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内心世界


2015/5/23    热度:505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里演讲,从去年三月开始,我在各地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包括上课、演讲……等。本来这几天不在台湾,但是一年多前订下的口头承诺,让我首次来这里和大家聊天,以出家人而言,即使口头承诺亦是妄语戒,因此,特地把一些事情做安排,来这里和大家相聚。

  今天从体、用、相、境的知识和概念上,和各位做些简单的探讨;虽然各位手上有张大纲,但我演讲时很少用大纲,或照着大纲一条一条的讲,当然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一种随缘、随时空的方式,来表达知识或经验。因此,今天的主题是的内心世界,以人而言,是多变化的动物,怎么去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呢?

  在佛法里,如以色身和法身来分辨,依现今的语言,色身是指物质体,也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的身体;法身是指精神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内涵,也就是说一个人,除了具备物质的色身外,还包含精神的法身,这点必须要了解,否则的话,很容易偏于色身方面的挑剔,或肯定、或否定;譬如谈地、水、火、风,或六根、六尘,都是在物质上打转。

  今天把重点摆在精神领域,我们第一个子题是“心为主宰”,究竟什么是心?最简单的说法,心指的是我,“我”是以分别来表现自我的情感作用。经典上说心有肉团心、有思虑心,其实肉团心是维护物质组合的身体,或是维护色身的东西;而思虑之心则是指修养,或表现精神层面内涵的“我”或“心”。

  我先提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心为主宰,究竟怎么主宰?

  在三国时代,曹植作了一首有名的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我们接触到这首诗时,会有什么样的直觉反应?想到亲兄弟,为了名、为了皇位的争夺,不惜阋墙;事实上,在禅的领域里,不会用这种方式看问题,因为那种方式,偏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非探讨现实上的问题。

  从诗里的意境,容易了解,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必然的现象。但不能说是曹植的对与错,或是他哥哥的对与错,为什么?如果硬要分别对与错,那么他就不该来到人世间,若没来到人世间,就没有对与错的问题了;在这里面,如何说明心在主宰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也有谦让的故事,就是把自己的权利、皇位让给另外一个人,这一故事,并不是谦不谦让的问题,而是不管思想、情感、或做法,根本还未发生,他只关心到现实的利害、人的疑心病、人所担心、执着的问题,才会有这种残酷的事实发生;学佛的人,如果以禅的思考、道理或方法,去面对这些问题,还是自己主宰自己。

  佛教的经典讲“一切唯心所造”,或说“万法唯心所现”,都是谈心的问题,各位今日来到这里,也是心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心念里存在的内涵,引发不同的行为,它不是单一的、或绝对的;而是不同的人、事、时空,表现不同的情感作用。

  心为主宰,千万不要摆在同一个地方,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或修行一定会成道、造作一定会成业;其实道与业只是一种行为,如以人而言,行为本来就有偏差,世间的种种,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如果把自我的心,摆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要把别人的心,一个个拿到自己面前,这心为主宰,才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否则的话,就像我常说的,学佛、不学佛的人,通常眼睛看着别人、耳朵听着别人,对别人的对与错,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对学佛的人说,面对别人时,希望每个人都是佛、都是菩萨,自己只是个众生,反而无所谓,可能大家听了这话,认为我说错了。

  其实,我是从负面之中,显现出正面的道理,因为人人都是看别人好不好,很少思考别人若是好的,对自己怎么样?不好的,对自己又怎么样?而自己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立场去要求别人,面对别人的好坏?讲一句过份的话,即使是一位老师,也只能去引导学生,不可能说--我要求你,就能改变你,因此心为主宰,要把重点摆在自己的身上。

  那么心究竟如何组成的?现在不谈肉团心,而谈思虑的心,先讲个简单的事物,来发现它的组织。如果大家看了我的资料,知道我已八十三岁了,可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想,不可能吧!当你产生这种意念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意念的产生,是来自于心的架构已经组织完成了,所显现出来的。

  但是心的架构,在佛法里是指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通常会说,五蕴指的是心,心起变化产生作用,即是五蕴起变化产生作用。当你从资料上看到这和尚八十三岁了,马上进入到你的意识里,意识完成之后,会产生一个反应,前面整个就是色蕴。

  所以,色蕴的完成,来自色尘、法尘、色法,而后形成为色蕴;因此要了解,色蕴不是物质所完成的,而是从物质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层面。当你们看到资料,再看到我这个人,里面就包含我刚刚所说的,色尘、法尘、色法,以至相应于自我,形成的心念,才会有信、不信、可能、不可能,在刹那之间,完成你的感受。(选自白云禅师《心的思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法门里面,一句阿弥陀佛是“止于至善”。所有一切成就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就止于至善之善。佛慈悲到了极处,他把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整个佛法里面最精彩、最精华、最殊胜的,无过于四十八愿。一切法从心想生,四十八愿这个心想念念都是止于至善,阿弥陀佛所想的好到极处,善到极处,念念止于至善!我们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