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禅定


2015/5/23    热度:299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定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是佛教中重要的修持方法。自从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始,禅定就与佛教不可分离。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为“佛陀”后,四处传法说教。他在传法之余,经常坐禅入定,有时长达二个月之久,并且他可以随意出入任何一种禅定境界,禅定功夫之高,千古罕有。这些在佛学著作中都有记载。而且,他以教授禅定为重要内容,在说法时,常常入定,并表现出各种神通、变化,作为教学的方法。此后,禅定在佛家历代相传,广为传播,成为佛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形成了以修习禅定为根本的禅学。禅学是佛学的主要分支。在中国,禅宗以专修禅定为主,在唐代,几乎取代其他支派,成为佛学的同义词,并影响到宋明理学。

  禅定,是一个梵语、汉语结合而成的词,即梵文dhyana音译禅那和Samadhi音译三昧的合称。禅,是禅那的略称,或音驮南,驮衍那,持阿那,意译旧称思维修,现称为静虑,又可译为定,弃恶,功德丛林等。思维修指的是专门对一境或对象进行周密思维的状态。因为其是以一心思维能生定心,所以称为思维修。静虑,是指心体寂静,系念专注一境,不生杂念他想,正审思虑的状态。其是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又具审虑之用,也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称为静虑。 ’

  定,是梵文Samadhi的意译,又可以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按含意又可译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等。其中三昧最为常用,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大智度论》第五卷中说:“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称等持,与三昧同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的意思。包括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

  总的说来,禅与定的意义程度不同,定的意义较禅更为广泛些。一切息虑凝心的修持总称为定,禅则专指思维审虑,所以可以看成是定的一种。

  另外,人们常说的“止观”一词,是禅定的另一种说法。止观,又称定慧,是止、观的合称。止,是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音译,意思是定中止分,心持续专注一境不乱,而达到“轻安”的境界。《菩提道次第论》中认为,奢摩他专指达初禅未到地定时的定境,又可称为“心一境性”、“现法乐住”。截宝云经》就说:“奢摩他名心一境性”,指的是心安住于一境或五分别的心境而不动。观,是梵语Vipasana(毗婆舍那)的意译,指定中观分,即在止的基础之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和功德,在实际修禅过程中,观多在坐禅中修习,因此,止观一词,基本上包括了小乘佛教“三学”中的定学、慧学和大乘佛教菩萨所修的“六度”中的禅那度,般若度两“波罗蜜”。所以佛学中通常以止观看作定慧的同义语。

  禅定在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何流何派,都对禅定以极高的重视。对于佛教的宗教修持,小乘佛学以戒、定、慧三学概括之,其中“定学”(心学、意学)即指禅定而言,是三学中的支柱。慧学中亦包括修观之学。定学的宗旨是息虑静缘,目的是使自性明朗,增长智慧。戒学宗旨是止恶修善,然而其根本的目的是教人在持戒基础之上,自净其意,培养身处染处而不染的能力,从而进入禅定的通途。慧学的宗旨是消除疑惑,认明真理,目的是斩断轮回之链,从生死海中脱离出去,以登涅槃之岸。简而言之,佛家常说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以智慧了却烦恼。持戒被认为是修定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智慧则是修定的成果,修定是途径和方法。因此说来,戒定慧三学之中,实际上是以定学为中心的,禅定三学处于“中枢”的位置。

  如果一个人只是学经讲经,不习定修禅,那么他很难理解经中所描述的境界和理论。反之,修禅习定者,在读经藏时,就会很容易进人经中的境界,对经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将他引至更加精深细腻、更加博大宏远之处。因此,古代的许多高僧就是以“一禅二诵”去追求生存的奥秘,获取人生的真谛,从而有所造化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起心动念,总是想尽方法欺骗别人,所作所为都是亏心事,违背了道德,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我们骗得了众生,骗不了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连天地鬼神都知道,何况是佛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知道,所以我们的心行一定要正。我们一个善念、妄念,统统周遍法界;若不周遍法界,佛菩萨如何会知道?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想分别执着程度不同变现出来的境界。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叫佛。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叫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着,叫阿罗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