字在其次,在于理上的体悟上,与我们一般人的思惟架构不同,是以思辨的形式来破除思惟的盲点,没有受过理性思考训练的人,在学习上可能会有困难,而中论所用的穷举法,归谬法等,也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终所要展现的其实是超越思想极限的真实。
如果不能体会到中论所破的是自性见,而非现象,总会觉得论理上虽破,而心中的疑惑仍然没有破。例如观因缘品破“四生”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因为知觉中仍然觉得事物是有生起的,结论说是无生,其实心里很难接受,导师特别说明,无自性,假名如幻的生是有的。导师说明:“什么是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我们见闻觉知到的,总觉得他有这样的实在自体。从根本的自性见说,我们不假思惟分别,在任运直觉中,有一‘真实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现,不是从推论中得来的实自性。因直觉中有这根本错误的存在,所以联想、推论、思惟等等,都含着错误。”;“直觉所觉的,不由思惟分别得来的自性有,使我们不能直觉(现量)一切法是因缘和合有的。这不是众缘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觉他是独存的、个体的。”导师又归纳了自性的三种含义:自有、独一、常住。读者可以详加研究。中论所破的就是这自性见。
其它中论偈颂如“观去来品”:“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观六情品”:“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去与去时,见与见者,都是相依相待而建立,不是独存实有自性的存在。
那么实相是什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中道,如“观四谛品”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说:“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读者如果能够胜解无自性的义理,便可以随着中论一品一品、势如破竹地破除自性见,并且进一步逐一在现实情境中观照空性,则般若智能必定生起,比之禅宗的参禅方式,更易于悟入实相,且与原始佛教四念处的修行不谋而合,虽是两千年前的古老智能,对现代人而言,依然不失其闪耀的光辉,足以引领人们走上生命觉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