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心入定


2015/5/23    热度:367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摄心入时,以觉观为恼;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本偈是说,进入禅定所遇的障碍,是觉和观,若不离开觉观,就不能进入深定。

  “觉观”是心理活动现象,又被译为寻伺。粗思绪为觉,细思绪为观;寻求事理的粗性作用,及伺案事理的细性作用,合称为寻伺。这是思考性、探索性的心念,与专注性、集中性,乃至统一性的禅修心态是相违背的。进入禅定时,如果还有觉观,就打搅了定境的完整和宁静;若能把觉和观的心相彻底摆下,就能进入深定。觉观对于分辨好坏善恶而言,是善的心理现象,对于禅定的修行者来说,却是不善的心相。因此《大智度论》说:“觉观虽善,而是三昧(禅定)贼。”

  摄心是把散乱的心和攀缘的心集中起来。散乱的心,是天南地北、胡思乱想。攀缘的心,是对外在的环境,不论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嘴所尝,只要是喜爱的就追求、贪取,不顺意的就讨厌、排斥。若要集中这个散心,需要使用摄心入定的方法。有的直观实相无相,念头无物可缘,念头无立足处,便是三昧定境。有的用数息观,把杂念妄想用数呼吸的方法排开,唯一的念头就是数呼吸,等时间长了,功夫深了,就能进入禅定。禅定有深浅之别,入深定之后即进入“一识处”,只有一个自我识存在,其他一切分别识都不起作用了,这个自我不是对外攀缘的意识,也不是对内寻伺的意识,而是还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存在于禅定之中,可见若不除我执,禅定再深也未必解脱。

  另在禅修的现象和方法上,也用“觉观”二字,不过不是此偈所用的寻伺心。

  觉是禅修者的觉受,凡打坐时会产生种种觉受,如冷、暖、呼吸顺畅或不顺、身体清凉轻安等。由身体的现象产生心理的反应,如果执著这些反应就不能入定,必须放下才能入定。

  观是观想的方法,如因缘观、数息观、慈悲观、不净观、界分别观等,合称五停心观,我们必须经过这些修观的方法才能入定。如果在入定之后尚有观的方法可用,则表示未入深定。正如坐船过河,若不肯离船,即使到了彼岸也是不能登岸,所以执著觉受及观法,也是禅定的障碍。

  更进一步,倘若入了深定而耽着定乐的享受,也不得解脱,必须先将觉观放下,才得入定,然后必须将定境也得放下,方为无私无我的自在解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历史里面有记载,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极端的不善,甚至时时刻刻都想到处他于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当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诸佛如来,纯善无恶。这个观念怎么产生的?无分别心里头产生的,他没有分别,纯孝之心,纯孝就是纯是善心、纯是爱心、纯是服务的心。这就叫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