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第四节(五)
2015/5/23   热度:508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101.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3。
102.释圣严:《归程》页55。
103.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8。
104.同上。
105.参Master Sheng-yen,sutbtle wisdom Understanding Suffering,Cultivating Compassion Through Ch’an Buddhism页4-6(New York:Doubleday,1999)。
106.《拈花微笑》页90:「在那段时期,有人要我学虚云老和尚;我想虚云老和尚是怎么样的?他已圆寂了,我怎么学?也有说我应该学印光大师;印老早生莲邦,已无法亲近,又从何学起?又有人劝我应该学弘一律师;我也想学,但如何学,也不知道。也有人要我学太虚大师。当时实在感到很苦,这四位大师的名字,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办?我到底要走那一条路?」(参《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四辑第五册)。
《评介·励行》页26:「当我要掩关了,又有一些好心的师友,给我提示勖勉,并且提到了古代及近代许多大德先贤的名字,要我学习他们,……」(参《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
107.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6-57。
108.同上,这部分师父拜的次数有两种版本说法,有拜「三个月」与「半年多」的出入。
109.同上,页57。
110.这个感应的经验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者是身心的反应,另一个是能力的加强。对这份经验法师后来自己的看法:「一般人见到统一心或轻安境,就以为是开悟,如果有神通,那就更以为不得了。至于聪明境,也有以为是开悟,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师父教我拜观音菩萨,拜了以后,我突然得到一种感应,发现自己变聪明了,背起课诵内容变得容易,记忆力也变好,这就是聪明境,不是开悟。」(《杂志人生》205期页7(台北:人生杂志社,2000年9月)。
111.同上,页53。
112.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1。
113.同上。
114.这些话是民国三十二年虚大师在〈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自己讲述其民国十年前之心行。参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02、501。
115.《圣严法师学思历程》页10-11。
116.《归程》页65。
117.邝富灼、邝光林编撰:《现代之胜利者·张謇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23年英文版);赵明远译:《一篇张謇生前的英文版传记》(《苏东学刊》,2001年)。
118.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119.中华书局刊行,1937年。
120.《归程》页65。
121.华恕:《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农业综合卷》:「张謇之治事治学,高瞻远瞩,且又务实。一九O二年(光绪壬寅)他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制定初高等两级小学和中学课程之后,即与上海农务会的罗振玉、王国维等商议制定《私立师范学校章程》,并择定南通千佛寺为校址,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3年)。
122.《归程》页64。
123.《归程》页64,此一将寺产「子孙制」改为「十方」丛林制的心愿,相应于虚大师提出佛教三大改革之一的「教产改革」。
124.《归程》页63。
125.据其写给虚大师诗:「此生不分脱娑婆,正要胜烦冶共和。过去圣贤空舍卫,相辅兄弟战修罗。觉人谁洗心成镜,观世岂闻面绉河!师傥能为龙象蹴,安排丈室听维摩」。据虚大师记载:「张先生以夫人祷子观音岩,晚年得子,亦由是崇佛。」张赛的哥哥对狼山的修整很出力,圣严法师上山之际,仍看到好几副重修后的对联与匾额。释圣严:《归程》页64-65;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08-109。
126.《归程》页64。
127.释圣严:《归程》页66-67。
128.同上,页118;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0。
129.《人生》杂志196期页51(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99年12月l日)。
130.释印顺:《平凡的一生》页14。
131.释圣严:《归程》页58。
132.参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414-525。
133.〈复兴佛教僧侣应受军训〉,四川佛教会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423;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385。
134.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3、215。
135.释印顺:《佛在人间》页18-19:「太虚大师在民国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战期间,还编成一部专书——《人生佛教》」;「民国以来,佛教的法师、居士,都有适应社会的感觉,或办慈善、教育事业等。不问成绩如何,但确是认识并倾向于这一方面——佛教是人间的」。
136.如受张季直栽培之一,尔后还俗为张居士的狼山年轻僧人,在法师民国三十二、三十三年见到时,当时约莫五十来岁,根据虚大师民国八年到山上讲经来算,约为二十多岁的青年僧,因而当时或有参与虚大师的讲经盛会。如此为法师教学的老师年龄若彷,则也有此可能。参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7-58。
137.释印顺:《佛在人间》页20-22(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新刷一版)。
138.见释印顺编:〈佛教人乘正法论〉,《太虚大师全书·三》页129(台北:善导寺流通版,1980年)。
139.同上。
140.见释印顺编:〈生活与生死〉,《太虚大师全书·三》页195-196。
141.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01。
14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页248-249。
143.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89。
144.同上。
145.同上。
146.同上。
147.此太虚大师自其「人的菩萨位」、「超人的菩萨位」、「佛的菩萨位」调整为「由人而菩萨行而成佛」。参阅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159(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修订一版)。
148.释印顺编:〈人生佛学说明〉《太虚大师全书·三》页208-209。
149.同上。
150.同上。
151.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386。
152.同上,页243-244。四现实观:即常前具体之变现事实而析其因素(现变实事——无始恒转),因素非事变外,故不得执色等质素为本以成事。据此变现事素而明实性(现事实性——无性缘成),实理非事素外,故不得执实理为本以起事。即此现事理性以如实觉(现觉实性——无相真如),则如理实证,不偏不谬。本此现觉以观实变(现觉实变——无元心枢),则变非心外,乃显「无元心枢」之不思议现实。此本现实如是,而唯佛能实证实说,唯佛法能尽现实之量:大师如此以成立「以心为本」之佛法。进言之,则唯佛法乃为真现实。
此「四现实观」这在虚大师的〈佛陀学纲〉一文指为「法尔如是」的宇宙真相。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167、页231-239。
153.参阅上注,以及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168-169。
154.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481。
155.释圣严:《学思历程》页47
156.林其贤:《七十年谱》页60。
157.同上。
158.同上。这不是因为法师对经忏有特别的信念,用法师自己的语言是:「有一个自讨苦吃的怪癖,人家越是不给我体惜,我就越加卖力」参《归程》页61;以及被师长以「邻庵西方寺的小和尚能像模象样的做佛事的激励」,而引发少年人「好胜心」所致。(参释圣严:《归程》页106)以现今一般青少年的叛逆来看,法师的叛逆很「正面」。
159.释圣严:《归程》页104-110。后来法师对经忏的态度是「不反对经忏佛事,但却不得不要求改良」,其根据的道理可参阅《归程》页99-103 。
160.法师在俗家到寺院前失学两次。参《归程》页23、44。
161.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3。
162.参林其贤:《七十年谱》页62、61、43、46。
163.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3。
164.释印顺:《华雨集·四》页72(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年)。
165.释圣严:《归程》页109。
166.粱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页245-246:「不像西洋那样持向前图谋此世界之生活态度。」(台北:里仁,1983年)。
167.参释圣严:《教育·文化·文学》页127(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初版);杨惠南:《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页490,所引用粱漱溟之文。
168.杨惠南:〈「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页490、492(《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
169.同上,页40-41。
170.《归程》页79。
171.《归程》页79。
172.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520。
173.释圣严:《归程》页128、129、136。
174.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5。
175.密迦在抗战前就与虚大师有过从,而抗战当时静安寺学院的开办,就如同民国三十五年一样,都是虚大师来静安寺之后。民国二十五年,大师抵甬,于宁波白衣寺(寺主密迦)讲《普门品》(《太虚大师年谱》页413);民国二十六年,大师应上海佛学会请,就静安寺讲经(《年谱》页417)。此年德悟、密迦在静安寺办佛学院(参东老:《中国佛教近代史·上》页215)。
176.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3。
177.释果彻:《东初老人简谱》页5。
178.释果彻:《东初老人简谱》页5。
179.《归程》页104、108-109。
180.《学思历程》页18。
181.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31-233;〈佛教僧寺的经济建设〉(《太虚大师全书·十八》页190)。
l82.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29-230。
183.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128。
184.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8。
185.释圣严:《归程》页128。
186.释果彻:《东初老人简谱》页6。
187.《台湾佛学院所教育年鉴第一辑》页312(台北县:中华佛学研究所《台湾佛学院所教育年鉴创刊号》编辑委员会,2002年12月)。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下》页850:「智老……于抗战期间,隐居海陵……,教学外,……亲事纺织,不用日货,以此号召缁素。」
188.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19。
189.参阅上注,以及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168-169。本是「世界教育」、「社会经济」、「国际政治」。
190.《太虚大师年谱》页524-525。
191.《佛教入门》页282。
192.释圣严:《归程》页122。
193.同上,页53。
194.同上,页121-122。
195.释圣严:《归程》页135。
196.同上,页130-132。
197.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5。
198.同上,页210-212、215、213。一样也继续办学者焦山佛学院,只有在民国二十六、二十七年因为寺院受日人炮击,损失惨重,以至于停课了两年(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213)。
199.《归程》页132。
200.同上,页132。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自己过失,或者别人过失,都不能挂在心上,为什么?真性里头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邪正,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比喻丝毫不净、不善,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