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2015/5/23    热度:160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再过几天,又是二月十九观音诞辰。然而,每到这些时候,我却再也不敢去寺庙,包括居士林了,因为这时那些地方总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信不信奉的都一窝蜂地去烧把香、拜一拜,同时求观音保佑发财、保佑升官、保佑婚姻情事、保佑平安成功。保佑这个那个,却惟独不求保佑一件事:了脱生死、彻悟真谛。

  如此看来,做菩萨也真难,受人供奉,有千百万人来求你,要保佑的事情琳琅满目、千奇百怪,许多事甚至都分不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想来做菩萨的成天总是处理这些不着边际、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事情,实在也是够受罪的。替众生受罪,菩萨也由此而伟大。然而,作为众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既不缺胳膊少腿,智力也不低下,为什么老是要去求菩萨帮助呢?

  其实说到底,求这个求那个的人们,无非是出于某种害怕恐惧的心理,怕这个不成功,怕那个办不成,整天想着成功后的好处。说白了,就是贪恋、欲求的心理在作怪。一个人活着,最怕的是什么呢?莫过于死了。由于怕死贵生,所以贪恋美好的事物和时光,生怕变化,生怕于己不利的人和事,由此生出贪嗔痴,又害怕由此而得的果报,便来求佛求菩萨,然后再继续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想想这样子生存于世,实在可怜又可悲。求观音保佑的人恐怕绝大多数都不知道,白衣大土说过这样的话:“求人不如求已。”这其中的道理最容易理解不过了:在这个世界里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谁能靠得住呢?如果连你自己都靠不住,那么还有谁是靠得住的?所以当然应该先求自己啦。

  可是怕死的本性却是最难移的,对此我只想问一句:既然这么怕死,那当初何必要生呢?当初既然贪恋了这个世界里的红尘而生了下来,作为一个活人,就得时刻都要面对死亡,无法躲避。有生必有死,如同有升迁必然有撤降、有结婚才有离婚,等等之类。这是客观规律,就像因果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会辩解说:“当初要生下来时,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身不由己。”我告诉大家,任何人死后,都有选择往生哪个世界的权利,只是由于本身的业力形成业障,加上对此问题的无知以及感情本能的驱使,所以只能糊里糊涂地生到某个世界里,成为某种生物。但如果自己对这个问题完全明了,心里清楚并且能正确选择的话,那么不仅生命的本质、生存的意义乃至该向什么世界而去,这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再困惑人们,也就彻底悟到活着到底该追求些什么了。而到此时,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从本质上讲,生与死其实仿佛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由这两面构成了这个硬币,生与死也同样构成了一次完整的生命。这有事实为证:对人而言,无论是出生,还是死亡之时,都本能地会哭,生时自己哭,死时别人哭,不管谁哭,哭是相同的,都表达了痛苦、悲伤。生与死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死,贪生不对,求死也不对。至少对于当下的生命,应该顺其自然,既不食生,也不求死;该生则生,到死就死,没有什么贪恋和放不下的,这才是正确的生死观。对于常人,大多数的只是贪生,物质财富多了,更要多多享受;如果遭受打击与失败,绝望了,那就寻死。这样的生命,不可悲才怪呢。其实佛祖释尊的教诲是最伟大的,佛说:“大千世界如同恒河沙数,其间众生如同恒河沙数。”生命也好,世界也罢,多得没边儿,作为如同一粒沙尘的个人,生与死,有生以至无生,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二十世纪虽已结束,但实在不堪回首,太血腥太黑暗太疯狂了。看着巨片《辛德勒的名单》,我不禁仰天长叹,这不仅是犹太人的劫难,更是整个世界的劫难。面对着当今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减少物欲的追求,而把佛陀的真理广为传扬,让人性和思想的光辉照耀世界,那么我们离净土不就接近了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受报有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另一种叫“满业”。我们这一生当中到人道来投生,人道的引业是什么?是五戒十善。我们过去生中修过五戒十善,不定是哪一生,也许是过去久远劫中,我们修了这个因,这一生当中缘成熟,就到人间来投胎得人身。父母是缘,“引业”才是亲因。得到人身之后,我们知道社会上人很多,每个人的相貌、体质、一生的际遇都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满业”。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是“满业”。“满业”是过去生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这样的一个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