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禅美学思想嬗变轨迹(四)
2015/5/23   热度:182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四
“即心即佛”说关于审美体验的探究。
禅体验是禅宗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独具的特质。禅体验又称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智慧性(众生之本性)。参禅者如要自在解脱,就必须“起般若观照”,“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39〕。禅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审美体验,因为审美体验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禅体验是“以悟为则”〔40〕的,要在“悟”中“识心见性”〔41〕,领悟和把握自己的本来面目,呈显生命之美。“悟”的内涵则涉及禅宗的审美体验论。在禅宗那里,般若体验(审美体验)乃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是基于本觉自性的一种直观,是将能所消融于自心的一种体味。“悟”又涉及禅宗的审美认识论,其“认识”并非通常所说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而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直观与体悟。这样,禅宗的审美认识论与审美体验论是同一的。在洪州宗那里,“即心即佛”之“即”,具有“不假修证,当下即得”之义,即一刹那间“自识本心”从而获得解脱的个体体验。马祖道一曾明确指出对“道”(禅)的领悟和把握是不需要“修证”的。他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42〕,因为佛是“自家本心”,“自家本性”,因而“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43〕,而应该让“平常心”(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当下之心)“自然逍遥”,无取无舍、无所执著的自在任运,就能“会其道”、“体会大道”,或者说,只要领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如同佛性,不必渐修苦行,只需返观内心,就可明珠在握,深契本来面目,呈显人性美之光。《祖堂集》卷三《司空山本净和尚》记载:中使杨光庭向马祖道一参问佛法,马祖曰:“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自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中使深受教诲说:“京诚大德皆令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和尚曰: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不假修行,故知前虚用功耳。”这种“不假修行”而“佛自心得”,当下即得而“无心是”的禅风,就与传统佛教在追寻清净心灵境界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的主张迥然有别,其本来面目的呈显、般若体验(审美体悟)的获得是在一刹那间的意识转换中闪现的。
必须指出,“即心即佛”说在慧能一神会的禅学思想中,也是主张“不假修证、当下即得”的。慧能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44〕。他竭力倡导“自心顿现真如本性”〔45〕,强调佛与众生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的意识转换,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46〕,强调心灵的体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神会也反对修证,他说:“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47〕他一再批评北宗禅的一心二门的渐修是“障道因缘”,而且明确提倡顿悟,他说:“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缚;若修静住静,被静缚;若修寂住寂,被寂缚。”〔48〕他在《大乘开心显性顿悟求真宗论》中,明确指出“分别是妄心,不分别是自心”,因而从分别(“妄心”)到不分别(“自心”)只需一念之转,在一刹那间即可以达于涅槃境界,因此,“其渐也,积僧祗之劫犹处轮回。其顿也,如屈身之臂顷登妙觉”。他批评北宗禅的“观心”修行“是障菩提”〔49〕,认为正确的禅法是“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50〕;他以一念顿悟来反对北宗的“以方便显”,他指出觉与不觉只在一念,“若一念相应”,便可成佛,“只显顿门,唯在一念相应,实更不由阶渐”〔51〕。总之,他与他的老师慧能一样,是把顿悟视为获得般若体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的。但由于慧能、神会思想深处仍存在着“净”与“染”、“真心”与“妄心”的二元分别,那么,“即心即佛”之“即”心就只能是“即”清净心、真心,而且,必须通过修行去除却污染心、妄心,以获得对自性清净心的领悟,从渐修中获得般若体验。这样,就与他们所主张的不假修证、在“一念相应”的“顿悟”中获解脱的主张相矛盾。比如神会说:“无明依佛性,佛性依无明,两相依,有则一时有,觉了者即佛性,不觉了即无明。”〔52〕他仍然对人心作“无明”与“佛性”的二元分别。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他在回答蒋义山法师关于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为何有人能见而有人不能见的问题时说:“众生虽有真如之性,亦如大摩尼之宝,虽含光性,若无人磨治,终不明净,差别之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遇善菩萨善知识教令发心,终不能见差别之相,亦复如是。”这与北宗神秀主张“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何其相似乃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有些人这一生是好人,得的是恶报;这一生是恶人,居然享福,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不相信因果。这一生造恶,他前世余福太厚了,所以你没有看到他恶报。前世造的福,他可以享两百年的福,但是这一生当中他造作的恶业,他可以享六、七十年的福,那个福已经折掉了,打折扣折掉很多,可是他的余福没享完。有人一生做好事,果报并不好,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太重,就是他有余殃。因为他这一生中做了很多好事,弥补了很多,但是还没有弥补到完全,所以他还是受业报。因果通三世,你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怀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