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以悟为本 修以心为本
2015/5/23   热度:213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净慧老和尚开示:
(一)
各位道友:
在真际禅林集中时间举行七天的禅修活动,这是本道场设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明憨当家师三年以来的愿望。这次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常住感到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又是年关将近之时,大家能够忙里抽闲,用功办道,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
本来这次活动是叫打禅七,后来我觉得,禅堂的一切规矩没有,规模没有,法器也没有,打禅七的条件不具备;另外,参加活动的道友,大多数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如果太紧张了,会吃不消;同时,打禅七是一种克期取证的修行活动,我们这次的禅修活动还说不上是克期取证,仅仅是办一个禅修的普及班而已,不是禅修的提高班。禅修的提高班是禅七,其目的是克期取证。
不过,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如果从今天开始,自始至终,大家能够保持这种精进心,今天参加的人,到活动结束的时候还在这里,那就说明大家有毅力,说明大家真正是想通过修行来提高自己,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所以在此我提出这样一个希望,希望修行从现在开始,就一直坚持到底。把这七天的禅修活动坚持到底了,这就是我们一辈子修行坚持到底的起点。
禅修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参禅,讲观心,讲开悟。禅以悟为本,禅以悟作为它的取向。如果禅修不是为了开悟,佛法就没有真实的意义。修行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觉悟人生,就是要从迷失中醒悟起来。开悟是什么呢?就是要真正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真正见到自家的宝藏。我们为什么迷失?就是因为有烦恼。烦恼由无明而起。有无明,就不能开悟,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无明者,没有光明,就是黑暗。我们在黑暗中能够见到什‘么呢?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有黑暗呢?有烦恼。烦恼把我们本有的光明遮盖住了。没有光明,所以叫做无明。由无明而起惑,由惑而起业,由业而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苦果。就是因为惑、业、苦三者一环套一环,周而复始,使我们永远都在六道轮回中抛家散走,找不到归家之路。我们今天遇到佛法,特别是遇到禅宗一法,更要好好珍惜。
在我们河北石家庄,南有赵州,北有临济,这都是禅宗的古道场。真际禅林就是为了追念赵州和尚在燕赵大地弘扬禅法的历史伟迹而设立的。赵州和尚法讳从谂,圆寂后,朝庭赐号为真际禅师。真际禅林者,就是为了纪念赵州和尚。赵州和尚是禅宗的大德,是禅宗的祖师,是千百年来被所有参禅的人、学习禅文化的人、研究禅的人奉为祖师的一位禅师。我们有缘在此设立真际禅林,就是为了不忘赵州和尚的历史功绩,不忘赵州和尚在我们燕赵大地所播撒的禅宗的、开悟的种子。
今天我们来此参加禅修活动,就要根据禅宗的要求,从思想上明确我是来做什么的,从思想上认识到佛性人人本具、法身人人本具,只要把烦恼的乌云驱散,佛性当下显现,法身当下显现。一定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这个观念。否则,我们打坐,坐得很辛苦,跑香,跑得很辛苦,却没有实际的意义。
禅宗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当下就是佛,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一分勇气,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如果我们有这一分勇气,敢于说,我当下就是佛,那么你就会具有像佛那样的功德、像佛那样的庄严、像佛那样的智慧。可惜,大话好说,智慧没有!怎么办呢?要修。要把我们每一念心安住在当下,晓得我们每一念心在做什么,想什么,在什么地方。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所谓禅在当下,只要我们能够念念观照,念念观心,念念觉知,灵知不昧,禅、佛性,就在念念灵知不昧的那个地方。
马祖有一位弟子叫无业禅师,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学习大乘经典,一目五行而下,聪明绝顶,相貌堂堂,声音洪亮,对于三藏教典极为精通。他知道马祖门下禅风鼎盛,就前往参拜。见到马祖之后,就向马祖顶礼。马祖就说:“巍巍佛堂,可惜其中无佛!”无业禅师听到这话,就向马祖请教,他说:“大乘经典我已粗知其义,唯有禅门所说即心是佛我不明白!”马祖说:“就是那不明白的。”意思就是说,那个不明白的就是佛。无业禅师听了之后,还是不甚了然。进一步问:“祖师西来传心密意如何?”马祖就向无业禅师说:“现在这里人很多,很闹,你改一个时间再来。” 无业禅师就向马祖作礼,离开丈室。正在这个时候,马祖就叫一声:“大德!”无业禅师马上回头看马祖一眼。马祖说:“是什么?”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无业禅师明白了:“哦!原来这么简单!”马上就顶礼马祖。马祖说:“你这钝汉!要我这样三番两次地来指导你才明白!一切现在哪!”
所以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己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我们听起来很简单,要放得下不容易,要认识得到更不容易,要敢于承担那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古代的禅师确实是如此敢于承担。只要有决心,只要敢于直下承当,一切都是易如反掌。
百丈禅师也是马祖的弟子,灵祐禅师在百丈麾下任侍者。有一天天气寒冷,百丈就叫灵祐把火炉里的火拨一拨,看里面有火没有。灵祐就依教奉行,拿着火钳在火炉里拨来拨去,却见不到一点火种。百丈不相信,接过火钳亲自去拨炉中的灰,果然见到一星火种,就问灵祐:“这是什么!”也是在电光石火之间,灵祐禅师就开悟了。
那一星火种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佛性。那一炉冷灰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烦恼。拨开烦恼,自然得见智慧之火!
所以各位一定要珍重自己,一定要珍惜因缘。我们得遇佛法,得遇禅宗,有此机会参力口禅修,就要好好按照常住所规定的时间、所提示的方法,有耐心、有精进心、有信心,努力用功。坚持就能有成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有成果。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切都是从辛苦中来,修行亦复如是,不经一番辛苦,一番磨炼,烦恼去不掉,佛性难以显现。希望各位珍惜,努力用功!
(二)
各位道友:昨天讲了“禅以悟为本”。学禅、修禅,目的就是开悟。所谓明心与见性,见性与成佛,那就是开悟的目的。今天的题目是:修以心为本一一修行以心为本。
禅宗又名心宗。心是什么呢?心就是我们的精神主体和精神作用,或者说思维主体和思维活动。佛教讲见闻觉知,都是讲心。我们在禅堂用功,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都是讲心的状态,都是以心为根本。怎么安住当下呢?我们的心念不要去追过去,也不要去赶未来,让当下这一念安住在正念中,安住在呼吸中,安住在佛号中,不思前,不想后,安住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起来了,不要理它;天塌下来了,不要理它;隔壁左右的人在咳嗽、在翻腿子,不要理它。只管照顾自己的心念,只管用自己的功夫。如此修行,如此用功,方有少分相应。否则的话,在此凑热闹,浪费时间,浪费光阴。
以心为主,以心为本,过去我也讲过许多方法。其中最常讲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用得上的方法,就是六字口诀:专注、清明、绵密。这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从什么地方专注?从意念上专注,从正念上专注;从什么地方明白?心地明白,心地清明;从什么地方绵密?正念分明的那一念,绵绵密密,中间没有任何妄想插入。功夫绵密,佛号绵密,照顾当下的这一念绵密,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如大地,我们能够照管好这一块心地,方寸心地之上就生长出菩提智慧的花果;照顾不好这块心地,它就荒芜了,它就杂草丛生。我们用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干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所以说修以心为本。
从前有一位女信徒,经常买花到寺院供养佛陀。她自己感觉到,每一次把花供在佛前,她的内心就像鲜花一样开放,她顿时融入到一片芬芳之中。有一天,当她供好鲜花以后,老方丈出来见到这位信徒,就称赞这位信徒说:“你买鲜花供佛,将来一定感得相貌端正、心地光明的果报。”信徒听了老方丈的赞许,非常欢喜,就向老方丈提出一个问题:“老和尚!我到寺院里来心很安定,可是一回到家里就烦恼重重,思想难以集中,心地难以清净,这该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经常买花来供佛,你一定懂得怎样保持鲜花的芬芳,一定懂得怎样保持鲜花不至于很快枯萎。”这位信徒说:“我知道,要保持鲜花的芬芳,一定要经常换水,一定要把花的枝干上腐烂的部份剪掉。因为腐烂的部分会影响花儿吸收水分和养分,所以必须剪掉。花能够经常吸收清洁的水,经常吸收养分,就能保持芬芳。”老和尚说:“你这个方法非常好。保持心地的清净就像保持鲜花的芬芳一样,也要经常换水,也要经常把心地的烦恼排除干净。心地的烦恼排除了又会有,有了又排除,日复一日,天天这样做,那么你的心地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家庭,都会是清清净净,安祥自在。”老和尚进一步开示说:“你的身体就是一座殿堂,你的心灵就是一尊佛像,你的两个耳朵就是晨钟暮鼓,你的呼吸就是悠扬的佛号,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就是道场,你的家属亲眷就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每天能够作如是观察,你就一定天天如同在寺院一样。”
反过来,如果在寺院不能观察此心,不能不断地吸收佛法的养分,不断地排除烦恼,那么住在寺院里心地也不见得是清净的。所以无论是出家修行还是在家修行,一切以心为主。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同样可以开悟,同样可以时刻安住在佛国净土。我们心地清净了,心地光明了,无烦无恼,菩提增长,智慧开发,就是佛国净土现前。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形式,不知道在心地上用功夫,形式上做得再好,无补实际。
希望在此共修的各位道友,好好地在心地上用功夫,经常打扫这方寸之地,使得这方寸之地经常开放智慧的鲜花,充满慈悲的芬芳,过清净的佛国生活!
(据净慧老和尚于2007年1月19日、2007年1月20日在真际禅林所作的两次开示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以真诚心学佛,得佛力加持,才能真正做到精进不退;如果没有佛力加持,要想不退转,不容易!可是要知道,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纵然加持,还是一样会退转。功德相当不容易保持,佛在经上多次给我们警惕,“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同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住。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你造业,戒就没有了;你心一散乱,定就没有了;一迷惑、愚痴,慧就没有了。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恶道里,除了地狱道之外,饿鬼道、畜生道里还是能享福。但是福德不能帮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帮助你修行证果。所以我们修行人,锁定的目标是“戒定慧”三学。我们把佛陀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持戒;能同时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这是修定;一心念佛,心里头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贪求,这是修慧。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多次劝导我们,用戒定慧的方法,破贪嗔痴,可见戒定慧之重要。我们遵从佛的教诲,勤修戒定慧,我们的心愿解行与佛相应,必定得佛力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