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三)


2014/9/3    热度:949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三)

 

  乙二、菩提心的分类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颂曰:龙树无著二规之分类,

  各自从一至六各两类。

  龙树与无著菩萨所创立的两大车轨,分别将

  菩提心按从一至六的分类作论述。观待六类分基的愿、行,各自又可分为两类。

  丙二、广说

  分二:一、从一至六部的分类。二、依地划分。

  丁一、从一至六部的分类

  颂曰:第一空性悲心之精华。

  第二积聚福慧二谛心。

  第三戒律禅定与智慧。

  资粮加行胜解行发心,

  不净七地清净意乐心,

  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

  大悲圆满断除诸障碍,

  佛地清净发心为第四。

  第五五道第六六般若。

  第一部,以智慧通达空性,见众生于大空性中妄生分别执著,流转生死,枉受诸苦,油然生起大悲心。空性智慧与大悲方便双运即是空悲菩提心。《中观宝鬘论》云:“为修菩提者,说空悲心要。”

  第二部,观待福德和智慧二资粮又分福德菩提心和智慧菩提心。依靠仪轨而生的粗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依靠修证而生的细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如《大般涅槃经》云:“世俗胜义二谛别,菩提心亦分二类。”

  第三部,观待三学:清净相续的戒律、安住本性的禅定、解脱障碍的智慧,菩提心可分三类。观待三聚戒: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菩提心又分三类。

  第四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为胜解行发心。所谓胜解行,指依分别心了达法界的甚深见解而行菩萨道。不净七地菩萨为清净意乐发心。一地至七地菩萨还没有断尽俱生烦恼障的种子,故称不净七地,但他们了悟通达自他平等的本性,远离为求自利的垢染,只为利他而发心,所以其菩提心清净。三清净地菩萨为异熟之殊胜发心。八、九、十地大菩萨已将烦恼障的种子彻底消尽,称三清净地。所谓异熟之殊胜发心指他们自在地获得无分别智,任运成就利他事业。如《十地经》云:“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排牵而去,若至大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菩提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佛地之发心是断除一切障碍之发心。与大智慧无二的大悲心圆满的同时,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以及微细的二障习气。由于断除了诸障碍,故又称为清净佛地发心。所谓第四,即指胜解行、清净意乐、异熟及断障之四种发心。

  第五部,对应于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菩提心分五,如《般若二万颂》云:“初学者菩提心、修治菩提心、见法性菩提心、解脱菩提心、不可思议菩提心。”资粮道菩萨之初学者菩提心,为刚入大乘行者所发之菩提心;入大乘道的障碍通过加行道修行对治,故加行道菩萨之菩提心称修治菩提心;因为见到了法界胜义的本性,故见道菩萨之菩提心称为见法性菩提心;修道菩萨之解脱菩提心,是通过修道而得的无漏智慧解脱一切俱生的障碍后所生的菩提心;无学道现前究竟圆满之无为法的智慧,住于不可思议境界,能任运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其菩提心称为不可思议菩提心。

  第六部,观待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提心可分六类。相应于布施的菩提心,能满足众生种种心愿;相应于持戒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源;相应于忍辱的菩提心,不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相应于精进的菩提心,勤于殊胜之修行。无有能毁坏者;相应于静虑的菩提心,不被诸多分别执著想所动摇;相应于般若的菩提心,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丁二、依地划分

  颂曰:地金月火等二十二者,

  依地划分乃至十地间。

  菩提心以比喻、友(心所)、相应法分为地、金、月、火等二十二种。将此二十二种依资粮道、加行道乃至十地进行划分。如《现观庄严论》(又名《现证庄严论》)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一. 与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最初发心,如大地,是产生一切白法的基础。

  二. 与安住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依相应发心,如黄金,利益安乐众生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无有改变。

  三. 与殊胜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勤相应发心,如新月,能使菩提善法渐渐增上。

  四. 与加行之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极依相应发心,如火,烧尽引发见道智慧的障碍。

  五. 与布施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檀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大藏,布施无有穷尽,能满足众生种种心愿。

  六. 与持戒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尸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宝源,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源。

  七. 与安忍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大海,不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勤于崇高殊胜之修行。

  八. 与精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如金刚,勇猛坚固,无有能毁坏者。

  九. 与静虑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禅波罗蜜相应发心,如须弥山,不被诸多分别执著想所动摇其禅定相续。

  十. 与般若智慧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如良药,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十一. 与方便善巧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无量相应发心,如善友,凡一切善根不空耗,对利他有情有善巧方便。

  十二. 与愿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神通相应发心,如如意宝,能成办自他二利,圆满所愿。

  十三. 与势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摄相应发心,如太阳,如日成熟谷物能成熟所调伏的众生。

  十四. 与智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辩相应发心,如歌声,于所调伏的众生善巧能作调伏的教法。

  十五. 与神通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量相应发心,如国王,自在无碍地从事利他的事业,非以学识地位等功用作度生之事。

  十六. 与二资粮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聚相应发心,如库藏,广积二资粮如无尽之大库。

  十七. 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相应的菩提心为觉分相应发心,如大路,一切圣者皆依此路而般大涅槃。

  十八. 与止观相应的菩提心为止观相应发心,如车乘,不偏于生死涅槃二边,能平等快捷方便地修行。

  十九. 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菩提心为总持相应发心,如涌泉,摄持含藏已得与未得之法,不忘失宣说妙法无有穷尽。

  二十. 与大悲和胜观智慧相应的菩提心为法印相应发心,如雅声,求解脱之所化众生乐于听闻。

  二十一. 与大自在信心相应的菩提心为自性相应发心,如河流,所作利他之行坚固无有止息,自在地行入一切智智的大海。

  二十二. 与法身相应菩提心为方便相应发心,如大云,给予众生广大布施,降下甘露法雨,成熟无量众生的心相续。

  上述二十二种菩提心依地划分如下:前三种菩提心分属于下、中、上资粮道,第四种属于加行道,第五至第十四种分属于见道和修道的十地,第十五至第十九种属于三清净地,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种分属于十地的加行(第九地出定),正行、后行(金刚喻定)。如是划分于资粮道乃至十地间。

  有人说此二十二种菩提心不仅属于有学道,亦摄于无学道佛地,如大云菩提,乃不离法身,任运降澍法雨,成熟有情。然而,十地是佛果的不共近因,可以取佛的名相。如《现观庄严论》云:“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经观庄严论释》、《智者入门论》中均把二十二种菩提心划分在有学道,没有涉及无学道佛位。那么,真正无学道佛位是否具有菩提心呢?

  无学道佛位无有依仪轨而生的世俗菩提心,因为世俗菩提心相应于心与心所,佛地已将心与心所消融于法界。如《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智慧自性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诸佛法身。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依世俗立为唯由身证。”佛地不具世俗菩提心的另一个原因是最初发菩提心的时期已圆满,佛地已现前菩提果。但是佛地具有胜义菩提心。佛果时,现见法界实相的智慧圆满,断除了诸障碍,具有无缘大悲心,以智悲双运的胜义菩提心从事普度一切众生的事业。

  丙三、摄义

  颂曰:总摄归纳愿行此二相,

  彼亦以意心愿行广遍,

  恰如欲走或者行进般。

  总摄以上七种菩提心的内容,归纳在愿行二种菩提心中,所谓愿菩提心即是依靠第六意识的善心希求菩提之心愿。也就是说,仅仅是为利他而求菩提的心愿。正如一个人想要走路,但还没有行动。行菩提心指周遍行持一切利他之行,亦即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行六度万行。如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入行论》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如一个人正在路途中行进,此人最初欲行的心愿不会中断,其目的也不会舍弃。同样,以行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时,愿菩提心不会中断消失。宁玛派的大成就者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于《普贤上师言教》(亦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若依发心本体而分,则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譬如,一人去拉萨。最初他想我要去拉萨。同样,首先发愿: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犹如欲行,为愿菩提心。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真实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犹如正行,为行菩提心。如此愿行菩提心二者为世俗菩提心。”印度的中观论师莲花戒在《修次初篇》中说:“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资粮道、加行道及一至十地位菩萨出定时具有世俗菩提心。资粮道、加行道菩萨依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最后于见道位现见诸法实相,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智慧与大悲双运为胜义菩提心。一地至十地菩萨入定时以及果地佛具有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属于心法,胜义菩提心属于无分别的无漏智慧。真实的胜义菩提心唯依修证力获得,而不依赖仪轨产生。

  天降塔

  乙三、未得者令得

  分二:一、宣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仪轨;二、宣说获得胜义菩提心不必观待仪轨。

  丙一、宣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仪轨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颂曰:首先未获律仪令获取。

  补特伽罗心相续中未获得菩萨戒者,依何获取?

  一般来说生起世俗菩提心可分四种情况。如《经观庄严论》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坚固。”无著菩萨在《经观庄严论注释》中说:“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此发心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

  一、友力发心。在阿阇黎(友)面前依靠仪轨受持,因为随顺善知识,自己的心不自在的原因,这样的发心为不坚固发心。

  二、因力发心。由于过去曾发菩提心,此类补特伽罗具大乘种姓,通过大悲心引发其菩提心。

  三、根力发心。由于广行善行,诸善根圆满而发菩提心。

  四、分二:(一)闻力发心。随于何处由听闻佛法,使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二)习善根者。因闻思佛法并再三串习的力量而发起菩提心。

  后三力或四力属于坚固的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不被违缘障碍所破坏。

  以下广说如何在阿阇黎面前得受菩萨戒。

  丁二、广说

  分四: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四、认定获得戒体的界量。

  戊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

  颂曰:受戒当依具戒阿阇黎。

  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二大车轨同说菩萨戒应从具戒阿阇黎处求受,而且传戒阿阇黎必须通达菩萨戒的学处及传授仪轨,有善巧方便的开示,能引导弟子趋入大乘正道。如《入行论》云:“为命亦不舍,善巧大乘义,安住菩萨戒,珍贵善知识。”大乘具相善知识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精通大乘法义,对菩萨戒的学处善能通达,并能善巧摄受引导弟子。第二、他必须安住于清净菩萨律仪。此善知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舍弃大乘法义和菩萨戒。《菩萨戒二十颂》云:“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而受之。”《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受戒者,犯轻垢罪。”愿行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律仪的基础。如果上师相续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胜菩提心,则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大乘善知识若具有包括大悲与智慧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如意宝,百千万劫难得遭遇。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誓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

  戊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

  分二:一、龙树之宗;二、无著之宗。

  己一、龙树之宗

  分二: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庚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

  颂曰:大乘胜器具信为弟子。

  按龙树之宗的观点,受菩萨戒不一定需暇满的人身,凡是对佛、菩萨和大乘法具有信心,有求受菩萨戒之意乐的补特伽罗都承许为受大乘菩萨戒的法器。《梵网经》云:“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YIN男、YIN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庚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颂曰:修持七支供后并愿行,

  同受自生欢喜他随喜,

  龙树之规。

  依龙树、寂天所传的仪轨受菩萨戒,前行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善根。正行依靠仪轨同时受持愿行菩萨戒。后行,受戒后自生喜乐,也劝他人善心随喜。

  受菩萨戒的仪轨由藏地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晋美秋吉旺布)造。他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总集一体之化身,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见《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略传》)。

  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甚深见之传承大乘中观自宗传菩萨戒之仪轨》曰:“首先传戒阿阇黎依靠广或略的仪轨自己受持菩萨戒。其次,阿阇黎升座,为弟子授戒”。

  阿阇黎白言“一切诸佛已行、当行,如大路般,一切佛子诸菩萨的快捷方便之道,一切轮涅福德的根本——菩提心妙宝,在自相续中如何受持呢?”下面讲解受持菩萨戒的仪轨分三:前行、正行、后行。

  子一、前行:四种殊胜的辨别。

  丑一、殊胜所缘的辨别

  对传戒阿阇黎供曼茶后,并祈祷。首先把阿阇黎观想为真正的佛,产生信心,发起希求比如意宝还珍贵之菩提心的意乐,如此猛厉之心发起后,阿阇黎教授说:请供曼茶。(供曼茶念颂)其次,当随阿阇黎念颂祈祷偈三遍:

  能够远离恶趣道,明示善趣无误道,

  引导无老死果位,求赐殊胜菩提心。

  丑二、殊胜教言的辨别

  开示求戒者,使他对生死轮回产生厌离心,遮止对寂灭涅槃的耽著心,赞叹不住二边的甚深菩提心。通过这种方式使弟子的相续成熟为法器。

  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都可摄集于《入行论》的第一品中。因此将《入行论》第一品有关内容分三部分讲述:一、总说发心之利益;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寅一、总说发心之利益

  分二: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卯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

  分二:一、说身依;二、说心依。

  辰一、说身依

  《入行论》颂曰: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辰二、说心依

  颂曰: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卯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颂曰: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寅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

  颂曰: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寅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颂曰: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以上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需由阿阇黎详细讲解,弟子依此教言来修心。

  丑三、殊胜方便的辨别

  殊胜方便即是以七支供积累福德的方法。

  分七:一、供养支;二、顶礼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寅一、供养支:真物、意幻等供养。

  分五:一、真物供;二、意幻供;三、愿力供;四、无上供;五、音赞供。

  卯一、真物供

  首先供曼茶,然后再行供养。

  一、主人所管供;二、无主人所管供;三、供身。

  辰一、主人所管供

  将自己的供物供上,以此作所缘,自己对身体、受用、寿命、福德、名声、权力以及三世善根远离贪执,以三清净作供养。一、发心清净。即心想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而作供养。二、福田清净。所供养的福田为一切善逝如来、无垢甚深之妙法及具有功德海之大乘圣者僧宝。供养皈依处的三宝即福田清净。三、供物清净。所供物品来源清净,即非由邪命所获得,如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盗而得,不以谄曲、虚伪、吝啬及狡诈的发心作供养,而是以信心诚心作供养。

  随阿阇黎念诵一遍: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供养支以下内容,首先由阿阇黎引导弟子观想,然后弟子随阿阇黎念诵颂词。

  辰二、无主人所管供

  颂曰: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辰三、身供

  颂曰: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卯二、意幻供

  分二:一、洗浴擦拭;二、涂妙香;三、供花鬘;四、烧香;五、供神馐;六、供灯;七、供地基与大厦;八、供宝伞。

  阿阇黎先讲如何观想等法,再行供养。

  辰一、洗浴擦拭

  弟子观想给诸佛菩萨沐浴擦拭以作供养,维那师领众念诵:

  颂曰: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辰二、涂妙香

  颂曰: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辰三、供花

  颂曰: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辰四、烧香

  颂曰: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辰五、供神馐

  颂曰: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辰六、供灯

  颂曰: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辰七、供地基与大厦

  颂曰: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辰八、供宝伞

  颂曰: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以上意幻供养完毕。

  卯三、愿力供

  颂曰: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临,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卯四、无上供

  颂曰: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卯五、音赞供

  颂曰: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以上七支供中的供养支圆满。

  寅二、顶礼支

  观想将自己的身体幻化成微尘数身体,一切众生同自己一起顶礼十方三宝。边观想,边重复念诵颂词。

  颂曰: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顶礼支圆满。

  《入行论》此处有皈依三宝,但本论仪轨受戒之前还须要皈依,故此处不作宣说。

  寅三、忏悔支

  对佛制罪和自性罪,以四种对治力净除罪障。应明观忏悔之对境而作发露忏悔。

  阿阇黎讲解四种对治力的含义:一、对自己从前所造罪业产生厌离,为厌患对治力。二、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为所依对治力。三、身作顶礼,口诵忏悔偈,内心勇猛祈祷,为现行对治力。四、宁舍生命也不再造恶业,为返回对治力。

  忆念四种对治力,上师、弟子共同念诵三遍《礼佛大忏悔文》4。再念诵阿底峡尊者所造的《公忏文》一遍,或者念诵其他大德所造的忏悔文也可以,或诵《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的颂词:“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此即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寅四、随喜支

  随喜上、中、下三士所造善根。由阿阇黎讲解后,弟子随阿阇黎念诵颂词: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以下需重复念诵的颂词,与上面念诵方式相同。

  寅五、请转法轮支

  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转法轮。颂词: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寅六、祈请不涅槃支

  祈请十方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长久住世。颂词: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寅七、回向善根利他支

  修大悲心,同时将所有善根回向具有痛苦的一切众生。随念颂词: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以上殊胜方便的辨别完毕。如是加行圆满。

  子二、正行

  分二:一、修心;二、正行发誓(正行决心)。

  丑一、修心

  在其它论中依四无量心来修心,而《入行论》所讲的修心是将身、口、意三门所作善根全部回向给众生。此处,《入行论》直接打破产生我执的根本,将身体、受用及三世善根为利有情作广大布施。以这种发心随念颂词三遍。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修心之必要与分别说施身。内容由阿阇黎讲述,将修心的善根回向众生,以此发心随念颂词: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愿成如意牛,

  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

  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

  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

  资生大根本!迨至尽空际,

  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

  愿成资生因!

  以上修心圆满。

  丑二、正行发誓

  首先祈请三圣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念诵一遍。

  复次,阿阇黎对皈依、发心之观想法要作广讲,讲解后,当阿阇黎弹指时,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皈依偈与发心偈连在一起念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阿阇黎弹指,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以此自心相续中获得戒体,阿阇黎须明确说明。以上正行圆满。

  子三、后行

  分二:一、自生欢喜;二、令他生喜。

  丑一、自生欢喜

  由阿阇黎讲解自心生起欢喜的引导,而后随念颂词: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丑二、令他生喜

  阿阇黎讲解令他生喜的引导,后随念颂词:

  今于一切怙主前,恳请众生为贵宾,

  宴飨成佛及余乐,愿天非天皆欢喜!

  阿阇黎开示:如是弟子相续中获得菩提心妙宝,为了酬谢恩德,请供曼茶。念诵七支供偈文。

  然后,受戒弟子忆念阿阇黎之恩德,边顶礼,边重复下面一句颂词,做三遍。

  顶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上师阿阇黎与弟子共同念诵:

  胜宝菩提心,未生者愿生,

  已生愿不退,日日其增上。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愿,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念诵《入行论》回向品及《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发愿,以此庄严后行。华智造毕。

  吉祥圆满,善哉!

  以上仪轨按甚深见派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所造,直接翻译,无有增减。

  莲聚塔

  戊二、无著之宗

  分二:一、何补特伽罗可受戒;二、如何受持。

  庚一、何补特伽罗可受戒

  颂曰:无著承许者,

  持取愿心无需别解脱,

  于正受先受取七众戒。

  无著菩萨的观点:受持愿心戒无须先受别解脱戒,但正受行戒所依之身需先受比丘、比丘尼、正学女5、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等七众别解脱戒之一。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意即受持菩萨戒的善根并非其它,而是需要持守七众别解脱戒之一。

  在行戒之外,于无著及旃陀罗阁弥的论中没有明确的传授愿心戒的仪轨,但阿底峡尊者所造之仪轨于受行菩萨戒之前宣说了受愿心戒的仪轨。阿底峡尊者具有从弥勒菩萨传下来的窍诀,这是诸圣者大德们共同承认的,因此,他所造授戒仪轨也应符合无著菩萨的密意。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耳传教言。

  庚二、如何受持

  分二:一、受愿心戒仪轨;二、受行戒仪轨。

  颂曰:垂问遮难发誓持戒等,

  各依仪轨纳受愿行戒。

  首先受愿心戒,依靠前行、正行、后行之仪轨圆满获得。其次,对具有信心,并且有护持行戒之能力者准许授与行菩萨戒。传戒正行前,阿阇黎必先垂问求戒弟子:是否有受戒障难?欢喜受戒与否?是否发誓持戒?弟子于正行、后行圆满时获得行戒。无著菩萨的观点是愿、行戒需依各自不共的仪轨受取。

  辛一、受愿心戒仪轨

  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子一、加行

  分三:一、殊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其心。

  丑一、殊胜皈依

  分四:一、庄严处所;二、启白与皈依;三、说皈依的学处;四、皈依的功德利益。

  寅一、庄严处所

  授受菩萨戒的处所应该是在远离造恶业众生的寂静地方。将此地方洒扫洁净,并以上妙旃檀等香水喷洒,焚烧种种妙香,散布鲜净妙花。以幢幡伞盖、涂香、末香、灯明、鼓磬等饰品与乐器,神馐、食子、饮料等食物,如是陈设广大丰盛悦意之种种供物,使此道场庄严清净。复于道场中设立戒坛,于中央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之像,及大乘般若经等法宝。佛像不拘于铸塑绘画等,以尽力庄严为妙,若经大德善知识开光最佳。复在坛中设置戒和尚阿阇黎之法座,使殊胜庄严。这样陈列献供、设坛就绪后,迎请圣众降临坛场,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并称扬赞颂。此时将已沐浴著新净衣的弟子引进戒坛,授戒师开示教诲弟子当对功德福田生起恭敬诚信,弟子默默观想自身分身无数在一一佛菩萨面前恭敬安住。徐徐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七支供。

  寅二、启白与皈依

  将传戒阿阇黎观想成真正的佛陀。为了求受愿菩提心戒,对戒师礼拜,供养之后,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祈请说:“如往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地诸大菩萨,初发心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我名某甲,亦请求阿阇黎,令我于无上菩提而发心。”要这样请白三次。

  弟子如上祈请完毕之后,阿阇黎应当给他授予殊胜的三皈依。所要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佛即诸佛世尊,法指大乘灭道二谛妙法,僧指不退转的菩萨圣众。弟子应从内心深处生起如下发心:从今日乃至获无上菩提果之间,为了救护一切有情,皈依佛陀作为导师,皈依正法作为正道,皈依圣僧作为道友。应该具足上面总的发心,尤其在受皈依戒时,发起猛厉强烈意乐使如上发心在一切时中坚固不退。如同上面礼拜、恭敬的威仪而正式受皈依。随阿阇黎念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尊。”如上祈白三次,皈依圆满。既受皈依之后,应当明了并遵守学处。

  寅三、皈依学处

  分二:一、各别学处;二、共同学处。

  卯一、各别学处

  分二:一、遮止学处;二、奉行学处。

  辰一、遮止学处

  遮止的学处有三条,一皈依佛后不能皈依世间天魔鬼神、外道邪师;二皈依法后不能皈依外道邪法典籍,不能损害众生;三、皈依僧后不能皈依外道邪众,不能与他们同住共修。《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彼即不近事则于余天等,终非所皈依,若皈依正法,则断杀害心。又皈依僧者,不共外道住。”

  辰二、奉行学处

  这个学处也有三条,一皈依佛后对佛陀及其一切铸塑画等圣像视同真佛恭敬供养,礼拜。二皈依法后要恭敬供养法宝。三皈依僧后恭敬僧众。皈依三宝后不能分别优劣取舍心,应该平等恭敬,如佛像无论其做工精粗优劣都应平等恭敬。不但对完整的三宝所依要恭敬,而且连佛像碎片破损的纸字僧衣的一块红黄布缕等应视作真正的三宝恭敬顶戴,放置在清净处。

  卯二、共同学处

  这个学处有六条,一、应当尽力随念三宝的殊胜功德;二、自己身口意三门所造善法当知都是三宝的恩德加被所致;三、有所需求或成办一切事业都须祈祷仰赖三宝;四、纵遇命难、灾殃、奖罚等,终不舍弃三宝;五、随到何处都应恭敬彼地三宝所依;六、一切时处都应一心皈依,念诵皈依偈文。

  寅四、皈依的殊胜利益

  皈依的利益有八条:一、进入佛门成为三宝弟子;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三、减灭往昔所造恶业;四、集积广大福报;五、人与非人不能作障碍违缘;六、心想事成;七、不堕恶趣;八、迅速成就佛果。

  此上学处是从诸多经论中摄集归纳出来的,为了方便守持而逐条列出。

  丑二、积集资粮

  积集资粮的众多方法之中,最为简捷的莫过于七支供。此处谨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偈文开示七支供的修法。

  一、礼敬支。礼敬有二种,即三门总的礼敬与三门一一礼敬。身语意三门总的礼敬,颂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观想在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一切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安住的所有一切诸佛世尊面前,以坚定的信心用清净的身语意,一一恭敬礼敬。三门各别礼敬,首先身礼,颂云:“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观想我仰仗普贤菩萨威德神力之加被,周遍现身在一切如来面前,每一身又化现无量刹尘数身体在一一如来面前恭敬作礼。二者,语礼,颂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观想自己化身无数,一一身上都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妙辩舌根,一一舌中发出无量微妙音声,一一音声中出无尽微妙言辞,一一言辞悉皆赞叹诸佛无量功德海。三者,意礼,颂云:“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观想,每一微尘之中都有刹尘数量尊佛,诸佛所在之处都有海会菩萨恭敬围绕,法界无尽则微尘无尽,那么诸佛数量也无尽。我深生信解,随念诸佛如海功德而行礼敬。

  二、供养支。供养分有上供养与无上供养两种。(一)有上供养,颂云:“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观想自己化现成种种供养天女,捧持人天界中上妙奇花,花鬘,散于空中供养诸佛,或以琴瑟琵琶箫簧等种种乐器演奏悦耳妙音供养诸佛,或者持珍宝严饰的幢幡伞盖供养诸佛,以涂香末香烧香最殊香最胜衣各种灯明堆聚量如须弥山,极其庄严,极尽悦意,供养诸佛如来。(二)无上供养,颂云:“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前面所献供物乃世间供物,而此供养乃由普贤功德神力所变现,超胜世间无与伦比,观想自己如普贤菩萨以三摩地从心中幻化出无量供养云,周遍供养一切如来。

  三、忏悔支。颂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观想我自无始生死流转到今日,以贪嗔痴三毒为因,发起身口意三门的十不善业,或我自造,或教他造,或随喜他造的无量无边恶业。或能忆念或不能忆念,今在诸佛世尊面前追念过愆,一一发露不敢隐藏,生怖畏惭愧心,以正知正念守护身心,誓当断舍,永不再造,唯愿诸佛悲愍,放大光明照触我身,令一切业障罪愆顿时清净。

  四、随喜支。颂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观想在十方世界中的凡夫众生,声闻独觉乘中有学无学罗汉,菩萨如来所修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地随喜。

  五、请转法轮支。颂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观想十方刹土中一切诸佛最初坐金刚座现前大菩提之时,我即分身无数在一一佛前合掌恳切祈请为普利一切众生,愿佛转大法轮,开甘露门,广利群生。

  六、请佛住世支。颂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观想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事业即将完毕,将要示现入般涅槃时,为了让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我现身佛前至诚殷勤劝请,唯愿诸佛尽未来尘刹劫中久住世间,莫入涅槃。

  七、回向支。颂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善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观想将前六支所积的一切善根,以殊胜的发心、方便智慧摄持,回向一切有情,成为获证菩提之因。以强烈发心使如上善根充满法界永不失坏,无穷无尽。

  七支供的修法,经论中多有宣说,所以不必拘泥于一格,依《普贤行愿品》《入菩萨行论》等都可以。

  丑三、净修其心

  《道炬论》说:“以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修慈悲心如前所述,此处略。

  子二、正行

  于授戒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者蹲踞,恭敬合掌而发菩提心。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不仅忆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且发誓未证菩提终不弃舍所发菩提心。

  授愿心戒仪轨:随阿阇黎念诵“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行、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念三遍。

  阿底峡所造《发心仪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佛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子三、后行

  授戒仪轨完结后,阿阇黎当为弟子宣说愿心的学处。此学处于后面讲解,此处略。

  弟子酬谢传戒阿阇黎。以上愿心戒传授仪轨圆满。

  辛二、受行菩萨戒的仪轨

  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子一、前行

  分五:一、启白;二、观察发心;三、劝速授戒;四、诘问障难;五、开示学处后问欢喜与否。

  丑一、启白

  弟子先应顶礼授戒阿阇黎双足,蹲踞合掌或右膝着地。次请白曰:“我今欲于大德尊师所,乞受菩萨净戒律仪,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请白三遍。若无真实发心,不得戒。

  丑二、观察发心

  为令求受律仪菩萨发心坚固,当于未授律仪之前,先为其宣说大乘菩萨地中菩萨学处及犯戒之相。而后令其自己观察能不能学,阿阇黎亦以智慧观察弟子是否堪受律仪,是否只是由于别人所劝而他本人并无意乐,是否是为了胜过他人而求授。若如此,则得不到戒体。当知发心坚固的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法传授。

  丑三、劝速授戒

  其次,弟子恭敬礼拜传戒阿阇黎,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请:“大德,惟愿哀愍,授我菩萨净戒律仪。惟愿速授。”

  丑四、诘问障难

  尔时,有智慧有能力授戒的阿阇黎,或坐或立,以无乱心,对能受戒的弟子说:“某某善男子听,你是菩萨否?发菩提愿否?”弟子应回答“是!”此两问的目的是为了觉醒弟子的大乘种姓,使其菩提心愿坚固。再继续问:“你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菩萨诸净戒否?”弟子亦应答言“欲受”。

  丑五、开示学处后问欢喜与否

  阿阇黎为弟子讲解菩萨学处,并问弟子是否欢喜受持此学处?弟子应回答:欢喜受持。

  子二、正行

  先为弟子讲解受法文句的意义。然后,阿阇黎如是言:“某某善男子,过去一切菩萨所有学处,所有净戒,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学处,所有净戒,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所有学处,所有净戒。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菩萨所有一切学处,菩萨所有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从我受否?”弟子回答:“愿受!”这样,阿阇黎说三次,弟子回答三次,每次都相同。

  此时已经圆满获得行菩萨戒戒体。

  子三、后行

  分五:一、请证;二、赞扬殊胜利益;三、不应率尔宣说律仪;四、行戒的学处;五、礼谢供养。

  丑一、请证

  阿阇黎于佛像前,对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顶礼双足,合掌白言:“某某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求受菩萨净戒律仪,我某菩萨,已为某某菩萨作证,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第一真圣,于诸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亦为作证。”如此重复三遍。受戒弟子当以胜解心顶礼十方刹土之中佛菩萨足,于一一方各礼拜三次,散花供养。然后起立合掌,先请求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次请作证。礼上下方时,观想上下,向东南礼。观想我等于诸佛菩萨无不现见。

  丑二、赞扬殊胜利益

  受戒羯磨圆满以后,周遍十方无边世界,现在诸佛及地上诸菩萨,法尔相现。由此祈请诸佛菩萨忆念,如是菩萨已受菩萨净戒律仪。其后忆念于何处所、从何人受律仪。由于忆念的缘故,诸佛菩萨现量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净戒律仪。诸佛视受戒者如子,菩萨视受戒者如弟,生亲切感,眷念怜愍。愿消除修行中的障碍,成就佛菩萨诸功德。因为佛菩萨的眷念,使受戒菩萨诸善增广无有退减。

  菩萨受此净戒律仪,有四殊胜:一、再没有超过其上者;二、能摄集无量福德之果;三、发起第一善心意乐;四、普能对治有情三门所造一切恶业。受别解脱律仪,与此菩萨净戒律仪所有福德相比,百分、千分、数分、喻分,不能及其一分。

  丑三、不应率尔宣说律仪

  虽然有些人能够理解授受菩萨律仪的仪轨,但是对那些毁谤菩萨藏的人,不应不观法器草率地宣说开示。因为他们即便听闻也不能信解,被大无知障所覆蔽,诽谤菩萨戒法为不善、不净、无义,犹如菩萨守持律仪,成就无量大福德,那些诽谤者,造作无量大罪业。

  丑四、行戒的学处

  见乙四所述,此处略。

  丑五、礼谢供养

  如是已作授受菩萨戒羯磨等事,上师与弟子都站起来,对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而退。

  以上行戒授受仪轨圆满。

  无著之宗传戒仪轨,依靠宗喀巴大师《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释》及洛钦大译师所造的《三律仪论广释》讲述完毕。

  和好塔

  戊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

  颂曰:于佛像前受戒二轨同。

  若有障缘不能前往善知识所,也可以在佛像前受菩萨戒。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共同认可在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受戒。无师受戒与有师受戒的差别,在印度论典《寂静论释》中有详细解释。

  在遇不到具相阿阇黎时,于佛像前自行受菩萨戒的仪轨:行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某甲,仰祈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菩萨所有一切学处,菩萨所有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于尊等前我亦誓受。”如此说三次后起立,其余法参照有师受戒的仪轨。

  《梵网经》云:“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6。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总的来说,在上师善知识面前求受菩萨戒,有个对境,是有必要的。因为,若于学处犯缘现前,就会害怕阿阇黎诃7责,便对恶行深生愧耻。如《集学论》8云:“受律仪者,当从乐修菩萨学处具律前受。若如是学,违越学处,深生羞惭,恐诳师长,深生怖畏。”所以从上师处受菩萨戒,对于菩萨学处易于生起爱乐恭敬,容易使戒律清净。

  戊四、认定获得戒体的界量

  颂曰:所得戒体三言后获取。

  此颂讲二大车轨共同的观点,于各个仪轨正行的羯磨辞念诵三遍结束,同时获得戒体。也就是说所得戒体的界量于三诵仪轨后获取。

  云海论师与无垢光尊者认为获取菩萨戒的界量分三:念诵第一遍羯磨辞(第一言)获得愿心戒;念诵第二遍(第二言)获得行戒;念诵第三遍(第三言)使愿心戒与行戒得到坚固。这种讲法符合中观派传戒仪轨。

  丙二、宣说获得胜义菩提心不必观待仪轨

  颂曰:胜义发心密乘仪轨得,

  倘若显宗有此之宣说,

  唯是立宗当需修力生。

  胜义菩提心的定相,是以无分别的自证智慧现见法界本性,此自证智慧即是大乘菩萨入定的根本智与佛出入定无二之智。大乘显宗与密宗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显宗将“胜义”解释为法界的本性,“菩提心”指现量了悟法界的智慧。大乘显宗菩萨现前胜义菩提心,需从三个殊胜角度来了知:第一教授殊胜,在大乘加行道和资粮道的修行过程中亲近佛陀,使佛欢喜为助缘;第二随顺殊胜,即为得大乘见道欢喜地,以长期随顺积累福慧二种资粮为根本因;第三得果殊胜,依靠上述因缘获得一地果位时,自然现前见法界本性的无漏般若智慧。如《经观庄严论》云:“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最快在一地见道位才能获得胜义菩提心。无著菩萨在《经观庄严论注释》中说:“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又《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由得胜义菩提心故,登地菩萨称为胜义菩萨。

  密宗依《大幻化网根本续》第二品中五希奇颂而发起胜义菩提心。《密集续》云:“远离诸有事,寂灭蕴界处,与能取所取,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无生,大空之体性。”很多续部讲述依靠仪轨受持胜义菩提心,这是密乘发胜义菩提心的特点,其根据是把佛果转为道用,直接安住于自然本智中。修大圆满法者,最初即依此境界发胜义菩提心,而不待修行后现前。许多续部中共同发胜义菩提心的仪轨金刚句如下: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显宗某些经典中说应当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说法仅仅是立宗而已,并非依仪轨发胜义菩提心,否则与依靠仪轨生起粗的世俗菩提心无有差别。这是按显宗观点而言。如萨迦班智达于《三戒论》中云:“所谓胜义菩提心,虽然修力能生起,其体并非仪轨生。设若依靠仪轨生,乃为粗相世俗心。此须现见胜义心,才获胜义菩提心。”因此,显宗胜义菩提心依靠修行力而生起。又如《解深密经》云:“胜义菩提心,即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胜义境界极为明显,无垢无动,犹如无风时的灯火,欲获此者,当欢喜修习止观,长期串习。”莲花戒论师在《修行次第》等论中也如此讲。

  吉祥门塔

  乙四、得已守持之相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颂曰:中间宣说不犯守持法,

  菩提萨埵律仪有三种,

  禁恶行戒与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

  如上所述而获得菩萨戒的戒体,这样尚且不够,还应该以种种善巧方便守护菩萨三种律仪,即以禁恶行律仪获断圆满,以摄善法戒获证圆满,以饶益有情戒获事业圆满。

  菩萨三种律仪是三世菩萨唯一大道。《菩萨地》云:“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当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今学。”《戒品释》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菩萨律仪。菩萨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于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惟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

  护持菩萨三种律仪方法分二:一、如何守持;二、所守持的律仪。

  丁一、如何守持

  分二:一、断除失坏自他二利之七因;二、不犯之因与增上之缘的学处。

  寂天菩萨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菩萨律仪者,方广大乘说。”又云:“不舍善知识,常阅诸契经。”由此方便守护。要通达菩萨戒的学处,要以大乘善知识为殊胜助缘,并且学习诸大乘经典,尤其是对《菩萨地》与《集学论》等经论作圆满闻思,断除疑惑与增益。若于菩萨所应学处不学,自称是大乘行者,只是虚名而已。若已听闻,于诸学处当勤修学,不要仿效贫儿数宝,数他人的财宝,自己无有少许。菩萨安住所受菩萨净戒,应时常观察思维:哪些事是菩萨所应做的?哪些不应做?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先了解进止之处。如是守护勤学菩萨律仪。

  戊一、断除失坏自他二利之七因

  分二:一、断除障碍自利智慧之三种过患;二、断除障碍他利修行之四种过患。

  己一、断除障碍自利智慧之三种过患

  一、对听闻佛法没有敬信。为了断除烦恼,根除我执,获得解脱的清凉安乐,必须听闻研读佛菩萨及祖师大德的经论。若没有听闻佛法的基础,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经论的法义,更不可能切实修行。因此,深入细致地听闻佛法是至关重要的。《正法念处经》云:“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又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敬信是理解与接受法义的前提,有些人虽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对经论中所阐述的道理能够理解,但他们自作聪明,缺乏敬信,执著自己的分别念,所以不能依教奉行。永明延寿禅师说:“信而无解增长无明,解而无信增长邪见。”

  二、对法不思维而散乱。虽然听闻佛法,若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不能理解法义,也难以入道实修。如《大宝积经》云:“若诸含识,于菩萨藏微妙法门,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

  三、对修法懈怠。具足闻思,若不真修实证,犹如阅读诸多医药典籍,精通药理,善达病源,而自患重病却不服药,病痛仍然不能免除。《大般涅槃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讲,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在《文殊庄严国土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子:“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舍利子,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何况无上菩提正道。”

  己二、断除障碍他利修行之四种过患

  一、遣除加行中极大的懈怠。请回顾一下,我们每人于往昔都发过许多誓愿,许下不少诺言,但因烦恼习气,自己不能依境界修持,结果诺言不能实现。如今我们已经受了菩萨戒,发下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无上誓言,如果再没有精进修持,被自己的烦恼所控制,就会再失坏自己的誓言,最终堕入恶趣。欲利有情,当修积福慧二种资粮,故当勇猛精进。《入中论》云:“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精进的根本障碍是懈怠,由懈怠故,坏灭一切善法,产生诸多过患。所以菩萨当披精进之铠甲,以勇猛无畏之心,摄一切善法,广利有情。

  二、遣除由于自己的错误引生他人的邪见。菩萨身口意三门所行,应当善加护持众生信心,因此当谨慎摄持三门,不造罪业,否则,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会引生他人邪见,乃至退失对三宝的信心,产生极大过患。

  三、遣除无慈悲之发心。虽具精进,亦如法修行,若无拔济有情困苦的大悲心,仅为自利,难以利他,此于菩提道成为障碍。故菩萨一切所行当以慈悲为本,方便利他,遣除无慈悲之发心。

  四、遣除其作用颠倒之修行。有些修行作用颠倒,堕于常见或断见,或耽着世间八法,堕落恶趣,与菩萨的修行背道而驰,应该加以遣除,按大乘正道来行持。

  戊二、不犯之因与增上之缘的学处

  分二:一、不犯之三种因;二、九种增上缘。

  己一、不犯之三种因

  一、今生不犯之因有三种:忆念生起菩提心的利益,忆念失坏菩萨戒的过患,忆念菩萨戒之难得。如此再三忆念。

  二、来世不犯之因为无颠倒的三种方法:三时常作七支供;再三祈祷诸佛菩萨;断除违背正法的魔障。

  三、今生来世共同不犯之因有五种:一、对所度化的众生比对自己还爱惜;二、对所修的正法比对财物还爱惜;三、对菩提心比对自己的心脏还爱惜;四、对殊胜助缘阿阇黎比对父母还爱惜;五、对所获得的佛果比对受用还爱惜。

  己二、九种增上缘

  分二:一、五忆念;二、四种事业。

  庚一、五忆念

  一、忆念一切所作漏法的无常性。应当思维轮回中一切事物皆是无常、无有实义而精进修持正法。《汇集经》云:“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光明梦;财物珍宝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名誉地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思维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

  二、忆念痛苦的边际。六道众生处在轮回当中,而轮回就如同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因此轮回中的众生其痛苦也是无有边际的。漂泊于轮回之中的一切众生无有未曾互为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佛在经中说:“如果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象枣核一样的丸子,其数量可以数尽,但是各个众生互相作为母亲的次数却不可胜数。在轮回转生过程中,以贪心的缘故断过头和肢体不计其数。如果把曾经生为蚂蚁等小含生的肢体堆积一处,将比须弥山还要高。因口中无食,背上无衣,感受寒冻、饥饿、干渴等苦,流过的泪水比海水还多。仅仅曾经生于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现在暂时的幸福好似梦中正在兴旺发达,突然醒来都无实义。以暂时的一点点善果享受幸福快乐的人们引业耗尽后,没有刹那自在住留。所以为了脱离轮回大苦海,获得永久的圆满正等觉果位,应精进修行。

  三、忆念法之利益。佛陀如所证理而宣说如实法,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佛所说法如良药,能对治行者烦恼及随眠诸热恼病。三乘行者依佛所说正法勤行修习,能成圣道,能得圣果。

  四、忆念导师之殊胜。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最后夜之“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如是成一切智,圆满三明。”佛陀具足十种功德名号,已断尽烦恼和所知障,具一切智智,是人天导师。

  密乘具相上师与佛一样,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无误开示解脱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息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弟子内心的无明黑暗,现出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烦扰;犹如如意树,是利乐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之来源。

  五、忆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有诸多功德利益(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诲谕善财童子菩提心的利益),应当时常忆念,令心坚固,永不退失。

  庚二、四种事业

  一、以正知的眼睛来观察。心意是行为的先导,护持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萨戒,而护心必须要有正知正念。《入行论》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又云:“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修行人的相续中如果没有正知,不能观察自三门,那么一切闻思修所生的慧,不但得不到稳固的增长,而且会渐渐地失去。譬如拴马的缰绳被日晒雨淋渐渐朽断,心的野马就会毫无管制四处狂奔,开始生邪见,乃至触犯戒律。

  二、以精进之良驹来行走。从世尊到后来的高僧大德,无一不是靠精进努力圆满二种资粮,证得无上菩提的。《慧海请问经》云:“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故精进于无上菩提为增上缘。

  三、以出离心之鞭来策励。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仔细观察认真思维,从而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决定脱离轮回苦海,趣向正等觉的果位。常常以出离心来鞭策自己精进修行。

  四、忆念涅槃的大城。获得圆满菩提正等觉的果位,趣入大涅槃,得到寂静清凉,已解脱了轮回的痛苦。故当欣喜希求。若能常忆念涅槃的安乐利益,自趣涅槃并引领众生皆入涅槃,精进修持三十七道品,以此护持菩萨律仪,最终使无量众生趣入涅槃。

  总而言之,如无垢光尊者云:“恒时念与正知不放逸,以此断不善修善法海。”依此所说,恒时正念、正知不放逸,重、轻罪垢不染污自相续,并且昼夜六时按仪轨要求受持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菩萨戒可多次受,每受一次,就坚固强化一次,所以每日皆当勤于念诵受戒仪轨。

  假如说受菩萨律仪修菩萨学处,是入波罗蜜多乘,而入密咒行者则不须修菩萨学处,这是最大的邪执。《三止续》、《金刚空行续》、《金刚顶续》皆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于三聚戒,别别坚固持。”此说若受金刚乘律仪,须先发心受学三聚戒,再受持五方佛之律仪。因此,发菩提心受持三聚戒与行六度,是金刚密乘与波罗蜜多大乘所共同之道,诸密咒师于一切时中不应舍弃。如《文殊根本续》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舍弃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不舍自咒。”《金刚幕》第十二品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所以对菩萨戒的学处,波罗蜜多大乘与密乘虽有少分开遮的不同,但大部分是共同的,所以随入哪一门,决定须受菩萨律仪,学修菩萨学处。

  既然应当守持菩萨律仪,那么经中所出学处,初发心菩萨当学多少?如果是佛陀亲自遮止的,或者未被遮止但初发心菩萨不能实行的学处可暂时不学。除此之外,其余一切菩萨学处,初心菩萨都应当学修,若不学修当知违背菩萨律仪。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般若经》上一再跟我们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固执着“我”?诸佛菩萨为什么敢讲真话?他“无我”。换句话说,他没有利害,所以他讲真话。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是无明,我们的损失太大了,所得到的利益太小了。我们损失大在哪里?明心见性损失掉了,你看看这个损失多大!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知道利害得失,你肯定会随顺佛陀教诲。现在的社会,妄语成了风气,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如果要想在这一生成就道业,一定要永离妄语,否则的话,我们就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