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双修的意义
2015/5/23   热度:756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教信徒应当修行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对於「福慧双修」的论述。如《涅槃经》卷二七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諦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著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对世俗人生,还是寻求解脱、超越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佛陀告诫弟子说,福德和智慧,一样的重要。要成為佛陀,必须福慧具备,二者缺一不可。
不仅经典中论述了「福慧双修」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佛经中还有很多故事都说明了福慧双修的重要作用。有一则故事说:有两个修行人,是师兄弟,他们虽為同一个师父,但修行的方式却各有不同。师兄专门修福,而不重视智慧;师弟专门修智慧,而不重视福德,他们两人各执一边,谁也不干扰对方的修行。
到了后来,师兄因為祇修福,不求智慧,所以到年老的时候还是道理不明,好坏不分。结果,连初果须陀洹果都没有证得,像个愚人一样呆头呆脑的。而他的师弟,由於他认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样。他认為一个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来一定很危险,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智慧,往往会走错了方向。由於他一心一意祇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边。到了最后,因為他的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已经年老死去了,祇剩下他一个,所以他就离开修行的地方,准备进城去,在人群中教化眾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走在城市裡,却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是啊,他平时不修福德,又怎麼会有受人供养和恭敬的福报呢?所以虽然他向眾人宣说自己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大家都不理他。
师弟虽然是证果的罗汉,但是肚子飢饿时,心裡对於眾人都不肯供养他的事实,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责问国皇,為甚麼他的臣民,连证果的罗汉都不知供养。
当他来到皇宫时,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到一隻白象。象身上披戴著很多瓔珞和宝珠,叮叮噹当地响著,而大象在宫殿门口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很安然。可当师弟入定观察以后,才发现这头大象原来是他那位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由於师兄过去专修福而不修慧的缘故,所以,今生虽然託生於皇宫,但也祇是一头无知的象而已。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看到这种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叹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从这则故事裡,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祇注重才智而轻视德行和祇注重德行而忽略了才智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二者缺其一,都不能让我们正常地行於世间。就像有些人虽然很聪明,掌握许多真知,明白许多道理,可是他从来不去做一件善事,结果就常常被人疏远;就像有些人虽然竭力的做善事,但是他的善事不分好坏、不分时节、不分方式、不分轻重,结果就常常被人嘲笑。
「福慧双修」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应当是「修福在先」。 关於「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佈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佈施」、「持戒」入手修行。盖「佈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眾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眾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諦」、「了悟於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的。
「福慧成就」有主有次。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教是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祇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為归宿的。
学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為,一个祇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腐败,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己利人。反之,祇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佔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徒自苦恼。因此,佛陀教导我们福慧双修,以提昇自己。以福利群眾,甚至觉悟成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你怎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投胎?你有爱欲。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爱欲不断的缘故。只要有爱欲就有六道生死轮回。人要是将“爱欲”断了,他就不会到六道里面来投胎了,所以大家要记住,爱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第一个因素。我们今天是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第一件大事情,这个世界太苦了,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也许你会说:我家里还有父母,还有儿女,不能不牵挂。你真能牵挂得了?你真能照顾得了?照顾不了!这是要觉悟的。自己都不能超越轮回,怎么能照顾别人,有什么能力去照顾别人?真是迷惑颠倒!当然这不是叫你父母眷属都不要了。净土法门第一个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可见得它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现在相聚会一起时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可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安住在西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