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与“顿悟”


2015/5/23    热度:204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渐悟”,就是通过坐、诵经来凝心、摄心,离弃世俗的影响和烦恼,认识和保持“心性本净”,以求内心解脱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顿悟”,认为“心就是佛”,人要觉悟佛性,用不着读经礼佛,只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行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中国禅宗的真正开拓者是第六代祖师慧能。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638年,广东岭南人。年少时到河北黄梅山投奔五祖弘忍。后来,五祖弘忍要挑选继承人,便召集众僧令其徒各作一偈(jie)——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出题考试,每人做一首含有悟性的诗歌。悟性大的才可继承衣钵成为第六代祖。有一位众僧公认的大师兄名叫神秀的,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僧齐声贺好。当时惠能并不在场,他在后面干活时,忽然听到有人念诵神秀的偈子,便问是何人章句,那人告诉了他,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话他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僧见偈,各个惊异,于是互相窃窃私语。五祖弘忍见状,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涂去惠能之偈,故意说:“亦未见性”。众僧见师傅如此评论也就不以为然了。五祖于是趁深夜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并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

  神秀和慧能的这两个偈,已经成为禅宗的至理名言,他们分别代表北、南两个不同的禅宗宗派。他们认识上的根本分歧其实就是“渐悟”和“顿悟”的不同修行方法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必从修辞学或逻辑学的角度去苛刻要求,但从修行的方法上,倒有探讨借鉴之处。神秀是一个好学勤修的老实和尚。他诵经求道,一步一个脚印。不管儒学、佛学、科学,“时时勤拂拭”,总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功。我们学习了几十年的辩证唯物主义,至少应该懂得一点皮毛,神秀的认识附和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飞跃,从矛盾到统一的发展规律。慧能的偈子突出一个“本性”,本性永远清净,无须拂拭,这就有点违背客观事实了,他的这个主张有点惊世骇俗,既玄妙,又容易做到,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获得了广大徒众,笼络了一大批众徒稀里糊涂地几十年习禅,却什么也禅悟不出来就不稀奇了。禅宗的这两个宗派,它们对后来的儒学也有很大影响。神秀以渐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学的学风,使北方的儒学也养成几个朴实精进的学派。慧能在南方以顿悟开山,使南方的儒学也染上了一种夸诞虚妄的习气。渐悟、顿悟,本来不是两个对立面。没有渐悟的基础,无法获得顿悟。不承认渐悟的顿悟,只能是一种妄悟了。

  不论渐悟、顿悟,都追求一个心净如镜。这也许是禅定的最高境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聪明人会为来世着想,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生,哪有没有死的道理?早死跟晚死,有什么差别?其实没有差别。这一世时间短促,来世的时间长。能够想到来世,起心动念为来世负责任,这个人就有智慧。佛在经里面常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所以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为来世着想。佛告诉我们,死了以后,摆在我们面前是十法界,等于说是十条路,我们要走哪一条路?要到哪里去?这个很重要。对于来世要认真!来世,一个是三途,一个是三善道,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来世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要把全副的心力来办来世的事情。人不只是这一生,人有来世,觉悟的人,不会为这一世着想,他为来世着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