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2015/5/23   热度:554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
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说,属于比量的文字,在表征体验境界时必然破绽百出。 元丰年中,蒋颖叔撰《华严经解》30篇,颇为自负,到长芦山造访法秀,题方丈壁说:“余三日遂成《华严解》,我于佛法有大因缘,异日当以此地比觉城东际。”法秀则根据自己精湛的华严学修养驳斥这种浅薄的说法:“夫《华严》者,圆顿都上乘,乃现量所证。今言觉城东际,则是比量,非顿圆宗。” 不可用比量来推知揣度,是现量境的根本特点。
1.表达现量境的范型
现量境虽然不可表达,但显教弘禅,又不得不加以表达,因此,禅宗采取了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来表达的作法。这种意境,如前所述,往往是一幅自然景观。如法泰上堂,谓:“推真真无有相,穷妄妄无有形。真妄两无所有,廓然露出眼睛。眼睛既露,见个甚么?晓日烁开岩畔雪,朔风吹绽腊梅华。” 《五灯》卷19《法泰》 末二句以一幅不受人为意识干预的自在自为的图景,来表达对现量境界的体证。
这种现量境在禅林中也被作为禅悟范式加以标举。盘山垂语:“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雪窦颂云: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 《碧岩录》第37则
圆悟谓:“雪窦颂得一似华严境界。……不见九峰虔和尚道:‘还识得命么?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家风;一亘晴空,是普贤境界。'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这般曲调,也须是知音始得。若非其人,徒劳侧耳。” 《碧岩录》第37则 深谙圆融三昧之人,在云盖泉琴中自能体悟到物我不二、无情说法的华严与禅的至妙境。
“钵里饭桶里水”公案也是对一切现成之境的典型表述。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云门云:“钵里饭桶里水。”“尘尘”是六识对象的六尘,指客观的一事一物,“三昧”是指将心定于一处的状态。修行者止心一处,不令散乱,此一状态即是三昧,它是一个人的心境完全与某物混然一体的境界。《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入一微尘之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之理。本则公案拈出《华严经·贤首品》“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的话头,名为尘尘三昧,意为万象圆融互摄而又不失其自身的原貌。但如果将尘尘三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无碍的实证,所以云门直指现境而使人实证。禅之所以为禅,正存在于此 参《禅学讲话》第127~128页 。雪窦颂云:
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衤军?长者子。 《碧岩录》第50则
“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云门答语,意指在日常每一件差别事物之中,都有平等三昧的机用发动,此即是“尘尘三昧”,正如饭盛在钵里,水盛在桶里,这就是万法圆融互摄之境,对此,纵是擅长口才的雄辩家,想推求玄妙道理,也不容有开口处。“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北斗星位于北,南极星位于南,各各安住其位。为什么会平地掀起滔天巨浪似地生出各种议论?这是由于人的相对意识在作怪。“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衤军?长者子。” 对此尘尘三昧,不能有分别计量的念头。 《颂古》卷33湛堂准颂:“直下是,休拟议。钵里饭,桶里水。”《从容录》第99则天童觉颂:“钵里饭,桶里水,开口见胆求知己。拟思便落二三机,对面忽成千万里。” 如果歇不下计量之心,就像《法华经》中所说的那个背离故乡,流浪远方,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的长者子, “个个”句:化用寒山子《六极常婴苦》诗意,见《全唐诗》卷806。 弃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雪窦此诗先以“钵里饭,桶里水”的现量境断绝意识思量,继而创造出与 “钵里饭,桶里水”相侔的北斗南星现量境,再以寒山子诗所描述的《法华经》无裤长者子意象,形容拟议寻思,犹如穷子悖离精神家园在外流浪乞食,形象生动而富有谐趣。
2.超越思量的现量境
善财五十三参,最后谒见普贤,咨闻法要,智悲圆满,行愿功成,得到了一切佛果微尘数三昧法门。禅林颂云:
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煎茶。云散天边月,春来树上花。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 《颂古》卷4延庆忠颂
善财参见普贤时,已证得了根本智,两人一唱一和,金声玉振。彼此体证到的境界,似木童抚掌,如石女煎茶,善财的心境,如同浮云散尽,腾辉耀彩,月映千家;好似阳春到来,姹紫嫣红,花开处处。善财遍参所证悟的,是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的现量境,正如云门所颂:“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颠。更寻言语会,特地隔西天。” 《古尊宿》卷18《文偃》
对不可思量的现量境,禅宗常以“昼入礻氏陀之苑,皓月当天。夜登灵鹆之山,太阳溢目。乌鸦似雪,孤雁成群。铁狗吠而凌霄,泥牛斗而入海” 《五灯》卷14《道楷》 之类的诗学象征加以表达,在禅宗机语中,经常有“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八片”、“观世音将钱买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等常识看来匪夷所思的感悟。云门示众:“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自答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雪窦颂云:
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新罗国里曾上堂,大唐国里未打鼓。苦中乐,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 《碧岩录》第83则
云门用“南山起云,北山下雨”这句话,使西土二十八位 四七 祖师,东土六位 二三 祖师,一一相睹,这就是“古佛与露柱相交”之机。南山北山一体,起云下雨圆融。西土与东土的祖师,虽然生存的时空各不相干,南山与北山的云雨也没有交汇互涉的可能,但如从东西互存、南北一体的完整性来看,就可以了达其亲切相交、一体无别的境界。这是个物 微尘 和个物 微尘 相即相入的“事事无碍法界”,亦即个体和个体圆融交摄而不互碍的自他不二之境。雪窦的颂,简洁明快地表达了古佛与露柱相交的意趣。为避免使人生起执着于圆融的观念,雪窦又随说随扫说,虽然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但这并不是新罗上堂大唐打鼓的恶平等,而是差别性中有平等性,平等性中有差别性,这就自然而然地逗引起了下文:“苦中乐,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苦是苦,乐是乐,苦是乐,乐是苦。黄金是粪土,黄金非粪土。这正是华严相即自在的帝网珠光,是重重无尽的圆融之境。这种圆融精神在禅诗中表现为超出思量分别的境界:
夜半乌鸡抱鹄卵,天明起来生老鹳。鹤毛鹰嘴鹭鸶身,却共乌鸦为侣伴。高入烟霄,低飞柳岸。向晚归来子细看,依稀恰似云中雁。 《五灯》卷14《警玄》
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传角童。 同上卷4《景岑》
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夜生儿,龟毛寸寸长。 同上卷15《晓聪》
“乌鸡”孵“鹄卵”,生的是“老鹳”。“老鹳”又长出了“白鹤”的毛, “鹰”的嘴,“鹭鸶”的身形,与“乌鸦”成为伴侣。等傍晚归巢时细看,却又像“云中雁”似的!只有在华严珠网中,这种景象才能出现。而虚空与万象对答,木童侧耳聆听,井底红尘滚滚,高峰白浪滔滔,石女生下了儿子,龟壳上长起了绒毛,都是心路灭绝时才能体证到的华严与禅的妙境。矛盾、对峙的世俗意象,在这里被谐和地组合到一起。对此,“见即便见,不在思量。不历文字,不涉阶梯。若以世智辨聪解会,无有是处!” 《慧林宗本禅师别录》 这是超越了一切对立、消解了一切焦虑、脱落了一切粘着的澄明之境。
3.“弥勒楼阁”:华严与禅的至境
《华严经·入法界品》通过诗学象征,根据华严自性缘起、十玄六相、事事无碍的宗旨,描绘了善财进入弥勒楼阁的庄严景象。善财经由五十三参,得到了文殊、普贤的印证后,来到精神世界至极圆满之象征弥勒楼阁前,对它的不可思议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是于一切法无分别者之所住处,是了法界无差别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就在善财激情洋溢地赞叹弥勒楼阁的时候,只见弥勒领着眷属,弹指出声,楼阁的大门顿时洞然开启,善财进入之后,楼阁大门又重新闭上。善财一进入弥勒楼阁,就被它的庄严宏丽所征服。原来,善财在楼阁中看到了百千万亿座楼阁,每一座楼阁中都有一位弥勒,领着众多眷属,同时还有一个善财,都在自己的面前站立……在这则恢弘博大的诗意象征中,“弹指出声,其门即开”象征着豁然见性,故名为“开”;“入已还闭”象征着“所悟如本,非从新得”,故名“还闭”。善财在弥勒楼阁中所见所证,乃是“光光涉入,影影相含,如十玄门,重重无尽”。 《宗镜录》卷38。按《黄龙四家录·晦堂心》:“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扃。”亦显示楼阁之开在于一念心开。
表达弥勒楼阁式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思量情识的现量境禅诗,可以举出善慧大士与杜顺大师的作品为代表: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善慧录》卷3
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膊上。 《林间录》卷下引杜顺《法身颂》
对此现量禅境,任何语言文字都是多余。它空明澄澈,晶莹玲珑,瞻之在前,即之在后,迥超思量,不可凑泊。然而,如果华严与禅的至境只是一味的剿除扫荡,则容易流于高处不胜寒的顽空,而禅实际上是充满生机圆趣的活生生的禅。因此,必须透过这孤峭万仞的铁壁银山,百尺竿头更进步,垂手入廛,灰头土面,华严与禅才有坚稳的基石。禅林颂善财结束五十三参进入弥勒楼阁云:
知识曾参五十三,精金百炼罢锤钳。回头万壑烟云散,午夜蟾光浸碧潭。 《颂古》卷4坦堂圆颂
南方经历几云烟,收得珍奇货满船。弹指便风帆到岸,一时翻作大光钱。 同上无准范颂
善财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踏遍百城烟水,或顺或逆,或小或大,或浅或深,或权或实,或性或相,或空或有,皆各有所证。根据他们的生命体验,获得生命境界的指点,如同精金百炼。此时进入弥勒楼阁,蓦然回首处,生命中的种种疑团、困惑,如同千岩万壑的烟云悉皆消散,顿时彰显出生命的本真,那是光风霁月纤翳不染的午夜,月光晶莹剔透,映浸在碧潭之中。玉宇澄碧,水天一色,光镜相含,重重无尽,是竖穷三际横亘十方的清明澄澈。在这圆融现量之境里,任何言语意念都没有存在的余地。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超越圆融的体悟。善财南参,经历缈缈云烟,得到诸方指点,如同将奇珍异宝,满载而归。就在弥勒弹指楼阁门开的刹那,善财好似乘着便风,回到了精神的故里,此时一切知识、观念都不再有用,如同一文不值的大光钱。奇特还原于平常,至味回归于淡泊。此时,即使是圆融的观念,也似红炉片雪,无影无踪,这就形成了禅宗极为“独特”而又极为“平常”的感悟:“师姑元是女人作” 《古尊宿》卷31《清远》 、 “八两元来是半斤” 《颂古》卷7龙门远颂 、“春来草自青” 《五灯》卷15《文偃》 、“五九尽日又逢春,冬到寒食一百五” 同上卷11《省念》 、“六六元来三十六”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菊花开日重阳至,一叶落时天下秋”。 《通玄百问》:“ 圆通禅师 问:‘我有一句子,明尽十玄门、六相义,还有人道得么?' 万松和尚 答:‘收。' 林泉老人 颂:‘收,截断众流。三玄三要,无比无俦。菊花开日重阳至,一叶落时天下秋。'”
本章探讨了《华严经》的禅悟内涵、华严宗的禅悟思维对禅宗思想的影响。《华严经》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竭的宝藏,其影响于禅宗思想是多方面的。《华严经》、华严宗的禅悟内涵、禅悟思维,经由禅宗的创造性汲取、转换,形成了禅宗的时空圆融境、理事圆融境、事事圆融境、现量直观境,使禅思禅诗呈显出帝网交光、珠珠迭映、圆美谐和、重重无尽的美感特质,在中国禅林诗苑绽放出净域奇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枝枝互依倚,花光交相映,呈显着圆融谐和、庄严绚丽、烂漫无垠的春色。华严与禅的圆融境,瞩目于世间一切对立、差别和矛盾的消解、统一与和谐,既是禅宗思想的特征之本,也是人类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命不要紧,慧命要紧;肉身不要紧,法身要紧;利益自己的不要紧,利益众生的要紧;常常这样想,我们才真正能够发起护法心。念佛人心地慈悲,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随分随力。没有力量的时候,欢喜赞叹就是结法缘,有能力的时候要随分随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件好事,这个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有钱,用财物帮助他;没有钱,我们有时间,我们去做义工,以劳力帮助他。年岁大了,做义工做不动了,欢喜赞叹,用善念帮助他、赞美他、鼓励他。这都是行善,这都是做好事,与大众结法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