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信仰(禅修菁华二)〖圣严法师〗


2015/5/23    热度:410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很多人都以为,禅修要全靠自己,属于“自力”,念佛的人则全靠“他力”,这两个观念都不正确。其实禅修也需要靠“他力,”,念佛也需要有“自力”。一个禅修的人,不太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不论在印度、中国或在西藏,修行禅定的人还是需要老师、护法神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因此在中国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龙八部、诸大天王等的护法神像。

  古德常勉励禅修的人要把“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所谓色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当在打坐用功的时候,不管自己的身体,自然有道场的热事来照顾,依道场的生活轨范来调摄。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还需要有护法龙天的护持,没有护法龙天的护持,可能就会在身心方面有障碍出现,形成魔障。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还有佛菩萨及护法神的力量,那就不能够算是佛法的修行。

  另外,修行禅法的人必须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积功、累德;如果仅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脱或大彻大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不能使我们真得解脱。因为自私鬼怎么可能开悟呢?所以禅宗也讲修布施行、修忏悔行;如果没有为众生利益设想的心,没有真正为他人奉献的心,没有奉献的供养、布施行为,修行要想成功,是相当困难的。

  过去禅宗的丛林里,许多禅师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为道场、为师父做种种的劳力工作,称为“行单”,包括在厨房里挑水、砍柴、煮饭、种菜,或者维护道场的环境整洁清理、维修等工作。所以传统寺院中设有四十八项执事,是由出家修行的人来担任的,僧众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担任比较复杂分心的工作,其他的时间,都会有长期执事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禅七中,也鼓励禅众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

  禅宗丛林,同时主张要把多余的钱财衣物,布施给需要的人,自己留下的仅是最简单的随身衣物。在过去,所谓的“禅和子”,衣单少到只有“两斤半”,因为他们将得到的东西,都布施出去了。

  由此可知,一名禅修者应该要有供养心,布施心,要能舍掉自己身边的长物,送给需要的人。

  可惜我们现在见到很多禅修的人,态度狂傲、骄慢,内心自私、小气,却又缺乏信心,这是很可怜的,很危险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来禅修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身心实际的体验,获得稳定、愉快、健康的成效;一旦得到健康、稳定、愉快的成效时,就认为这是自己努力修行的成果,不是由于诸佛菩萨的感应,当然也不是由于道场里面有护法神,更不会相信这是由于师父或者哪一位老师的指导有方。这样一来,就变成了骄傲、自慢、自负、自满,没有信仰心和恭敬心。

  信仰的意思,就是虽然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知,可是相信有那种事实的存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像见到一座高高的山,虽还不能亲自上到山顶去,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高人,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风光,越是往同山上方爬,越能够发现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仰”信。我们在低处对高处产生的敬仰,而在敬仰之外产生信心,相信其中一定有我们所不知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如果信仰心不足,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说,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修行便不会得力。

  禅宗主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相信自己本来就跟诸佛相同,不缺少任何一点东西。禅宗鼓励只要把自我中心摆下,马上就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人都能成佛。本来面目就是自性的佛,也就是说那是天然的、不是修行之后才有的,因此有许多人误会禅宗,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

  这个观念就基本理论而言是对的,可是,就实践的、现实的角度来说则是错的。这就如同,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可是刚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父母吗?他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成年,尚不是父母,只是婴儿。那么婴儿将来能不能成为父母呢?不一定;有人从小出家修梵行,就不会成为父母;有的人结婚,如果没有生育能力,也成不了父母。所以理论上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并没有错,但在事实上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父母。

  又如同在民主社会中,凡是公民,人人都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有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的机会。因为能力不足,因缘不具,便只能够选人,没有机会被人选。所以如果听到禅宗说:“人人本都具有佛性”,结果自己本身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愚痴的凡夫,就想像著自己是跟智慧圆满的诸佛相等;见到了佛像不仅不拜,而且呵骂,并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认为自性中就有佛,何苦去拜那些泥塑、彩绘、木雕的佛像呢?

  这些人只信自心是佛,不信心外的佛。如果看到别人拜,就会说这是“执著”。有人向出家师父顶礼,那些自以为是修习禅宗的人看了就摇头叹气地说:“佛都不用拜,岂用去拜僧。”

  有一次有人正在顶礼我的时候,马上有一个居士把他拉起来说:“你不能拜啦!你不要害了法师啊!”我被拜,是我被害?我都弄不清楚了,我问:“你是什么意思?他害我什么?”他说:“如果你真正是个得道的高僧,还需要人拜吗?如果你需要人拜,那表示你心中有执著,他越拜,你就越觉得是一位高僧。那你这一辈子不要想得解脱开悟了。”哎!我想也有道理。他接著还说:“如果你真正得到解脱了,他拜你,那你应该要呵责他:不要著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没有师父相、徒弟相,你还拜什么!”哎!这个居士还真是厉言,我问他说:“你拜不拜佛啊?”他说:“我拜自心中佛。”我说:“你怎么拜法?”他说:“我不用身体拜,我用心拜。”我说:“你的心怎么拜?”他说:“我心得自在就是拜,心无罣碍就是拜。”他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礼拜佛菩萨,除了相信自己之外,他一切都不相信。

  其实,这不是佛教,不是禅宗,是一种傲慢的魔见,缺乏信仰心。这种人可能有一点点禅修的小经验,所以有这种增上慢的自信心,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禅书,结果被“缠”住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可是,一旦死亡,福报大就进入天界,惟其知见不正,不信三宝,所以虽入天界享福,报尽必堕恶道;如果是心态不正,不持净戒,常做坏事,那就下地狱如射箭般迅速了。所以禅宗祖师们还是相信有天堂、有地狱、有佛国、有娑婆,只不过对于正在精进用功,禅修工夫已很深厚,但其心中尚存执著的人,才会对他们说:“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僧,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因为如果心中执著三宝、天堂、地狱,必然不得解脱。可是,对于初机禅修的人,一定要因果分明,凡圣宛然。否则说是不要执著,结果因果颠倒,以凡滥圣。华竟凡夫就是凡夫,不要想像自己跟三世诸佛,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古佛再来。

  禅的修行,不仅仅是打坐而已,禅的修行不是唱高调,只求开悟,要跟三世诸佛论平等。弘扬禅法,同时也要提倡信仰,则个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人格会更完美。而且禅法一定要去“我执”,去“我执”一定是从起信、布施、持戒开始;要以惭愧、谦虚、感恩、忏悔心来消除我执,要相信三宝,要信诸佛菩萨,要信护法龙天,要信历代祖师,要信指导你修行的老师。否则的话,刚进禅的法门,就不拜佛、不尊法、不敬僧、不信护法诸天,如此的慢心十足,就根本不要想能开悟见性了。

  (选自《禅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戒律,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离不开。戒律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定,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开慧。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开慧,开智慧。开慧是“道共戒”;没有开慧之前有定,在定这个地位叫“定共戒”;连定都没有,那就是“律仪戒”。“律仪戒”那是有条文的,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这有条文的,这叫“律仪戒”。律仪戒非常重要,除律仪戒之外,还要懂得佛没有讲的、没有制定的,有“摄善法戒”。没有条文的,只要对自己有好处,能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德能,这一类的就叫“摄善法戒”。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